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保凤;王同显;赵林;王鹏
目的研究羟自由基(一类机制)、单线态氧(二类机制)在DMMB与M007光化学灭活病毒和对红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在光化学反应体系中加入羟自由基猝灭剂甘露醇、甘油,单线态氧猝灭剂色氨酸和叠氮钠,试验它们对灭活Phi6噬菌体的抑制能力以及对红细胞溶血、钾泄漏的防护作用.结果单线态氧猝灭剂可以明显抑制DMMB和M007光化学灭活Phi6噬菌体的能力,羟自由基猝灭剂对灭活Phi6噬菌体影响很小,而两类猝灭剂都对红细胞溶血有一定的防护作用.结论 DMMB、M007主要通过二类机制来灭活病毒,一、二类机制都参与了对红细胞的损伤.
作者:王飞;王憬惺;杨显福;黄毅;黄雪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者红细胞CR1基因高中低表达者献血后免疫状况,为安全献血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176位无偿献血者血液,应用PCR和HindⅢ酶切技术测定CR1基因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红细胞CR1分子数量A405值,随机抽样调查33位高表达者及25位中低表达者,在献血后6个月时测定免疫球蛋白、C3、C4及淋巴细胞亚群,并详细询问献血后状况.结果献血者红细胞CR1高表达者与中低表达者在CR1 A405值分子数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7.40,P<0.01),但是两者献血后机体一般状况与部分免疫指标检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CR1高中低表达的无偿献血者献血后机体的体液与细胞免疫状况无明显变化.
作者:徐文皓;李志强;陈卫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儿童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特别是体重<20kg的小儿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方法.方法 18例儿童,共31次采集PBSC.①年龄小,血管细和不能很好地配合的儿童患者,在PBSC采集的前1d,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性行锁骨下静脉、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插入一儿童型双腔管(18~36cm);②采集儿童PBSC时,使用SVSC分离槽和SVCC收集槽,体重<20kg的小儿,在初始化完成后,使用经射线照射过的血液预先运转分离机,使儿童体内的血液保持平衡;③在分离过程中,ACD/全血的比例保持在1∶11~1∶13之间;④成人的PBSC采集一般循环量为10000~15000ml,儿童为全身血容量的2~3倍,每次处理血液总量为4800~10000ml.结果除2例采集3次外,其余的经1~2次PBSC采集,均收集到足够的MNC和CD34细胞,达到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阈值要求.结论使用本方法能很好地采集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作者:邓春江;闫安文;齐聪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疾病.起病急,病情重,易反复发作,不积极治疗,死亡率可达100%[1].我科1999年10月成功救治1名危重的TTP患者,与国内其它病例报告不同的是,该患者在经血浆置换救治成功后,在维持治疗中4次复发,予以冷上清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至今未再复发,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艳珍;吕运来;黄彩娟;孙先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聚醚砜中空纤维膜血浆采集滤器分离血浆的功能及有效性.方法聚醚砜中空纤维膜血浆采集滤器与血浆分离机配套使用,采用单针方式,实现自动采集血浆.血浆蛋白浓度的测定采用双缩脲法.结果①血浆采集过程中,膜滤器对血浆总蛋白的筛分系数>95%,并且比较稳定;②血细胞比积增大时,血浆采集速度变慢,但血浆分离效率提高,Hct=0.45时,血浆采集速度为23.6ml/min,血浆分离效率约为52%,采集200ml血浆约需要20min;③采集血浆多个循环后,血液的大溶血率为2.5%.结论聚醚砜中空纤维膜血浆采集滤器与离心法等传统方法相比,采得的血浆质量较好,滤器分离效率较高.
作者:魏清荣;赵长生;陈永东;王憬惺;万昌秀;乐以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青岛市自1998年实施<献血法>以来,临床用血已经全部来自于无偿献血,每年中心血站向临床供血约11~12吨,需要献血者约6万人次.工作中笔者观察到,无偿献血者中,献血反应和采血不畅的发生率较高,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孙姝丽;王美秋;高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巨细胞病毒(CMV)是人类疱疹病毒中的一种双链DNA病毒,在正常人群中CMV感染的发生率很高,但很少或不引起临床症状.而器官移植的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受抑制,即可引起CMV感染的临床症状.大量的迹象表明CMV感染可能是诱发移植肾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1~3].笔者检测208例肾移植受者术后CMV DNA及其中48例术前血清CMV IgM、IgG抗体,旨在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CMV感染发生情况及对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无影响.
