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萌;云升
蔓荆子(Fructus Viticis)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功效.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中药的抗肿瘤作用在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蔓荆子所含的化学成分种类丰富,包括黄酮及其苷类、挥发油、酚类、木质素类和萜类等成分,其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 关注.本文将近几年来关于蔓荆子中主要成分多甲氧基黄酮、紫花牡荆素以及其他有效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为蔓荆子抗肿瘤作用在临床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胡晓楠;安东建;曹建国;杨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单用XELIRI方案与联合贝伐单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2例经组织或细胞病理学证实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配到单用XELIRI组(27例)或联合贝伐单抗组(25例)进行治疗.XELIRI方案为伊立替康+希罗达,3周一疗程.贝伐单抗在第一天化疗后输注.每2 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记录毒副反应.结果:25例联合治疗患者总有效率32%,疾病控制率60%,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7.9 个月.27例XELIRI方案患者总有效率18.5%,疾病控制率40.7%,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6.8个月.二个化疗方案的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常见的毒副反应是腹泻和呕吐.贝伐单抗+XELIRI和XELIRI方案中分别有2例和3例患者由于毒副反应而终止治疗.毒副反应比较二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二种治疗方案在控制结直肠癌进展方面都有效而且毒副反应患者能够耐受.
作者:戴夕超;张西志;汪步海;袁一枫;王朝敏;张先稳;陈丽;蒋亚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线粒体蛋白PINK1在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8例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及15例正常卵巢石蜡标本中PINK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在恶性及交界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PINK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3%,62.5%,有统计学差异.且均明显高于良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14.29%)和正常卵巢组(13.33%).采用Kruskal-Wallis H Test比较四组间PINK1表达强度,P<0.0001,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INK1的表达强度在不同分期、不同分化程度及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3、0.483、0.144.结论:PINK1与恶性黏液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的发生相关,与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
作者:刘川;王华芹;王慧敏;胡珍华;英焕春;林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198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3例MD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宫颈腺癌治疗患者的2.64%.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阴道排大量稀薄黏液及不规则阴道流血.妇科检查通常发现宫颈肥大,典型者呈桶状.病理特征为肿瘤组织学分化良好,腺体浸润深达宫颈间质深层,易侵犯脉管且伴有特殊的间质反应.确诊时Ⅱa期及以后患者占69.23%,30.76%的患者手术时已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3例患者全部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Ⅱa期及以后患者行放化疗.9例有随访资料的患者5例死亡,4例健在.结论:MDA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良.MDA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腺体浸润较深、易侵犯脉管伴特殊间质反应等病理学特征.早期患者应尽量采用根治性手术,对晚期患者实施放化疗效果差.及时确诊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郑璐;马晓欣;李彤;孟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构建针对人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寻找与探讨感染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的佳步骤和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调取相应目的基因进行酶切,经电泳回收后与目的基因进行连接,产物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对克隆进行PCR鉴定和测序对比分析后,构建相应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在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转染及筛选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及浓度设定相应实验组,并设相应对照组.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筛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CR及测序结果证实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构建正确.过表达及抑制表达重组慢病毒的滴度分别为1.5×108TU/ml及4×108TU/ml.感染复数(multiply of infection,MOI)值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转染效率无明显差异,获得MOI值及感染时间数据.通过新的综合设计,经筛选后获得转染效率满意的目的克隆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通过新的综合考虑设计,对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进行转染和筛选后,可较快和较高效率获得满意目的细胞.
作者:韩康;赵廷宝;卞娜;蔡成魁;颜世举;王鑫;肖春;孙聪;杨静;杨彤涛;周勇;马保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检测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三者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EN、p53和EGFR在68例乳腺浸润性癌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PTEN、p53和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5.6%、51.5%和58.8%,PTE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纤维腺瘤组织,p53和EGFR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纤维腺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p53和EGFR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雌激素受体(ER)状态均有关(P<0.05).PTEN和p53阳性率在死亡组与生存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阳性率在死亡组中高于生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表达的缺失和p53、EGFR的过度表达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转移和进展,它们与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有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病理诊断、恶性程度的判断及预后的评估.
