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anti-EGFR-PEG-SPIO纳米分子探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高表达肺腺癌细胞的靶向性及利用MRI对其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anti-EGFR靶向纳米分子探针(anti-EGFR-PEG-SPIO)及非靶向纳米分子探针(PEG-SPIO),行电镜(TEM)观察,并测量水合粒径及弛豫率等表征.之后将不同Fe浓度(0、10、20、40、60、80μg/ml)的anti-EGFR-PEG-SPIO和PEG-SPIO分别与H460细胞孵育2h后,进行体外MR成像,观察其T2WI信号强度及信号强度变化率.行H460细胞普鲁士蓝染色和电镜观察细胞摄取Fe情况.结果 不同Fe浓度anti-EGFR-PEG-SPIO及PEG-SPIO探针分别与H460细胞孵育2h后,前者显示H460细胞的信号强度随Fe浓度的升高而明显减低,Fe浓度为60 μg/ml时,相对于0、10、20、40、80 μg/ml,信号强度变化率约为58.2%、-82.7%、-94.4%和-98.3%;而后者显示H460细胞信号强度减低相对不明显.普鲁士蓝染色及TEM结果显示anti-EGFR-PEG-SPIO的H460细胞内可见大量铁颗粒沉积,而PEG-SPIO的肿瘤细胞内仅可见少量铁颗粒沉积.结论 自行制备的anti-EGFR-PEG-SPIO分子探针对H460肺腺癌细胞具有靶向效应,采用3.0T MR扫描仪可对其进行监测.
作者:王中领;唐纳;王悍;解学乾;张在先;张贵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苯丙酮尿症患者脑部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为苯丙酮尿症13例患儿的脑部影像学资料,观察大脑、小脑及脑干的结构及信号改变.结果 13例均见双侧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白质T2WI高信号改变,视放射均未受累;12例双侧侧脑室体及前角旁白质受累,1例双侧基底核受累,1例广泛脑白质受累,3例伴有髓鞘化发育落后及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伴有轻度巨脑回畸形.6例侧脑室旁白质DWI呈高信号,ADC值减低.结论 苯丙酮尿症患儿MRI主要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白质异常高信号,视放射不受累,并可伴有胼胝体及皮层发育畸形等异常改变.
作者:卜姗姗;朱颖;肖江喜;顾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精准医疗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N)因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不仅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作为示踪剂用于疾病的动态监测,在分子影像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SPION在精准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宋晓伟;高莹;延光海;金光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4D Flow MRI技术是一种新型相位对比MR技术,可同时对三个相互垂直的维度进行相位编码,多方向采集血流数据,从而获得复杂的三维动力学参数.与2D相位对比MRI以及传统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等技术相比,4D FlowMRI技术准确率更高、成像更全面,同时其也有一定的缺点,如扫描时间长、噪声大等,也是今后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目前4D Flow MRI主要应用于颅内血管病变成像以及心脏MR方面,同时其对主动脉疾病等方面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前景.本文旨在对4D Flow MRI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胥巧丽;叶玉冰;张健康;刘亚;郑罡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慢性酒精依赖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心理和身体健康的成瘾性疾病,表现为对酒精的过度渴望以及不可控制性摄入.近年MR已广泛用于物质成瘾性研究,尤其对慢性酒精依赖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对酒精依赖的早期预防、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慢性酒精依赖患者脑的结构及功能MRI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聂鸿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心肌梗死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临床特征,且其各阶段病理组织学改变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MRI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心脏MR(CMR)凭借多参数、多序列的成像技术特点,可定性、定量评估心肌梗死的相关病理变化,并可为患者的近期诊断及远期预后风险评估提供准确、全面的临床参考信息.本文就CMR在评估心肌梗死病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宋林声;赵蕾;赵新湘;马晓海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F-FDG PET/CT在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梗阻病因分为良性梗阻组(n=11)和恶性梗阻组(n=17),对比分析两组患者18 F-FDG PET/CT的显像特征、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水平;比较PET/CT、MRI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效能.结果 28例患者中,胆道无或轻度扩张15例(15/28,53.57%),中—重度扩张13例(13/28,46.42%).恶性梗阻组中,肝门胆管癌2例、胆总管癌5例、胰头癌6例、壶腹癌4例,其中14例”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梗阻部位近端高代谢结节.良性梗阻组中,胆道炎性狭窄7例,其中4例合并胆管结石,18F-FDG PET/CT显像6例表现为相应梗阻部位条片状或结节状轻度代谢增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4例,18F-FDGPET/CT显像表现为胰腺多节段性多发条带状或结节状肿大,代谢普遍性增高.