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操作孔胸腔镜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治

麻成方;陈亮;李志华;魏春勇;汪礼旭;洪琼川

关键词:单操作孔, 胸腔镜手术, 孤立性肺结节
摘要: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诊治孤立性肺结节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间42例孤立性肺结节经胸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胸腔镜操作孔位于腋前线第4或5肋间,长约1.5-3.0cm,观察孔位于腋中线第7和8肋间,约1.0-1.5cm,经单一操作孔完成手术.术中冰冻检查若为良性结束手术;若为恶性则扩大手术.结果:42例患者中(肺部良性肿瘤28例、恶性肿瘤14例)单操作孔手术38例,术中改传统三孔手术4例,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30-160min,平均(65±12)min;术中出血10-240ml,平均(85±30)ml.术后患者均顺利恢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进一步减轻了创伤,可以完成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沙培林联合岩舒胸腔内用药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沙培林(OK-432)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岩舒)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及其对胸水中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80例恶性胸水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沙培林;试验组胸腔内注入沙培林和岩舒,观察胸水量及其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改变.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2.5%,试验组有效率为8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水中树突状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结论:沙培林联合岩舒胸腔内用药可增强局部抗肿瘤免疫功能,有效控制胸水.

    作者:魏崴;蓝玉宏;李勇生;钟标;黎佩建;白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全肺切除治疗晚期肺癌4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的意义、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 析我院胸外科在过去二十年间实施全肺切除的420例病例.结果:全组420例全肺切除,占 同期肺癌手术总量的19.0%(420/2216).手术分两组即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摘除术(简称前十年组)182例,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简称后十年组)238例.全组术后401例手术病人痊愈,围手术期死亡19例(4.5%).术后并行辅助化疗196例,未作辅助化疗(单纯手术)205例.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8%,全组术后总的1、3、5年生存率为83.8%、51.7%、33.8%.前十年组和后十年组5年生存率差异明显为26.9% vs 40.8%(P<0.003).术后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长期生存差异显著为42.3% vs 25.4%(P<0.05).结论:通过本组420例全肺切除的临床体会我们认为合理的手术适应证的甄选,良好的手术中外科操作处理,实施彻底的纵隔淋巴结规范清扫,完善的术后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恰当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全肺切除术在晚期肺癌临床治疗中仍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作者:段孝凤;傅承丽;高晓旭;顾宪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癌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丙泊酚麻醉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泊酚麻醉对肝癌射频消融术患者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ASAⅠ-Ⅱ级,男63例,女17例,年龄35-78岁,体重49-72kg,随机分为异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40例择期行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癌射频消融术.S组麻醉诱导时给予3%异氟醚、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3μg/kg、维库溴铵0.1mg/kg,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麻醉维持采用异氟醚使BIS于40-60,BP、HR高于基础值20%以上时,追加0.05-0.1mg芬太尼,适时追加维库溴铵;P组诱导时给予丙泊酚2mg/kg,其余同S组诱导用药,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使BIS于40-60,其他同S组麻醉维持用药.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 、手术开始时(T1) 、手术结束时(T2)及术后24h(T3),采集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方法测定血清IL-4、IL-10、HMGB1及VEGF-1浓度.结果:T0、T1、T2及T3时间点,P组与S组血浆中细胞因子IL-4、IL-10、HMGB1和VEGF-1的浓度分别随时间升高,T3时间点血浆中细胞因子浓度达到释放高峰.在T2及T3时间点,与 S组比较,P组 IL-4及IL-10升高,HMGB1和VEGF-1的浓度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0及T1时间点,两组血浆中IL-4、IL-10、HMGB1和VEGF-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比异氟醚吸入能够更好地调节肝癌患者围术期血浆炎症因子IL-4、IL-10、HMGB1、VEGF-1的生成,从而提高肿瘤患者的抗炎能力.

