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刚;鲁继斌;门万夫;张磊
目的:研究温热作用在体外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胆囊癌GBC-SD细胞,给予43℃热作用1h,以37℃正常培养温度为对照,分别收集作用0、6、12h后的细胞.应用MTT、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GBC-SD细胞经温热作用后增殖活性和PCNA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43℃热作用1h对胆囊癌细胞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应,可有效抑制PCNA的表达.结论:43℃温热作用1h是抑制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活性的有效热剂量.
作者:何浪;巩春甫;曾顺泽;彭果;陈铭;戚南昌;王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降低K-Cl协同转运子1(KCC1)基因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化疗药物顺铂(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KCC1特异性siRNA,转染A549细胞;RT-PCR检测RNA干扰后KCC1基因的表达改变;应用DDP处理后,MTT法测定细胞毒性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iRNA-KCC1能够抑制KCC1基因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而KCC1表达降低后,A549细胞的凋亡明显升高(P<0.05),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KCC1基因表达降低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A549细胞对化疗药物DDP的敏感性.
作者:徐然;赵俊刚;石文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调强放疗( intensity -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是近年来较为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之一,已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临床.IMRT在肺部肿瘤运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也被证实[1],但由于肺部肿瘤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IMRT用于临床仍需慎重对待.现将我院1例肺癌术后IMRT发生致死性放射性肺炎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苏小岩;李晶晶;杨继元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提高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水平,寻求鳞状细胞癌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2例病理活检证实阴茎鳞状细胞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除8例拒绝手术治疗外,其余54例均行手术治疗.45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9例行阴茎全切加会阴部尿道造口术治疗,腹股沟淋巴结活检术31例,腹股沟淋巴结病理阳性9例,总活检阳性率为29.0%,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阴茎部分切除者3年内复发,再行阴茎全切除并尿道会阴部造口术及髂腹股沟淋巴清扫术.高分化鳞癌43例,中分化鳞癌7例,低分化鳞癌4例;9例术前淋巴结活检有癌转移,腹股沟淋巴结清扫均有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淋巴结清扫发现转移2例.按照Jackson分期:Ⅰ期29例;Ⅱ期13例;Ⅲ期8例;Ⅴ期4例.本组62例患者中44例获定期随访2-7年,随访率70.9%.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75%.非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仅为50%.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淋巴结清扫根据临床分级具体处理,手术联合术后化,放疗是否可减少复发及提高生存率,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宋彦;宋永胜;吴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肾脏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男性,因间歇性血尿就诊.巨检:右肾中下部及肾盂处见一6cm×5cm×5cm肿块,切面灰白色,大部分实性质地中等、下极肾盂处部分呈乳头样质脆.镜检:实质性区域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条索状排列,片状坏死,瘤细胞Syn、ChgA和CD56均为阳性,Ki-67增殖指数达40%;乳头样结构处呈典型的尿路上皮乳头状癌图像.癌肿侵犯肾门脂肪组织伴肾门淋巴结转移.结论: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罕见肿瘤,伴尿路上皮癌更罕见,具有高侵袭性,转归顶后差,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申丽;姚敏;刘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与增强CT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术中所见或临床综合及随访资料证实的胰腺癌病人18F-FDG PET/CT和增强CT影像资料,对比二者及二者联合对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结果:74例病人中24例进行了手术,其中仅15例成功完整切除了肿瘤,另9例因术中发现不可切除因素而行姑息手术.余50例均经随访证实因多发转移而不可切除.以不可切除为阳性指标,18F-FDG PET/CT显像对不可切除评估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9.66%,86.67%和81.08%,增强CT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4.75%,93.33%和86.49%,二者差异无显著性.以其中一种方法阳性即认为不可切除,二者联合判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1.53%,86.67%和90.54%,显著优于单独PET/CT或增强CT.结论:18F-FDG PET/CT与增强CT均为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重要手段,二者价值相似,具有互补性,联合应用准确性更高.