恶性梗阻组SUVmax(6.88±2.81)明显高于良性梗阻组SUVmax(4.20±1.70;t=3.143,P<0.05).18F-FDG PET/CT、MRI诊断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敏感度为94.12%(16/17)和58.82%(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6 5,P=0.043),特异度为81.82%(9/11)和63.64%(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9 2,P=0.632),准确率为89.29%(25/28)和60.71%(1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6 7,P=0.031).结论 18F-FDG PET/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滕才钧;邓燕云;韦建林;崔惠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RI无创定量测量腹腔脂肪体积(VAT)在预测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例、糖耐量异常(IGT)患者17例、正常人群(糖耐量正常,NGT)16名.所有试验者均接受上腹部MRI I-DEAL-IQ序列检查,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在T1WI IDEAL-IQ序列的脂肪分量图上分别测量并计算L2、L3范围所对应的腹腔脂肪体积(VATV L2、VATV L3),并计算两者总量(total VATV);利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方程评估各部位脂肪含量预测T2DM的可能性.结果 T2DM组VATV L2、VATV L3、total VATV均高于IGT组与NGT组(P均<0.05);IGT与NGT组VATV L2、VATV L3、total VA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V L2>460.34 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75.76%,准确率为75.00%;VATV L3>429.46 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72.73%,准确率为77.08%;total VATV>887.83 ml时诊断T2DM的敏感度为86.67%,特异度为72.73%,准确率为77.08%.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可纳入的变量为VATV L3(P=0.01,OR=1.01),判断T2DM的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88.20%,总体准确率为84.40%.结论 MRI定量腹腔脂肪体积提供一种有效的无创性生物学指标预测T2DM的发生,VATV L3是较好的预测因子.
作者:王猛;罗宴吉;蔡华崧;高进云;贾应梅;李子平;孟悛非;冯仕庭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男,76岁,因“左侧臀部肿物2个月”入院.既往体健,体格检查无异常.CT检查:会阴区肿块,大小约3.9 cm×5.6 cm×5.5 cm,CT值21~29 HU,增强后病灶呈持续性强化,内可见条状不强化,边界清晰(图1A).CT诊断:低度恶性肿瘤.MR检查: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内可见数个低信号区(图1B),增强后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呈“漩涡征”(图1C),T2高信号区不强化.MR诊断:盆底肛管左侧富血供肿物.患者行左臀部肿物切除手术,术中于肛门括约肌外侧见一肿物,深至坐骨结节平面,质软,包膜完整.病理:肿物由疏松散在的星芒状、梭形或卵圆形细胞和大量黏液样基质构成,肿瘤细胞未见明显异型,核分裂象罕见,间质可见大量扩张的厚壁或薄壁血管(图1D).免疫组化:CK(-),EMA(-),CD34(+),Vim(+),CD31(-),Desmin(-),SMA(-),S100(核+),Ki-67(<1%+).病理诊断:侵袭性血管黏液瘤.
作者:熊玉超;曾旭文;梁治平;郭威;彭丽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78岁,以“心前区阵发性疼痛30余年,加重1个月”为主诉,因可疑冠状动脉心脏病收入我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3年.查体:血压162 mmHg/76 mmHg,呼吸16次/分,体温36.3℃,心率62次/分,听诊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粗糙的喷射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广泛导联T波倒置.实验室检查显示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Ⅰ及心肌酶谱均正常.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段狭窄<50%.
作者:赵翠婷;孟平平;王永槐;马春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男,61岁,体检发现甲状腺可疑结节,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常规超声检查:甲状腺左叶中段可见2个低回声结节,约3.45 mm×5.86 mm×4.43 mm和2.45 cm×5.35 cm×2.96 mm,均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其内均可见细点状钙化(图1 A);CDFI示结节内可见分支状血流信号;超声弹性成像以蓝绿色为主,提示结节硬度增大(图1B);左颈部Ⅵ区、Ⅴ区、Ⅱ区见数个不规则形低回声区,部分低回声区内可见点状钙化.常规超声诊断:①甲状腺左叶实性占位病变(TI-RADS 4C类);②左颈部异常淋巴结.CEUS;甲状腺左叶内可见不均匀低增强占位性病变(图1C),约17.27 mm×6.28 mm×5.71 mm,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呈“慢进快出”表现,提示甲状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作者:吴凡;何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儿男,13岁,因“食欲不振7月余,腹胀1周”就诊.7个月前患儿因腹痛、腹泻至当地医院就诊,以“急性胃肠炎”治疗后好转,后纳食较前减少.1周前进食后出现腹胀,不伴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5天前至当地医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大量腹腔积液.4天前至我院诊治,查体:腹部膨隆,腹肌稍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拟诊:腹腔积液查因,恶性疾病?患儿血常规及生化检验未见异常,血液肿瘤标志物检验:CA125为57.01 U/ml、CA 72-4为431.90 U/ml、非小细胞肺癌抗原12.88 ng/ml.腹腔积液CEA为2567.00 ng/ml.CT:降结肠管壁局部增厚,内可见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图1A),增强后病变肠管强化明显(图1B).
