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肝癌8号和16号染色体杂合子丢失的研究

周后龙;巩丽;张伟;杜云翔;张建宇;冯英明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 杂合性丢失, 染色体
摘要:目的:分析人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染色体8和16部分染色体片段的杂合子丢失及与临床病理关系,初步筛选HCC相关的抑癌基因,为HCC的早期诊断、预后预警提供可能的新分子标记物.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法分析45例HCC组织标本中分别位于染色体8和16上的具有高度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丢失(LOH)状态.结果:发生LOH的总频率为68.89% (31/45),其中D16S511位点的LOH发生率高为53.33% (24/45),其次是D8S261( 39.02%,16/41)和D8S499(34.88%,15/43).结论:染色体16q23、8p22-21.3及8p12区域的LOH发生频率高,可能存在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特定位点的遗传变异可能与HBV感染、临床病理恶性程度等预后因素相关.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增强CT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监测方面的价值

    目的:评价CT增强检查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监测中的作用.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临床影像资料完整的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2个月到7岁,平均3.1.5岁.分为术前组(10例)和术后组(34例).所有患者化疗前后均行增强CT检查,对比分析化疗前后的CT图像.结果:CT增强检查可以清晰显示原发肿瘤的体积及肿块内钙化的变化,了解肿瘤推挤临近器官或包绕大血管的情况;帮助判断原发肿瘤部位有无复发、残留;明确有无远处转移及其变化.结论:无论是手术前还是手术后化疗,CT增强扫描均是帮助评价小儿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疗效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艳霞;邹杰;陈丽英;刘颖;张锦华;闻德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16例,平均年龄57.2岁,接受恩度治疗同时联合NP、GP或EC方案的全身化疗及体部伽玛刀治疗,其中恩度治疗2-7个周期,平均3.3个周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化疗用NP、GP方案,小细胞癌患者用CE方案,每组患者均完成2-6个周期化疗,平均2.8个周期.体部伽玛刀治疗局部病灶3.3Gy-4.3Gy/次,共10-12次,靶区总剂量36Gy-46Gy.按照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Karnofsky评分标准(KPS)评价生活质量(QOL).结果:全组16例患者近期疗效:CR 3例,PR 9例,SD 3例,PD 1例.临床有效率( CR+PR)75% (12/16).疾病控制率(DCR) 94% (15/16).生活质量评价6例QOL改善,7例QOL稳定,3例患者出现QOL下降.毒副反应较轻,经对症处理均可缓解.结论:恩度与放化疗联合治疗肺癌疗效较好.具有协同作用,安全性亦较好,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作者:王斌;张丽萍;张军;吴苏冬;聂青;康静波;杨平;杨颖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胃癌转移致脑膜癌病1例并文献复习

    脑膜癌病( leptomeningeal carcinomatosis,LC)亦称癌性脑膜炎,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少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它是指来源于实体瘤或淋巴瘤、血液病的恶性细胞在脑膜的多病灶种植,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通常认为发病率低,但近年国外尸检发现19%合并神经系统症状的癌症患者存在脑膜受侵[1],临床医师有必要深入了解该病.我们报告1例胃癌转移致脑膜癌病并结合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樊英瑞;王继荣;王科明;李娟;陆彬彬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快速康复外科( fast track surgery,FTS)治疗理念,分析我院5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为实验组(FTS)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血清蛋白改变、术后肠道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花费情况.结果: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问、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清蛋白恢复实验组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前提下,可明显促进患者康复及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朱琨;李康;周灿;张勇;常东民;党诚学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CD15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研究进展

