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DCD5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

王巍;张冰;王舰;赵成海

关键词:胃癌, PDCD5, 转染, rhPDCD5蛋白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PDCD5蛋白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PDCD5蛋白对胃癌的作用.方法:培养胃癌细胞株SGC-7901.构建pEGFP-CI-PDCD5质粒并转染SGC-7901细胞,使其表达PDCD5蛋白.另外在SGC-7901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重组人PDCD5( rhPDCD5)蛋白直接作用.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周期蛋白的变化.结果:在以上两种作用方式下,SGC-7901的增殖均受到抑制,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P<O.05).经过两种作用方式处理后的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Cyclin E明显下降(P<0.01).结论:转染PDCD5质粒与rhPDCD5蛋白均能够起到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周期阻滞的作用.且两种方式作用的效果和机制无明显差异.可以为临床胃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D15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研究进展

    CD151是近些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促癌基因,属于跨膜四蛋白超家族成员,它是第一个在人类中被证实的促癌基因.跨膜四蛋白被认为具有一系列广泛的细胞功能,包括在细胞增殖、融合,肿瘤的生长、迁移中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D151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康磊;刘绪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PTEN和MMP-9在肾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可以多途径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降解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重要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起促进作用.PTEN的失活以及与MMP-9的相互作用、共同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将在肾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治疗上产生重要作用.

    作者:陈汉民;邢金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31碘-组胺-吲哚美辛对小鼠荷Lewis肺癌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AR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测定及18F-FDG PET-CT显像等方式观察131碘-组胺-吲哚美辛(131I-His-IN)对小鼠荷Lewis肺癌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小鼠灌胃给予131I-His-IN后,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肿瘤组织及其它非肿瘤器官放射性计数,制成ARG切片及HE病理切片.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显像,获半定量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抑瘤率.应用ELISA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标本VEGF含量.结果:ARG显示:131I-His-IN选择性浓聚于肿瘤组织,黑色银颗粒主要在肿瘤细胞浆及细胞核分布.给药后8h肿瘤组织与肝脏、肾脏、肌肉、血液的放射性摄取比差异显著(F=3.46,P<0.05),肿瘤组织放射性强度达到大值(52%).病理显示肿瘤坏死组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18F-FDG PET-CT显像,治疗后的肿瘤组织SUVmax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54,P<0.05),抑瘤率以131I-His-IN降低为显著达54.8%;血清中VEGF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以131I-His-IN及His-IN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74,P<0.05).结论:放射自显影观察到131I-His-IN选择性浓聚于肿瘤组织上,作用靶点以胞核、胞浆为主,胞膜也有部分存在;随时间推移瘤组织坏死逐渐增加、抑瘤率升高、血清中VEGF水平逐渐下降,证明131I-His-IN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18F-FDGPET-CT显像通过SUVmax值动态变化,可用于监测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作者:陆国秀;张彩霞;辛军;刁尧;高继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淋巴瘤化疗导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1例分析

    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66岁,因发现颈部肿物1月于2010年5月3日人院.伴盗汗,无发热、消瘦.人院查体:KPS 80分,贫血外观,双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触及肿大,大约3.0cm×3.5cm,质硬,活动度差,无触痛.腹饱满,肝肋下未及,脾脏肋下10cm,无触痛.CT:双颈、锁骨上、腋窝、腹腔脾门区、腹股沟见多发肿大淋巴结,脾脏肿大,考虑恶性淋巴瘸;左颈淋巴结活检,病理“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作者:甘立菁;许慎;王贻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癌中上皮型钙黏蛋白转录异常机制的研究现状

    上皮型钙黏蛋白的转录异常是一多因素参与并与癌的进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机制,深入探讨其中的分子和通路的相互调节及机制,对深入认识癌侵袭、进展的机制以及开展和优化临床靶向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恶性上皮性肿瘤即癌中上皮型钙黏蛋白转录调节异常机制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作者:范垂锋;王恩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嗜酸性膀胱炎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例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均行经尿道病变电切术并辅以皮质激素、抗生索治疗.术后病理均为嗜酸性膀胱炎.随访1年,尿频、尿急症状消失,无镜下及肉眼血尿,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未见膀胱占位性病变.结论:嗜酸性膀胱炎临床少见,确诊需要膀胱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治疗为以切除病变组织和抗炎、抗过敏为主的治疗方法.