作者:李磊;韩新巍;王素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46岁,因“会阴可复性包块伴排便困难6年余”入院.患者2年前因“子宫肌瘤”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查体:腹部肿块未触及,嘱患者蹲立位约5 min,见右侧大阴唇后部一隆起状包块,约3 cm×3 cm,质软,无触痛,可用手回纳,咳嗽后未见包块变大,触之无冲击感,站立后包块消失.直肠指检:未扪及包块.超声检查:右侧会阴部多发无回声管状结构(图IA),CDFI未探及血流信号(图1B).CEUS:经外周静脉注入SonoVue后53 s包块内开始出现造影剂充填(图1C),155 s后造影剂积聚显著增多,考虑为纡曲静脉团(图1D).腹腔镜探查证实会阴可复性包块为子宫圆韧带静脉曲张(Round ligament varicosities,RLVs),遂行右侧子宫圆韧带静脉曲张切除术+腹股沟区补片修补术,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张文静;陈瑶;蒋清凌;覃斯;刘小银;程文捷;余俊丽;李英儒;文艳玲;刘广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男,48岁,因“颈部淋巴结增大1年余”入院,既往因扁桃体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先后行左侧颌下腺切除+左颈上部淋巴结切除术、左侧腮腺及肿块+左侧颈部包块切除术及扁桃体癌切除术+左颈廓淋巴结清扫术.入院查体:双侧颈部及颏下扪及肿大淋巴结,甲状腺明显肿大,无压痛.超声检查:甲状腺右侧叶约26 mm×47 mm×22 mm;左侧叶约20 mm×44 mm×21 mm;峡部厚约15 mm.甲状腺实质回声不均匀(图1),未见确切占位,腺体内血流信号丰富(图2).
作者:吴仁梅;邱逦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76岁,因“腹痛2月余”入院.查体:腹软,轻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CT:胆囊壁节段性增厚,厚处约1.0 cm,平扫CT值约44 HU,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性强化,动脉期CT值约65 HU,静脉期CT值约79 HU,延迟期CT值约72 HU,考虑为胆囊腺肌症(图1A~1D).超声:胆囊约5.0 cm×2.5 cm,体颈部囊壁不均匀性增厚,厚约0.6~1.0 cm,考虑胆囊腺肌症可能性大(图1E).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见胆囊水肿,张力较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胆囊壁局部明显增厚,质脆、触之易出血.术后大体病理见胆囊呈条状,约9.5 cm×2.5 cm,壁厚0.8 cm,胆囊切缘1.5cm处见一灰白粗糙区,约3.5 cm×2.5 cm,环胆囊壁一周,切面呈灰白色,质韧.光镜下见瘤细胞弥漫状排列浸润至肌层,瘤细胞呈小圆形,核大、深染,核仁明显(图1F).免疫组化:CD20(+),Pax-5(+),CD3(-),CD10(-),Bcl-6(-),MUM1(-),CyclinD1(-),Bcl-2(+),CD5(-),CD21(+),SOX11(-),CD23(-),Ki-67(+)约10%.病理诊断:(胆囊)非霍奇金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
作者:朱聪聪;杨青;王绍华;魏志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25岁,孕1产0,孕30周时因腹痛、阴道出血,外院诊断胎盘早剥接受保守治疗,孕36周于我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超声:探及双子宫,左侧子宫妊娠,胎盘处子宫肌层明显变薄,子宫浆膜层显示不清,浆膜层外见不规则低回声(图1A),左侧宫颈内口显示不清(图1B);CDFI于子宫肌层内及宫颈周边见丰富的血流丛(图1C).超声诊断:双子宫,左侧子宫妊娠,晚孕,单活胎,胎盘植入.急诊剖宫产,术中发现子宫表面与腹膜广泛粘连,子宫壁大面积血管成簇,子宫肌层极度菲薄,胎盘广泛植入达浆膜层.成功娩出胎儿后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切除左侧子宫,探查发现左侧宫颈为结缔组织,无正常宫颈,考虑为Ⅱ型残角子宫妊娠.术后病理:胎盘植入穿透子宫浆膜层.
