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DEC1通过调控cyclinD1抑制肺癌细胞系A549和BE1的增殖

赵思文;吴雪琼;范倩岩;马骥;刘洋;邱雪杉;王恩华

关键词:肺癌, DEC1, CyclinD1, 增殖
摘要:目的:分析differentiated embryonic chondrocyte expressed gene 1(DEC1)在肺癌细胞系A549和BE1中对肿瘤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siRNA和过表达质粒双向调控DEC1的表达后,通过MTT和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肿瘤细胞增殖的变化.并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DEC1对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D1的调控作用.结果:在肺癌细胞系A549中,通过siRNA敲除内源性DEC1的表达后,cyclinD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上调.同时,MTT和克隆形成实验的结果表明肿瘤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在肺癌细胞系BE1中,通过转入DEC1过表达质粒上调DEC1的表达后,cyclinD1的表达下调.同时,MTT和克隆形成实验的结果表明肿瘤的增殖能力显著降低.结论:在肺癌细胞系A549和BE1中,DEC1通过负向调控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进而抑制肿瘤的增殖.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开展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腹腔镜(LRC)和开放手术(ORC)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近期效果的差异.方法:搜索中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iencedirect、CNKI、Sinomed等,检索和筛选已发表的有关腹腔镜与开放手术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及非随机对照试验(NRCT),手术方式均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筛查,提取相关数据,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共678名患者.其中4篇中文文献,6篇外文文献.由于涉及伦理原因,均为回顾性NRCT文献.各研究间年龄、性别、BMI等基础资料未见统计学差异.Meta分析结果提示:LRC相比ORC,手术时间更长(P <0.0001),术中出血量少(P <0.0001),切缘阳性率低(P =0.014),淋巴结清扫数多(P=0.04),肠道恢复时间短(P<0.0001),住院时间短(P <0.0001),并发症发生率低(P =0.007),新膀胱容量无差异(P =0.704).结论:在根治性全膀胱术的选择中,除手术时间外,LRC各项指标均优于ORC.鉴于临床RCT实验文献较少,仍需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RCT实验,进行长期随访.

    作者:孟旭辉;黄懿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腹腔镜辅助下微波固化术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微波固化术在治疗特殊部位肝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1年01月至2012年06月住院行腹腔镜辅助下肝癌微波固化术的45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各病例均未出现出血导致的介入止血及开腹手术止血、空腔脏器穿孔导致腹腔感染、气胸、血胸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微波固化术在治疗特殊部位肝癌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涛;杜锡林;谭凯;臧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现状及新进展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缺乏特异性就诊时已属中晚期,预后差.胆囊癌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是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近几年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发展,尤其超声造影(ultrasonic contrast,CEUS)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本文就超声检查方法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和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博;司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α-烯醇酶与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α-烯醇酶(α-enolase,ENO1)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催化磷酸甘油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转化.近研究发现,ENO1作为潜在的肿瘤分子标志物,可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等过程,有望成为肿瘤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分子靶标.本文对ENO1与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刘养奇;邢军明;李戈楠;黄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3.0T MR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有无微浸润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3.0T MR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乳腺导管原位癌有无微浸润中的价值.方法:研究纳入了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52例导管原位癌,按照病理结果分为两组,即单纯导管原位癌组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组.对两组病变的多期动态增强表现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评价指标包括:强化形态、内部强化特点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对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的影像学征象的鉴别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导管样强化多见于单纯导管原位癌组(P=0.01);节段样强化和肿块样强化多见于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组(e=0.04,0.03);点簇样强化多见于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组(P=0.02);均匀性强化多见于单纯导管原位癌组(P=0.04).速升平台型曲线多见于单纯导管原位癌组(P=0.04),速升缓降型曲线多见于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组(P=0.03).病变强化形态的鉴别诊断价值要高于内部强化特点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为76.5%、70.2%和67.7%.结论:3.0T MR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导管原位癌有无微浸润,尤其病变的强化形态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作者:李相生;李德昌;王萍;祝红线;樊红霞;宋云龙;方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Survivin shRNA与大黄素联合应用抗人卵巢癌细胞株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靶向survivin基因的shRNA与大黄素联合应用体外抗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HO8910增殖的作用.方法:构建携带靶向survivin基因的shRNA质粒载体,脂质体法转染.MTT法检测survivin shRNA质粒转染或/和大黄素处理后SKOV3和HO8910细胞的增殖率,FCM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Survivin shRNA质粒转染24h后SKOV3和HO8910细胞的增殖率下降,凋亡率增加,与空白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素对SKOV3和HO8910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模式;survivin shRNA与大黄素(60μmol/L)联合应用组SKOV3和HO8910细胞的增殖率低于单药应用组(P<0.05),凋亡率高于单药应用组(P<0.05).结论:Survivin shRNA与大黄素联合应用能够增强抗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和HO8910的体外增殖作用.

