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宋于刚
中药青龙衣(green walnut husks of Juglans regia)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萘醌苷类化合物、黄酮类及多糖类化合物,另外还含有二芳基庚烷类和萜类化合物等成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青龙衣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活跃,其抗肿瘤作用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包括直接的抑瘤作用、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免疫增强作用以及预防肿瘤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青龙衣的化学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促进青龙衣抗肿瘤研究的深入.
作者:蒋丽萍;刘宝瑞;胡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6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采用不同防治感染对策后,分别观察两组食管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的情况,分析原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分析食管及贲门癌术后感染的30例患者的感染部位,手术切口感染16.3%,肺部感染12.8%,胸腔感染3.5%,泌尿系统感染2.3%,总感染率34.9%;食管及贲门癌术后感染的部位主要常见于手术切口及肺部.单因素分析后发现,感染因素与吸烟、手术时间(>2h)、术中失血量(>200ml)均有关(P<0.05).43例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后,感染者占53.5%,未感染者占46.5%;43例患者早期防治术后感染后,感染者占16.3%,未感染者占83.7%;试验组的感染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主要分布在肺部和切口处,原因复杂,临床手术中早期抗感染治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作者:郝延红;席俊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氩氦刀联合放疗一线治疗晚期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6例EGFR野生型合并COPD的肺癌患者在一线化疗的基础上对胸部不同部位病灶合理利用放疗和氩氦刀联合治疗.对中央病灶或纵隔转移淋巴结实行姑息性三维适行放疗(3DCRT),而对周围肺部病灶行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观察其近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26例患者经过联合治疗后,一线有效率达到42.31%,疾病控制率(DCR)为80.77%,近期疗效并不弱于PS评分好的晚期肺癌患者.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为Ⅰ到Ⅱ级,经处理后都能完成整个治疗过程.结论:对于晚期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设计个体化方案,通过合理利用化疗、放疗、氩氦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承志;秦茵茵;张洁霞;蒋昌斌;陈愉;邓宇;欧阳铭;李时悦;陈荣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以热休克蛋白72(HSP72)-甲胎蛋白(AFP)抗原表位肽复合物免疫小鼠,研究该复合物针对AFP肿瘤是否具有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方法:以HSP72-AFP多肽复合物皮下注射免疫昆明小鼠,并分别以AFP多肽和HSP72单独免疫小鼠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IFN-γ水平、MTT法检测各免疫组小鼠淋巴细胞对肝癌Hepal-6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小鼠体内瘤负荷实验评价蛋白复合物的免疫效应.结果:HSP72-AFP多肽复合物组小鼠血清IFN-γ水平、淋巴细胞对Hepal-6细胞的杀伤作用均显著高于AFP多肽和HSP72组(P<0.01).HSP72-AFP多肽复合物组瘤体积也明显小于AFP多肽和HSP72免疫组(P<0.01).结论:HSP72-AFP多肽复合物疫苗可诱导荷瘤小鼠产生针对AFP肿瘤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其对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明显优于两者单一的多肽纯化疫苗.表明HSP72-AFP多肽复合物可诱导小鼠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
作者:胥冰;王小平;马晓军;张可佩;赵倩;任梦凡;房景刚;张景慧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靶向survivin基因的shRNA与大黄素联合应用体外抗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HO8910增殖的作用.方法:构建携带靶向survivin基因的shRNA质粒载体,脂质体法转染.MTT法检测survivin shRNA质粒转染或/和大黄素处理后SKOV3和HO8910细胞的增殖率,FCM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urvivin shRNA质粒转染24h后SKOV3和HO8910细胞的增殖率下降,凋亡率增加,与空白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素对SKOV3和HO8910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模式;survivin shRNA与大黄素(60μmol/L)联合应用组SKOV3和HO8910细胞的增殖率低于单药应用组(P<0.05),凋亡率高于单药应用组(P<0.05).结论:Survivin shRNA与大黄素联合应用能够增强抗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HO8910的体外增殖作用.