作者:于树鹏;辛军;徐微娜;王晓明;杨之光;张新;张彩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2000-2010年手术治疗的111例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病理类型、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是否为二次手术、是否存在甲状腺腺外侵袭以及腺外侵袭的程度、器官等因素进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全组5年累积生存率84.2%,10年累积生存率79.6%.Ⅳ期病例达58.97%(63/111),5年累积生存率50.4%.存在甲状腺腺外侵袭病例比例达52.25%(58/111),5年累积生存率68.5%.经Log-Rank检验甲状腺腺外侵袭(P=0.000)、肿瘤的侵袭程度(P=0.046)、气管食道侵犯(P=0.028)、喉返神经侵犯(P =0.046)、临床分期(P =0.009)均影响预后.原发灶数目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29),与甲状腺腺外侵袭无关(P=0.8).结论:老年甲状腺癌病变以腺外侵袭为主,预后差.晚期病例比例高,采用手术、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性核素的个体化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董慧蕾;李振东;李树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例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均行经尿道病变电切术并辅以皮质激素、抗生索治疗.术后病理均为嗜酸性膀胱炎.随访1年,尿频、尿急症状消失,无镜下及肉眼血尿,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未见膀胱占位性病变.结论:嗜酸性膀胱炎临床少见,确诊需要膀胱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治疗为以切除病变组织和抗炎、抗过敏为主的治疗方法.
作者:卜仁戈;宋永胜;吴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脊柱转移瘸(spinal metastases)是常见的脊柱肿瘤.检测技术的提高使转移瘤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上升,系统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此外,新成像方式的发展和人使用,使临床医生更容易筛选和诊断脊柱转移瘤.选择适当的治疗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原发病灶组织学类型,全身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以前的治疗方式,患者年龄和身体状态,预期寿命等.本文综述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治疗方案,包括常规药物治疗,放疗,化疗,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MIS).
作者:习勇;于东涛;支小卫;王海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粘蛋白MUC1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3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20例交界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MUC1的表达情况.结果:MUC1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7%,略高于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中的表达(70%) (P=0.1172),明显高于良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35%)及正常卵巢组织(30%)中的表达(P<0.05).MUC1的阳性表达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组织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粘蛋白MUCI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UC1可作为判断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生物学行为和恶性潜能的参考指标.
作者:侯锐;姜罗;刘大我;胡珍华;高健;刘娟娟;林蓓;张淑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左旋棉酚对裸鼠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裸鼠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将移植瘤裸鼠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分别为10.0mg/kg、5.0mg/kg、2.5ng/kg左旋棉酚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分析与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同时检测肿瘤组织内PCNA、bcl-2、caspase-3和caspase-8的表达.结果:左旋棉酚可使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荷瘤裸鼠存活率提高,肿瘤体积缩小,肿瘤组织坏死明显,PCNA与bcl-2表达减少,caspase-3和caspase-8表达增加,但高剂量左旋棉酚对PC-3荷瘤裸鼠肝脏和肠道有一定毒性.结论:当治疗剂量大于5.0mg/kg时,左旋棉酚可通过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明显抑制裸鼠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作者:顾顺利;黄晓峰;穆士杰;胡兴斌;安群星;刘志新;张献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对比Survivin的表达在维、汉族之间是否存在族群间差异.方法:收集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宫颈炎(各30例)、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CIN Ⅰ各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Ⅲ各30例)及宫颈浸润性鳞癌(各3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共2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和(或)胞核内,表达强度随病变程度加重呈递增趋势,但CINⅡ-Ⅲ组与宫颈癌组的阳性率无差异(P>0.05),维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的表达在维、汉族之间不存在族群差异;Survivin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密切相关,实验证实Survivin的过表达出现在恶性转化的早期,促进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Survivin可能成为预测病情转归的指标及靶向治疗基因.