    CD151是近些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促癌基因,属于跨膜四蛋白超家族成员,它是第一个在人类中被证实的促癌基因.跨膜四蛋白被认为具有一系列广泛的细胞功能,包括在细胞增殖、融合,肿瘤的生长、迁移中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CD151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王康磊;刘绪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131碘-组胺-吲哚美辛对小鼠荷Lewis肺癌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AR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测定及18F-FDG PET-CT显像等方式观察131碘-组胺-吲哚美辛(131I-His-IN)对小鼠荷Lewis肺癌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小鼠灌胃给予131I-His-IN后,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肿瘤组织及其它非肿瘤器官放射性计数,制成ARG切片及HE病理切片.给予不同药物治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显像,获半定量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抑瘤率.应用ELISA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标本VEGF含量.结果:ARG显示:131I-His-IN选择性浓聚于肿瘤组织,黑色银颗粒主要在肿瘤细胞浆及细胞核分布.给药后8h肿瘤组织与肝脏、肾脏、肌肉、血液的放射性摄取比差异显著(F=3.46,P<0.05),肿瘤组织放射性强度达到大值(52%).病理显示肿瘤坏死组织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18F-FDG PET-CT显像,治疗后的肿瘤组织SUVmax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54,P<0.05),抑瘤率以131I-His-IN降低为显著达54.8%;血清中VEGF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以131I-His-IN及His-IN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74,P<0.05).结论:放射自显影观察到131I-His-IN选择性浓聚于肿瘤组织上,作用靶点以胞核、胞浆为主,胞膜也有部分存在;随时间推移瘤组织坏死逐渐增加、抑瘤率升高、血清中VEGF水平逐渐下降,证明131I-His-IN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18F-FDGPET-CT显像通过SUVmax值动态变化,可用于监测抗肿瘤药物的疗效.

    作者:陆国秀;张彩霞;辛军;刁尧;高继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氩氦刀辅助手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主因“胸背部疼痛1月”入院.患者于人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背痛,呈持续性刺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可缓解,未向其他部位放射,伴头晕、全身乏力.查体:皮肤苍白,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肋骨、肩胛骨、四肢骨骼、骨盆、颅骨无压痛,胸椎下段棘突压痛明显,双下肢肌力、感觉、反射无异常.辅助检查:IgA 3.12g/L,IgG 20.2g/L,lgM1.56g/L;胸椎MRI示胸11椎体压缩性改变;骨盆CT示左髂骨翼骨质破坏;胸11椎体活检示浆细胞骨髓瘤.入院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入院后行VAD方案化疗.在化疗过程中患者诉左下胸壁疼痛剧烈,复查MRI显示胸11椎体压缩加重.遂决定手术治疗.

    作者:董泽;叶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Plk1与人类肿瘤生成

    人类肿瘤生成过程主要表现为细胞生长的失调控,而Plk1是细胞周期进行有丝分裂、胞质分裂及DNA损伤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通过对Plk1在中心体周期中作用的认识,推测在多种癌症中可检测到Plk1表达的失控,且与人类肿瘤生成有关.研究发现,Plk1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肿瘤患者的细胞增殖及预后相关.应用不同方法下调Plk1的表达水平在体外细胞培养及活体动物实验中均被证实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的作用,但对正常细胞却无明显杀伤.因此,靶向作用于Plk1的治疗可能成为人类肿瘤治疗的新的很有潜力的方法.

    作者:孙威;陈爱山;闫兆鹏;曹献馗;刘宝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新进展

    脊柱转移瘸(spinal metastases)是常见的脊柱肿瘤.检测技术的提高使转移瘤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上升,系统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此外,新成像方式的发展和人使用,使临床医生更容易筛选和诊断脊柱转移瘤.选择适当的治疗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原发病灶组织学类型,全身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以前的治疗方式,患者年龄和身体状态,预期寿命等.本文综述了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治疗方案,包括常规药物治疗,放疗,化疗,手术治疗和微创治疗(MIS).

    作者:习勇;于东涛;支小卫;王海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肿瘤医院2000-2010年手术治疗的111例老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病理类型、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是否为二次手术、是否存在甲状腺腺外侵袭以及腺外侵袭的程度、器官等因素进行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全组5年累积生存率84.2%,10年累积生存率79.6%.Ⅳ期病例达58.97%(63/111),5年累积生存率50.4%.存在甲状腺腺外侵袭病例比例达52.25%(58/111),5年累积生存率68.5%.经Log-Rank检验甲状腺腺外侵袭(P=0.000)、肿瘤的侵袭程度(P=0.046)、气管食道侵犯(P=0.028)、喉返神经侵犯(P =0.046)、临床分期(P =0.009)均影响预后.原发灶数目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29),与甲状腺腺外侵袭无关(P=0.8).结论:老年甲状腺癌病变以腺外侵袭为主,预后差.晚期病例比例高,采用手术、促甲状腺素抑制治疗、三维适形放疗、放射性核素的个体化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董慧蕾;李振东;李树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康莱特注射液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02例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康莱特注射液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康莱特注射液治疗102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肿瘤疾病控制率、治疗进展时间、生活质量、中医临床症状及毒副反应.结果:疾病控制率为65.69%,治疗进展时间2.91±0.51个月,可改善中医临床症状(P<0.01),无明显毒副反应.结论:康莱特注射液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宗艳;林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siRNA沉默K-Cl协同转运子1基因的表达对肺腺癌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降低K-Cl协同转运子1(KCC1)基因在肺腺癌A549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化疗药物顺铂(DDP)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合成KCC1特异性siRNA,转染A549细胞;RT-PCR检测RNA干扰后KCC1基因的表达改变;应用DDP处理后,MTT法测定细胞毒性指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iRNA-KCC1能够抑制KCC1基因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而KCC1表达降低后,A549细胞的凋亡明显升高(P<0.05),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KCC1基因表达降低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A549细胞对化疗药物DDP的敏感性.

