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芩素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凋亡作用的研究

向淼;徐细明;邓君健;杨姣;陈彪;张一桥

关键词: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 12-脂氧合酶, 细胞凋亡
摘要:目的:研究12-脂氧合酶(12-lipoxygenase,12-LOX)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的表达,以及选择性12-LOX抑制剂黄芩素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12-LOX的蛋白质和mRNA在SMMC-7721中的表达.应用MTT、流式细胞术及TUNEL检测细胞生长及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分析Caspase-3,Bcl-2,Bax,phospho-ERK1/2,ERK1/2和β-actin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12-LOX蛋白表达于SMMC-7721细胞质.RT-PCR检测到黄芩素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地抑制12-LOX mRNA表达.采用黄芩素小同浓度或不同时间段干预细胞SMMC-7721,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呈剂量、时问依赖性的下降.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及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12-LOX抑制剂诱导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黄芩素干预后,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和Bax蛋白轻微上升,细胞凋亡蛋白酶-3活性水平与黄芩素浓度正相关,黄芩素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被12 (S)-HETE逆转,12(5)-HETE可能激活ERK1/2磷酸化.结论: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存在12-LOX的表达,12-LOX抑制剂黄芩素可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增强CT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监测方面的价值

    目的:评价CT增强检查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监测中的作用.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的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2个月到7岁,平均3.1.5岁.分为术前组(10例)和术后组(34例).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行增强CT检查,对比分析化疗前后的CT图像.结果:CT增强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原发肿瘤的体积及肿块内钙化的变化,了解肿瘤推挤临近器官或包绕大血管的情况;帮助判断原发肿瘤部位有无复发、残留;明确有无远处转移及其变化.结论:无论是手术前还是手术后化疗,CT增强扫描均是帮助评价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疗效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艳霞;邹杰;陈丽英;刘颖;张锦华;闻德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siRNA沉默K-Cl协同转运子1基因的表达对肺腺癌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降低K-Cl协同转运子1(KCC1)基因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化疗药物顺铂(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KCC1特异性siRNA,转染A549细胞;RT-PCR检测RNA干扰后KCC1基因的表达改变;应用DDP处理后,MTT法测定细胞毒性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iRNA-KCC1能够抑制KCC1基因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而KCC1表达降低后,A549细胞的凋亡明显升高(P<0.05),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KCC1基因表达降低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A549细胞对化疗药物DDP的敏感性.

    作者:徐然;赵俊刚;石文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肺癌胸骨旁淋巴转移的初步观察及意义

    原发性肺癌的病程进展迅速,预后较差,70%以上的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其中淋巴结转移是常见和主要的转移途径之一,也是影响肺癌分期和顶后的主要因素.目前,关于肺癌胸内淋巴转移研究较多[1],但有关胸骨旁淋巴转移的观察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总结15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以TNM分期中淋巴转移归类(N)为单因素对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的初步观察结果及意义进行报道.

    作者:常立功;赵志华;王永鸽;杨静;郑薇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目的:探讨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1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mFOLFOX-6方案治疗,B组31例,采用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治疗两个周期后进行评价,观察其近期有效率、QOL改善、KPS评分、骨髓抑制情况.结果:两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外周神经毒性、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但均以Ⅰ-Ⅱ度为主,B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结论:mFOLFOX-6方案联合贞芪扶正胶囊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显著,贞芪扶正胶囊可预防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

    作者:张雯;李敏;张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低场MRI在椎管内脊膜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对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观察其发病部位、边缘形态、信号特点、与邻近结构关系及增强表现.结果:23例患者中,男9例,女14例,年龄14-71岁,平均48岁.好发部位依次为上胸段、颈段、胸腰段,腰段,髓外硬膜下,髓外硬膜内外.22例肿瘤形态规则,呈半圆形,椭圆形,脊髓受压移位,可见“硬膜下”征;1例同时累及髓外硬膜内、外的脊膜瘤呈不规则形.18例平扫T1WI呈等、略低信号,5例呈等、低混杂信号,18例T2WI呈等、略高信号,5例呈等、高混杂信号.注射Gd-DTPA后18例呈较均匀强化,5例呈不均匀强化,22例可见“硬膜尾”征.结论:低场MRI能够对椎管内脊膜瘤较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对外科手术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崔胜宏;杨兴亮;张博;田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PTEN和MMP-9在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可以多途径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降解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重要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起促进作用.PTEN的失活以及与MMP-9的相互作用、共同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将在肾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治疗上产生重要作用.