作者:吴婷;熊祎玭;付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女,34岁,因“体检发现盆腔包块1周”入院.患者近期无尿频、尿急,无大便习惯改变.查体:盆腔扪及一包块,大小约4 cm×4 cm,质软,活动可.超声检查:膀胱前方可见大小约5.3 cm×3.4cm的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呈类圆形,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与子宫及附件无关系,推挤膀胱前壁,膀胱黏膜层及肌层回声连续,与肠道及前腹壁分界不清,考虑肠道间质瘤可能(图1).遂行腹腔镜下盆腔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盆腔内,与腹壁及膀胱粘连,大小约4 cm×4 cm,质软,活动可,表面光滑,切开肿块见大量白色角化物,囊壁见纤维组织,未见皮肤及附件结构(图2),符合表皮囊肿.
作者:张静;陈琴;刘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孕妇,28岁,孕1产0,孕13周.产前超声检查示:胎儿双顶径2.6 cm,头臀长7.4 cm,股骨长1.0 cm,胎盘位于子宫前壁,厚约1.2 cm,0级;胎儿头颈部可见一囊性回声区包绕(图1A),宽处约1.0 cm,囊内可见多条光带,CDFI未见血流信号;胎儿腹壁全层连续性回声中断,可见部分心脏、肠管、肝脏自缺失处膨出,漂浮于羊水之中(图1B),膨出部分大小约2.0cm×1.5 cm;脊柱侧凸,呈“L”型弯曲(图1C);胎儿四肢可见;脐带长约2.6 cm(图1D);羊膜与绒毛膜不融合.超声诊断:①宫内孕单活胎;②胎儿头颈部囊性回声区,考虑头颈部淋巴水囊瘤;③胎儿腹壁裂,部分心脏、肠管、肝脏漂浮于羊水之中,脊柱侧凸,脐带短,羊膜与绒毛膜不融合,考虑肢体—体壁综合征(limb body wall complex,LBWC).引产后经尸体解剖证实.
作者:黄文孜;周爱云;罗礼云;刘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患者男,28岁,体检发现右侧肾上腺肿块.超声:右侧肾上极可见一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的低回声肿块,周边探及少量血流信号,局部肾窦分离约1.0 cm(图1A).CT:右侧肾上腺区可见一椭圆形囊性密度影,囊壁“蛋壳样”钙化,囊内见斑片状脂肪密度影,增强后未见强化,右肾呈受压性改变(图1B、1C).影像诊断:畸胎瘤.患者行腹腔镜下肾上腺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囊性肿物位于肾上腺内侧,大小约7 cm×5 cm.镜下病理:囊肿壁含有增生的平滑肌束,内衬纤毛柱状上皮,囊壁内有炎症细胞、胆固醇结晶和脂肪(图1D).免疫组化染色:CD68(+),CKP(+),LCA(+),Ki-67(阳性细胞数2%).病理诊断:(肾上腺区)苗勒管囊肿.
作者:黄晓宇;梁小红;张巧莹;周俊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BI-RADS 4A类纤维腺瘤、腺病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TNBC(TNBC组)、34例超声BI-RADS 4A类的纤维腺瘤(纤维腺瘤组)、36例BI-RADS 4A类的腺病(腺病组)的超声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NBC组与纤维腺瘤组的年龄、病灶大小、形状、内部回声、边缘、BI-RADS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TNBC组与腺病组的年龄、肿块大小、边缘、与周边导管关系、BI-RADS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 7);纤维腺瘤组与腺病组的形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3组的边界、声晕、后方回声、方位、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NBC乳腺癌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病灶多>2 cm,表现为极低回声,不规则形,边界清晰,质硬,BI-RADS分类多4B及以上;超声BI-RADS 4A类的纤维腺瘤常呈分叶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超声BI-RADS 4A类的腺病常呈不规则形,垂直位生长时易与乳腺癌混淆.