作者:汤永峰;谢莉莉;冯晓敏;李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柴胡皂甙D对肺癌A549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细胞克隆技术进行剂量-存活曲线分析,MTT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对细胞周期进行分析.结果:柴胡皂甙D组D0值为2.7Gy,空白对照组D0值为3.6Gy(P<0.05).随着柴胡皂甙D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肺癌A549细胞抑制率增加(P<0.05),且经柴胡皂甙D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S期细胞比例降低,G2/M期细胞比例增高.结论:柴胡皂甙D可以明显提高肺癌A549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机制可能与其引起瘤细胞周期阻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吴文安;赵金;雎岩;梁静;廖娟;杨怡萍;李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紫草素(Shikonin)对Burkitt's淋巴瘤细胞凋亡及坏死的影响及Necrostatin-1 (Nec-1)对紫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对体外培养的Raji细胞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Alarma Blue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及坏死,免疫印迹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紫草素对Raji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紫草素可诱导Raji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及凋亡.小分子化合物Nec-1不仅可以抑制紫草素诱导的程序性坏死,同时对细胞凋亡也有抑制作用.结论:紫草素可以抑制Raji细胞生长增殖,而小分子Nec-1可以抑制这一过程.
作者:翟月;刘燕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7例高龄(75-84岁,中位年龄79岁)初治恶性肿瘤患者(结直肠癌15例,胃癌13例,喉癌9例,口腔癌8例,卵巢癌9例,胰腺癌8例,肝细胞癌5例),每次给予卡培他滨700mg/m2,每天2次,连用14天,休息1周,每21天重复,直到疾病进展为止.结果:PR 8例(结肠癌2例,胃癌3例,喉癌1例,卵巢癌1例,胰腺癌1例),SD 42例,PD 17例,总有效率(ORR)11.9%,肿瘤控制率(DCR)74.6%,中位肿瘤进展时间(mTTP)5.9个月,中位生存期(mS)9.2个月.不良反应 有手-足综合征发生率9.0%,均为I-II度,I度/II度粒细胞减少9.0%,恶心 7.5%,I度腹泻10.4%.结论:小剂量卡培他滨单药治疗高龄恶性肿瘤患者有较高肿瘤控制率,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康马飞;卜庆;董翠梅;骆梅青;廖漓漓;石援援;涂江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77例资料完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接收化疗药物治疗且坚持4个周期以上分为规律化疗组及非规律化疗组.结果:规律化疗组患者的比例为54.55%(42/77),非规律化疗组的比例为45.45%(35/77).所有患者生存时间为9-62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44.16%(34/77),平均生存时间36.71±14.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规律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50.00%,21/42)显著高于非规律化疗组(37.14%,13/35)(Log Rank:χ2=8.27,P=0.004);COX多因素分析发现: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郭宏刚;周驱;宁安;杨延民;王正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临床特征,提高利妥昔单抗治疗WM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采用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序贯治疗血清IgM>50g/L的WM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为老年男性.无淋巴结和肝脾肿大,主要表现为血清IgM明显增高(IgM 63.1g/L)、伴有高黏滞血症表现、贫血,骨髓示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分型符合WM.经预防性血浆置换后给予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出现轻微IgM反跳,未发生高黏滞血症加重和其他并发症.接受治疗5月后获得主要反应(IgM下降>50%)、23月后接近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水平(IgM下降≥90%).结论:WM属于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临床少见,多发生于老年,有症状者需接受治疗.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后,可发生IgM反跳,严重时可使病情加重,治疗前IgM>50g/L者尤为明显,IgM反跳并不意味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预防性血浆置换对降低反跳发生及IgM增高的程度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建宁;候艳秋;张柳波;宋敏;包红雨;孟庆奇;傅行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小板增多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0年我院收治的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33例合并血小板增多.结果:高血小板症与NSCLC的分期有关,Ⅰb期、Ⅱ期和Ⅲa期的发生率分别为21.05%、46.67%和71.43%(P<0.05).高血小板症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无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小板症预后差(P=0.000),TNM分期增加预后越差(P=0.002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小板症和TNM分期具有独立预后价值(P<0.05).