学术投稿

维泰醇和紫杉醇对U14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宿星;巩平;刘文;杨鑫磊;郑秋生

关键词:维泰醇, 紫杉醇, U14细胞, 抗肿瘤
摘要:目的:研究比较维泰醇和紫杉醇对宫颈癌U14细胞抗肿瘤的作用,及维泰醇抗宫颈癌作用的特点及机制.方法:采用MTT法、AO/EB染色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等观察、比较维泰醇及紫杉醇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能力.结果:二者均能显著抑制U14细胞的增殖,维泰醇抑制U14细胞增殖的能力低于紫杉醇.维泰醇、紫杉醇对U14细胞48h的IC50值分别为7.02μmol·L-、0.71 μmol·L-1.7μmol·L-1的维泰醇与0.7μmol·L-1的紫杉醇诱导宫颈癌U14细胞凋亡的能力相当.二者下调宫颈癌U14细胞内Bcl-2表达的能力相当,但7μmol·L-1维泰醇下调Bax表达的能力稍弱于0.7μmol· L-1紫杉醇.结论:维泰醇及紫杉醇均可抑制宫颈癌U1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而维泰醇因其较低的细胞毒性及成本低廉有望成为新的抗肿瘤药物.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增强CT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监测方面的价值

    目的:评价CT增强检查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监测中的作用.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的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2个月到7岁,平均3.1.5岁.分为术前组(10例)和术后组(34例).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行增强CT检查,对比分析化疗前后的CT图像.结果:CT增强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原发肿瘤的体积及肿块内钙化的变化,了解肿瘤推挤临近器官或包绕大血管的情况;帮助判断原发肿瘤部位有无复发、残留;明确有无远处转移及其变化.结论:无论是手术前还是手术后化疗,CT增强扫描均是帮助评价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疗效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艳霞;邹杰;陈丽英;刘颖;张锦华;闻德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37例术后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病例资料,探讨术后辅助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03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37例术后TNB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临床特征、生存情况、治疗效果.结果:137例患者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时中位年龄50岁,为术后Ⅰ至Ⅲ期病人,浸润性导管癌131例(95.6%);肿瘤直径≥5cm者24例(17.5%);区域淋巴结阳性者70例(51.1%).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34-100个月).5年无病生存率(DFS)为59.1%.以蒽环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方案5年无病生存率(63.6%)高于CMF方案(37.5%)(P=0.038).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辅助化疗周期数、化疗方案与TNBC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TNBC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其辅助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作者:赵真;段卫明;陶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TRAIL及其受体与卵巢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是近发现的TNF家族的新成员,TRAIL有两类受体,一类是死亡受体,诱导肿瘤细胞或转化细胞凋亡,另一类是“诱骗”受体,保护正常细胞免遭TRAIL的诱导凋亡作用.卵巢癌患者经几个疗程化疗后,常对化疗药产生多药耐药现象,从而使化疗失败,终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TRAIL和化疗药联合应用能逆转卵巢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multidrug resistance).本文就TRAIL、TRAIL受体(TRAILR)表达及TRAIL的凋亡途径等在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做一全面综述.

    作者:鲁大伟;杨宏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粘蛋白MUC1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粘蛋白MUC1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3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20例交界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MUC1的表达情况.结果:MUC1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7%,略高于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中的表达(70%) (P=0.1172),明显高于良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35%)及正常卵巢组织(30%)中的表达(P<0.05).MUC1的阳性表达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组织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粘蛋白MUCI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UC1可作为判断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生物学行为和恶性潜能的参考指标.

    作者:侯锐;姜罗;刘大我;胡珍华;高健;刘娟娟;林蓓;张淑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RT-PCR扩增细胞角蛋白CK20 mRNA诊断胃癌腹膜微转移的研究

    目的:研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扩增细胞角蛋白CK20 mRNA法检测胃癌腹膜微转移的表达.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CK20 mRNA,检测胃癌患者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与常规病理切片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膜微转移进行比较,并分析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结果:受检83例胃癌患者的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组织常规病理HE染色均未见癌细胞,而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率为22.9%(19/83),CK20 mRNA阳性率为32.5% (27/83).4例黏液腺癌患者,免疫组化3例有转移,而无1例CK20mRNA表达.结论:扩增CK20 mRNA的RT-PCR法是检测胃癌病人腹膜微转移敏感而较特异的方法.

