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时;辛军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评价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脑部局部一致性(ReHo)的改变.方法 对40例PACG患者(PACG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rs-fMRI,计算全脑ReHo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ACG组右侧梭状回、左侧枕中回、左侧枕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上小叶、左侧中央旁小叶的ReHo值均减低(P均<0.05);双侧小脑后叶、右侧额上回的ReHo值均增加(P均<0.05).右侧梭状回、左侧枕中回ReHo值与视网膜纤维层厚度均呈正相关(r=0.452、0.472,P均<0.05).右侧额上回ReHo值与视力呈负相关(r=-0.443,P=0.004).结论 PACG患者存在视觉、感觉运动、情绪认知处理多个脑区自发性脑活动异常,且多个脑区ReHo值的改变与PACG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江菲;蔡凤琴;李海军;李声鸿;高磊;曾献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中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20例正常组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数据,每例数据进行4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择大脑前动脉、左侧(正常组)或患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右侧(正常组)或健侧(梗死组)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作为输入动脉,4次图像后处理均选择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分别在双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绘制ROI,梗死组额外在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边缘梗死侧绘制ROI,测量4次全脑灌注成像各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取单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灌注参数平均值作为该侧灌注参数值,对4次测量所获灌注参数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正常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左、右侧大脑各灌注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梗死组4次不同输入动脉全脑灌注成像健侧、患侧大脑及梗死边缘正常侧、梗死侧各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选择不同输入动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在进行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可以选择显示较好的任意大脑动脉作为输入动脉.
作者:陈兆乾;黄求理;潘宇宁;叶贤旺;张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高空坠落伤的胸部MSCT表现,探讨年龄、坠落高度、性别对损伤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5例高空坠落伤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分析各损伤类型的影响因素.结果 235例患者中,肋骨骨折104例(104/235,44.26%),脊柱骨折102例(102/235,43.40%),胸骨骨折13例(13/235,5.53%),肩胛骨骨折27例(27/235,11.49%),锁骨骨折10例(10/235,4.26%),肺实质损伤91例(91/235,38.72%),胸膜损伤63例(63/235,26.81%),纵隔损伤15例(15/235,6.38%),胸壁软组织损伤13例(13/235,5.53%).年龄与肋骨骨折(OR=1.023,P=0.046)、脊柱骨折(OR=1.023,P=0.039)及锁骨骨折(OR=1.073,P=0.017)有关,坠落高度与肋骨骨折(OR=1.115,P=0.028)、脊柱骨折(OR=1.127,P=0.016)、肺实质损伤(OR=1.101,P=0.041)、胸膜损伤(OR=1.105,P=0.041)、胸壁软组织损伤(OR=1.270,P<0.001)有关,性别与各种损伤均无明显关系.结论 MSCT显示高空坠落所致胸部损伤具有多部位、多器官累及的特点,患者年龄及坠落高度是影响损伤类型的危险因素.
作者:支琪;王继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超高场强MR T2*-mapping序列定量评估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的脊髓病变.方法 6~8周雌性C57BL/6小鼠,MOG35-55诱导制备EAE模型10只(实验组),同龄健康对照组10只.在造模后第18天,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脊髓行T2*-mapping序列扫描,经后处理软件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脊髓感兴趣区T2*值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第12天大鼠的体质量开始减轻,第14天神经学评分逐步增加.对照组体质量无明显减轻.MR T2*加权像显示实验组脊髓内病灶呈不规则点片状稍高信号;对照组脊髓呈均匀等信号.T2*值实验组[(12.66±1.78) ms]和对照组[(17.80±2.0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各评分T2*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高场强MR T2*-mapping序列能够清晰显示小鼠脊髓病灶,并且可对病灶组织内铁含量进行定量测定,为EAE模型脊髓病变的无创检查提供新方法.
