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金木兰;韦萍;蒋镭;刘敏
目的:评估化疗联合腹腔循环热灌注治疗恶性肿瘤合并腹水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历史对照方法,试验组(100例)采用化疗联合腹腔循环热灌注治疗,对照组(100例)采用化疗联合传统腹水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结果:腹腔循环热灌注联合化疗者与传统腹水治疗联合化疗者,治疗腹水的有效率分别为61.0%和47.0% (P =0.047).两组病人以病种为亚组进行生存分析,经log-rank检验结果并未显示出试验组在2年累积生存率上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是胃癌0.315、卵巢癌0.285、大肠癌0.758、肝癌0.471,两组患者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化疗联合腹腔循环热灌注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合并腹水患者安全并且有良好近期疗效,但目前未显示出对患者2年累积生存率有积极作用.
作者:闫向勇;刘文超;燕忠生;杨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differentiated embryonic chondrocyte expressed gene 1(DEC1)在肺癌细胞系A549和BE1中对肿瘤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siRNA和过表达质粒双向调控DEC1的表达后,通过MTT和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肿瘤细胞增殖的变化.并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DEC1对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D1的调控作用.结果:在肺癌细胞系A549中,通过siRNA敲除内源性DEC1的表达后,cyclinD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上调.同时,MTT和克隆形成实验的结果表明肿瘤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在肺癌细胞系BE1中,通过转入DEC1过表达质粒上调DEC1的表达后,cyclinD1的表达下调.同时,MTT和克隆形成实验的结果表明肿瘤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结论:在肺癌细胞系A549和BE1中,DEC1通过负向调控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进而抑制肿瘤的增殖.
作者:赵思文;吴雪琼;范倩岩;马骥;刘洋;邱雪杉;王恩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名于化疗前接受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年龄、性别、穿刺血管、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FIB、PT及APTT对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11名患者出现了PICC相关静脉血栓.没有患者出现肺梗塞及其它严重并发症.血管状况及凝血指标是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论: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后血栓发生率低.置管部位及凝血指标是影响血栓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枫;孙建;谢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盐酸吗啡缓释片(美菲康)治疗妇科中度至重度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5例妇科癌痛患者开始剂量每12小时30mg,按VAS观察法治疗癌痛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74.4%的患者平均日剂量≤90mg.盐酸吗啡缓释片(美菲康)控制妇科中重度癌痛总体有效率为90.66%.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001).主要不良反应为便秘、恶心、呕吐和头晕.结论:盐酸吗啡缓释片(美菲康)治疗妇科中度至重度癌痛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作者:臧家兰;山长平;杨娅;孔凡华;李雪芹;王军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中药青龙衣(green walnut husks of Juglans regia)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萘醌苷类化合物、黄酮类及多糖类化合物,另外还含有二芳基庚烷类和萜类化合物等成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青龙衣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活跃,其抗肿瘤作用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包括直接的抑瘤作用、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免疫增强作用以及预防肿瘤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青龙衣的化学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促进青龙衣抗肿瘤研究的深入.
作者:蒋丽萍;刘宝瑞;胡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KLF8基因特异性siRNA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法、RT-PCR检测胃癌组织标本和胃癌细胞株KLF8的表达;通过基因重组方法构建KLF8的siRNA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SGC7901细胞,通过Western blot验证siRNA干扰效率.通过MTT、平板克隆、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观察其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KLF8在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上皮细胞,下调KLF8能能够明显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G0/G1期阻滞和诱导细胞凋亡.结论:KLF8在促进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胃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雪;王亚芳;刘娜;张宁;刘理礼;张贺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Rsf-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Real-time 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Rsf-1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有84%(21/25)肺癌组织病例中Rsf-1的mRNA含量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肺组织(P<0.001),肿瘤组织中Rsf-1的mRNA平均值是其癌旁正常肺组织均值的2.37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68.4% (67/98)病例存在Rsf-1蛋白过表达,其过表达与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类型、原发肿瘤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等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而与肺癌的低分化和高p-TNM分期呈正相关(P=0.001;P=0.020).结论:肺癌中存在Rsf-1基因的扩增和蛋白的高表达,并与低分化和高p-TNM分期相关.