    作者:徐然;赵俊刚;石文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人胃癌组织中RUNX3、DNMT1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RUNX3、DNMT1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Hp感染的关系.方法:取70例手术的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检测RUNX3及DNMT1基因的mRNA水平,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显著下调,DNMT1表达明显增高,RUNX3表达下调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RUNX3下调的胃癌组织中DNMT1的表达明显高于RUNX3正常的组织(P<0.05),在Hp阳性的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明显低于Hp阴性的胃癌组织(P<0.05).结论:RUNX3基因和DNMT1基因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Hp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参与RUNX3基因失活.

    作者:杨阅楼;张梅;姜相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患者采用动脉介入灌注5-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ADM)、丝裂霉素(MMC)等化疗药物,并用医用明胶海绵栓塞病变供血动脉,观察临床疗效、生存时间及毒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达62.86%,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7.14%、51.43%、20.00%.主要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结论: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对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有较好疗效,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邵志雄;易峰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有氧运动对缓解鼻咽癌放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效果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缓解鼻咽癌放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80例接受放疗的鼻咽癌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放疗期同常规护理和随意自我运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放疗第1天开始实施连续7周的低强度有氧运动.结果:观察组病人癌因性疲乏的程度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氧运动能够有效缓解鼻咽癌放疗病人癌因性疲乏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胡建萍;任涛;谭榜宪;高茜;吴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RRM1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肺癌,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通过分子标志物指导临床个体化化疗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趋势.本文综合介绍核苷酸还原酶亚基1( rebonucleotide reductase M 1,RRM1)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作者:卞荣荣;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中医药防治食管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研究进展

    单纯给予西药治疗食管胃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疗效不明显,中医药在此疾病治疗领域中有其独特的功效.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在探讨中药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就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珞;于正洪;史兆荣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cyclinD1、p27和ki-67在鼻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cyclinD1、p27和ki-67在鼻咽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yclinD1、p27和ki-67在60例不同分化级别的鼻咽鳞癌组织及20例炎症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yclinD1、p27和ki-67在炎症及鳞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鳞癌中,p27与cyclinD1、ki-67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p27表达与ki67及cyclinD1表达呈负相关,cyclinD1表达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yclinD1、p27及ki-67的检测可作为预测肿瘤预后及反应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萍丽;彭心宇;刘戈然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温热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温热作用在体外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胆囊癌GBC-SD细胞,给予43℃热作用1h,以37℃正常培养温度为对照,分别收集作用0、6、12h后的细胞.应用MTT、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GBC-SD细胞经温热作用后增殖活性和PCNA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43℃热作用1h对胆囊癌细胞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应,可有效抑制PCNA的表达.结论:43℃温热作用1h是抑制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活性的有效热剂量.

    作者:何浪;巩春甫;曾顺泽;彭果;陈铭;戚南昌;王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TRAIL及其受体与卵巢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是近发现的TNF家族的新成员,TRAIL有两类受体,一类是死亡受体,诱导肿瘤细胞或转化细胞凋亡,另一类是“诱骗”受体,保护正常细胞免遭TRAIL的诱导凋亡作用.卵巢癌患者经几个疗程化疗后,常对化疗药产生多药耐药现象,从而使化疗失败,终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TRAIL和化疗药联合应用能逆转卵巢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multidrug resistance).本文就TRAIL、TRAIL受体(TRAILR)表达及TRAIL的凋亡途径等在卵巢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做一全面综述.

    作者:鲁大伟;杨宏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