    作者:薛晖;李天人;贺安宁;郭科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肿瘤细胞之间的交流

    一个肿瘤细胞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肿瘤发生.多个肿瘤细胞之间的对话使肿瘤成为一个异常的组织或器官.细胞接触、挤出、纠缠、迁移和变异维持着肿瘤细胞间的有序组织和肿瘤的持续生长.阻断肿瘤细胞之间的对话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治疗策略.

    作者:张百红;岳红云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Beclin1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胆管癌中Beclin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7例胆管癌标本Beclin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应用Western blot与Real-time RT-PCR检测新鲜胆管癌标本与正常胆管组织中Beclin1蛋白与基因的表达验证免疫组化结果.结果:胆管癌组Beclin1的表达与正常胆管组比较,胆管癌中Beclin1的表达降低,二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Beclin1在胆管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以及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转移无关(P>0.05).结论:Beclin1蛋白表达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胡敬尧;李岩;刘丹;李航宇;刘金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6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评价镇痛效果、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滴定方法:起始剂量为10mg,给药1小时后评估镇痛效果,反复滴定,直至NRS 0-3分,维持此剂量,每12小时口服1次.出现爆发痛,予以前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总固定量的10%-20%.阿片耐受的患者,则将前24小时的累积剂量换算成短效阿片(每4小时量),在此基础上再增加50%-100%剂量.结果:6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在20-760mg/天之间,平均剂量154.3mg/天,滴定达有效剂量的平均天数为2.5天.疼痛总缓解率95.0%,其中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44例.中、重度癌痛患者生活质量总有效率分别为92.9%、93.8%.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头晕.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患者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作者:陈州华;周胜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KiSS-1和MMP-9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检测KiSS-1与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分析两者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KiSS-1和MMP-9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62例胃癌及配对正常组织构建于组织芯片上,采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KiSS-1和MMP-9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KiSS-1的阳性表达率(67.90%,110/162)显著低于正常黏膜(83.95%,136/162)、慢性萎缩性胃炎(90.48%,38/42)和肠上皮化生(83.87%,78/93)中的阳性率,P<0.05.胃癌组织(78.40%,127/162)、慢性萎缩性胃炎(52.38%,22/42)和肠上皮化生(68.82%,64/93)中MMP-9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31.48%,51/162).MMP-9在肠型胃癌(90.48%,38/42)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74.11%,83/112) (P <0.05).MMP-9表达强阳性组和其他组相比[(15.2±4.8)个月vs (35.0±2.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2).结论:与正常胃黏膜相比,胃癌组织中存在着KiSS-1表达下调和MMP-9表达的上调,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MMP-9的强阳性表达与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李文会;辛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恶性胸腺瘤内乳淋巴结转移的初步观察

    恶性胸腺瘤原发于前纵隔,因毗邻周围重要脏器,所以局部外侵、播散、复发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而有关其淋巴转移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尚未见有关内乳淋巴结转移的观察报道.本文总结19例经我院诊治的原发恶性胸腺瘤患者内乳淋巴结检查结果,探讨其转移特点,旨在为今后类似研究提供一种思路.1 资料与方法

    作者:常立功;赵志华;杨静;杨维芬;杨维敏;张克良;王义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鄂尔多斯地区晚期肺腺癌患者一线化疗及TKI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鄂尔多斯地区晚期肺腺癌患者一线化疗或TKI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Ⅲb-Ⅳ期肺腺癌患者一般情况、基因突变情况、近期疗效、生存情况、毒副反应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晚期肺腺癌EGFR基因送检率44.68%,EGFR基因突变率52.38%.一线联合化疗后接受维持治疗的占69.57%.进展后接受二线治疗的患者比例占90.32%.一线化疗组和一线TKI组的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生存期(MST)、1年生存率分别为39.13%和54.17%、86.96%和83.33%、12.1个月和11.3个月、21.0个月和20.0个月、65.2%和75.0%,两组ORR、DCR、PFS、MST、1年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组的贫血、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神经毒性、疲劳乏力、厌食毒副反应高于T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KI组皮疹和腹泻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鄂尔多斯地区晚期肺腺癌患者一线化疗和TKI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全福;金高娃;赵镌;胡玉亮;姜彩虹;邓淑琴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复发性甲状腺癌再次手术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手术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复发性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38例、滤泡状癌14例及髓样癌4例,对临床疗效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接受再次手术的患者中,36例病理证实为癌残留(64.3%),颈部淋巴结转移24例(42.9%),术后喉返神经损伤2例(3.6%),甲状旁腺损伤致低钙血症6例(10.7%).结论:甲状腺癌初次手术的部分腺体残留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应采取规范和积极的治疗方式.

