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比较三阴性乳腺癌与BI-RADS4A类不典型纤维腺瘤及腺病超声表现

丁志颖;黄敏;郭建锋

关键词:乳腺肿瘤, 三阴性, 纤维腺瘤, 腺病, 超声检查
摘要:目的 观察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BI-RADS 4A类纤维腺瘤、腺病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TNBC(TNBC组)、34例超声BI-RADS 4A类的纤维腺瘤(纤维腺瘤组)、36例BI-RADS 4A类的腺病(腺病组)的超声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NBC组与纤维腺瘤组的年龄、病灶大小、形状、内部回声、边缘、BI-RADS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TNBC组与腺病组的年龄、肿块大小、边缘、与周边导管关系、BI-RADS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纤维腺瘤组与腺病组的形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3组的边界、声晕、后方回声、方位、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NBC乳腺癌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病灶多>2 cm,表现为极低回声,不规则形,边界清晰,质硬,BI-RADS分类多4B及以上;超声BI-RADS 4A类的纤维腺瘤常呈分叶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超声BI-RADS 4A类的腺病常呈不规则形,垂直位生长时易与乳腺癌混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高频超声观察T7~8椎旁间隙及其毗邻结构

    目的 探讨T7~8椎旁间隙及其毗邻结构的高频超检查方法和声像图特征.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3~12 MHz),以肩胛骨、肋骨、胸椎棘突及横突等作为解剖标志,检查30名正常成人共60侧T7~8椎旁间隙,观察T7~8椎旁间隙及其毗邻结构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T7~8胸椎旁间隙声像图表现类似三角形,其内部为实性均质性低回声;T7~8椎旁间隙毗邻肌肉从浅至深依次为斜方肌、背阔肌、棘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肋间肌;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显示位于胸椎旁间隙内肋间后动脉.结论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T7~8椎旁间隙及其毗邻结构,可为临床诊治胸椎旁间隙及其毗邻结构病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陈一武;石波;李洲;李慧莲;赵彤;鄂占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乳腺X线图像纹理特征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目的 探讨乳腺X线图像纹理特征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1例病理证实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X线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并根据手术及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分析患者的X线头尾位图像纹理特征,应用灰度直方图及灰度共生矩阵纹理分析方法测定均值、标准偏差、偏度、峰度、方差、能量、熵、自相关、惯量、逆差距和反差等11个纹理参数.结果 171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组96例,非转移组75例.X线检出腋窝淋巴结阴性119例,阳性52例,其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96%(47/96)和93.33%(70/75).X线图像纹理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能量、熵、逆差距、自相关值均高于非转移组,惯量、反差值均低于非转移组(P均<0.05);其余纹理特征参数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纹理参数值能量、熵、惯量、逆差距、自相关和反差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10、0.610、0.374、0.599、0.612和0.421(P均<0.05).乳腺X线检查、纹理特征及X线联合纹理特征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11、0.676和0.787(P均<0.05);纹理特征、乳腺X线联合纹理特征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62.5%和64.6%,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2.7%.结论 乳腺X线图像纹理参数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且乳腺X线联合纹理特征可提高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作者:谭红娜;武明辉;顾建钦;刘广芝;史大鹏;吴青霞;王梅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超声诊断肩袖撕裂

    目的 探讨直接及间接超声征象对肩袖撕裂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2例于我院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计算直接、间接超声征象诊断肩袖撕裂的效能,并比较直接超声征象诊断肩袖撕裂亚型与关节镜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直接征象诊断肩袖有无撕裂、全层撕裂、部分撕裂的准确率分别为90.38%(47/52)、96.15%(50/52)和86.54%(45/52),且直接征象诊断肩袖撕裂亚型与关节镜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在间接征象中,3部位同时出现积液(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肩关节腔积液及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积液)、三角肌滑囊疝及软骨分界征诊断肩袖撕裂的特异度分别为80.95%(17/21)、90.48%(19/21)及95.24%(20/21).结论 直接联合间接超声征象诊断肩袖撕裂的分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亚群;曾春;苏训同;李素淑;易文鸿;许静娇;刘红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MRI无创定量测量腹腔脂肪体积预测2型糖尿病