    作者:陈汉民;邢金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31碘-组胺-吲哚美辛对小鼠荷Lewis肺癌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AR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测定及18F-FDG PET-CT显像等方式观察131碘-组胺-吲哚美辛(131I-His-IN)对小鼠荷Lewis肺癌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小鼠灌胃给予131I-His-IN后,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肿瘤组织及其它非肿瘤器官放射性计数,制成ARG切片及HE病理切片.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显像,获半定量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抑瘤率.应用ELISA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标本VEGF含量.结果:ARG显示:131I-His-IN选择性浓聚于肿瘤组织,黑色银颗粒主要在肿瘤细胞浆及细胞核分布.给药后8h肿瘤组织与肝脏、肾脏、肌肉、血液的放射性摄取比差异显著(F=3.46,P<0.05),肿瘤组织放射性强度达到大值(52%).病理显示肿瘤坏死组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18F-FDG PET-CT显像,治疗后的肿瘤组织SUVmax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54,P<0.05),抑瘤率以131I-His-IN降低为显著达54.8%;血清中VEGF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以131I-His-IN及His-IN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74,P<0.05).结论:放射自显影观察到131I-His-IN选择性浓聚于肿瘤组织上,作用靶点以胞核、胞浆为主,胞膜也有部分存在;随时间推移瘤组织坏死逐渐增加、抑瘤率升高、血清中VEGF水平逐渐下降,证明131I-His-IN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18F-FDGPET-CT显像通过SUVmax值动态变化,可用于监测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作者:陆国秀;张彩霞;辛军;刁尧;高继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治疗进展

    腹腔镜手术在结直肠癌外科治疗上的应用迅猛发展,然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且要达到开腹手术所要求的肿瘤根治的目的,所以对外科医师的手术操作技能和经验要求更高.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是否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一直是争论的焦点.1993年英国医生GuiUon等报道了59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初步经验,并证明了其技术上的可行性.随后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入.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自身的不断完善以及业界对该技术的更好消化吸收,特别是超声刀、腔内切割闭合器等高科技器械的出现,使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有了更好的发展,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手术安全性、可行性、肿瘤根治性及近、远期疗效已得到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结果的证实[1].

    作者:覃程;黄世锋;王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HIF-1α、VEGF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 alpha,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40例NSC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IF-1α、VEGF水平.结果:NSCLC患者血清HIF-1α水平(49.03±8.36)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7.69±3.33) ng/L(P<0.001);介入治疗前、治疗后1天及7天血清HIF-1α水平分别为:(49.03±8.36) ng/L、(53.46±7.66)ng/L、(60.83±9.43) n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NSCLC患者血清VEGF水平(742.71±113.09) 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92.81土71.01)pg/ml(P <0.001);介入治疗前、治疗后1天及7天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742.71±113.09) pg/ml、( 877.47±164.29) pg/ml、(1119.00±164.27) pg/m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介入治疗前、介入治疗后1天及7天血清HIF-1α水平与血清VEGF水平均存在正相关性(r =0.506,P<0.01;r =0.406,P<0.01;r =0.525,P<0.01).结论:NSCLC患者血清HIF-1α及VEGF水平介入治疗后显著升高,且两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作者:夏冬平;曾玉兰;宋松林;杨荣时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有氧运动对缓解鼻咽癌放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效果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缓解鼻咽癌放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80例接受放疗的鼻咽癌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放疗期同常规护理和随意自我运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放疗第1天开始实施连续7周的低强度有氧运动.结果:观察组病人癌因性疲乏的程度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运动能够有效缓解鼻咽癌放疗病人癌因性疲乏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胡建萍;任涛;谭榜宪;高茜;吴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氩氦刀辅助手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主因“胸背部疼痛1月”入院.患者于人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痛,呈持续性刺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可缓解,未向其他部位放射,伴头晕、全身乏力.查体:皮肤苍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肋骨、肩胛骨、四肢骨骼、骨盆、颅骨无压痛,胸椎下段棘突压痛明显,双下肢肌力、感觉、反射无异常.辅助检查:IgA 3.12g/L,IgG 20.2g/L,lgM1.56g/L;胸椎MRI示胸11椎体压缩性改变;骨盆CT示左髂骨翼骨质破坏;胸11椎体活检示浆细胞骨髓瘤.入院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入院后行VAD方案化疗.在化疗过程中患者诉左下胸壁疼痛剧烈,复查MRI显示胸11椎体压缩加重.遂决定手术治疗.