作者:张秀伟;谢玲玲;郝凤霞;付琳;董千泽;李庆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采用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mPEG-PLGA)二亲嵌段共聚物为载体,制备负载奥沙利铂的纳米粒子(nanoparticle,NP),全面考察其性质及体内抗肿瘤效果.方法:通过双乳化挥发法,制备奥沙利铂载药纳米粒子,考察纳米粒子的形态、粒径分布、稳定性、体外释放特性及体内抗肿瘤效果等性质.结果:所制得奥沙利铂纳米粒子为较规则的圆球形,平均粒径200.6-242.1 nm,稳定性实验提示其稳定性良好;平均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5.62±1.27)%和(3.21±0.02)%,体外释放曲线显示了奥沙利铂纳米粒子良好的缓释特性.体内实验中,相比对照组和空白组,纳米粒子组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相对裸药组能明显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且能够延长小鼠的平均生存期.结论:实验结果为肿瘤“带瘤生存”的治疗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作者:殷婷;张西志;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α-烯醇酶(α-enolase,ENO1)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催化磷酸甘油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转化.近研究发现,ENO1作为潜在的肿瘤分子标志物,可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等过程,有望成为肿瘤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分子靶标.本文对ENO1与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刘养奇;邢军明;李戈楠;黄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检测Twist1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0例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Twist1的表达.体外细胞研究构建靶向Twist1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转染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转染前后增殖能力变化,通过Boyden小室实验以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量评估甲状腺癌细胞株体外侵袭能力的变化;同时检测细胞间连接及黏附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等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wist1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如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没有明显相关性.RNA干扰使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株IHH-4中Twist1的表达下调;与阴性对照组比较,Twist1蛋白表达分别降低了50%(KD-A)、60%(KD-B)和64%(KD-C).且E-cadherin表达上调,Vimentin表达下调.结论:Twist1在人乳头状甲状腺癌中表达上调,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相关.针对Twist1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能明显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的Twist1表达,并有效抑制乳头状甲状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Twist1可能通过调控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来影响其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作者:吕男男;高芸;关海霞;滕卫平;单忠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复发性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手术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复发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38例、滤泡状癌14例及髓样癌4例,对临床疗效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接受再次手术的患者中,36例病理证实为癌残留(64.3%),颈部淋巴结转移24例(42.9%),术后喉返神经损伤2例(3.6%),甲状旁腺损伤致低钙血症6例(10.7%).结论:甲状腺癌初次手术的部分腺体残留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应采取规范和积极的治疗方式.
作者:邵渊;白艳霞;张少强;姚小宝;冯思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肿瘤化学治疗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2例有生育期能力的恶性肿瘤女性患者进行肿瘤化学治疗,于治疗前进行卵泡期的基础性激素检测,观察治疗后月经变化,6个月后再次进行性激素检测,对比治疗前后性激素变化.结果:化疗前患者性激素基本正常,化疗后75%(24/32)患者出现月经改变.28% (9/32)患者出现闭经,6个月后,患者的月经周期基本恢复.复查性激素,雌二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肿瘤化学治疗对卵巢功能有一定损伤.
作者:李毅;樊晓宇;王华;姚俊涛;袁意桥;袁彬;施常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浆母细胞淋巴瘤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罕见亚类.我国对浆母细胞淋巴瘤的报道多为个案报道,缺乏对其共性的研究.为了探求我国浆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方法:对10例浆母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免疫表型,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感染情况,用原位荧光杂交法检测MYC基因的易位和扩增.结果:浆母细胞淋巴瘤多发生于结外器官,发现时即为临床晚期,生存期短;其发病和HIV感染或免疫抑制无明显相关性.其EB病毒感染率为50%.免疫组化结果不常具有B淋巴细胞标记,但生发中心后表型常为阳性.MYC易位发生率为10%,扩增的发生率为10%.结论:我国浆母细胞淋巴瘤多发生于免疫状态正常的患者.HIV感染鲜有阳性,EBV感染率略低,存在MYC基因异常但发生率较低(约20%),但其高度侵袭性的淋巴瘤的特性、病理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和临床表现与西方报道相似.