作者:丁志颖;黄敏;郭建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术前18F-FDG PET/CT显像中PET代谢参数预测临床N0期肺鳞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临床N0期肺鳞癌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18F-FDG PET-CT检查,以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2.5为阈值,测量代谢体积(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采用ROC曲线获得SUVmax、MTV、TLG、大径预测OLM的佳界值点.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临床N0期肺鳞癌发生OL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1例临床N0期肺鳞癌患者中,26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转移.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阳性(OLMP)的SUVmax、MTV、TLG、大径均大于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阴性(OLMN)(P均<0.05).SUVmax、MTV、TLG及大径预测OLM的佳界值点分别为12.76、31.17 m3,153.13、3.8 cm.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中央型)、大径、SUVmax、MTV、TLG与OLM发生率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中央型)、大径>3.8 cm、MTV>31.17 cm3是肺鳞癌发生OLM的高危因素(P均<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所测得的MTV是临床N0期肺鳞癌OLM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为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汤泊;张银;徐阳;李天女;丁重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股动脉斑块声像特征诊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价值.方法 选取冠心病伴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患者72例,分为NSTE-ACS组(n=42)和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组(n=30),行CEUS、三维超声及灰阶强度定量分析,检测斑块造影增强强度(EI)、斑块体积、形态特征及回声灰阶强度(EL)等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NSTE-ACS组斑块EI、形态不规则斑块比例高于CIS组,EL低于CIS组(P均<0.05).颈动脉和股动脉斑块EI、EL和形态分类均与NSTE-ACS具有相关性(P均<0.05).股动脉斑块EI、EL为NSTE-ACS的危险因素(OR=1.222、1.177,P<0.05).颈动脉斑块EI、EL诊断NSTE-AC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757(P均<0.001),股动脉斑块EI、EL的AUC分别为0.814、0.774(P均<0.001).结论 股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态特征和内部回声均与NSTE-ACS存在相关性,且较颈动脉更强;多种超声技术联合评价股动脉斑块声像图特征有望成为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筛查冠心病高危患者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璐;赵萍;伍凌鹄;陈慧贞;杨义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常规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c)、新一代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n)中优化低密度对比设置的MBIRNR403种算法对低剂量上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CT扫描静止状态下水模,比较0.625 mm层厚时滤波反投影算法(FBP)、ASIR、MBIRc和MBIRNR40的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1年内接受2次腹部增强CT扫描受检者60例,初次检查采用常规辐射剂量(噪声指数=10)扫描,FBP重建.复查时采用低辐射剂量方案(噪声指数=20)扫描,分别采用标准算法ASIR、MBIRc和MBIRNR40三种方法重建为0.625 mm层厚的图像后进行对比分析.测量皮下脂肪、背部肌肉、肝脾实质CT值和噪声,计算以皮下脂肪为背景的肝脾实质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重建算法噪声和CNR.由2名放射科医师以常规剂量FBP重建为基础,采用半定量目测评分法盲法进行噪声和细节结构、病变边缘清晰度评分,比较主观评分差异,评价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 体模研究提示MBIRc空间分辨率高,MBIRNR40密度分辨率高.临床研究显示初次检查剂量长度乘积(DLP)为(368.03±146.25)mGy·cm,有效剂量(ED)为(5.52±2.19)mSv;复查时DLP为(93.18±41.21)mGy.cm,ED为(1.40±0.62) mSv,分别下降约74.68%和74.64%.MBIRNR40重建图像肌肉、脂肪噪声低于MBIRc、ASIR重建和常规剂量FBP重建(P均<0.05).MBIRNR40重建图像肝脾CNR大于MBIRc、ASIR重建和常规剂量FBP重建(P均<0.05).2名放射科医师主观评分一致性优良.低剂量MBIRNR40主观图像噪声低、显示上腹部细节结构和病变边缘特征清晰,优于MBIRc,MBIRc优于常规剂量FBP,低剂量ASIR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减少辐射剂量约75%低剂量上腹部成像时,MBIR重建图像质量优于ASIR、MBIRc重建图像及常规剂量FBP图像.
作者:贾永军;于勇;贺太平;于楠;杨创勃;张喜荣;段海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压神经根DTI相关参数的变化,及其与基于临床症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视觉模拟评分(VAS)的相关性.方法 25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为单侧神经根受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全部患者术前均接受DTI扫描和ODI与VAS评分,ODI、VAS用于评价患者受压神经根对应的特征性下肢疼痛区域.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与健侧神经根FA值分别为0.26±0.05、0.36±0.05,ADC值分别为(1.69±0.32)×10-3mm2/s、(1.56±0.21)×10-3mm2/s;患侧 FA值与ODI(r=-0.88,P<0.01)及VAS评分(r=-0.66,P<0.01)呈负相关,ADC值与ODI(r=0.30,P=0.15)及VAS评分(r=0.36,P=0.08)无相关关系.结论 DTI的FA值可能是量化神经根结构改变的重要参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根结构的损伤可能是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
作者:崔婷婷;李松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T7~8椎旁间隙及其毗邻结构的高频超检查方法和声像图特征.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3~12 MHz),以肩胛骨、肋骨、胸椎棘突及横突等作为解剖标志,检查30名正常成人共60侧T7~8椎旁间隙,观察T7~8椎旁间隙及其毗邻结构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T7~8胸椎旁间隙声像图表现类似三角形,其内部为实性均质性低回声;T7~8椎旁间隙毗邻肌肉从浅至深依次为斜方肌、背阔肌、棘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肋间肌;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血流成像可显示位于胸椎旁间隙内肋间后动脉.结论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T7~8椎旁间隙及其毗邻结构,可为临床诊治胸椎旁间隙及其毗邻结构病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陈一武;石波;李洲;李慧莲;赵彤;鄂占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骶骨衰竭骨折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1s F-FDG PET/CT检查、诊断为衰竭骨折的8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发现骶骨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放射性摄取增高,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2.7~7.2.病变位于骶骨左侧翼4例、双侧骶骨翼及岬部2例、双侧骶骨翼1例、骶骨左侧翼及岬部1例;8例发生骶骨翼的纵行骨折,6例位于S1~2椎体,2例累及S3椎体,3例发生骶骨岬部的横行骨折,2例位于S2椎体,1例位于S3椎体;骶骨骨质密度增高5例、密度未见改变3例.结论 骶骨衰竭骨折的18 F-FDG PET/CT显像有一定特点.