作者:魏薇;周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利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检测老年肺癌患者各项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并探讨C-12对老年肺癌患者是否发生转移的临床监测价值.方法:利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年龄50岁以上的正常对照组(n=31)、肺部良性疾病组(n=23)、肺癌未转移组(n=24)以及肺癌转移组(n=33)血清12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并计算阳性率.结果:肺癌未转移组血清CA19-9、CEA、CA.242、AFP、CA125和CA15-3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肺癌转移组血清CA19-9、NSE、CEA、CA242、Fe蛋白、β-HCG、AFP、CA125、HGH和CA15-3这10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转移组与肺癌未转移组相比,CA19-9、CEA、CA242、Fe蛋白、CA15-3这5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A19-9、CEA、CA242、Fe蛋白、CA15-3的水平可以作为老年肺癌患者发生转移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谢梅;李艳;陈高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12-脂氧合酶(12-lipoxygenase,12-LOX)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的表达,以及选择性12-LOX抑制剂黄芩素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12-LOX的蛋白质和mRNA在SMMC-7721中的表达.应用MTT、流式细胞术及TUNEL检测细胞生长及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分析Caspase-3,Bcl-2,Bax,phospho-ERK1/2,ERK1/2和β-actin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12-LOX蛋白表达于SMMC-7721细胞质.RT-PCR检测到黄芩素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地抑制12-LOX mRNA表达.采用黄芩素小同浓度或不同时间段干预细胞SMMC-7721,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呈剂量、时问依赖性的下降.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及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12-LOX抑制剂诱导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黄芩素干预后,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和Bax蛋白轻微上升,细胞凋亡蛋白酶-3活性水平与黄芩素浓度正相关,黄芩素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被12 (S)-HETE逆转,12(5)-HETE可能激活ERK1/2磷酸化.结论: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存在12-LOX的表达,12-LOX抑制剂黄芩素可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向淼;徐细明;邓君健;杨姣;陈彪;张一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的细胞毒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应用Iodogen方法将GMBP1与131I进行放射性标记,并检测其稳定性.应用MTT试验检测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ADR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染色试剂盒检测131I-GMBP1诱导的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ADR的凋亡作用.结果:131I-GMBP1的放射性标记率为93%-98%,放射性比活度为906,5GBq/mmol.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SGC7901/ADR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能够显著抑制其增殖.在SGC7901/ADR与131I-GMBP1共孵育96h后,其IC50值为0.83μg/ml.SGC7901/ADR与不同浓度GMBP1、131I及131I-GMBP1共孵育60h后,131I-GMBP1处理过的SGC7901/ADR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呈药物浓度依赖性.131I-GMBP1高浓度时细胞凋亡率约34.1%.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的细胞毒及凋亡作用与131I-GMBP1的浓度及耐药细胞共孵育时间有关.结论:131I-GMBP1对胃癌多药耐药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毒及凋亡作用,可为进一步探讨131I-GMBP1单独或联合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治疗胃癌多药耐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静;梁树辉;康建琴;林涛;王飚落;丁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P3)和人微小病毒B19(B19)在桥本氏甲状腺炎(HT)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明确其发病机制.方法:选取33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的石蜡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及免疫组化双染法检测TLR3和B19在HT中的表达与定位,分析两者与HT发病的关系.结果:TLR3和B19主要表达在HT的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且大多数(62%)位于同一细胞内.在33例HT病例中,TLR3染色18例以胞浆表达为主,15例以胞核表达为主;B19染色18例主要表达于胞浆,11例主要表达于胞核,4例为阴性表达.统计学分析表明,TLR3和B19在HT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565,P=0.001).结论:TLR3和B19在HT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呈共表达,表明TLR3可能通过特异性识别人微小病毒B19复制过程中产生的dsRNA,使促炎症因子及辅助刺激分子释放,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张微晨;王璐;范林妮;朱瑾;李培峰;刘一雄;张月华;黄高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yclinD1、p27和ki-67在鼻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yclinD1、p27和ki-67在60例不同分化级别的鼻咽鳞癌组织及20例炎症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yclinD1、p27和ki-67在炎症及鳞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鳞癌中,p27与cyclinD1、ki-67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27表达与ki67及cyclinD1表达呈负相关,cyclinD1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yclinD1、p27及ki-67的检测可作为预测肿瘤预后及反应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萍丽;彭心宇;刘戈然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上皮型钙黏蛋白的转录异常是一多因素参与并与癌的进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机制,深入探讨其中的分子和通路的相互调节及机制,对深入认识癌侵袭、进展的机制以及开展和优化临床靶向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恶性上皮性肿瘤即癌中上皮型钙黏蛋白转录调节异常机制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作者:范垂锋;王恩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2种放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接受常规分割放疗(CFRT)和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9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毒副反应.结果:随访截至2008年12月,CFRT和3DCRT随访率分别为93.6%和97.9%,1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3.5%和81.6%,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29.8%和50.2%,1年生存率分别为70.6%和87.1%,2年生存率分别为30.4%和51.5%.而治疗毒副反应相似.结论:食管癌3DCRT安全有效,无严重毒副反应,可以提高食管癌的疗效.
作者:任群;余建和;吴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中国常见的致死性疾病.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xoxyglucose,18F-FDG) PET显像对HCC的诊断准确率欠佳,但它对HCC的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有很大作用.同时,对于HCC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检测,18F-FDG和11碳-乙酸(11C-acetate,11C-ACT)两种示踪剂联用比单示踪剂PET显像更具有优势.
作者:胡裕效;朱虹;卢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