作者:薛晖;李天人;贺安宁;郭科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PTEN蛋白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107例大肠病变组织标本PTEN的表达情况,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等级相关的秩和检验分析PTEN在大肠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PTEN蛋白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即在大肠正常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大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中PTEN蛋白与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是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PTEN蛋白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表达阳性率呈递减趋势,PTEN蛋白的低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和浸润转移相关.
作者:田华;宋于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谷氨酸氨基转肽酶(GGT)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50例肝病患者及7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AFP、CEA、CA199、GGT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AFP、CEA、CA199、GGT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肝病组和健康体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61%、80.75%,与单项检测比较阳性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CEA、CA199、GGT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对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红;赵花;张琰;白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探讨肺腺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α(FAPα)的表达与腺癌中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评价FAP α在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取经病理准确诊断为腺癌的肺癌患者85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癌组织FAP α的表达,收集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分析FAPα与肺腺癌临床病理因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FAPα主要表达在肺腺癌间质中基质成纤维细胞中,正常对照肺组织及腺癌细胞中均未检测到FAP α表达.脉管浸润阳性组FAP α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脉管浸润组(U=512.500,P=0.004),伴淋巴结转移组FAP α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U=670.500,P=0.040),FAP α表达与肿瘤长径呈显著正相关(r =0.307,P=0.004),FAPα表达与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232,P=0.033);FAP α的表达与患者年龄(r=-0.139,P=0.204)、性别(P=0.419)、肿瘤位置(U=338.000,P=0.091)无关.结论:FAP α在肺腺癌早期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能作为肺腺癌诊断及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王莹;金木兰;韦萍;蒋镭;刘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卵巢癌细胞SKOV-3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对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的调控.方法:构建STAT 3过表达载体或缺失表达载体,并转染SKOV-3细胞,分别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方法检测STAT 3 mRNA及蛋白质水平的变化,确定细胞模型的建立.Western blotting检测构建的细胞模型中p-STAT 3水平与E-cadherin水平的变化,RT-PCR检测STAT 3过表达或缺失对ZEB1和ZEB2 mRNA水平的影响.同时构建ZEB1 siRNA与pCDNA3.1-STAT 3共转染细胞,Westernblotting检测ZEB1对p-STAT 3诱导的E-cadherin水平下调的影响.结果:STAT 3过表达/缺失载体的SKOV-3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质水平显著下调/上调;STAT 3过表达能显著上调ZEB1 mRNA水平,但对ZEB2 mRNA无显著影响;ZEB1 siRNA转染能逆转STAT 3过表达诱导的E-cadherin的水平下降.结论:卵巢癌细胞SKOV-3中,STAT 3能通过ZEB1调节E-cadherin的表达,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甘泉;苏瑾;蒋壁谦;吕天淑;吴秀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检测Twist1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0例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Twist1的表达.体外细胞研究构建靶向Twist1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转染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转染前后增殖能力变化,通过Boyden小室实验以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量评估甲状腺癌细胞株体外侵袭能力的变化;同时检测细胞间连接及黏附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等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wist1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如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没有明显相关性.RNA干扰使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株IHH-4中Twist1的表达下调;与阴性对照组比较,Twist1蛋白表达分别降低了50%(KD-A)、60%(KD-B)和64%(KD-C).且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表达下调.结论:Twist1在人乳头状甲状腺癌中表达上调,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相关.针对Twist1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能明显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的Twist1表达,并有效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Twist1可能通过调控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影响其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作者:吕男男;高芸;关海霞;滕卫平;单忠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姜黄素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抑制作用及对Hsp90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姜黄素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划痕实验检测姜黄素对细胞浸润侵袭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姜黄素促进细胞凋亡的效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姜黄素对Hela细胞内Hsp90、Hsp70、AKT及Her-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作用48h后,姜黄素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呈现出显著的剂量依赖性(P<0.01),当药物浓度为100 μmol/L时抑制率达到(87.5 ±3.5)%,IC50值为(41.8 ±2.3)μmol/L.划痕实验表明,姜黄素能抑制细胞的浸润和迁移.流式细胞结果显示,姜黄素能有效的促进Hela细胞凋亡,40 μmol/L组细胞的凋亡率即从原来的(10.3±0.6)%提高至(19.1±1.5)%(P<0.05),当药物浓度达到100 μmol/L时凋亡率达到(55.8±2.6)%.Westem blotting结果显示,姜黄素能引起Hsp70蛋白表达上调,并促进Hsp90下游客户蛋白AKT及Her-2降解.结论:姜黄素表现出较强的抗Hela细胞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sp90活性,影响相关信号通路引起的.