作者:周津如;李咏梅;尹平;时晓清;曾春;王静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研制一种包碳酸氢铵溶液的脂质纳米粒,并观察其超声/光声成像效果.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加挤出法制备脂质包裹碳酸氢铵溶液的纳米粒,光镜、电镜、激光粒径仪和电位检测仪检测纳米粒一般物理特性,并通过光声成像仪观察其超声/光声成像效果.结果 制备的纳米粒呈圆球形,形态规则,大小分布均匀,无明显聚集,平均粒径为(230.90±54.58)nm,电位为(-22.81±5.75)mV.碳酸氢铵纳米粒有超声/光声信号,双蒸水纳米粒无超声/光声信号.结论 成功制备包碳酸氢铵溶液脂质纳米粒,可用于超声及光声成像,为进一步体外、体内成像实验奠定了基础.
作者:夏晓蓉;夏纪筑;冯罡;郝兰;王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对肝纤维化组织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介导基因转染肝纤维化大鼠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80只大鼠在建模第4周末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单纯微泡组、单纯超声组和诊断超声联合微泡组.分别进行肝纤维化微血管通透性实验和基因转染实验,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伊文思蓝(EB)在肝纤维化组织内分布情况,同时定量检测肝纤维化组织内EB的含量,评估不同分组微血管通透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质粒转染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诊断超声联合微泡组纤维化肝实质内可见明显的EB红色荧光.诊断超声联合微泡组纤维化肝组织中EB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相比其余3组,诊断超声联合微泡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多,基因转染效率高.结论 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在提高纤维化肝脏微血管通透性的同时可促进基因传递.
作者:杨丹;陈礼波;张莉;高云华;谭开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腱鞘巨细胞瘤不同病理类型的MRI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的MR图像,并以新版(2013)WHO软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局限型、弥漫型和恶性;从发病部位、累及范围、形态特点、信号特征、伴随征象及复发情况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的MR特征.结果 33例腱鞘巨细胞瘤中局限型18例,弥漫型15例,无恶性病例;所有病灶均发生于大小关节内或关节旁,其中局限型中发生于小关节者14例,大关节者4例;弥漫型中发生于大关节者12例,小关节者3例.局限型中累及关节外者16例,同时累及关节内外者2例;弥漫型中同时累及关节内外者13例,仅累及关节外者2例.局限型中单发16例,多发2例,边界清楚者16例,边界不清者2例;弥漫型中单发2例,多发13例,15例均边界不清.局限型中伴邻近骨质压迫吸收者3例,弥漫型12例;局限型中无复发者,弥漫型中2例复发.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腱鞘巨细胞瘤MRI表现各有一定的特点,MRI对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及其分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邓小丽;王绍武;高雪;张丽娜;刘书峰;陈宏海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展,老年性脊柱骨质疏松非常多见,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发病率亦逐年提高.经皮椎体骨水泥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为微创手术,患者痛苦小,手术安全可靠,治疗效果确定,已成为治疗OVCF成功的技术.近几年我院开展PVP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有部分病例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本研究总结了PVP骨水泥致肺栓塞的影像学表现,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树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采用心脏磁共振feature tracking (CMR-FT)技术初步分析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心肌形变各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10例正常志愿者和9例终末期肾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行1.5T心脏非对比增强、FIESTA序列电影成像,并采用feature tracking (FT) 2D模型对左心室运动及整体心肌形变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心肌质量[(132.70±44.44)g]大于正常志愿者[(80.00±11.29)g,P<0.05].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心肌整体径向应变、环向应变、径向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径向舒张期峰值运动速度均低于健康志愿者[(22.52±10.41)%vs(39.46±7.10)%,(-12.57±3.91)% vs (-19.80±2.11)%,(22.70±5.72)mm/s vs (34.77±3.81)mm/s,(-24.71±8.83)mm/s vs(-43.88±8.89)mm/s,P均<0.05).而终末期肾病患者和正常志愿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MR-FT技术能够定量评价终末期肾病患者左心室心肌运动及形变情况.
作者:牟安娜;李智勇;张晨;李梦颖;宋清伟;金凤强;刘爱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男,40岁,主因“间断性胸痛1年,加重2天”就诊.体格检查: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超声提示:房间隔中部连续中断约29 mm,心房水平探及左向右分流,可见4支肺静脉入左心房,1或2支异常血流束入右心房(图1),肝静脉入右心房(图2).
