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浪;巩春甫;曾顺泽;彭果;陈铭;戚南昌;王丹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对肺癌细胞整合素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转染前后integrinβ1、integrinβ3基因的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integrinβ1、integrinβ3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转染后细胞株integrinβ1、integrinβ3 mRNA与蛋白表达下调.结论:nm23-H1基因对肺癌细胞株L9981 integrinβ1、integrinβ3 mRNA与蛋白表达具有负调控作用.
作者:郑海霞;陆红;申东兰;彭安;何艳玲;曹菊秀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增强型血流成像技术(e-flow)在显示卵巢肿瘤血流状态方面的效果以及对卵巢肿瘤良恶性诊断的价值.方法:临床拟诊卵巢肿瘤患者102例,行二维超声检查后,对于同一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彩色多普勒(CDFI)和e-floW成像的血流检查,以CDFI作为参照组,以e-flow作为研究组,分别显示 肿瘤周边及内部血管数量、分布、形态、走行等;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良、恶性卵巢肿瘤血流状态有 较明显差别,e-flow对于恶性卵巢肿瘤内部低速血流有较高的敏感性,显示效果较CDFI满意.结论:卵巢肿瘤的血流状态可为判断其性质提供有价值参考信息.e-flow对于恶性卵巢肿瘤血流状态显示可进一 步提供有价值信息.
作者:刘翔宇;王义成;温德惠;马姝颖;杨瑞敏;王欣业;李朝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59岁女性患者,因乏力纳差伴皮肤巩膜黄染1月余入院,初诊“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和手术史.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入室后测BP 112/87mmHg( 1kpa=7.5mmHg),HR 76次/min,SpO2100%,常规吸氧去氮5min,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右侧卧位,T9-10硬膜外穿刺,穿刺顺利,置入硬膜外导管3cm.给人试验量0.3%罗哌卡因3ml,5分钟后,患者无不适,继续给0.3%罗哌卡因5ml,5分钟后测平面T3- T12.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咪达唑仑3mg,l min后静脉注射,异丙酚1.5mg/kg,阿曲库铵1mg/kg.术中维持:七氟醚2%持续吸入,顺苯璜酸阿曲库铵1 mg/kg/h,0.375%左布比卡因5ml/h.
作者:丛顾俊;康培培;曹汉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12-脂氧合酶(12-lipoxygenase,12-LOX)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的表达,以及选择性12-LOX抑制剂黄芩素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12-LOX的蛋白质和mRNA在SMMC-7721中的表达.应用MTT、流式细胞术及TUNEL检测细胞生长及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分析Caspase-3,Bcl-2,Bax,phospho-ERK1/2,ERK1/2和β-actin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12-LOX蛋白表达于SMMC-7721细胞质.RT-PCR检测到黄芩素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地抑制12-LOX mRNA表达.采用黄芩素小同浓度或不同时间段干预细胞SMMC-7721,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呈剂量、时问依赖性的下降.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及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12-LOX抑制剂诱导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黄芩素干预后,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和Bax蛋白轻微上升,细胞凋亡蛋白酶-3活性水平与黄芩素浓度正相关,黄芩素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被12 (S)-HETE逆转,12(5)-HETE可能激活ERK1/2磷酸化.结论: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存在12-LOX的表达,12-LOX抑制剂黄芩素可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向淼;徐细明;邓君健;杨姣;陈彪;张一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通过分子标志物指导临床个体化化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趋势.本文综合介绍核苷酸还原酶亚基1( rebonucleotide reductase M 1,RRM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作者:卞荣荣;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乳腺癌发病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PubMed、Springer期刊检索系统,以“乳腺癌、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外基质、侵袭和转移”等为关键词,检索1997-2009年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英文文献100条.纳入标准:MMPs的分类,结构及一般特性;MMPs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MMPs在乳腺癌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符合分析的文献39篇.结果:在肿瘤发生的早期,MMPs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活化生长因子来促进肿瘤的发生进展,而在后期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来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MMPs因其作用的复杂性,目前研制的MMPs抑制剂均效果不佳.结论:MMPs及其抑制物在肿瘤发生发展各期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研究其各自的作用,开发特异性的抑制物将为乳腺癌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赵洁;郭宝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人类肿瘤生成过程主要表现为细胞生长的失调控,而Plk1是细胞周期进行有丝分裂、胞质分裂及DNA损伤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通过对Plk1在中心体周期中作用的认识,推测在多种癌症中可检测到Plk1表达的失控,且与人类肿瘤生成有关.研究发现,Plk1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肿瘤患者的细胞增殖及预后相关.应用不同方法下调Plk1的表达水平在体外细胞培养及活体动物实验中均被证实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的作用,但对正常细胞却无明显杀伤.因此,靶向作用于Plk1的治疗可能成为人类肿瘤治疗的新的很有潜力的方法.