作者:王静;张雅雅;刘涛;郭春华;万幼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近年来运用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治疗白血病、神经胶质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CAR基因修饰T淋巴细胞主要将能够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抗体和T细胞胞内活化基序借助铰链结构连接为一体,通过基因转导T淋巴细胞,赋予T淋巴细胞对肿瘤抗原的高亲和性及特异性杀伤能力.在针对CAR治疗肿瘤研究中,“脱靶效应”、“细胞因子风暴”、免疫抑制等问题使得CAR技术发展受到阻碍.因此,临床需要采取应对措施使CAR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本篇综述将针对CAR近些年在治疗恶性肿瘤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作者:蔡慧;赵莲君;邹征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单吻合器技术(SST)与双吻合器技术(DST)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吻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132例低位直肠癌的患者行保肛术治疗的病例资料,根据术中结肠、直肠吻合方式的不同,分为SST组与DST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率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总天数、局部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SST组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较短、远端切缘长度较短[(1.84±0.58)cm vs(2.08±0.55)cm]、吻合口瘘发生率低[2.08%(1/48) vs 7.14% (6/84)],住院费用较低[(20340.29±7798.97)元vs(25476.29±7853.44)元],但手术时间较长[(126.85±38.21)min vs(110.13±35.6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DST组比较,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SST组远端切缘长度较短,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住院费用较少,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小崇;任书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在各病理学分级宫颈疾病中宫颈脱落细胞中的阳性表达情况,以及联合MCM5蛋白在CIN中的检测结果对准确判断(CIN)的预后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标本,均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宫颈脱落细胞的hTERC基因的检测、免疫组化对组织的MCM5蛋白检测.结果:收集临床标本63例,其中对照组29例:12例宫颈炎性病变和17例宫颈鳞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及组织;研究组34例:8例CIN I及26例CINⅡ-Ⅲ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及组织.hTERC基因表达情况:扩增42例,阴性21例.MCM5蛋白表达情况:(-)21例,(+)15例,(++)20例,(+++)7例.病理学结果:宫颈炎症12例,CIN Ⅰ 8例,CINⅡ-Ⅲ26例,宫颈癌17例.MCM5蛋白阳性表达随着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IN组分别与炎症组和SC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CIN Ⅰ组与CINⅡ/Ⅲ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异常扩增随着组织病理学分级的升高,其阳性扩增率逐步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IN组与炎症组比较,hTERC基因异常扩增率显著高于炎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CC组比较hTERC基因异常扩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 Ⅰ组与CINⅡ/Ⅲ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基因异常扩增及MCM5阳性表达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C与MCM5联合检测分别与MCM5或hTERC单独检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M5蛋白阳性表达及hTERC基因异常扩增在宫颈鳞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预测宫颈癌发生的临床指标;MCM5蛋白与hTERC基因可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宫颈癌生物学预测指标,MCM5蛋白检测可作为hTERC基因检测的补充,对于hTERC基因异常扩增和(或)MCM5蛋白阳性表达的CIN患者,临床诊治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可指导临床对CIN的适当治疗.