作者:杨岗;张联合;洪江;陈荣灿;张士良;余艳凤;高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髓外复发的18F-FDG PET/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30例AL髓外复发患者的PET/CT,观察髓外受累的器官或组织类型、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骨髓FIG摄取,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差异.结果 16例ALL累及45个髓外器官或组织,14例AML累及29个髓外器官或组织;前者髓外病灶的平均SUVmax为7.38±4.46,高于后者的4.87±2.66(t=3.022,P=0.003).ALL患者累及淋巴结及软组织的病例数均为10例,平均SUVmax分别为6.38±3.55和10.12±5.48;AML患者累及淋巴结及软组织的病例数均为6例,平均SUVmax分别为4.82±1.43和6.60±4.58 (P均>0.05).5例ALL髓内复发者骨髓均为多灶性摄取,5例AML髓内复发者3例为弥漫性摄取,2例为多灶性摄取.结论 AL髓外复发的18 F-FDG PET/CT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ALL及AML的常见髓外复发部位均为淋巴结和软组织;ALL复发病灶FDG代谢活性较高;骨髓多灶性摄取对髓内复发有提示意义.
作者:李河北;王茜;赵赟赟;岳明纲;李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直接及间接超声征象对肩袖撕裂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2例于我院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检查,计算直接、间接超声征象诊断肩袖撕裂的效能,并比较直接超声征象诊断肩袖撕裂亚型与关节镜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直接征象诊断肩袖有无撕裂、全层撕裂、部分撕裂的准确率分别为90.38%(47/52)、96.15%(50/52)和86.54%(45/52),且直接征象诊断肩袖撕裂亚型与关节镜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在间接征象中,3部位同时出现积液(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肩关节腔积液及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积液)、三角肌滑囊疝及软骨分界征诊断肩袖撕裂的特异度分别为80.95%(17/21)、90.48%(19/21)及95.24%(20/21).结论 直接联合间接超声征象诊断肩袖撕裂的分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亚群;曾春;苏训同;李素淑;易文鸿;许静娇;刘红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超声定量评价甲状腺结节与包膜的关系对于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经病理证实的、位于甲状腺包膜下肿瘤,分析其与包膜的关系,通过测量结节纵径(自结节包膜交界处至结节深处,V)及结节凸出甲状腺包膜与突出高处的距离(L),评价L/V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效能.结果 甲状腺良性和恶性结节平均L/V值分别为0.241±0.041、0.162±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7,P<0.01).L/V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P<0.01).L/V=0.225时,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度为82.17%、特异度为87.53%;L/V=0.245时,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度为67.10%,特异度为95.12%.结论 超声可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与包膜的关系,通过测量L/V可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作者:辜秋阳;陈树强;曾锦树;庄勇;黄丽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CEUS参数成像在颈部淋巴结不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11例诊断为颈部肿大淋巴结的患者均接受CEUS参数成像.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反应性增生组、结核组、转移组及淋巴瘤组,比较4组灌注时相(动脉相灌注、动脉相及实质相灌注)与灌注均匀度(均匀灌注、不均匀灌注).根据病理结果将反应性增生组与结核组合并为良性组、转移组与淋巴瘤组合并为恶性组;以动脉相灌注为良性,动脉相及实质相灌注为恶性,比较2组参数成像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4组灌注时相与灌注均匀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反应性增生组与转移组、淋巴瘤组,结核组与转移组灌注时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反应性增生组与结核组、转移瘤组,淋巴瘤组与结核组、转移组灌注均匀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良性组与恶性组CEUS参数成像的灌注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均匀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参数成像诊断的良、恶性淋巴结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尚可.结论 CEUS参数成像可为常规超声难以判定性质的淋巴结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作者:王晓荣;赵琴;宋涛;姚兰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ICA)狭窄程度与同侧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关系,探讨通过观察视网膜血管管径改变评估ICA狭窄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基于CTA和眼底成像技术,分析243例患者单侧ICA狭窄程度和同侧视网膜血管管径资料,根据ICA大狭窄率(Rmax)将患者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共4组,分析视网膜血管管径的组间差异及其与ICA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中、重度狭窄组的视网膜中央静脉管径(CRVE)较无狭窄和轻度狭窄组明显增宽(P均<0.05),4组间视网膜中央动脉管径(CRAE)和动静脉管径比值(A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max与同侧CRVE呈正相关(r=0.27,P<0.01),与AVR呈负相关(r=-0.16,P<0.05),与CRAE无相关性(P>0.05).CRVE是同侧Rmax的影响因素(B=0.243,P<0.01),但模型的调整R2较小(0.173).