    目的 探讨MRI无创定量测量腹腔脂肪体积(VAT)在预测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例、糖耐量异常(IGT)患者17例、正常人群(糖耐量正常,NGT)16名.所有试验者均接受上腹部MRI I-DEAL-IQ序列检查,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在T1WI IDEAL-IQ序列的脂肪分量图上分别测量并计算L2、L3范围所对应的腹腔脂肪体积(VATV L2、VATV L3),并计算两者总量(total VATV);利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方程评估各部位脂肪含量预测T2DM的可能性.结果 T2DM组VATV L2、VATV L3、total VATV均高于IGT组与NGT组(P均<0.05);IGT与NGT组VATV L2、VATV L3、total VA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V L2>460.34 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75.76%,准确率为75.00%;VATV L3>429.46 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72.73%,准确率为77.08%;total VATV>887.83 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72.73%,准确率为77.08%.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可纳入的变量为VATV L3(P=0.01,OR=1.01),判断T2DM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8.20%,总体准确率为84.40%.结论 MRI定量腹腔脂肪体积提供一种有效的无创性生物学指标预测T2DM的发生,VATV L3是较好的预测因子.

    作者:王猛;罗宴吉;蔡华崧;高进云;贾应梅;李子平;孟悛非;冯仕庭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儿童结肠印戒细胞癌1例

    患儿男,13岁,因“食欲不振7月余,腹胀1周”就诊.7个月前患儿因腹痛、腹泻至当地医院就诊,以“急性胃肠炎”治疗后好转,后纳食较前减少.1周前进食后出现腹胀,不伴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5天前至当地医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大量腹腔积液.4天前至我院诊治,查体:腹部膨隆,腹肌稍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拟诊:腹腔积液查因,恶性疾病?患儿血常规及生化检验未见异常,血液肿瘤标志物检验:CA125为57.01 U/ml、CA 72-4为431.90 U/ml、非小细胞肺癌抗原12.88 ng/ml.腹腔积液CEA为2567.00 ng/ml.CT:降结肠管壁局部增厚,内可见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图1A),增强后病变肠管强化明显(图1B).

    作者:李磊;韩新巍;王素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基于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序列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在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基于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序列(RS-EP)单指数模型DWI、双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关运动(IVIM)成像诊断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价值.方法 收集鼻阻塞患者20例,按病理结果分为单纯性鼻炎组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RS-EP序列的IVIM和单指数模型DWI检查,获得IVIM参数纯扩散系数(D)、假性灌注系数(D*)、灌注分数(f)和ADC参数图.分别测量2组下鼻甲黏膜的前、中、后部3个区域的参数值.比较2组和3个区域间各扩散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慢性单纯性鼻炎组的ADC和D值分别为(1 938.84±170.46)×10-6mm2/s和(1 698.91±145.17)×10-6mm2/s,慢性肥厚性鼻炎组ADC值为(1 681.76±132.21)×10-6mm2/s,D值为(1 439.39±101.26)×10-6mm2/s,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和f值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下鼻甲黏膜前、中、后部ADC值依次增高(P均<0.05);下鼻甲前、中、后部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D值的曲线下面积高于ADC值(0.932±0.044 vs 0.896±0.058,P<0.05),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93.75%、90.00%、93.75%、85.71%.结论 基于RS-EP序列的IVIM成像和单指数DWI成像在鉴别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其中基于IVIM模型的D值较常规ADC值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杨志安;蒋涛;刘锦峰;温晓慧;张怡;闵小红;石清磊;吕悦雷;刁小莉;李雪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CEUS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

    目的 探讨CEUS在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7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造影增强特征,并对其中40例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造影增强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及平均渡越时间(mTT).结果 CCRCC和AML的CEUS增强模式、增强强度、增强均匀度和假包膜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CRCC的IMAX高于AML,RT和mTT均早于AML(P<0.05).CEUS定性诊断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91.49%(43/47),特异度75.00%(15/20),准确率86.57%(58/67).结论 CEUS结合造影定量分析软件有助于诊断和鉴别CCRCC与AML.