作者:郭冲;尹格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53例,28例和25例分别采用TACE联合As2O3和单纯TACE治疗,分别评价近期疗效、远期疗效、AFP变化、毒副反应和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4.3%和52.0%,P=0.365.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7.86%和40.00%,P=0.042,1年半生存率分别为57.14%和28.00%,P=0.033.AFP变化分别为28.57%和24.00%,P =0.706;两组毒副反应基本可以耐受,生活质量有一定改善.结论:As2 O3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能提高一年及一年半生存率,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胡琴;韦永明;管睿;宛新安;王银华;胡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联合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12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在接受XELOX方案新辅助放化疗后,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8例)和开腹手术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距切缘距离、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和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20例患者接受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后客观有效率为58.3%、临床获益率为86.7%;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日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距切缘距离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行XELOX方案新辅助化疗后行腹腔镜手术,术后恢复快,同时在淋巴结清扫方面与开腹手术有相同的效果.
作者:王璟;韩晓鹏;苏琳;李洪涛;于建平;李三党;刘宏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黏附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首先,从6例乳腺癌病人肿瘤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块分别分离培养成对的CAFs和正常成纤维细胞(normal fibroblasts,NFs).然后,通过Transwell小室将CAFs或NFs与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体外共培养,进行增殖(MTT)、侵袭、黏附实验及流式细胞仪细胞凋亡检测.结果:MDA-MB-231与CAFs或NFs共培养后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增强(P<0.05).与NFs相比,这种差异在同CAFs共培养组更为明显(P =0.011).与CAFs共培养之后,MDA-MB-231的早期凋亡显著减少(P=0.026);而与NFs共培养之后则无显著差异.CAFs或NFs对MDA-MB-231细胞的细胞周期和晚期凋亡无明显影响.与CAFs或NFs共培养24小时后,MDA-MB-231细胞的侵袭、黏附能力明显增强,黏附数目为(34.7±4.84)个/视野(CAFs)和(20.16±0.09)个/视野(NFs),(P =0.000);侵袭数为(89±4.62)个/视野(CAFs)和(81.6±6.08)个/视野(NFs),(P<0.05).结论:CAFs能促进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减少其早期凋亡;同时对乳腺癌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有促进作用.可是NFs的作用较CAFs为弱.有关CAFs影响乳腺癌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琳;康骅;孙海晨;刘爽;崔叶青;蔡伟;张雁;海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血管肉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内皮细胞肿瘤,占软组织肿瘤的1%-2%,具有较强侵袭性,预后差.它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其中约60%发生在的头颈部的皮肤和软组织.其发病与暴露于化学物质、辐射、慢性淋巴水肿、创伤和血管扩张等因素有关.超声、CT、MR和PET-CT等影像学检查均为诊断方法,但终的确诊还需行病理和免疫组化.因其罕见且对放疗、化疗皆不敏感,治疗措施非常有限.手术后进行放疗为治疗局部肿瘤的佳方法.以阿霉素或紫杉醇和每周紫杉醇为基础的化疗为晚期血管肉瘤的一线治疗.此外,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亦为血管肉瘤的有效治疗.本文就血管肉瘤的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孙宇楠;王思亮;吴荣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ADC值测量对颅脑DWI高信号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DWI高信号肿瘤分类,并测量其ADC值.结果: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淋巴瘤ADC值分别为(0.90±0.16)×10-3mm2/s、(0.75±0.21)×10-3mm2/s、(0.86±0.11)×10-3mm2/s、(0.91±0.16)×10-3mm2/s,各肿瘤之间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之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DWI高信号肿瘤ADC值测量可以提供脑肿瘤的组织成分信息,ADC值可预测胶质瘤级别.
作者:闫新成;鱼博浪;张明;郭苏晋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37(IL-37)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IL-37表达情况.治疗前的所有患者为治疗前组,经泼尼松治疗后达完全反应的为治疗后组,并分析两组指标表达的差异.结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浆中IL-37表达水平治疗前高于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IL-37表达有变化,治疗前IL-37表达高于治疗后,提示IL-37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赵松颖;柳嘉;陈骅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