    作者:陈军;白小鋆;陈红光;谢克亮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IFN-λs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λ(interferon-λ,IFN-λ)包括IFN-λ1、IFN-λ2和IFN-λ3,是一类新发现的Ⅲ型干扰素,属于Ⅱ型细胞因子家族,它的很多生物学功能与Ⅰ型IFN相似,包括抗病毒、抗增殖、免疫调节及抗肿瘤活性.其结合受体与Ⅰ型IFN不同,Ⅲ型干扰素的毒副作用显著小于Ⅰ型IFN.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Ⅲ型干扰素抗肿瘤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萌;云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β-榄香烯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β-榄香烯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SiHa细胞,分别将 β-榄香烯(浓度梯度为25、50、100、150、200μg/ml),顺铂(浓度梯度为1.5、3、6、9、12μg/ml),单独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加药24h、48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β-榄香烯组细胞24h凋亡率.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β-榄香烯125μg/ml,顺铂3μg/ml),进行联合用药,加药24h、48h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h细胞凋亡率.结果:CCK-8法检测显示β-榄香烯和顺铂单独用药24h、48h后,除顺铂1.5μg/ml外,其它实验组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一定程度上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联合用药时,细胞的抑制率和凋亡率要显著高于单独用药(P<0.01).结论:β-榄香烯、顺铂单独或联合作用均能抑制SiHa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且β-榄香烯联合顺铂的作用要显著高于单独用药,β-榄香烯和顺铂可协同(CDI<1)促进SiHa细胞凋亡.

    作者:马力天;任秦有;史恒军;闫平;魏忠海;李栋栋;宿仕民;周艳;林艳云;郑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腺苷脱氨酶的临床价值及其应用进展

    腺苷脱氨酶(ADA)在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血清ADA活性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指标,浆膜腔积液中ADA的测定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脑脊液ADA检测还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近年研究表明ADA在结核病、糖尿病、恶性血液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中也有重要价值.

    作者:方倩;李兴武;梅传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PKM2siRNA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

    目的:研究PKM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在PTC中的作用.方法:用抗PKM2的小干扰RNA转染PTC细胞.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分析细胞中PKM2的表达.MTT法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评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采用乳酸、ATP和葡萄糖试剂盒分别测定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ATP及消耗的葡萄糖.结果:PKM2在PTC中异常高表达.在PTC细胞系中应用特异性抗PKM2 siRNA可延缓细胞生长并降低其克隆形成能力.PKM2 siRNA可降低PTC细胞乳酸、ATP的产生,减少葡萄糖的消耗.结论:PKM2高表达可通过激活糖酵解的方式使PTC细胞具有选择性生长优势.PKM2异常高表达可能作为新的生物标记物,并成为PTC的潜在治疗靶点.

    作者:刘睿;王晓楠;张薇;关海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所致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的研究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早期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心肌做功指数、心电图以及心肌钙蛋白)的变化,评价其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21例,患者接受TAC(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加右丙亚胺(右丙亚胺对吡喃阿霉素比值为10∶1);化疗组21例,常规接受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化疗前、化疗后每周期以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的心脏毒性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周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 肌做功(Tei)指数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其测量结果存在统计学差 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Tei指数明显低于化疗组(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检查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改变,均未出现明显特异性改变;在未达到吡喃阿霉素大累积量前,血清中心肌钙蛋白(cTnI)与体内吡喃阿霉素累积量呈现零相关性(P>0.05).结论:蒽环类药物从第一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使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对两组患者心脏彩超、LVEF、心电图、cTnI等检查研究发现,上述指标对评价蒽环类药物所造成的亚临床左室结构与功能异常方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差,在临床上并不能及早有效评估化疗后患者早期心脏毒性,而Tei指数较之传统心脏超声、心电图、cTnI等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化疗患者心脏早期毒性.

    作者:周庆;权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icroRNA-194过表达与抑制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对骨肉瘤细胞转染与筛选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构建针对人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寻找与探讨感染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的佳步骤和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调取相应目的基因进行酶切,经电泳回收后与目的基因进行连接,产物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对克隆进行PCR鉴定和测序对比分析后,构建相应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在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转染及筛选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及浓度设定相应实验组,并设相应对照组.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筛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CR及测序结果证实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构建正确.过表达及抑制表达重组慢病毒的滴度分别为1.5×108TU/ml及4×108TU/ml.感染复数(multiply of infection,MOI)值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转染效率无明显差异,获得MOI值及感染时间数据.通过新的综合设计,经筛选后获得转染效率满意的目的克隆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通过新的综合考虑设计,对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进行转染和筛选后,可较快和较高效率获得满意目的细胞.