    作者:丁明锋;许军;刘昶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F-FDG摄取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子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发生长因子受体(C-erbB-2)、p53抑癌基因(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 Ki67)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37例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18F-FDG PET/CT SUVmax与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直径≥2.5cm、肿瘤高分化(Ⅲ级)、淋巴结转移组平均SUVmax分别高于<2.5cm、低分化(Ⅰ-Ⅱ级)及淋巴结未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ER(-)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ER(+)组(P<0.05),Ki67(+)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Ki67(-)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C-erbB-2及p53对18F-FDG摄取影响不明显.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ER、Ki67的表达影响18F-FDG摄取,18F-FDG PET/CT鉴别诊断及初步分期时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红;王晓明;辛军;郭启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氩氦刀辅助手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主因“胸背部疼痛1月”入院.患者于人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痛,呈持续性刺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可缓解,未向其他部位放射,伴头晕、全身乏力.查体:皮肤苍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肋骨、肩胛骨、四肢骨骼、骨盆、颅骨无压痛,胸椎下段棘突压痛明显,双下肢肌力、感觉、反射无异常.辅助检查:IgA 3.12g/L,IgG 20.2g/L,lgM1.56g/L;胸椎MRI示胸11椎体压缩性改变;骨盆CT示左髂骨翼骨质破坏;胸11椎体活检示浆细胞骨髓瘤.入院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入院后行VAD方案化疗.在化疗过程中患者诉左下胸壁疼痛剧烈,复查MRI显示胸11椎体压缩加重.遂决定手术治疗.

    作者:董泽;叶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VEGF-C与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关系研究进展

    淋巴管生成是实体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步骤,但与肿瘤血管生成相比,目前对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较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肿瘤的动物模型以及人类肿瘤组织和肿瘤周边组织中,均发现了新生淋巴管.目前研究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抗肿瘤淋巴转移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靶点,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

    作者:张善兰;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62例阴茎鳞状细胞癌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提高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水平,寻求鳞状细胞癌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2例病理活检证实阴茎鳞状细胞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除8例拒绝手术治疗外,其余54例均行手术治疗.45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9例行阴茎全切加会阴部尿道造口术治疗,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31例,腹股沟淋巴结病理阳性9例,总活检阳性率为29.0%,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阴茎部分切除者3年内复发,再行阴茎全切除并尿道会阴部造口术及髂腹股沟淋巴清扫术.高分化鳞癌43例,中分化鳞癌7例,低分化鳞癌4例;9例术前淋巴结活检有癌转移,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均有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淋巴结清扫发现转移2例.按照Jackson分期:Ⅰ期29例;Ⅱ期13例;Ⅲ期8例;Ⅴ期4例.本组62例患者中44例获定期随访2-7年,随访率70.9%.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75%.非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为50%.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淋巴结清扫根据临床分级具体处理,手术联合术后化,放疗是否可减少复发及提高生存率,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宋彦;宋永胜;吴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8F-FDG PET/CT与增强CT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与增强CT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术中所见或临床综合及随访资料证实的胰腺癌病人18F-FDG PET/CT和增强CT影像资料,对比二者及二者联合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结果:74例病人中24例进行了手术,其中仅15例成功完整切除了肿瘤,另9例因术中发现不可切除因素而行姑息手术.余50例均经随访证实因多发转移而不可切除.以不可切除为阳性指标,18F-FDG PET/CT显像对不可切除评估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9.66%,86.67%和81.08%,增强CT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4.75%,93.33%和86.49%,二者差异无显著性.以其中一种方法阳性即认为不可切除,二者联合判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1.53%,86.67%和90.54%,显著优于单独PET/CT或增强CT.结论:18F-FDG PET/CT与增强CT均为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重要手段,二者价值相似,具有互补性,联合应用准确性更高.