作者:孙威;陈爱山;闫兆鹏;曹献馗;刘宝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对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观察其发病部位、边缘形态、信号特点、与邻近结构关系及增强表现.结果:23例患者中,男9例,女14例,年龄14-71岁,平均48岁.好发部位依次为上胸段、颈段、胸腰段,腰段,髓外硬膜下,髓外硬膜内外.22例肿瘤形态规则,呈半圆形,椭圆形,脊髓受压移位,可见“硬膜下”征;1例同时累及髓外硬膜内、外的脊膜瘤呈不规则形.18例平扫T1WI呈等、略低信号,5例呈等、低混杂信号,18例T2WI呈等、略高信号,5例呈等、高混杂信号.注射Gd-DTPA后18例呈较均匀强化,5例呈不均匀强化,22例可见“硬膜尾”征.结论:低场MRI能够对椎管内脊膜瘤较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对外科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崔胜宏;杨兴亮;张博;田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原发性肺癌的病程进展迅速,预后较差,70%以上的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其中淋巴结转移是常见和主要的转移途径之一,也是影响肺癌分期和顶后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肺癌胸内淋巴转移研究较多[1],但有关胸骨旁淋巴转移的观察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总结15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以TNM分期中淋巴转移归类(N)为单因素对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的初步观察结果及意义进行报道.
作者:常立功;赵志华;王永鸽;杨静;郑薇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降低K-Cl协同转运子1(KCC1)基因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化疗药物顺铂(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KCC1特异性siRNA,转染A549细胞;RT-PCR检测RNA干扰后KCC1基因的表达改变;应用DDP处理后,MTT法测定细胞毒性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iRNA-KCC1能够抑制KCC1基因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而KCC1表达降低后,A549细胞的凋亡明显升高(P<0.05),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KCC1基因表达降低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A549细胞对化疗药物DDP的敏感性.
作者:徐然;赵俊刚;石文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康莱特注射液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康莱特注射液治疗102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肿瘤疾病控制率、治疗进展时间、生活质量、中医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结果:疾病控制率为65.69%,治疗进展时间2.91±0.51个月,可改善中医临床症状(P<0.01),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康莱特注射液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宗艳;林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RUNX3、DNMT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Hp感染的关系.方法:取70例手术的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RUNX3及DNMT1基因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显著下调,DNMT1表达明显增高,RUNX3表达下调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RUNX3下调的胃癌组织中DNMT1的表达明显高于RUNX3正常的组织(P<0.05),在Hp阳性的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明显低于Hp阴性的胃癌组织(P<0.05).结论:RUNX3基因和DNMT1基因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Hp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参与RUNX3基因失活.
作者:杨阅楼;张梅;姜相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DF/TP方案化疗晚期食管癌疗效.方法:按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予DF(DDP 20mg/m2,d1-5;5-FU 0.5g/m2,d1-5)化疗,有效者(CR/PR)共3-4个周期,化疗2周期未达PR改用TP方案化疗2周期;B组予TP( TAX 175mg/m2,d1,DDP 30mg/m2,d1,2,3)方案化疗,有效者(CR/PR)共3-4个周期、化疗2周期未达PR改用其他治疗方案.结果:两组有效率相近(P>0.05),无显著差异;恶心、呕吐、胆红素、转氧酶毒性无显著差异(P>0.05);白细胞与血红蛋白毒性、脱发、神经毒性有显著差异(P<0.05);TP方案对DF方案化疗进展或无效者有效率21.05%;DF方案中位进展期3个月,TP方案中位进展期4个月.结论:TP方案二线使用更有优势.