    作者:韩康;赵廷宝;卞娜;蔡成魁;颜世举;王鑫;肖春;孙聪;杨静;杨彤涛;周勇;马保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食管癌两次放疗计划融合与单次放疗计划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时两次放疗计划融合与单次放疗计划治疗食管癌的肺毒副反应与短期疗效.方法:将8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成2个组.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第一次计划为PTV照射DT 50.4Gy,5次/周,1次/天;第二次计划为PGTV照射DT 9.0Gy,5次/周,1次/天,1.8Gy/次.两次计划制作完成后,在瓦里安计划系统中融合,第一次计划执行完成后序贯第二次计划治疗.单次放疗计划组,PTV照射DT 59.4Gy,5次/周,1次/天,1.8Gy/次.2组均同期给予DF方案化疗2-4个周期.结果:两次放疗 计划融合组和单次放疗计划组放射性肺炎0级、1级、2级、3级、4级 分别为85.0%、12.5%、2.5%、0、0和55.0%、32.5%、10.0%、2.5%、0.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均明显低于单次放疗计划组(P<0.05);1年的局控率分别为92.5%和95%,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和单次放疗计划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较单次放疗计划组能显著降低食管癌放疗中的肺脏损伤,肿瘤短期局控率并没有下降.特别是该方法较以往的二次定位缩野治疗提供了正常器官的真实受量.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孙荣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与癌症潜在相关性讨论

    糖尿病、糖尿病治疗以及他们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来探究其中是否真的存在隐忧或者潜在获益.许多年来,在流行病学、基础医学层面糖尿病和癌症的相关性都得到了大量的研究,逐渐明朗的是,癌症现在应该被列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作者:刘建刚;张积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SCT灌注成像在肺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通过肺癌MSCT灌注成像及相关灌注参数分析,研究MSCT灌注成像在肺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肺癌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肿瘤的中心层面,然后采用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连续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渗透性(PS),以此评价肿瘤灌注情况,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分别以BF≤37.51ml/(min×100g)、BV≤7.59ml/100g、PS≤8.43ml/(min×100g)为肺鳞癌的诊断阈值,则其灵敏度分别为69.23%、69.23%、76.92%,特异度分别为73.68%、78.94%、84.21%.结论:当BF≤37.51ml/(min×100g)、BV≤7.59ml/100g且PS≤8.43ml/(min×100g) 综合判定时,肺鳞癌的诊断特异度明显提高达93.75%.

    作者:纪俊雨;王文秀;高江峰;王新举;张莹;崔春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OLV)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全麻OLV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R组),乌司他丁30万单位处理组(U1组),乌司他丁60万单位处理组(U2组),30万单位/4h乌司他丁持续泵入处理组(U3组),60万单位/4h乌司他丁持续泵入处理组(U4组).单肺通气后注入等容量生理盐水、单次或者持续泵入乌司他丁.各组于单肺通气后、给药前(T0)、给药后1小时(T1)、2小时(T2)、4小时(T3)及术后1天(T4) 抽取静脉血5ml,测定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在T1时间点,与R组比较,U1、U2、U3、U4组MPO、MDA、TNF-α含量下降(P<0.05),U2组较U1、U3、U4组下降更明显(P<0.05);在T2、T3时间点,U2、U3、U4组较U1、R组MPO、MDA、TNF-α含量下降明显(P<0.05),其中以U4组上述指标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时间点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血清MPO、MDA和TNF-α含量,在食管癌根治术OLV中发挥肺保护作用.

    作者:王彬荣;田丽颖;王艳;张莲花;王高翔;孙绪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观察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7例高龄(75-84岁,中位年龄79岁)初治恶性肿瘤患者(结直肠癌15例,胃癌13例,喉癌9例,口腔癌8例,卵巢癌9例,胰腺癌8例,肝细胞癌5例),每次给予卡培他滨700mg/m2,每天2次,连用14天,休息1周,每21天重复,直到疾病进展为止.结果:PR 8例(结肠癌2例,胃癌3例,喉癌1例,卵巢癌1例,胰腺癌1例),SD 42例,PD 17例,总有效率(ORR)11.9%,肿瘤控制率(DCR)74.6%,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5.9个月,中位生存期(mS)9.2个月.不良反应 有手-足综合征发生率9.0%,均为I-II度,I度/II度粒细胞减少9.0%,恶心 7.5%,I度腹泻10.4%.结论: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有较高肿瘤控制率,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康马飞;卜庆;董翠梅;骆梅青;廖漓漓;石援援;涂江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HIF-1α对乳腺癌MCF-7细胞裸鼠血行肺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干扰HIF-1α表达,建立乳腺癌血行转移的动物模型,检验HIF-1α表达在血行肺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慢病毒转染干扰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HIF-1α的表达,得到HIF-1α表达正常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NC和HIF-1α表达受干扰的细胞系MCF-7-HIF.分别将两组细胞系进行裸鼠鼠尾静脉注射建立乳腺癌血行转移模型,检测两组细胞在小鼠肺部形成转移瘤的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组肺转移灶中E-钙黏素和Notch-1受体胞内结构域(Notch-1 intracellular domain,NICD)的表达情况.结果:注射MCF-7-NC组裸鼠肺部转移瘤数量、大小均高MCF-7-HIF组,MCF-7-NC组平均成瘤数22.4±4.1个,MCF-7-HIF组13.8±3.2个.肺大转移瘤平均直径MCF-7-NC组3.2mm,MCF-7-HIF组 2.5mm.胸水的出现,MCF-7-NC组显著高于MCF-7-HIF组.免疫组化结果提示MCF-7-NC组E-钙黏素低表达,NICD高表达,而MCF-7-HIF组恰好与其相反.结论:干扰HIF-1α的表达,可以显著减低乳腺癌细胞系MFC-7的血行肺转移能力.转移灶中E-钙黏素和NICD的表达与HIF-1α表达是否受干扰密切相关.