    作者:于树鹏;辛军;徐微娜;王晓明;杨之光;张新;张彩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双周多西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和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双周多西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和D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3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7例,采用双周多西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化疗:多西紫杉50mg/m2,静脉滴注,d1;草酸铂85 mg/m2,静脉滴注2h,d1;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2h,d1、d2;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推注,dl、d2,氟尿嘧啶600mg/m2,持续静脉泵输注22h,d1、d2.每2周为1周期.B组26例,采用DCF方案化疗:多西紫杉75 mg/m2,静脉推注,d1;氟尿嘧啶750mg/m2,静脉滴注,d1-5;顺铂20mg/m2,静脉滴注,d1-3.每3周为1周期.对两组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总生存期、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和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5.6%( 15/27)和53.8%(14/26),无显著性差异(P=0.9005).A组和B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6.0月(1.9-12月)和5.1月(1-12月)(P=0.0414);中位生存时间10.5月(1-18月)和10.1月(1-17月)(P=0.7805).A组和B组的生活质量改善为74.1%( 20/27)和50.0% (13/26),无显著性差异(P =0.0707);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在Ⅳ度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恶心呕吐方面具有一定差异(P<0.05),腹泻、口腔炎、神经毒性、脱发、心脏毒性等指标无显西著性差异.结论:双周多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和DCF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较好,双周多西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时间,在生活质量改善上似乎也有一定的优势.在重度白细胞减少以及相关的感染发生率上优于DCF方案.提示晚期胃癌患者对双周多西紫杉联合FOLFOX4方案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作者:王轶楠;刘卫东;马守东;岳海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枸橼酸他莫昔芬对人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枸橼酸他莫昔芬(Tamoxifen Citrate)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0、1、5、10、12、14、15、16、18、20nmol/L)的枸橼酸他莫昔芬在不同的时间点(24、48、72h)对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分析不同浓度的枸橼酸他莫昔芬处理细胞24h和48h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枸橼酸他莫昔芬对SKOV-3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枸橼酸他莫昔芬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且凋亡率随着枸橼酸他莫昔芬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1).结论:枸橼酸他莫昔芬可显著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何剑;王丹;何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研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0-2010年间外科收治的21例腹壁侵袭性纤维瘤病例,包括初发18例,复发3例.术前3例复发患者确诊,9例疑诊.16例患者行广泛切除,5例患者行单纯肿瘤切除或切缘不足2cm.13例因肿瘤切除后腹部缺损较大用人工补片行腹壁重建.8例患者术后行放射治疗.结果:术后获随访18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22.2%,其中切缘大于2cm的14例患者中复发1例,切缘不足2cm且未行放疗的3例全部复发.7例加用放疗者均未复发.补片修补患者无复发及切口疝发生.结论:侵袭性纤维瘤呈侵袭性生长,复发率高,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切缘阴性的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放疗能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孟令勤;姚旭;刘源;王勇;刘金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Embelin对HL-60细胞MMP-9 mRNA、NF-κB及VEGF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Embelin对人类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株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NF-κB表达的影响,并探讨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检测MMP-9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EGF及NF-κB的表达.结果:Embelin可以抑制NF-κB、MMP-9 mRNA及VEGF的表达,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Embelin可通过抑制NF-κB降低MMP-9 mRNA及VEGF表达,从而可能降低白血病细胞的侵袭性.

    作者:胡荣;杨莹;李佳;苗苗;朱珂;张继红;廖爱军;杨威;刘卓刚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人胃癌组织中RUNX3、DNMT1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RUNX3、DNMT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Hp感染的关系.方法:取70例手术的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RUNX3及DNMT1基因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显著下调,DNMT1表达明显增高,RUNX3表达下调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RUNX3下调的胃癌组织中DNMT1的表达明显高于RUNX3正常的组织(P<0.05),在Hp阳性的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明显低于Hp阴性的胃癌组织(P<0.05).结论:RUNX3基因和DNMT1基因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Hp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参与RUNX3基因失活.

    作者:杨阅楼;张梅;姜相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目的:探讨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mFOLFOX-6方案治疗,B组31例,采用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治疗两个周期后进行评价,观察其近期有效率、QOL改善、KPS评分、骨髓抑制情况.结果: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外周神经毒性、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但均以Ⅰ-Ⅱ度为主,B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结论: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显著,贞芪扶正胶囊可预防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

    作者:张雯;李敏;张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快速康复外科( fast track surgery,FTS)治疗理念,分析我院5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为实验组(FTS)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血清蛋白改变、术后肠道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花费情况.结果: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问、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清蛋白恢复实验组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前提下,可明显促进患者康复及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朱琨;李康;周灿;张勇;常东民;党诚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中肿瘤干细胞样侧群细胞的分离

    目的:分离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 145中的侧群(side population, SP)细胞,并初步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技术,从DU 145细胞中分离出侧群细胞,并检测其比例;继而培养于无血清培养基中,观察其生长特性.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技术检测侧群细胞中ABCG2的表达水平.结果:DU 145细胞中存在含量极少的侧群细胞,比例约1.1%;培养于无血清培养基中成簇生长.和对应的母系DU 145细胞相比,DU 145侧群细胞的ABCG2表达增高.结论: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 145中存在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的侧群细胞.

    作者:殷波;刘岗;张辉;李明;隋文印;宋永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约占整个尿路上皮肿瘤的5%[1],其中以移行细胞癌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输尿管癌的95%以上.由于输尿管尿路上皮肿瘤不易直接观察,不易进行局部治疗,发现时较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有更高的肿瘤分期[1-2],且输尿管肌层薄,而淋巴丰富,故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更早出现转移或更易穿透至输尿管周围,为常见的远处转移是肝脏、骨骼及肺[3],预后差,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何露;邹练;张晓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中医药防治食管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研究进展

    单纯给予西药治疗食管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疗效不明显,中医药在此疾病治疗领域中有其独特的功效.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探讨中药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就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珞;于正洪;史兆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