作者:陈卓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患者采用动脉介入灌注5-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ADM)、丝裂霉素(MMC)等化疗药物,并用医用明胶海绵栓塞病变供血动脉,观察临床疗效、生存时间及毒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达62.86%,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7.14%、51.43%、20.00%.主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结论: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对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有较好疗效,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邵志雄;易峰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多药耐药基因P-gp、GST-π、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在3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53、P-gp、GST-π和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及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53、P-gp、GST-π和Topo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8% (20/34)、85.3%( 29/34)、88.2%(30/34)和17.6%(6/34).复发组涎腺腺样囊性癌p5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并且与P-gp的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GST-π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p53、P-gp、GST-π和TopoⅡ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耐药过程.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参考.
作者:贺维;陈永吉;刘彩云;倪小兵;陈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温热作用在体外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胆囊癌GBC-SD细胞,给予43℃热作用1h,以37℃正常培养温度为对照,分别收集作用0、6、12h后的细胞.应用MTT、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GBC-SD细胞经温热作用后增殖活性和PCNA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43℃热作用1h对胆囊癌细胞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应,可有效抑制PCNA的表达.结论:43℃温热作用1h是抑制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活性的有效热剂量.
作者:何浪;巩春甫;曾顺泽;彭果;陈铭;戚南昌;王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比较维泰醇和紫杉醇对宫颈癌U14细胞抗肿瘤的作用,及维泰醇抗宫颈癌作用的特点及机制.方法:采用MTT法、AO/EB染色法及免疫细胞化学法等观察、比较维泰醇及紫杉醇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能力.结果:二者均能显著抑制U14细胞的增殖,维泰醇抑制U14细胞增殖的能力低于紫杉醇.维泰醇、紫杉醇对U14细胞48h的IC50值分别为7.02μmol·L-、0.71 μmol·L-1.7μmol·L-1的维泰醇与0.7μmol·L-1的紫杉醇诱导宫颈癌U14细胞凋亡的能力相当.二者下调宫颈癌U14细胞内Bcl-2表达的能力相当,但7μmol·L-1维泰醇下调Bax表达的能力稍弱于0.7μmol· L-1紫杉醇.结论:维泰醇及紫杉醇均可抑制宫颈癌U14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而维泰醇因其较低的细胞毒性及成本低廉有望成为新的抗肿瘤药物.
作者:宿星;巩平;刘文;杨鑫磊;郑秋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探索上调Mir-7的表达使肺腺癌A549细胞增强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及其机制.方法:用lipofectamine2000携带Mir-7对A549细胞进行瞬时转染.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组、吉非替尼组与联合组.MTT法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变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性,Real time PCR检测E-Cadherin及N-Cadherin的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他们的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上调A549细胞中Mir-7的表达与吉非替尼共同作用较单独吉非替尼作用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用Mir-7转染后,肺腺癌A549细胞的侵袭力下降.转染与吉非替尼联合组E-Cadherin的信使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小大,但N-Cadherin表达下降.结论:上调Mir-7的表达可以增强肺腺癌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过量表达的Mir-7抑制了IGF-1R信号通路及肿瘤上皮细胞间质化.
作者:赵俊刚;鲁继斌;门万夫;张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淋巴管生成是实体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步骤,但与肿瘤血管生成相比,目前对淋巴管生成的研究较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肿瘤的动物模型以及人类肿瘤组织和肿瘤周边组织中,均发现了新生淋巴管.目前研究已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抗肿瘤淋巴转移治疗提供了有效的靶点,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
作者:张善兰;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对老年人肺癌外科治疗进行分析,探讨外科治疗老年肺癌的特殊性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1974-2009年收治60-82岁肺癌患者517例的临床资料.本组肺切除498例,其中全肺切除61例、肺叶切除428例、局限性肺切除9例、探查19例.结合老年人肺癌的临床特点,重点就术式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结果:本组肺癌切除率为95.1%,手术死亡率1.2%.术后1年、3年、5年生存分别为398例、167例、108例,有18例患者已生存10年以上仍健在.单纯剖胸探查19例,1年生存5例,其余均于术后2年内死亡.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单纯年龄因素并非手术绝对禁忌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注重防治术后低氧血症等措施,是可以取得成功的,根治性肺叶切除术是高龄患者的首选方式.
作者:许广照;沈飚;王健;陈赛华;陈铃丽;李兴慧;施民新;程克忠;毛清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