    作者:卜仁戈;宋永胜;吴斌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替莫唑胺与福莫司汀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替莫唑胺(TMZ)与福莫司汀(Fotemustine)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生存期及不良反应.方法:56例首次术后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TMZ组和福莫司汀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放疗,2Gy/d,5d/w,共持续6-7w,射线总剂量60-66Gy.放疗结束后1周开始化疗.TMZ组在放疗期间每日口服替莫唑胺75mg/m2,放疗结束后4周,继续口服TMZ(150-200)mg/(m2·d),5d/w,每5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3天,28天为1个治疗周期,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给药4-6个周期.福莫司汀组给予100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续3周,停药5周,维持期治疗每3周静脉注射1次,共4-6次.结果:TMZ组近期疗效(CR+PR)明显优于福莫司汀组(78.6%vs 50%,P<0.05);TMZ组1、2、3年生存率分别是71.4% (20/28)、39.3%( 11/28)、28.6% (8/28),中位生存期22个月.Fotemusfin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是57.1% (16/28)、32.1% (9/28)、17.9% (5/28),中位生存期12个月.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有提高生存率的趋势.TMZ组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程度明显低于福莫司汀组(P<0.001),而急慢性脑损伤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MZ比福莫司汀可更明显地缩小肿瘤体积,提高近期疗效,有延长患者生存期的趋势,不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武新虎;朱锡旭;沈泽天;李兵;沈君姝;高淑萍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替吉奥联合腹腔内化疗治疗胃癌合并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替吉奥(S-1)联合腹腔内化疗治疗伴有恶性腹水的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3例晚期胃癌合并腹水患者,根据体表面积确定替吉奥初始剂量,体表面积<1.25m2,替吉奥40mg/次,2次/d;体表面积1.25-1.5m2,替吉奥50mg/次,2次/d;体表面积>1.5m2,替吉奥60mg/次,2次/d,早、晚饭后分别口服1次,连续服用14d,停药7d,21d为1周期.顺铂加入0.9%生理盐水100ml腹腔内灌注,d1 90mg,d8 60mg,21d为1周期,2周期后行疗效评价.按照WHO标准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43例患者均可进行客观疗效及安全性评价,CR 3例,PR 18例,NC+ PD 22例,腹水有效控制率(CR+PR)为48.8% (21/43).临床受益反应为72.1% (31/43).不良反应主要是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Ⅲ-Ⅳ度的白细胞减少占14.0%(6/43).结论:替吉奥胶囊联合DDP方案治疗胃癌合并腹水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毛丽伟;廖国清;王红梅;解国清;李仁德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肾脏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伴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男性,因间歇性血尿就诊.巨检:右肾中下部及肾盂处见一6cm×5cm×5cm肿块,切面灰白色,大部分实性质地中等、下极肾盂处部分呈乳头样质脆.镜检:实质性区域瘤细胞呈巢状、小梁状或条索状排列,片状坏死,瘤细胞Syn、ChgA和CD56均为阳性,Ki-67增殖指数达40%;乳头样结构处呈典型的尿路上皮乳头状癌图像.癌肿侵犯肾门脂肪组织伴肾门淋巴结转移.结论:肾原发性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罕见肿瘤,伴尿路上皮癌更罕见,具有高侵袭性,转归顶后差,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

    作者:申丽;姚敏;刘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乳管镜用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治研究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镜对乳管内乳头状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8月-2011年8月经乳管镜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144例,其中血性溢液78例,褐色溢液51例,深黄色溢液15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所有病例在乳管镜下可见导管内肿物,并经镜下定位行病变腺叶切除,术后病理132例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7例诊断为原位癌,3例为早期浸润性癌.结论:纤维光导乳管镜可准确诊断乳管内乳头状瘤,并进行定位切除.对此类疾病的诊治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吴涛;李怡;何显力;乔庆;李金茂;赵华栋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悬吊式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悬吊式腹腔镜在妇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我院行悬吊式腹腔镜与气腹腹腔镜手术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悬吊式腹腔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疼痛及住院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气腹腹腔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悬吊式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妇科微创手术方法,拓宽妇科腹腔镜手术适应证,与气腹腹腔镜手术形成了优势互补,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卫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黄芩素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凋亡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12-脂氧合酶(12-lipoxygenase,12-LOX)在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中的表达,以及选择性12-LOX抑制剂黄芩素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生长、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12-LOX的蛋白质和mRNA在SMMC-7721中的表达.应用MTT、流式细胞术及TUNEL检测细胞生长及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分析Caspase-3,Bcl-2,Bax,phospho-ERK1/2,ERK1/2和β-actin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12-LOX蛋白表达于SMMC-7721细胞质.RT-PCR检测到黄芩素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地抑制12-LOX mRNA表达.采用黄芩素小同浓度或不同时间段干预细胞SMMC-7721,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呈剂量、时问依赖性的下降.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及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12-LOX抑制剂诱导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黄芩素干预后,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和Bax蛋白轻微上升,细胞凋亡蛋白酶-3活性水平与黄芩素浓度正相关,黄芩素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被12 (S)-HETE逆转,12(5)-HETE可能激活ERK1/2磷酸化.结论: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存在12-LOX的表达,12-LOX抑制剂黄芩素可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向淼;徐细明;邓君健;杨姣;陈彪;张一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53与P-gp、GST-π、TopoⅡ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与多药耐药基因P-gp、GST-π、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在3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53、P-gp、GST-π和Topo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及正常涎腺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53、P-gp、GST-π和Topo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8% (20/34)、85.3%( 29/34)、88.2%(30/34)和17.6%(6/34).复发组涎腺腺样囊性癌p53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初发组(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并且与P-gp的阳性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GST-π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有关(P<0.05).结论:p53、P-gp、GST-π和TopoⅡ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耐药过程.检测p53、P-gp、GST-π和TopoⅡ可为临床拟定化疗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预后的参考.

