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蒙娜;姜玉新;吕珂
患者男,35岁,多囊肾病史30年,查体发现左侧中纵隔占位1周.体格检查:左侧下胸部听诊呼吸音减弱,叩诊左下胸部呈实音.X线平片:左下纵隔旁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清楚,左肺下叶受压外移.胸部CT:左侧纵隔心缘旁见类圆形混杂密度影,约15 cm×14 cm×12 em,病灶内见局灶性脂肪密度区,CT值约-110 HU,大部为软组织密度区,其内密度不均匀,病灶边界清晰,邻近左肺下叶受压实变、外移(图1A);增强扫描病灶内脂肪部分未见强化,软组织部分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图1B).行纵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呈灰黄色,约15 cm×15 cm×12 cm,位于左心缘,包膜完整,与周围结构易分离.病灶切面呈灰黄色.镜下见病灶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组成,无脂肪母细胞,可见大量黏液成分及胶原纤维束,并见散在肥大细胞及血管组织(图2).免疫组化:梭形细胞对CD34(+++),对S 100、Desmin(-).病理诊断:梭形细胞脂肪瘤(spindle cell lipoma,SCL).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
作者:王林省;王皆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移植肾存活具有重要意义.CEUS技术提高了对低强度信号及低流速血流的显示能力,结合时间-强度曲线(TIC)各参数,可以更有效地增加移植肾并发症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
作者:胡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制备一种DNA门控的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HMSNs-DNA),观察其体外超声显像及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刺激触发药物释放效果.方法 采用碳二亚胺法连接HMSNs和DNA制备HMSNs-DNA,检测其理化性质.体外观察HMSNs-DNA的超声成像效果.将阿霉素作为模型药物载于HMSNs-DNA纳米粒,体外运用HIFU辐照,观察其药物释放效果.结果 制备的DNA门控的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呈球形;随着HMSNs-DNA纳米粒浓度的增大,其超声信号强度逐渐增强;经HIFU辐照后阿霉素释放明显增强.结论 成功制备DNA门控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具有良好超声成像效果,并可响应HIFU刺激促发药物定位释放.
作者:何敏瑜;冉海涛;马明;贾晓庆;王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超声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ABVS)技术在乳腺肿块BI-RADS分类(3~5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5例(共250个结节)手持超声(HUS)诊断为BI-RAD S 3~5类、同时接受ABVS检查的患者.分别应用HUS和HUS+ABVS对乳腺病变进行BI-RADS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HUS和HUS+ABVS诊断乳腺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ROC曲线分析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250个结节中,HUS诊断3~5类乳腺病变的敏感度100%(103/103),特异度69.39% (102/147),准确率82.00% (205/250);HUS+ ABVS的敏感度100% (103/103),特异度80.95%(119/147),准确率88.80%(222/250).ABVS+ HUS诊断BI-RADS 3~5类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3,大于HUS的0.940(P=0.032).通过“汇聚征”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65.05%(67/103)、95.92%(141/147)、83.20%(208/250).两种方法对乳腺病变卫星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78,P<0.05),但对于乳腺肿块内钙化及周围导管扩张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6、1.22,P均>0.05).结论 HUS+ABVS技术在准确判断乳腺占位病变BI-RADS分类、鉴别肿瘤良恶性方面优于HUS.ABVS对于乳腺肿块的钙化、导管扩张及卫星灶的发现具有重要补充作用.
作者:邵玉红;张惠;王彬;孔迅;李乾;孙秀明;倪海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孕妇,30岁,孕2产0,孕29周,外院超声诊断为右心室双出口,我院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胎儿心脏于胸腔内位置正常,心尖指向左前方,心房反位,心室左襻,房室连接一致,十字交叉存在.四腔心切面示左、右心侧不对称,右心房内径8.6mm,右心室内径5.8 mm,明显减小.室间隔上段回声中断约4.2 mm,室壁厚度正常,运动协调.卵圆孔增大,直径11.1 mm,左心房内可见卵圆瓣回声.三尖瓣回声增强,增厚,开启受限(图1).肺动脉主干变窄2.6 mm,左右肺动脉和肺动脉瓣显示不佳.主、肺动脉均起源于左心室,两者平行(图2),主动脉后位,未见动脉导管回声.另见胎儿胃泡位于右侧,胆囊位于左侧(图3),腹主动脉位于右侧,下腔静脉位于左侧.CDFI:三尖瓣口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作者:缪伟;代培凤;黄进;高文娟;马海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学影像学是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断、疗效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医疗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将医学影像诊断数据的内涵提升到人类视觉感知及逻辑加工能力无法企及的高度[1],同时这也对肺部医学影像的计算机辅助分析和检测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被誉为医学影像诊断医师的“第二双眼”,它通过图像分割、特征量化等先进工程学技术,固化医学影像诊断流程,可对医学影像诊断信息进行有效集成、利用和挖掘[2].针对肺部疾病,探测与提取肺结节,定量分析气道形态、肺气肿、血管改变,CAD技术提高了医学影像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可重复性和一致性,增加了呼吸系统疾病医学影像诊断效能,促进了呼吸系统疾病医学影像定量诊断模式的转换.
