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磊;刘绪舜
目的:探索上调Mir-7的表达使肺腺癌A549细胞增强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及其机制.方法:用lipofectamine2000携带Mir-7对A549细胞进行瞬时转染.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组、吉非替尼组与联合组.MTT法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变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性,Real time PCR检测E-Cadherin及N-Cadherin的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他们的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上调A549细胞中Mir-7的表达与吉非替尼共同作用较单独吉非替尼作用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用Mir-7转染后,肺腺癌A549细胞的侵袭力下降.转染与吉非替尼联合组E-Cadherin的信使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小大,但N-Cadherin表达下降.结论:上调Mir-7的表达可以增强肺腺癌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过量表达的Mir-7抑制了IGF-1R信号通路及肿瘤上皮细胞间质化.
作者:赵俊刚;鲁继斌;门万夫;张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脏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男性,因间歇性血尿就诊.巨检:右肾中下部及肾盂处见一6cm×5cm×5cm肿块,切面灰白色,大部分实性质地中等、下极肾盂处部分呈乳头样质脆.镜检:实质性区域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条索状排列,片状坏死,瘤细胞Syn、ChgA和CD56均为阳性,Ki-67增殖指数达40%;乳头样结构处呈典型的尿路上皮乳头状癌图像.癌肿侵犯肾门脂肪组织伴肾门淋巴结转移.结论: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罕见肿瘤,伴尿路上皮癌更罕见,具有高侵袭性,转归顶后差,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申丽;姚敏;刘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原发性肺癌的病程进展迅速,预后较差,70%以上的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其中淋巴结转移是常见和主要的转移途径之一,也是影响肺癌分期和顶后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肺癌胸内淋巴转移研究较多[1],但有关胸骨旁淋巴转移的观察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总结15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以TNM分期中淋巴转移归类(N)为单因素对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的初步观察结果及意义进行报道.
作者:常立功;赵志华;王永鸽;杨静;郑薇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AR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测定及18F-FDG PET-CT显像等方式观察131碘-组胺-吲哚美辛(131I-His-IN)对小鼠荷Lewis肺癌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小鼠灌胃给予131I-His-IN后,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肿瘤组织及其它非肿瘤器官放射性计数,制成ARG切片及HE病理切片.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显像,获半定量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抑瘤率.应用ELISA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标本VEGF含量.结果:ARG显示:131I-His-IN选择性浓聚于肿瘤组织,黑色银颗粒主要在肿瘤细胞浆及细胞核分布.给药后8h肿瘤组织与肝脏、肾脏、肌肉、血液的放射性摄取比差异显著(F=3.46,P<0.05),肿瘤组织放射性强度达到大值(52%).病理显示肿瘤坏死组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18F-FDG PET-CT显像,治疗后的肿瘤组织SUVmax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54,P<0.05),抑瘤率以131I-His-IN降低为显著达54.8%;血清中VEGF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以131I-His-IN及His-IN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74,P<0.05).结论:放射自显影观察到131I-His-IN选择性浓聚于肿瘤组织上,作用靶点以胞核、胞浆为主,胞膜也有部分存在;随时间推移瘤组织坏死逐渐增加、抑瘤率升高、血清中VEGF水平逐渐下降,证明131I-His-IN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18F-FDGPET-CT显像通过SUVmax值动态变化,可用于监测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作者:陆国秀;张彩霞;辛军;刁尧;高继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mFOLFOX-6方案治疗,B组31例,采用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治疗两个周期后进行评价,观察其近期有效率、QOL改善、KPS评分、骨髓抑制情况.结果: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外周神经毒性、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但均以Ⅰ-Ⅱ度为主,B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结论: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显著,贞芪扶正胶囊可预防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
作者:张雯;李敏;张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检测PDCD5蛋白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PDCD5蛋白对胃癌的作用.方法:培养胃癌细胞株SGC-7901.构建pEGFP-CI-PDCD5质粒并转染SGC-7901细胞,使其表达PDCD5蛋白.另外在SGC-7901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重组人PDCD5( rhPDCD5)蛋白直接作用.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周期蛋白的变化.结果:在以上两种作用方式下,SGC-7901的增殖均受到抑制,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P<O.05).经过两种作用方式处理后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Cyclin E明显下降(P<0.01).结论:转染PDCD5质粒与rhPDCD5蛋白均能够起到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周期阻滞的作用.且两种方式作用的效果和机制无明显差异.可以为临床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巍;张冰;王舰;赵成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中国常见的致死性疾病.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xoxyglucose,18F-FDG) PET显像对HCC的诊断准确率欠佳,但它对HCC的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有很大作用.同时,对于HCC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检测,18F-FDG和11碳-乙酸(11C-acetate,11C-ACT)两种示踪剂联用比单示踪剂PET显像更具有优势.