作者:张泓;武大林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由于淋巴细胞可能引起淋巴细胞毒抗体的产生,导致输血后相关的同种免疫反应,故供者淋巴细胞以往被认为是一种多余的、只引起副作用的成分.然而在特定条件下,淋巴细胞输注是一种有效的成分输血.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取自原移植供体具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注,可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患者再次缓解,并且疗效好、毒性小.提示这种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可能成为新的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策略.
作者:宫本兰;贾淑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了使广大专业工作者及时了解国内外输血专业方面的信息掌握其发展动向,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6~2000年<中国输血杂志>所有文章引用的期刊文献作了统计调查,从中找出专业人员常引用的期刊,供广大读者和图书情报部门参阅.
作者:沈伟民;李成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血清中天然抗-M或免疫产生IgG抗-M的发现近年来屡见不鲜[1~3],而由输血免疫产生IgM抗-M的报道相对较少[4].笔者在工作中发现1例由输血免疫产生IgM、IgG抗-M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段福才;王怀祖;徐志明;祁慧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国内外现状1.1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一种致命的输血并发症,死亡率达90%以上[1].过去认为此病少见,但随着对TA-GVHD的不断认识,近年文献报告的病例增多,美国血库协会(AABB)1990年的调查报告就有12例[2];日本发病率(心脏手术后发病率为1/660)更高[3];国内报道较少.因TA-GVHD不易诊断,发病后迅速恶化死亡,故实际发病人数会比已知人数更多.
作者:孟庆梅;王文秋;孙秀春;苗翠英;李蓬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青岛市无偿献血队伍中在校大学生约占10%~15%,笔者就1999年4月~2000年12月参加无偿献血的在校大学生输血传播性疾病指标检测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马保凤;王同显;赵林;王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保护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体健康,本站自1997年起开始对献血者进行抗-HIV血清学检测,现将1997~2000年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纪成;范晓娟;高振玲;王玉国;古金龙;于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是献血者健康检查的项目之一,而赖氏法是血站基本标准中规定的ALT检测方法.为适应于血站检测ALT的特点,笔者沿用赖氏法的试验原理、步骤,并对结果的判定方法加以改进,即以丙酮酸作为标准品替代赖氏法标准曲线,由公式计算得出试验结果.该检测方法检测ALT,结果准确,操作简便,无需更新设备,适用于血站,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锦;赵晓华;李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年来,由于外科手术的大量开展,时有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延缓择期手术.因异体输血可能引起输血传染病的危险,自体输血越来越被引起重视.笔者自1998年以来对54名择期手术患者进行了贮存式自体输血,采血量共20 000ml,全部安全回输给患者.现将其中2名Rh(D)阴性患者自体输血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朱红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前,对原料血浆进行艾滋病毒抗体(抗-HIV)检测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由于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实验条件、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等的差异,易引起漏检或误判.为了保证质量,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厂除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的免疫室间质控外,还积极开展了抗-HIV的室内质控,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陈昭升;翟志强;王均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脐血中GM-CSF、IL-2、IL-6和sICMA-1的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脐血和健康妇女血中GM-CSF、IL-2、IL-6和sICMA-1含量.结果脐血GM-CSF、IL-2和IL-6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妇女(P<0.01),sICAM-1低于健康妇女(P<0.01).结论脐血中有丰富的造血细胞因子且未受病原体侵袭,临床应用有实用价值.
作者:张新华;甘柏柳;朱凌;蔡利群;周天红;杨萍;徐杏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为评价血液磁极化疗法(简称血磁疗法)在脑梗塞后遗症患者治疗中的价值,将临床70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血磁疗法和药物疗法进行治疗,并观察了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及血液多项生化和红细胞免疫学等实验室指标,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刚;张易水;孙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笔者采用ELISA法与TRUST法,对不同来源的血清标本及将质控梅毒阳性血清标本倍比稀释后进行对比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明;张小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粒细胞特异性NA抗原1960年Lalezari等在研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新生儿患者时,报告了第一例中性粒细胞抗体并将其相应的抗原命名为NA1(neutrophil antigen),这种抗体能够凝集50%的白种人粒细胞.
作者:刘孟黎;蒋冬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