以229.5 μm为佳临界值,CRVE诊断ICA中重度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9,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0.3%、40.1%.结论 CRVE对ICA狭窄程度的评估与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张伶;王振常;赵鹏飞;王艳玲;张晓洁;李红阳;李瑞;王惠;王蓬;丁贺宇;刘学焕;张鹏;吕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基于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序列(RS-EP)单指数模型DWI、双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关运动(IVIM)成像诊断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价值.方法 收集鼻阻塞患者20例,按病理结果分为单纯性鼻炎组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RS-EP序列的IVIM和单指数模型DWI检查,获得IVIM参数纯扩散系数(D)、假性灌注系数(D*)、灌注分数(f)和ADC参数图.分别测量2组下鼻甲黏膜的前、中、后部3个区域的参数值.比较2组和3个区域间各扩散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慢性单纯性鼻炎组的ADC和D值分别为(1 938.84±170.46)×10-6mm2/s和(1 698.91±145.17)×10-6mm2/s,慢性肥厚性鼻炎组ADC值为(1 681.76±132.21)×10-6mm2/s,D值为(1 439.39±101.26)×10-6mm2/s,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和f值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下鼻甲黏膜前、中、后部ADC值依次增高(P均<0.05);下鼻甲前、中、后部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D值的曲线下面积高于ADC值(0.932±0.044 vs 0.896±0.058,P<0.05),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93.75%、90.00%、93.75%、85.71%.结论 基于RS-EP序列的IVIM成像和单指数DWI成像在鉴别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其中基于IVIM模型的D值较常规ADC值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杨志安;蒋涛;刘锦峰;温晓慧;张怡;闵小红;石清磊;吕悦雷;刁小莉;李雪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CT图像纹理分析鉴别诊断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的肺腺癌浸润性的价值.方法 收集在我院接受肺部CT检查且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患者100例(浸润性腺癌56例,非浸润性腺癌44例).随机选择69例为训练组,31例为验证组.使用A.K.(Analysis-Kinetics)分析软件进行影像特征提取;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Spearman 相关性分析进行特征降维;使用R语言软件包“GLM”函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交叉验证方法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采用ROC曲线评价独立预测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 影像特征提取得到396个影像组学特征,经降维终得到与鉴别肺非浸润腺癌与浸润腺癌相关的参数3个,建模后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示其诊断准确率为83.30%,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7.80%、91.70%.结论 CT图像纹理分析可有效鉴别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结节肺腺癌的浸润性.
作者:罗婷;张峥;李昕;郭妍;张立娜;徐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定量CT纹理分析鉴别透明细胞型肾癌和非透明细胞型肾癌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个透明细胞型肾癌和27个非透明细胞型肾癌病灶的CT图像,应用TexRAD软件分析各扫描期相两种类型肾癌的纹理特征.结果 增强图像上,非透明细胞型肾癌的平均灰度值、标准差、熵、正像素的平均值明显低于透明细胞型肾癌,而峰度高于透明细胞型肾癌(P均<0.001),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髓质期的粗糙纹理上,正像素的平均值鉴别两种类型肾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0.04,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93,准确率为0.87.结论 透明细胞型肾癌与非透明细胞型肾癌的CT纹理特征间存在显著差异,定量CT纹理分析鉴别诊断这两种类型肾癌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周海龙;张古沐阳;石冰;孙昊;金征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MR纹理分析鉴别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转移瘤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35例、脑单发转移瘤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MR平扫及增强检查,包括T1 FLAIR、T2WI、T2 FLAIR、DWI及增强T1WI.采用MaZda软件于DWI及增强T1WI序列大层面上手动勾画肿瘤ROI,提取病变的纹理特征.结果 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转移瘤的直方图纹理参数中增强T1WI的偏度,灰度共生矩阵参数中增强T1WI自相关、均值,DWI自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于这些纹理参数构建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结论 纹理分析为鉴别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单发转移瘤,提供可靠、可以量化的客观依据.