作者:胡裕效;朱虹;卢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人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染色体8和16部分染色体片段的杂合子丢失及与临床病理关系,初步筛选HCC相关的抑癌基因,为HCC的早期诊断、预后预警提供可能的新分子标记物.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法分析45例HCC组织标本中分别位于染色体8和16上的具有高度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H)状态.结果:发生LOH的总频率为68.89% (31/45),其中D16S511位点的LOH发生率高为53.33% (24/45),其次是D8S261( 39.02%,16/41)和D8S499(34.88%,15/43).结论:染色体16q23、8p22-21.3及8p12区域的LOH发生频率高,可能存在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特定位点的遗传变异可能与HBV感染、临床病理恶性程度等预后因素相关.
作者:周后龙;巩丽;张伟;杜云翔;张建宇;冯英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评估3种切缘厚度的保留肾单位手术对对侧肾脏正常的小肾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88例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切缘厚度分为肾部分切除术PN(>0.5cm),PN(< 0.5cm)和肿瘤核除术(SE)3组,采用t检验和生存率分析进行比较.结果:PN(>0.5cm)组(26例)、PN(<0.5cm)组(41例)和SE组(21例)病人的性别和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其肿瘤直径分别为2.9cm,2.8cm,1.7cm.与PN组相比,SE组的 偶发癌比例高,肿瘤直径小.3组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5cm)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但切缘阳性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76个月,各组均无局部复发,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2%,97.6%和95.3%,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均为100%.结论:对于对侧肾脏正常的小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且切缘厚度小者安全性更高.
作者:姜元军;宫大鑫;杨春明;毕建斌;孔垂泽;孙志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对比Survivin的表达在维、汉族之间是否存在族群间差异.方法:收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炎(各30例)、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 Ⅰ各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Ⅲ各30例)及宫颈浸润性鳞癌(各3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共2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和(或)胞核内,表达强度随病变程度加重呈递增趋势,但CINⅡ-Ⅲ组与宫颈癌组的阳性率无差异(P>0.05),维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的表达在维、汉族之间不存在族群差异;Survivin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密切相关,实验证实Survivin的过表达出现在恶性转化的早期,促进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Survivin可能成为预测病情转归的指标及靶向治疗基因.
作者:魏薇;周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扩增细胞角蛋白CK20 mRNA法检测胃癌腹膜微转移的表达.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CK20 mRNA,检测胃癌患者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与常规病理切片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腹膜微转移进行比较,并分析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结果:受检83例胃癌患者的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前叶组织常规病理HE染色均未见癌细胞,而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率为22.9%(19/83),CK20 mRNA阳性率为32.5% (27/83).4例黏液腺癌患者,免疫组化3例有转移,而无1例CK20mRNA表达.结论:扩增CK20 mRNA的RT-PCR法是检测胃癌病人腹膜微转移敏感而较特异的方法.
作者:丁明锋;许军;刘昶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缓解鼻咽癌放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80例接受放疗的鼻咽癌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放疗期同常规护理和随意自我运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放疗第1天开始实施连续7周的低强度有氧运动.结果:观察组病人癌因性疲乏的程度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运动能够有效缓解鼻咽癌放疗病人癌因性疲乏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胡建萍;任涛;谭榜宪;高茜;吴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RUNX3、DNMT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Hp感染的关系.方法:取70例手术的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RUNX3及DNMT1基因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显著下调,DNMT1表达明显增高,RUNX3表达下调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RUNX3下调的胃癌组织中DNMT1的表达明显高于RUNX3正常的组织(P<0.05),在Hp阳性的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明显低于Hp阴性的胃癌组织(P<0.05).结论:RUNX3基因和DNMT1基因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Hp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参与RUNX3基因失活.