作者:张敏萍;杨军;李诗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双源CT碘含量测定与传统CT值测量判断肾脏占位病变强化的能力,探讨双源CT碘定量分析技术评价肾脏占位碘摄取的准确率.方法 对63例怀疑肾脏占位病变患者行双源CT实质期双能量扫描,由2名影像医师分别用两种方法对图像进行分析.A法采用常规方法观察图像,计算病灶在平扫和加权融合图像CT值的差值,将CT值的变化幅度>20 HU作为判断强化的标准.B法将数据调入Liver VNC后处理软件获得碘图,划定ROI,测得病灶的碘含量,将碘含量>0.5 mg/ml作为双源CT碘含量定量分析判断强化的标准.以手术病理或综合影像随访为标准,运用x2检验分别计算两种判断方法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运用McNemar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率.结果 传统CT值的测量和碘含量判断肾脏占位强化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另为81.36%、74.42%、100%、100%、59.26%和98.31%、100%、93.75%、97.73%、100%.McNemar分析得出双源CT碘含量测定判断肾脏占位强化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CT值测量(P<0.001).结论 双源CT碘含量定量分析可更为客观、快速、准确地评估肾脏占位病变碘摄取情况,既减少了患者的扫描时间及辐射剂量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雪霜;王贝贝;何花;郭玉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技术中内外斜位(MLO)的投照角度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接受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受检者1000例,根据MLO位投照角度是否固定分为3个实验组(A、B、C组,MLO位分别以30°、45°、60°的固定角度进行投照)和对照组(D组,MLO位在30°~60°间以平行于胸大肌角度投照),每组250例.对4组图像质量分别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组甲级片分别占84.00%、91.40%、85.60%,乙级片分别占14.00%、7.40%、13.20%,丙级片分别占2.00%、1.20%、1.20%.D组甲级片占92.20%,乙级片占6.80%,丙级片占1.00%.A组和C组质量略低于D组,且各级图像例数均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各级图像例数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结论 采用45°进行MLO位投照,既不会影响图像质量,又可提高检查效率.
作者:张洪营;张连连;柳杰;胡从依;刘佩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女,55岁,因“突发上腹痛1天”入院.CT检查:胰腺体尾部与胃后壁间见密度不均的软组织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平衡期延迟强化,病变紧邻脾动脉,侵犯脾静脉;病变可能破裂出血,伴腹腔积血及周围多发淋巴结略大;脾脏多发转移灶(图1).
作者:刘珊珊;袁和培;于淼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诊断子宫肌层病变的价值.方法 40例子宫肌瘤患者和2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均在术前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分析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的弹性图像特征及应变力比值(SR).计算组内相关系数(0ICC)评估SR多次测量的重复性.结果 子宫肌瘤患者的正常肌壁与病变的SR为1.52±0,69;子宫腺肌瘤患者正常肌壁与病变的SR为0.9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P=0.013).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示子宫腺肌瘤以红与绿色为主;子宫肌瘤以较均匀一致的蓝色为主.结论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是鉴别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孟璐;赵一婷;牛旺;周铮;张原溪;刘晨;史铁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在儿童头部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个水模进行CT扫描,管电压100 kV,管电流分别为200、180、160、140、120和100 mA,ASiR比例分别设置为0、10%、20%、30%、40%、50%,采用FBP和ASiR迭代重建两种重建算法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不同条件下图像CNR、SNR和图像噪声.将80例接受头部CT扫描的患儿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对照组采用管电压100 kV、管电流200 mA,FBP重建算法进行图像重建;试验组采用管电压100 kV、管电流140 mA,分别采用FBP和ASiR两种重建法进行图像重建;将重建后的图像分别记为试验FBP亚组和试验ASiR亚组;对两组中图像的CNR、SNR、图像噪声、CTDIvol、DLP、ED进行比较.结果 水模研究中,采用ASiR(30%)、管电流140 mA、ASiR算法重建图像的SNR、CNR及空气噪声值与管电流200 mA、FBP重建图像为接近.对照组与试验ASiR亚组图像的图像噪声、灰白质CNR和灰质S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和试验ASiR亚组图像的噪声、灰质SNR、灰白质CNR均优于试验FBP亚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采用ASiR重建算法的头部CT扫描,既可降低患儿接受的辐射剂量,又保证了图像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世龙;兰永树;刘先凡;张雨婷;张云;陈欣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孕妇,34岁,孕2产1.孕24周在本院接受产前超声示胎儿双顶径57mm,胎儿股骨长38mm,颅骨光环完整.于胎儿头颅枕后区皮下探及约6.7cm×7.3cm囊实回声包块(图1、2),边界清晰,未侵及颅骨,实性部分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探及动脉和静脉频谱.超声诊断胎儿枕部皮下血管瘤可能.MRI示胎儿枕部皮下见巨大团块的稍长T1稍长T2信号,部分可见液平面,未侵犯骨质,提示先天性病变合并出血可能.数天后,该孕妇于我院接受引产术,经尸体解剖证实包块组织为血管瘤(图3).