结论:高血小板症与NSCLC的TNM分期有关,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李承慧;段爱雄;汪志求;江恕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的50例食管鳞癌患者,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ECLA)检测其血清TK1的表达水平,同时随机检测5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TK1的含量.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月TK1水平进行监测.结果:截止2012年3月31日,入组50例食管鳞癌患者均存活,5例出现局部区域复发.尚未发现远处转移患者食管鳞癌 组TK1水平[2.35(1.24-3.75)p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6(0.58-1.26)pm/L](P<0.05),食管鳞癌患者术前 TK1水平[2.35(1.24-3.75)pm/L] 高于术后1周组 [2.05(1.15-2.87)pm/L]、术后1月组[1.35(0.76-1.86)p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或内镜确诊患者复发前均发现TK1水平动态上升.结论:血清TK1检测在食管鳞癌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和明;周国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均治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0.5-6年,均未见甲亢复发或甲状腺癌复发、转移.结论:超声检查对于术前诊断甲状腺癌有重要意义,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经合理的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李志锋;刘进忠;卞永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癌症转移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骨是排第三的好发转移部位.OPG/RANKL-RANK骨调节轴是影响破骨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唯一途径.地诺单抗(denosumab)是全人源化结合RANKL的中和抗体,由FDA于2010年11月批准用于实体瘤骨转移的治疗.本文就地诺单抗用于骨转移癌治疗的机制及临床实验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更合理的选择骨改构药物用于骨转移癌的治疗做指导.
作者:马宁强;张贺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乳腺大汗腺癌临床非常少见,合并原发性多汗症更少见,国内外还没有报道.本文就1例乳腺大汗腺癌并原发性手足多汗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作一简述,认为原发性手足多汗症患者合并乳腺癌以大汗腺癌为主,且GCDFP-15蛋白表达上调.
作者:姚成才;刘丽华;张义;彭阿静;罗春华;常建东;王玉霞;杜好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传统中草药在我国抗癌治疗中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随着细胞生物技术的发展,传统中药有效成分及其抗癌机制得到了进一步揭示.本文综述了单味中药在治疗肿瘤中的研究近况.
作者:戴曦;杨小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β-catenin与wisp-1 在原发性结肠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β-catenin、wisp-1 蛋白和基因在53例结肠癌及53例配对正常结肠中的表达.分析两因子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β-catenin、wisp-1蛋白在结肠癌的异常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结肠中异常表达率(P<0.05).结肠癌中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和部位有关(P<0.05).wisp-1蛋白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有关.β-catenin基因在结肠癌中平均表达是其在正常结肠中的3.237倍(P<0.05),其异常表达与肿瘤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wisp-1基因在结肠癌中平均表达是其在正常结肠中的2.908倍(P<0.05),其异常表达与肿瘤类型有关(P<0.05).结论:β-catenin与wisp-1异常表达特点提示两者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木尔扯尔;文彬;黄一凡;刘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体内外药理实验显示: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作用明显,而且二者在抗肿瘤方剂中常以药对形式出现.本文分析二者抗肿瘤的 机制,并探讨二者抗肿瘤的协同作用,为组方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罗金强;刘宏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cl-2与nm23-h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85例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石蜡切片中bcl-2和nm23-h1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63.53%(54/85)肿瘤呈bcl-2阳性表达,bcl-2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值均<0.05).40.00%(34/85)肿瘤呈nm23-h1阴性表达,nm23-h1阴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值分别为0.032、0.001和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bcl-2与nm23-h1表达为影响癌细胞淋巴转移的主要因素(OR值分别为6.985、0.014,P<0.001).结论:bcl-2基因高表达与nm23-h1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癌患者预后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的手段之一.
作者:李刚;任宏;张靖;杜宁;李晓军;张云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