    作者:董泽;叶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PDCD5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PDCD5蛋白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PDCD5蛋白对胃癌的作用.方法:培养胃癌细胞株SGC-7901.构建pEGFP-CI-PDCD5质粒并转染SGC-7901细胞,使其表达PDCD5蛋白.另外在SGC-7901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重组人PDCD5( rhPDCD5)蛋白直接作用.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周期蛋白的变化.结果:在以上两种作用方式下,SGC-7901的增殖均受到抑制,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P<O.05).经过两种作用方式处理后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Cyclin E明显下降(P<0.01).结论:转染PDCD5质粒与rhPDCD5蛋白均能够起到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周期阻滞的作用.且两种方式作用的效果和机制无明显差异.可以为临床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巍;张冰;王舰;赵成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粘蛋白MUC1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粘蛋白MUC1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3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20例交界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0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MUC1的表达情况.结果:MUC1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8.7%,略高于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中的表达(70%) (P=0.1172),明显高于良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35%)及正常卵巢组织(30%)中的表达(P<0.05).MUC1的阳性表达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组织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粘蛋白MUCI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UC1可作为判断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生物学行为和恶性潜能的参考指标.

    作者:侯锐;姜罗;刘大我;胡珍华;高健;刘娟娟;林蓓;张淑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cyclinD1、p27和ki-67在鼻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yclinD1、p27和ki-67在鼻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yclinD1、p27和ki-67在60例不同分化级别的鼻咽鳞癌组织及20例炎症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yclinD1、p27和ki-67在炎症及鳞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鳞癌中,p27与cyclinD1、ki-67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27表达与ki67及cyclinD1表达呈负相关,cyclinD1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yclinD1、p27及ki-67的检测可作为预测肿瘤预后及反应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萍丽;彭心宇;刘戈然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CD15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研究进展

    CD151是近些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促癌基因,属于跨膜四蛋白超家族成员,它是第一个在人类中被证实的促癌基因.跨膜四蛋白被认为具有一系列广泛的细胞功能,包括在细胞增殖、融合,肿瘤的生长、迁移中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D151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康磊;刘绪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癌中上皮型钙黏蛋白转录异常机制的研究现状

    上皮型钙黏蛋白的转录异常是一多因素参与并与癌的进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机制,深入探讨其中的分子和通路的相互调节及机制,对深入认识癌侵袭、进展的机制以及开展和优化临床靶向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恶性上皮性肿瘤即癌中上皮型钙黏蛋白转录调节异常机制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作者:范垂锋;王恩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胸部硬膜外镇痛导管拔出致硬膜外血肿1例

    1 临床资料59岁女性患者,因乏力纳差伴皮肤巩膜黄染1月余入院,初诊“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和手术史.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入室后测BP 112/87mmHg( 1kpa=7.5mmHg),HR 76次/min,SpO2100%,常规吸氧去氮5min,建立静脉通道.患者右侧卧位,T9-10硬膜外穿刺,穿刺顺利,置入硬膜外导管3cm.给人试验量0.3%罗哌卡因3ml,5分钟后,患者无不适,继续给0.3%罗哌卡因5ml,5分钟后测平面T3- T12.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地佐辛10mg,咪达唑仑3mg,l min后静脉注射,异丙酚1.5mg/kg,阿曲库铵1mg/kg.术中维持:七氟醚2%持续吸入,顺苯璜酸阿曲库铵1 mg/kg/h,0.375%左布比卡因5ml/h.

    作者:丛顾俊;康培培;曹汉忠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53与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多药耐药基因P-gp、GST-π、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在3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53、P-gp、GST-π和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及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53、P-gp、GST-π和Topo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8% (20/34)、85.3%( 29/34)、88.2%(30/34)和17.6%(6/34).复发组涎腺腺样囊性癌p5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并且与P-gp的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GST-π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p53、P-gp、GST-π和TopoⅡ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耐药过程.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参考.

    作者:贺维;陈永吉;刘彩云;倪小兵;陈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中医药防治食管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研究进展

    单纯给予西药治疗食管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疗效不明显,中医药在此疾病治疗领域中有其独特的功效.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探讨中药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就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珞;于正洪;史兆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约占整个尿路上皮肿瘤的5%[1],其中以移行细胞癌为常见,约占原发性输尿管癌的95%以上.由于输尿管尿路上皮肿瘤不易直接观察,不易进行局部治疗,发现时较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有更高的肿瘤分期[1-2],且输尿管肌层薄,而淋巴丰富,故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更早出现转移或更易穿透至输尿管周围,为常见的远处转移是肝脏、骨骼及肺[3],预后差,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原发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何露;邹练;张晓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