作者:金晨望;郭佑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可挽救心肌或心肌挽救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策略选择、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计算可挽救心肌的前提是准确评估心肌危险区和梗死核心.心血管磁共振(CMR)能较准确评估危险区及梗死核心.本文将对CMR常用的扫描技术(T2WI、灌注成像、延迟强化等)及新的扫描技术(T2 mapping、T1 mapping、T1ρ等)评估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区和梗死核心的机制、优势、目前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进行综述.
作者:陈伟;张如志;夏睿;郜发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基于CT图像客观测量和计算游离胸腔积液量的方法.方法 纳入40例有游离胸腔积液的成年患者.采用Philips EBW 4..5.3.40140工作站处理图像,获得游离性游离胸腔积液数字模型,并自动获取游离胸腔积液的体积(V).测量液面到胸腔壁的垂直大距离a、液体宽度b以及游离胸腔积液垂直长度c.将游离胸腔积液V与a、b、c、a×c、a×b、a×b×c关联.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获得曲线拟合方程.结果 对V选取9种函数进行回归计算,并选取相关值的佳函数.a的3次方程较为理想(R2=0.847,P<0.005),其单值计算公式为:V=-195.672+36.150a-1.064a2+0.013a3;a×c符合度高(R2=0.937,P<0.005),其关于游离胸腔积液V的佳计算3次方程式为V=-139.325+0.126(a×c)-1.269(E-5)×(a×c)2+5.720(E-10)×(a×c)2.结论 针对游离胸腔积 液V计算,a和a×c的回归方程均能满足计算要求.使用a的回归方程测量单值,即可获得游离胸腔积液V.还可使用a×c回归公式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使用相对计算公式可提高游离胸腔积液量的估计精度,减少时间,为临床计算游离胸腔积液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方法.
作者:高俊刚;白璐;金晨望;马军超;辛晓敏;李艳;于楠;郭佑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鉴别高、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62例,根据2004年WHO膀胱癌病理分级标准,分为低级别组40例和高级别组22例.获取两组上升时间(RT)、峰值强度(PI)、平均渡越时间(MTT)、半洗漱时间(TPH)、达峰时间(TP)、上升斜率(WIS)、半降支斜率(DS)等定量参数,采用QLab软件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CEUS特征.结果 两组膀胱尿路上皮癌肿块的形态、数目、内部回声、基底部情况、彩色血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级别组TPH明显高于低级别组,DS低于低级别组(TPH:t=-4.17,P<0.01;DS:t=2.77,P=0.01),RT、PI、MTT、TP、W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鉴别高、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佳截点TPH为58.06 s,DS为0.20 dB/s,曲线下面积均为0.79.结论 CEUS TIC曲线量化参数鉴别高、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盼;周爱云;袁新春;张诚;肖帆;贺建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MR PWI鉴别诊断单发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胶质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内单发转移瘤患者18例和高级别胶质瘤患者25例的MR PWI特征.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MR平扫、PWI及增强检查.分别测量瘤体、瘤周水肿区(瘤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脑血容量(CBV)值,得出瘤体、瘤周水肿区相对脑血容量(rCBV)值,同时测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肿瘤瘤体及瘤周水肿区的相对峰值(rPH)、瘤体的信号强度恢复百分比(PS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级别胶质瘤和单发脑转移瘤瘤体区的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瘤周区rCBV大于单发脑转移瘤(P<0.05).高级别胶质瘤瘤体及瘤周区rPH均高于转移瘤组(P均<0.05);高级别胶质瘤瘤体区PSR大于转移瘤(P<0.05).结论 MR PWI可提供瘤体、瘤周区的血流灌注特征以及瘤体血脑屏障破坏情况,有助于鉴别单发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胶质瘤.