    作者:邵渊;白艳霞;张少强;姚小宝;冯思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4例NF进行临床与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本组14例患者的发病年龄为24-49岁,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分别为33.6岁和32岁.发生于上肢(11例)、胸壁(2例)、面部(1例).镜下示肿瘤组织形态多样,由增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组成,细胞比较稀疏,间质疏松,呈黏液样,可见微囊性腔隙,间质内常见外渗的红细胞和散在的淋巴细胞,部分细胞丰富,可见核分裂象,边缘呈浸润性生长.梭形细胞均表达Vimentin、α-SMA、MSA,不表达AE1/AE3、CD34、S-100、desmin.结论:NF组织形态的多样容易误诊为其它类型的软组织肿瘤,熟悉NF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其免疫表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作者:彭娜;陈愉;郝丽荣;黄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EGFR、Cyclin 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细胞周期素A(Cyclin 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胃上皮组织和58例初治胃癌组织中EGFR、Cyclin A的表达情况.结果:10例正常胃组织未见EGFR及Cyclin A的阳性染色,EGFR与Cyclin A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48.3%.正常组织EGFR和Cyclin A表达与胃癌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EGFR、Cyc-lin A均与血管累犯正相关,此外,EGFR还与性别、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Cyclin A还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EGFR与Cyclin 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EGFR和Cyclin A在胃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其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作用,并有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

    作者:赵坤;姚型锋;黄俊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CSMD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CSMDI(CUB and SUSHI multiple domains-1)位于人染色体8p23.2,是一种单次跨膜蛋白,由14个CUB和28个SUSHI结构域组成.该基因的表达缺失或功能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也发现了CSMD1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作为一种新的候选抑癌基因,CSMD1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作者:朱乔;陈春伟;巩丽;姚丽;韩秀娟;朱少君;兰淼;张佳瑞;任拼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帕米膦酸二钠与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及成本效益分析

    目的:比较帕米膦酸二钠与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于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将40例确诊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帕米膦酸二钠组(20例)、唑来膦酸组(20例).帕米膦酸二钠注射液60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4h;唑来膦酸注射液4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内,静脉滴注20min.两组均每4周给药1次,共2次给药.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血碱性膦酸酶(AKP)、血钙的变化、平均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结果: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组的获益率分别为90%及8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未发生下颌骨坏死.2组治疗后AKP及血钙均明显下降(P<0.05).2组病人的住院时间(P>0.05)及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帕米膦酸二钠与唑来膦酸应用于本研究中的肺癌病人,在疗效、不良反应及成本效益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茹恬;王立峰;孟谊;程磊;刘芹;杨杨;钱晓萍;刘宝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分析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6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采用不同防治感染对策后,分别观察两组食管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的情况,分析原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分析食管及贲门癌术后感染的30例患者的感染部位,手术切口感染16.3%,肺部感染12.8%,胸腔感染3.5%,泌尿系统感染2.3%,总感染率34.9%;食管及贲门癌术后感染的部位主要常见于手术切口及肺部.单因素分析后发现,感染因素与吸烟、手术时间(>2h)、术中失血量(>200ml)均有关(P<0.05).43例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后,感染者占53.5%,未感染者占46.5%;43例患者早期防治术后感染后,感染者占16.3%,未感染者占83.7%;试验组的感染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管及贲门癌患者术后感染主要分布在肺部和切口处,原因复杂,临床手术中早期抗感染治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作者:郝延红;席俊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白细胞介素-37水平的变化

    目的: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37(IL-37)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IL-37表达情况.治疗前的所有患者为治疗前组,经泼尼松治疗后达完全反应的为治疗后组,并分析两组指标表达的差异.结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浆中IL-37表达水平治疗前高于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IL-37表达有变化,治疗前IL-37表达高于治疗后,提示IL-37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赵松颖;柳嘉;陈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在腹腔镜胃癌术后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经腹腔镜手术与保守治疗两种途径的治疗经验,以提高对吻合口瘘的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兰州军区总医院普通外科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1000例患者中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5例、食管胃吻合口瘘9例、胃空肠吻合口瘘14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病人因病情较轻给予持续胃肠减压、引流管持续冲洗、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治愈.20例行腹腔镜二次手术,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行腹腔镜二次手术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30.95±3.50)d、发热时间(3.18±1.02)d较保守治疗组[(33.62±4.87)d、(3.88±1.38)d]无明显差异,抗生素使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总费用及体重减轻百分率等较保守组明显减少[(3.73 ±0.66)d vs(4.56±0.78)d、(18.30±1.53)d vs(21.50 ±2.27)d、(81586.79±3149.25)元vs(90518.48±7902.43)元、(12.41±1.85)%vs(15.89 ±4.01)%],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治疗胃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韩晓鹏;许威;李三党;苏琳;刘宏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