作者:范国庆;刘一雄;文璐;王映梅;王璐;张月华;王哲;闫庆国;杨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谷氨酸氨基转肽酶(GGT)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50例肝病患者及7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AFP、CEA、CA199、GGT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组AFP、CEA、CA199、GGT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肝病组和健康体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61%、80.75%,与单项检测比较阳性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CEA、CA199、GGT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对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红;赵花;张琰;白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一个肿瘤细胞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肿瘤发生.多个肿瘤细胞之间的对话使肿瘤成为一个异常的组织或器官.细胞接触、挤出、纠缠、迁移和变异维持着肿瘤细胞间的有序组织和肿瘤的持续生长.阻断肿瘤细胞之间的对话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治疗策略.
作者:张百红;岳红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6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评价镇痛效果、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滴定方法:起始剂量为10mg,给药1小时后评估镇痛效果,反复滴定,直至NRS 0-3分,维持此剂量,每12小时口服1次.出现爆发痛,予以前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总固定量的10%-20%.阿片耐受的患者,则将前24小时的累积剂量换算成短效阿片(每4小时量),在此基础上再增加50%-100%剂量.结果:6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在20-760mg/天之间,平均剂量154.3mg/天,滴定达有效剂量的平均天数为2.5天.疼痛总缓解率95.0%,其中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44例.中、重度癌痛患者生活质量总有效率分别为92.9%、93.8%.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头晕.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作者:陈州华;周胜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中检测TopoⅠ表达来选择术后个体化辅助化疗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将84例大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石蜡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测TopoⅠ的表达情况,根据蛋白检测结果选择患者个体化的化疗方案.未行TopoⅠ检测的同期对照组按传统方法选择化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中位生存期(median survival time,MST)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结果:大肠癌组织中TopoⅠ的表达与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无关,而与年龄有关(P<0.05).依据TopoⅠ蛋白检测选择化疗方案组中位PFS为7.8个月;对照组中位PFS为7.2个月,两组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5±1.53)个月VS(6.93±1.62)个月,P<O.05].实验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7.2个月,对照组为13.6个月.而且Ⅳ期患者实验组疾病控制率显著升高(80.8% vs 52.6%,P<0.05).结论:通过检测大肠癌术后TopoⅠ的表达来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燕海姣;吴骏;孙文辉;王玮;吴昌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细胞周期素A(Cyclin 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胃上皮组织和58例初治胃癌组织中EGFR、Cyclin A的表达情况.结果:10例正常胃组织未见EGFR及Cyclin A的阳性染色,EGFR与Cyclin 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48.3%.正常组织EGFR和Cyclin A表达与胃癌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EGFR、Cyc-lin A均与血管累犯正相关,此外,EGFR还与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Cyclin A还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EGFR与Cyclin 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EGFR和Cyclin A在胃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其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
作者:赵坤;姚型锋;黄俊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早期诊断对于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决定性意义.p14ARF是近年来发现的抑癌基因,是细胞周期调控网络的重要成员,通过p53途径和非p53途径调控细胞周期,抑制肿瘤发生.研究表明,p14ARF在大多数原发肿瘤中表达缺失或低表达,但在宫颈癌病变中p14ARF多出现高表达,可能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有关.p14ARF检测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能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
作者:郭蕾;周瑾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DK5逆转Sirt1在宫颈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宫颈癌Hela细胞系和宫颈癌Hela/MMC耐药细胞亚系,Western blotting检测MMC对Hela和Hela/MMC细胞内P-Sirt1蛋白表达的影响;MTT法检测Hela细胞存活率;通过加入CDK5抑制剂Roscovitine来检测CDK5使Sirt1磷酸化的作用;RT-PCR方法检测耐药相关蛋白P-gp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正常情况下,Hela细胞中P-Sirtl的表达显著高于Hela/MMC细胞(P<0.05),MMC处理的Hela细胞中P-Sirt1的表达显著高于未经MMC处理组(P<0.05).超表达P-Sirt1会导致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CDK5抑制剂Roscovitine可以使Hela细胞的存活率增加,耐药性相关蛋白P-gp的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CDK5可以使Sirt1磷酸化,增加了Hela细胞对MMC的敏感性.
作者:陈丽君;王建;范春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