    作者:姜艺;米成嵘;王文;杨光飞;柯青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Affiniti70在妇产科检查中的优势浅析

    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新生儿约90万例,而高龄孕产妇将增加此类风险.为有效预防出生缺陷,全面了解孕期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孕妇须在妊娠不同阶段接受产前超声检查.为满足超声需求的增长,Affiniti 70作为一款智能超声诊断系统,可提供全面的妇产科临床解决方案.本文就Affiniti 70在产前筛查及新生儿检查中的优势进行阐述.

    作者:飞利浦医疗科技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股动脉斑块超声特征

    目的 探讨股动脉斑块声像特征诊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价值.方法 选取冠心病伴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患者72例,分为NSTE-ACS组(n=42)和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组(n=30),行CEUS、三维超声及灰阶强度定量分析,检测斑块造影增强强度(EI)、斑块体积、形态特征及回声灰阶强度(EL)等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NSTE-ACS组斑块EI、形态不规则斑块比例高于CIS组,EL低于CIS组(P均<0.05).颈动脉和股动脉斑块EI、EL和形态分类均与NSTE-ACS具有相关性(P均<0.05).股动脉斑块EI、EL为NSTE-ACS的危险因素(OR=1.222、1.177,P<0.05).颈动脉斑块EI、EL诊断NSTE-AC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757(P均<0.001),股动脉斑块EI、EL的AUC分别为0.814、0.774(P均<0.001).结论 股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态特征和内部回声均与NSTE-ACS存在相关性,且较颈动脉更强;多种超声技术联合评价股动脉斑块声像图特征有望成为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筛查冠心病高危患者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璐;赵萍;伍凌鹄;陈慧贞;杨义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MR纹理分析鉴别诊断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转移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纹理分析鉴别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转移瘤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35例、脑单发转移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MR平扫及增强检查,包括T1 FLAIR、T2WI、T2 FLAIR、DWI及增强T1WI.采用MaZda软件于DWI及增强T1WI序列大层面上手动勾画肿瘤ROI,提取病变的纹理特征.结果 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转移瘤的直方图纹理参数中增强T1WI的偏度,灰度共生矩阵参数中增强T1WI自相关、均值,DWI自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这些纹理参数构建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结论 纹理分析为鉴别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转移瘤,提供可靠、可以量化的客观依据.

    作者:王敏红;冯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CEUS诊断子宫圆韧带静脉曲张1例

    患者女,46岁,因“会阴可复性包块伴排便困难6年余”入院.患者2年前因“子宫肌瘤”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查体:腹部肿块未触及,嘱患者蹲立位约5 min,见右侧大阴唇后部一隆起状包块,约3 cm×3 cm,质软,无触痛,可用手回纳,咳嗽后未见包块变大,触之无冲击感,站立后包块消失.直肠指检:未扪及包块.超声检查:右侧会阴部多发无回声管状结构(图IA),CDFI未探及血流信号(图1B).CEUS:经外周静脉注入SonoVue后53 s包块内开始出现造影剂充填(图1C),155 s后造影剂积聚显著增多,考虑为纡曲静脉团(图1D).腹腔镜探查证实会阴可复性包块为子宫圆韧带静脉曲张(Round ligament varicosities,RLVs),遂行右侧子宫圆韧带静脉曲张切除术+腹股沟区补片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张文静;陈瑶;蒋清凌;覃斯;刘小银;程文捷;余俊丽;李英儒;文艳玲;刘广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颈部肿大淋巴结内血流灌注的CEUS参数成像