作者:王敏红;冯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T2WI直方图鉴别诊断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单发转移瘤瘤体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BM和单发转移瘤患者103例,其中GBM组57例,单发转移瘤组4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检查(T1WI、T2WI、T2-FLAIR和增强后T1WI).采用Image J软件于肿瘤大层面手动勾画瘤体边界,计算直方图相关参数,包括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峰度值和偏度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GBM与脑单发转移瘤的直方图各参数,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GBM组的均数、标准差及中位数均高于单发转移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数、标准差及中位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2[95 %CI(0.681,0.862),P<0.001]、0.719[95%CI(0.616,0.822),P<0.001]和0.767[95%CI(0.674,0.860),P<0.001].以均数临界值为509.575,鉴别两种病变的敏感度为0.719,特异度为0.783;以标准差临界值为58.844,鉴别两种病变的敏感度为0.702,特异度为0.652;以中位数临界值为550.500,鉴别两种病变的敏感度为0.719,特异度为0.826.结论 肿瘤瘤体T2WI直方图均数、标准差和中位数均可用于GBM和脑单发转移瘤的鉴别,其中以均数的鉴别诊断效能佳.
作者:张国琴;陈鑫;张思静;高翠华;阮秀杭;江新青;魏新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影像组学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可利用计算机软件从医学图像中提取海量的定量图像特征,在协助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决策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影像组学方法可量化肿瘤异质性,在肿瘤精准医疗临床决策中有重要辅助价值,且有巨大临床转化潜力,但欲将影像组学研究成果成熟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仍须面对诸多挑战,希望国内学者能共同努力推动其临床应用转化,辅助个体化临床决策.
作者:刘再毅;梁长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乳腺X线图像纹理特征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1例病理证实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X线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并根据手术及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分析患者的X线头尾位图像纹理特征,应用灰度直方图及灰度共生矩阵纹理分析方法测定均值、标准偏差、偏度、峰度、方差、能量、熵、自相关、惯量、逆差距和反差等11个纹理参数.结果 171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组96例,非转移组75例.X线检出腋窝淋巴结阴性119例,阳性52例,其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96%(47/96)和93.33%(70/75).X线图像纹理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能量、熵、逆差距、自相关值均高于非转移组,惯量、反差值均低于非转移组(P均<0.05);其余纹理特征参数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纹理参数值能量、熵、惯量、逆差距、自相关和反差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10、0.610、0.374、0.599、0.612和0.421(P均<0.05).乳腺X线检查、纹理特征及X线联合纹理特征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11、0.676和0.787(P均<0.05);纹理特征、乳腺X线联合纹理特征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62.5%和64.6%,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2.7%.结论 乳腺X线图像纹理参数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且乳腺X线联合纹理特征可提高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作者:谭红娜;武明辉;顾建钦;刘广芝;史大鹏;吴青霞;王梅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CEUS在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7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造影增强特征,并对其中40例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14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造影增强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及平均渡越时间(mTT).结果 CCRCC和AML的CEUS增强模式、增强强度、增强均匀度和假包膜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CRCC的IMAX高于AML,RT和mTT均早于AML(P<0.05).CEUS定性诊断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91.49%(43/47),特异度75.00%(15/20),准确率86.57%(58/67).结论 CEUS结合造影定量分析软件有助于诊断和鉴别CCRCC与AML.
作者:姜艺;米成嵘;王文;杨光飞;柯青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新生儿约90万例,而高龄孕产妇将增加此类风险.为有效预防出生缺陷,全面了解孕期胎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孕妇须在妊娠不同阶段接受产前超声检查.为满足超声需求的增长,Affiniti 70作为一款智能超声诊断系统,可提供全面的妇产科临床解决方案.本文就Affiniti 70在产前筛查及新生儿检查中的优势进行阐述.
作者:飞利浦医疗科技 刊期: 2017年第12期
我国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约5.6%,其中以心脏畸形居首位,其次是多指(趾)畸形,唇裂伴或不伴腭裂居第3位.本研究旨在探讨早孕期超声筛查唇腭裂畸形的指标及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产前超声筛查的早孕期(孕11~13+6周)和中孕期(孕22~24周)孕妇6 213名,孕妇年龄19~45岁,平均(30.0±3.6)岁.
作者:甘玲;刘新秀;辜秋阳;吴圣楠;魏凌琳;郭步超;叶真;陈玲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甲状腺囊实性结节是结节性甲状腺肿中较常见类型,研究[1]显示其恶性率约为5.2%,故多数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为良性病变.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在吸收过程中可发生出血、坏死、钙化,后形成瘢痕[2],其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易造成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34例甲状腺囊实性结节吸收后残留病灶的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该类低回声结节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贺瑜;王建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