作者:周爱云;齐祥飞;张卫平;肖帆;吴正华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以三尖瓣反流为首发征象的胎儿心血管异常的价值.方法 收集产前超声诊断心血管异常合并三尖瓣反流胎儿128胎,分析超声心动图检查对胎儿心血管异常的检出率及病因特点.结果 128胎中,三尖瓣结构异常组18胎、压力负荷增加组74胎,容量负荷增加组36胎,三组间胎儿三尖瓣反流严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57,P=0.025),与三尖瓣结构异常组(x2=4.425,P=0.109)及容量负荷增加组(x2=10.495,P=0.005)相比,压力负荷增加组更易产生重度反流.三尖瓣结构异常组中,与Ebstein畸形相比,三尖瓣发育不良更易发生重度三尖瓣反流(P=0.015);压力负荷增加组中,动脉导管提前收缩多表现为三尖瓣轻度反流,与之相比,肺动脉狭窄(P=0.001)、肺动脉闭锁(P<0.001)更易发生重度反流.结论 对于以三尖瓣反流为首发征象的胎儿,详细有序的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有效降低胎儿心血管异常的误诊及漏诊.
作者:黄丹萍;戴常平;王红英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男,46岁,以“剑突下闷痛20余天,加重2天”为主诉入院.患者20余天前出现剑突下闷痛,放射至后背,持续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休息后可缓解,每日可发作多次.2天前再次发作,程度较前剧烈,持续无缓解,肌钙蛋白0.2 ng/ml,血压136 mmHg/80 mmHg,心率89次/分.心电图:V3~V6 ST段压低0.1~0.2 mV,T波倒置.初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朱丹;马春燕;李阳;王永槐;杨军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外生殖器异常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生殖器异常胎儿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10182胎胎儿中超声诊断外生殖器异常30胎,其中25胎经出生或引产后证实,5胎为假阳性;漏诊1胎两性畸形.此31胎中12胎合并多发畸形.结论 胎儿外生殖器异常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掌握其产前超声的图像特征,对提高胎儿外生殖器异常的产前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建君;郭燕丽;薛雅方;段灵敏;王琰;邓凤莲;钟华;方可敬;刘美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18 F-FDG PET/CT显像在原发乳腺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原发乳腺癌治疗后患者174例,均接受18 F-FDG PET/CT检查,由3名有多年诊断经验的医师独立阅片,以病理结果或随访1年结果为诊断标准.结果 174例患者中确诊复发转移72例,无复发转移64例,第二原发癌38例.18F-FDG PET/CT显像阳性者116例(复发转移69例、第二原发癌38例、假阳性9例),显像阴性者58例(无复发转移55例,假阴性病例3例).18F-FDG PET/CT显像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诊断效能分别为:灵敏度97.91% vs 72.73%,特异度85.94% vs 57.81%,准确率93.10% vs67.24%,假阴性率2.73% vs 27.27%,假阳性率14.06% vs 42.19%,阳性预测值92.24% vs 74.77%,阴性预测值94.83%vs 55.22%,两者联合有助于提高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治疗方法、18 F-FDG PET/CT显像结果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情况是其病理/随访结果的影响因素(P<0.05),而患者的性别、原发病变部位、ER、PR、Her2的表达情况不是其病理/随访结果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或排除乳腺癌治疗后复发转移,还可帮助发现第二原发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囡;范洋;翟士桢;周妮娜;于江媛;张岩;赵伟;杨志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