    作者:贺维;陈永吉;刘彩云;倪小兵;陈睿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胃癌转移致脑膜癌病1例并文献复习

    脑膜癌病( leptomeningeal carcinomatosis,LC)亦称癌性脑膜炎,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少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它是指来源于实体瘤或淋巴瘤、血液病的恶性细胞在脑膜的多病灶种植,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通常认为发病率低,但近年国外尸检发现19%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的癌症患者存在脑膜受侵[1],临床医师有必要深入了解该病.我们报告1例胃癌转移致脑膜癌病并结合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樊英瑞;王继荣;王科明;李娟;陆彬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Mir-7上调增强肺腺癌对吉非替尼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索上调Mir-7的表达使肺腺癌A549细胞增强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及其机制.方法:用lipofectamine2000携带Mir-7对A549细胞进行瞬时转染.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组、吉非替尼组与联合组.MTT法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变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性,Real time PCR检测E-Cadherin及N-Cadherin的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他们的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上调A549细胞中Mir-7的表达与吉非替尼共同作用较单独吉非替尼作用有更显著的抑制作用.用Mir-7转染后,肺腺癌A549细胞的侵袭力下降.转染与吉非替尼联合组E-Cadherin的信使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小大,但N-Cadherin表达下降.结论:上调Mir-7的表达可以增强肺腺癌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过量表达的Mir-7抑制了IGF-1R信号通路及肿瘤上皮细胞间质化.

    作者:赵俊刚;鲁继斌;门万夫;张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Frat1与TCF4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目的:研究Frat1与TCF4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95例原发性NSCLC患者手术标本中Fratl和TCF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NSCLC中Frat1表达与肺癌组织的低分化、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TCF4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Frat1的表达与TCF4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Frat1和TCF4在NSCLC中与肺癌的侵袭和转移等恶性表型有关,Frat1和TCF4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有相关性.

    作者:张勇;曹红一;王恩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e-flow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增强型血流成像技术(e-flow)在显示卵巢肿瘤血流状态方面的效果以及对卵巢肿瘤良恶性诊断的价值.方法:临床拟诊卵巢肿瘤患者102例,行二维超声检查后,对于同一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彩色多普勒(CDFI)和e-floW成像的血流检查,以CDFI作为参照组,以e-flow作为研究组,分别显示 肿瘤周边及内部血管数量、分布、形态、走行等;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良、恶性卵巢肿瘤血流状态有 较明显差别,e-flow对于恶性卵巢肿瘤内部低速血流有较高的敏感性,显示效果较CDFI满意.结论:卵巢肿瘤的血流状态可为判断其性质提供有价值参考信息.e-flow对于恶性卵巢肿瘤血流状态显示可进一 步提供有价值信息.

    作者:刘翔宇;王义成;温德惠;马姝颖;杨瑞敏;王欣业;李朝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枸橼酸他莫昔芬对人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枸橼酸他莫昔芬(Tamoxifen Citrate)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细胞SKOV-3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0、1、5、10、12、14、15、16、18、20nmol/L)的枸橼酸他莫昔芬在不同的时间点(24、48、72h)对SKOV-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CM)分析不同浓度的枸橼酸他莫昔芬处理细胞24h和48h后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枸橼酸他莫昔芬对SKOV-3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枸橼酸他莫昔芬能够诱导细胞凋亡,且凋亡率随着枸橼酸他莫昔芬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1).结论:枸橼酸他莫昔芬可显著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其作用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何剑;王丹;何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人胃癌组织中RUNX3、DNMT1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RUNX3、DNMT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Hp感染的关系.方法:取70例手术的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RUNX3及DNMT1基因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显著下调,DNMT1表达明显增高,RUNX3表达下调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RUNX3下调的胃癌组织中DNMT1的表达明显高于RUNX3正常的组织(P<0.05),在Hp阳性的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明显低于Hp阴性的胃癌组织(P<0.05).结论:RUNX3基因和DNMT1基因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Hp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参与RUNX3基因失活.

    作者:杨阅楼;张梅;姜相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快速康复外科( fast track surgery,FTS)治疗理念,分析我院5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为实验组(FTS)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血清蛋白改变、术后肠道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花费情况.结果: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问、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清蛋白恢复实验组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前提下,可明显促进患者康复及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朱琨;李康;周灿;张勇;常东民;党诚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