作者:陈杰云;林晓莹;陈向荣;邢振;曹代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双心房占位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心房占位患者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术后病理相对照.结果 双心房占位的8例患者中,双心房血栓5例,肿瘤3例,其中良性1例,恶性2例.6例表现为活动后胸闷憋气,2例为下肢水肿,1例为右胸痛.双心房血栓占位主要表现为基底部较宽,无蒂,较易附着于心房顶部、心房侧壁心耳开口处及心耳内血流缓慢处.良性肿瘤主要为黏液瘤,表现为多发,瘤体松散,活动度大,有较窄的蒂与心房壁或房间隔相连.恶性肿瘤占位主要表现为向心房壁或间隔壁浸润性生长,位置固定,宽基底并伴中-大量心包积液.结论 应用超声心动图可探查双心房占位的原发病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杨旭;韩建成;刘文旭;张烨;孙琳;何怡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索CT定量分析手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小血管变化的识别能力,分析COPD患者肺小血管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121例COPD患者,其中48例患者有2次扫描结果,间隔时间超过1年.肺气肿定量以-950 HU密度以下低衰减区体积占总肺体积的百分比(%LAA-950)表示,单位面积内肺小血管的数量反应肺小血管的改变.分析各级二维平面内血管数量与%LAA-950的相关性.结果 右肺上叶尖段路径第5级支气管与全肺%LAA-950呈明显负相关(r=-0.87,P<0.01).对比48例COPD患者的2次扫描结果,发现吸烟者(P=0.02)较既往吸烟者(P=0.07)单位面积内血管数量减少更明显.结论 CT定量分析COPD患者肺小血管数量的改变,具有直观、可量化的优点.COPD患者肺小血管的改变受吸烟状态和肺气肿的影响.
作者:于楠;金晨望;李艳;马军超;辛晓敏;高俊刚;郭佑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探讨BOLD-fMRI指导邻近大脑初级运动皮层(PMC)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IMRT)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30例邻近PMC脑胶质瘤术后拟行放疗患者,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BOLD-fMRI检查.获取PMC相关数据并与相应的MRI、CT图像融合,导入放疗计划系统并依此勾画靶区、危及器官及PMC,采用IMRT技术分别制定考虑(IMRT-PMC)与不考虑PMC (IMRT-noPMC)剂量保护的两种放疗计划并进行比较.结果 IMRT-PMC与IMRT-noPMC相比较,计划靶区(PTV)的所受大辐射剂量(Dmax)、平均辐射剂量(Dmean)及适形指数(CI)、剂量均匀性指数(H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危及器官的Dmax及D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MRT-PMC计划中患侧、健侧PMC的Dmax及Dmean均明显低于IMRT-noPMC计划(P均<0.05).结论 BOLD-fMRI能够明确PMC的位置及与脑胶质瘤术后放疗靶区的关系,有助于制定保护性放疗方案,大程度减低PMC所受辐射剂量,从而降低放疗后发生放射性损伤的可能.
作者:王明磊;刘子姗;郭艳红;黄雪莹;王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制备包裹吲哚菁绿(ICG)全氟己烷(PFH)的纳米级双模态显像造影剂,观察其体外热致相变,光声成像及超声成像效果.方法 采用多步乳化技术制备包裹ICG及PFH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INP纳米粒),观察及分析INP纳米粒理化性质、相变过程及体外增强光声及超声显像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INP纳米粒,其平均粒径为(607.26±23.53)nm,温度达70℃时,纳米粒逐渐增大变为微气泡,温度保持不变随着时间延长,气泡变大且数量增多,后气泡破裂,整个过程约持续40 s.激光辐照30 s后,INP纳米粒可检测到明显光声信号和超声信号.结论 成功制备包裹ICG和PFH的PLGA纳米粒,其在激光辐照下可产生光声信号和超声信号.