    目的 探讨CEUS参数成像在颈部淋巴结不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11例诊断为颈部肿大淋巴结的患者均接受CEUS参数成像.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反应性增生组、结核组、转移组及淋巴瘤组,比较4组灌注时相(动脉相灌注、动脉相及实质相灌注)与灌注均匀度(均匀灌注、不均匀灌注).根据病理结果将反应性增生组与结核组合并为良性组、转移组与淋巴瘤组合并为恶性组;以动脉相灌注为良性,动脉相及实质相灌注为恶性,比较2组参数成像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4组灌注时相与灌注均匀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反应性增生组与转移组、淋巴瘤组,结核组与转移组灌注时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反应性增生组与结核组、转移瘤组,淋巴瘤组与结核组、转移组灌注均匀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良性组与恶性组CEUS参数成像的灌注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均匀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参数成像诊断的良、恶性淋巴结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尚可.结论 CEUS参数成像可为常规超声难以判定性质的淋巴结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作者:王晓荣;赵琴;宋涛;姚兰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慢性酒精依赖患者脑的结构及功能MRI研究进展

    慢性酒精依赖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心理和身体健康的成瘾性疾病,表现为对酒精的过度渴望以及不可控制性摄入.近年MR已广泛用于物质成瘾性研究,尤其对慢性酒精依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对酒精依赖的早期预防、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慢性酒精依赖患者脑的结构及功能MRI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聂鸿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4D Flow MRI技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4D Flow MRI技术是一种新型相位对比MR技术,可同时对三个相互垂直的维度进行相位编码,多方向采集血流数据,从而获得复杂的三维动力学参数.与2D相位对比MRI以及传统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技术相比,4D FlowMRI技术准确率更高、成像更全面,同时其也有一定的缺点,如扫描时间长、噪声大等,也是今后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目前4D Flow MRI主要应用于颅内血管病变成像以及心脏MR方面,同时其对主动脉疾病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前景.本文旨在对4D Flow MRI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胥巧丽;叶玉冰;张健康;刘亚;郑罡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原发性胆囊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女,76岁,因“腹痛2月余”入院.查体:腹软,轻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CT:胆囊壁节段性增厚,厚处约1.0 cm,平扫CT值约44 HU,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性强化,动脉期CT值约65 HU,静脉期CT值约79 HU,延迟期CT值约72 HU,考虑为胆囊腺肌症(图1A~1D).超声:胆囊约5.0 cm×2.5 cm,体颈部囊壁不均匀性增厚,厚约0.6~1.0 cm,考虑胆囊腺肌症可能性大(图1E).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见胆囊水肿,张力较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胆囊壁局部明显增厚,质脆、触之易出血.术后大体病理见胆囊呈条状,约9.5 cm×2.5 cm,壁厚0.8 cm,胆囊切缘1.5cm处见一灰白粗糙区,约3.5 cm×2.5 cm,环胆囊壁一周,切面呈灰白色,质韧.光镜下见瘤细胞弥漫状排列浸润至肌层,瘤细胞呈小圆形,核大、深染,核仁明显(图1F).免疫组化:CD20(+),Pax-5(+),CD3(-),CD10(-),Bcl-6(-),MUM1(-),CyclinD1(-),Bcl-2(+),CD5(-),CD21(+),SOX11(-),CD23(-),Ki-67(+)约10%.病理诊断:(胆囊)非霍奇金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作者:朱聪聪;杨青;王绍华;魏志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新一代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在低剂量上腹部CT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常规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c)、新一代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n)中优化低密度对比设置的MBIRNR403种算法对低剂量上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CT扫描静止状态下水模,比较0.625 mm层厚时滤波反投影算法(FBP)、ASIR、MBIRc和MBIRNR40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1年内接受2次腹部增强CT扫描受检者60例,初次检查采用常规辐射剂量(噪声指数=10)扫描,FBP重建.复查时采用低辐射剂量方案(噪声指数=20)扫描,分别采用标准算法ASIR、MBIRc和MBIRNR40三种方法重建为0.625 mm层厚的图像后进行对比分析.测量皮下脂肪、背部肌肉、肝脾实质CT值和噪声,计算以皮下脂肪为背景的肝脾实质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重建算法噪声和CNR.由2名放射科医师以常规剂量FBP重建为基础,采用半定量目测评分法盲法进行噪声和细节结构、病变边缘清晰度评分,比较主观评分差异,评价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 体模研究提示MBIRc空间分辨率高,MBIRNR40密度分辨率高.临床研究显示初次检查剂量长度乘积(DLP)为(368.03±146.25)mGy·cm,有效剂量(ED)为(5.52±2.19)mSv;复查时DLP为(93.18±41.21)mGy.cm,ED为(1.40±0.62) mSv,分别下降约74.68%和74.64%.MBIRNR40重建图像肌肉、脂肪噪声低于MBIRc、ASIR重建和常规剂量FBP重建(P均<0.05).MBIRNR40重建图像肝脾CNR大于MBIRc、ASIR重建和常规剂量FBP重建(P均<0.05).2名放射科医师主观评分一致性优良.低剂量MBIRNR40主观图像噪声低、显示上腹部细节结构和病变边缘特征清晰,优于MBIRc,MBIRc优于常规剂量FBP,低剂量ASIR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减少辐射剂量约75%低剂量上腹部成像时,MBIR重建图像质量优于ASIR、MBIRc重建图像及常规剂量FBP图像.