作者:杨阅楼;张梅;姜相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40例NSC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IF-1α、VEGF水平.结果:NSCLC患者血清HIF-1α水平(49.03±8.36)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7.69±3.33) ng/L(P<0.001);介入治疗前、治疗后1天及7天血清HIF-1α水平分别为:(49.03±8.36) ng/L、(53.46±7.66)ng/L、(60.83±9.43) n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NSCLC患者血清VEGF水平(742.71±113.09) 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92.81土71.01)pg/ml(P <0.001);介入治疗前、治疗后1天及7天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742.71±113.09) pg/ml、( 877.47±164.29) pg/ml、(1119.00±164.27) pg/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1天及7天血清HIF-1α水平与血清VEGF水平均存在正相关性(r =0.506,P<0.01;r =0.406,P<0.01;r =0.525,P<0.01).结论:NSCLC患者血清HIF-1α及VEGF水平介入治疗后显著升高,且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作者:夏冬平;曾玉兰;宋松林;杨荣时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P3)和人微小病毒B19(B19)在桥本氏甲状腺炎(HT)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明确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33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的石蜡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TLR3和B19在HT中的表达与定位,分析两者与HT发病的关系.结果:TLR3和B19主要表达在HT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且大多数(62%)位于同一细胞内.在33例HT病例中,TLR3染色18例以胞浆表达为主,15例以胞核表达为主;B19染色18例主要表达于胞浆,11例主要表达于胞核,4例为阴性表达.统计学分析表明,TLR3和B19在HT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565,P=0.001).结论:TLR3和B19在HT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呈共表达,表明TLR3可能通过特异性识别人微小病毒B19复制过程中产生的dsRNA,使促炎症因子及辅助刺激分子释放,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张微晨;王璐;范林妮;朱瑾;李培峰;刘一雄;张月华;黄高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主因“胸背部疼痛1月”入院.患者于人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痛,呈持续性刺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可缓解,未向其他部位放射,伴头晕、全身乏力.查体:皮肤苍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肋骨、肩胛骨、四肢骨骼、骨盆、颅骨无压痛,胸椎下段棘突压痛明显,双下肢肌力、感觉、反射无异常.辅助检查:IgA 3.12g/L,IgG 20.2g/L,lgM1.56g/L;胸椎MRI示胸11椎体压缩性改变;骨盆CT示左髂骨翼骨质破坏;胸11椎体活检示浆细胞骨髓瘤.入院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入院后行VAD方案化疗.在化疗过程中患者诉左下胸壁疼痛剧烈,复查MRI显示胸11椎体压缩加重.遂决定手术治疗.
作者:董泽;叶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16例,平均年龄57.2岁,接受恩度治疗同时联合NP、GP或EC方案的全身化疗及体部伽玛刀治疗,其中恩度治疗2-7个周期,平均3.3个周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化疗用NP、GP方案,小细胞癌患者用CE方案,每组患者均完成2-6个周期化疗,平均2.8个周期.体部伽玛刀治疗局部病灶3.3Gy-4.3Gy/次,共10-12次,靶区总剂量36Gy-46Gy.按照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Karnofsky评分标准(KPS)评价生活质量(QOL).结果:全组16例患者近期疗效:CR 3例,PR 9例,SD 3例,PD 1例.临床有效率( CR+PR)75% (12/16).疾病控制率(DCR) 94% (15/16).生活质量评价6例QOL改善,7例QOL稳定,3例患者出现QOL下降.毒副反应较轻,经对症处理均可缓解.结论:恩度与放化疗联合治疗肺癌疗效较好.具有协同作用,安全性亦较好,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作者:王斌;张丽萍;张军;吴苏冬;聂青;康静波;杨平;杨颖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对肺癌细胞整合素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转染前后integrinβ1、integrinβ3基因的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integrinβ1、integrinβ3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转染后细胞株integrinβ1、integrinβ3 mRNA与蛋白表达下调.结论:nm23-H1基因对肺癌细胞株L9981 integrinβ1、integrinβ3 mRNA与蛋白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
作者:郑海霞;陆红;申东兰;彭安;何艳玲;曹菊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胸苷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催化脱氧尿苷通过甲基化转变成脱氧尿嘧啶单磷酸核苷( deoxythymidine monophosphate,dTMP),是细胞合成dTMP的限速酶.因此,TS成为生化研究及抗肿瘤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近10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各种新型胸苷酸合酶抑制剂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雷替曲塞做为新一代水溶性胸苷酸合酶抑制剂,通过特殊的转运与代谢方式达到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并取得显著的优势.本文就雷替曲塞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进展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作者:应怀昌;叶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快速康复外科( fast track surgery,FTS)治疗理念,分析我院5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为实验组(FTS)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血清蛋白改变、术后肠道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花费情况.结果: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问、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清蛋白恢复实验组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前提下,可明显促进患者康复及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朱琨;李康;周灿;张勇;常东民;党诚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