作者:陈澄;宫玉萍;王志刚;李攀;冉海涛;郝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脐静脉置管术(UVC)后肝脏超声发现异常新生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我科行UVC的新生儿术后行动态床旁肝脏彩超检查,肝脏彩超发现异常立即拔除脐静脉导管,收集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症治疗并进行随诊.结果 85例新生儿中有7例肝脏彩超发现异常,其中4例考虑为肝脏脓肿,2例考虑为肝内血肿,另1例为输液渗出.随诊5例患儿预后良好,2例患儿随诊至2.5个月肝脏混合回声区较前明显缩小.结论 采用UVC时需警惕肝脏并发症的发生.动态肝脏彩超监测可及早、准确发现肝脏并发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有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吴慧;柳国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枕板障静脉池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68例枕板障静脉池病例的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结果 68例枕板障静脉池的骨质缺损区域以枕内隆突附近或两侧枕板板障层为主,多呈管状、囊状、串珠样、花瓣样、不规则样;31例内板、15例外板及25例邻近板障见边缘硬化细管道影;边缘清晰并轻微硬化,为软组织样密度,6例于CT静脉血管造影均呈静脉血管样强化,4例于骨压迫吸收区内外板附近出现与之相连通的引流静脉血管影.结论 枕板障静脉池具有一定特征性的CT表现,CT静脉血管造影检查对枕板障静脉池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作者:万平华;高代平;费西平;林润芳;凌志勇;陈桂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结核的子宫输卵管造影(HSG)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宫-腹腔镜、刮除活检、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病理证实的18例子宫内膜结核患者,分析其HSG表现.结果 14例子宫内膜结核患者具有特异性改变,包括三叶草样、T型、假单角子宫、指套样等.4例为非特异性表现,包括子宫内膜炎、宫腔粘连变形以及对比剂渗入静脉及淋巴管.结论 HSG是诊断子宫内膜结核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对于不明原因的不孕女性患者应尽早常规行HSG检查,可为临床不孕不育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海霞;孙明华;朱家樑;尤小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CEUS对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病例,其中3例经病理学证实,73例经增强CT/增强MRI确诊并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二维超声及CEUS检查.结果 76例病例中,71例(71/76,93.42%)表现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实质期三期等增强,4例(4/76,5.26%)表现为动脉期轻度高增强、门静脉期及实质期等增强,1例(1/76,1.32%)类似肝癌的动脉期高增强、门静脉期及实质期低增强.CEUS诊断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与病理或其他检查随访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5),二者具有相关性(r=0.65,P<0.001).二维声像图上三期等增强组与动脉期高增强组病灶回声、边界和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EUS对局灶性脂肪浸润或缺失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作者:万晋州;李加伍;尹瑞;凌文武;林玲;罗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多频域后处理数字胸片图像对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输出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CT证实正常248名受检者的DR后前位胸片和30例有肺结节的DR后前位胸片,并应用Philips UNIQUE软件对其进行高频、低频处理.由2名10年以上经验的放射科医生结合CT图像阅读胸片,二人意见达成一致后,在数字化胸片上标记结节位置,保存标记结果并将其作为金标准.然后由CAD系统阅读后处理图像,由2名医师评价CAD系统在后处理图像上肺结节检测的假阳性区域和敏感度.结果 CAD系统在248例低频、常规和高频图像上分别显示了715、585和286个可疑区域,平均每例检出的假阳性区域分别为2.88个、2.36个和1.15个,3组图像检测的假阳性区域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0例DR图像上共有38个金标准结节,CAD系统在低频、常规和高频图像上分别检测到33、30、28个结节,其检测敏感度分别为86.84%、78.95%和73.68%,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670和0.618,3组图像之间检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低频和常规图像模式对CAD系统检测能力无明显影响,但其在低频、常规和高频图像中检测的假阳性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肺结节检测敏感度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作者:徐岩;贺文;王克扬;李娟;马大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BIR)优化低管电压儿童胸部CTA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胸部低管电压(80 kVp)CTA的儿童患者41例,对原始数据进行MBIR、30%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与70%滤波反射投影(FBP)混合及FBP重建,评价图像整体质量及细小血管显示能力,测量降主动脉、同层面背部肌肉和脂肪噪声值,计算降主动脉SNR和CNR.结果 MBIR图像整体质量评分和细小血管显示能力评分为均明显优于30% ASiR与70%FBP混合图像及FBP图像(P均<0.05);MBIR图像中各组织噪声值明显低于30% ASiR与70% FBP混合图像和FBP图像(P均<0.05),降主动脉SNR和CNR(28.30±7.85、24.61±7.52)明显高于30% ASiR与70% FBP混合图像(15.80±5.73、14.19±4.22)和FBP图像(12.06±3.66、10.59±3.53,P均<0.05).结论 MBIR用于处理儿童低管电压胸部CTA图像,图像质量明显高于ASiR及FBP图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记航;于彤;段晓岷;王冬潜;胡迪;洪天予;彭芸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