    作者:赵婷婷;刘群;金锋;李继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Survivin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77例AL患者和20例正常人骨髓中Survivin及casepase-3基因的表达.结果:Survivin基因在初治的AL患者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缓解后Survivin表达降低,复发的患者其表达再次升高.初治组casepase-3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缓解后表达升高,复发的患者其表达降低,初治和复发的患者两种基因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与白血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热、出血、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特征及初诊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数据无关(P>0.05).而与白血病分型、CD34抗原表达及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有关(P<0.05).此外,Survivin基因表达与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785,P<0.001),而与casepase-3基因表达呈负相关(r=-0.638,P<0.001).结论:Survivin基因异常表达可能在白血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AL复发及预后密切相关.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casepase-3的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其过表达与白血病性造血及恶性增殖有关,是白血病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生物学标志.

    作者:何小婷;李娟;柴晓静;赵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两种序贯放化疗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序贯放化疗方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广泛期小细胞肺癌20例,随机分为放化疗组和夹心组2组,每组10例,化放疗组为4周期EP (Etoposide +Cisplatin)方案化疗后序贯放疗,夹心组为2周期EP方案化疗,序贯放疗,再序贯2周期EP方案化疗后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及治疗毒副反应.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3.0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15%,其中化放疗组分别为14.0个月、60%和20%,夹心组分别为12.0个月、40%和10%.两组1年和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化放疗组胸内复发率为30%(3/10),夹心组胸内复发率为40%(4/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两组治疗的毒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先化疗后放疗与夹心治疗对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胸内复发率相似.

    作者:王仲;袁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77例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77例资料完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接收化疗药物治疗且坚持4个周期以上分为规律化疗组及非规律化疗组.结果:规律化疗组患者的比例为54.55%(42/77),非规律化疗组的比例为45.45%(35/77).所有患者生存时间为9-62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44.16%(34/77),平均生存时间36.71±14.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规律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50.00%,21/42)显著高于非规律化疗组(37.14%,13/35)(Log Rank:χ2=8.27,P=0.004);COX多因素分析发现: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郭宏刚;周驱;宁安;杨延民;王正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6例子宫内膜癌(Ⅰ型114例,Ⅱ型12例)和50例癌旁组织中STAT3、ER、PR的表达.结果: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子宫内膜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TAT3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和浸润的新靶点.ER、PR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估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陶淑芳;蔡静;李刚强;陶雯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非编码RNA-UCA1对膀胱癌细胞耐药及转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构建长链非编码RNA-UCA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UCA1,探讨UCA1对膀胱癌细胞BLS-211耐药及转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UCA1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UCA1,用脂质体2000将pcDNA/UCA1表达载体及空载体pcDNA3.1转染入膀胱癌细胞BLS-211细胞,用G418筛选,建立稳定表达UCA1 RNA的BLS-211/UCA1细胞及转染空载体的BLS-211/pcDNA3.1细胞,用RT-PCR方法检测两株细胞中UCA1及neo基因的表达,鉴定阳性细胞株,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 比色法检测两株细胞对顺铂及丝裂霉素耐药的变化,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两株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pcDNA/UCA1真核表达载体,并建立起稳定表达UCA1的BLS-211/UCA1细胞,表达UCA1 RNA后,BLS-211/UCA1细胞对顺铂及丝裂霉素C的耐药性增加,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增强.结论:UCA1 RNA增强了膀胱癌细胞BLS-211的耐药能力及转化能力,可能在膀胱癌复发及进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王帆;陈葳;谢小娟;赵乐;李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