    作者:贾永军;于勇;贺太平;于楠;杨创勃;张喜荣;段海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扁桃体鳞状细胞癌甲状腺转移1例

    患者男,48岁,因“颈部淋巴结增大1年余”入院,既往因扁桃体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先后行左侧颌下腺切除+左颈上部淋巴结切除术、左侧腮腺及肿块+左侧颈部包块切除术及扁桃体癌切除术+左颈廓淋巴结清扫术.入院查体:双侧颈部及颏下扪及肿大淋巴结,甲状腺明显肿大,无压痛.超声检查:甲状腺右侧叶约26 mm×47 mm×22 mm;左侧叶约20 mm×44 mm×21 mm;峡部厚约15 mm.甲状腺实质回声不均匀(图1),未见确切占位,腺体内血流信号丰富(图2).

    作者:吴仁梅;邱逦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吸收后残留病灶超声表现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是结节性甲状腺肿中较常见类型,研究[1]显示其恶性率约为5.2%,故多数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为良性病变.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在吸收过程中可发生出血、坏死、钙化,后形成瘢痕[2],其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易造成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34例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吸收后残留病灶的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该类低回声结节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贺瑜;王建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CT图像纹理分析鉴别诊断磨玻璃密度肺腺癌的浸润性

    目的 探讨CT图像纹理分析鉴别诊断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的肺腺癌浸润性的价值.方法 收集在我院接受肺部CT检查且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患者100例(浸润性腺癌56例,非浸润性腺癌44例).随机选择69例为训练组,31例为验证组.使用A.K.(Analysis-Kinetics)分析软件进行影像特征提取;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进行特征降维;使用R语言软件包“GLM”函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交叉验证方法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采用ROC曲线评价独立预测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 影像特征提取得到396个影像组学特征,经降维终得到与鉴别肺非浸润腺癌与浸润腺癌相关的参数3个,建模后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示其诊断准确率为83.30%,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7.80%、91.70%.结论 CT图像纹理分析可有效鉴别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肺腺癌的浸润性.

    作者:罗婷;张峥;李昕;郭妍;张立娜;徐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急性白血病髓外复发的18F-FDG PET/CT特点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髓外复发的18F-FDG PET/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30例AL髓外复发患者的PET/CT,观察髓外受累的器官或组织类型、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骨髓FIG摄取,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差异.结果 16例ALL累及45个髓外器官或组织,14例AML累及29个髓外器官或组织;前者髓外病灶的平均SUVmax为7.38±4.46,高于后者的4.87±2.66(t=3.022,P=0.003).ALL患者累及淋巴结及软组织的病例数均为10例,平均SUVmax分别为6.38±3.55和10.12±5.48;AML患者累及淋巴结及软组织的病例数均为6例,平均SUVmax分别为4.82±1.43和6.60±4.58 (P均>0.05).5例ALL髓内复发者骨髓均为多灶性摄取,5例AML髓内复发者3例为弥漫性摄取,2例为多灶性摄取.结论 AL髓外复发的18 F-FDG PET/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ALL及AML的常见髓外复发部位均为淋巴结和软组织;ALL复发病灶FDG代谢活性较高;骨髓多灶性摄取对髓内复发有提示意义.

    作者:李河北;王茜;赵赟赟;岳明纲;李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