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潘建江;周洋;李栗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直肠癌, 术前评估
摘要: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已成为多学科团队(MDT)评估直肠癌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MRI可以对肿瘤进行准确的术前T、N分期和定位,同时准确评估肿瘤相关不良预后因素,包括环周切缘、脉管浸润、腔外侵犯深度和肛管周围组织受累程度等.准确的术前评估直接关系到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结节的常规超声与弹性成像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其联合应用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方法:对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行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后对两种方法结合综合评估,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评估两种方法分别诊断及其联合应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符合率).结果: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均有较高的价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3.53%、88.83%、87.12%及88.23%、91.06%、90.15%,而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效率更高,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5.29%、96.09%和95.8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判定均为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二者综合考虑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更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莉;穆靓;韦爱华;南淑良;向红;郝睿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HPV16E6、E7通过糖原合成酶激酶-3β通路影响宫颈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的致癌基因E6、E7对宫颈鳞癌细胞C33A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HPV16 E6、E7及E6/E7重组质粒,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PV16 E7重组质粒可引起宫颈鳞癌细胞S期比例显著增加(P<0.01),HPV16E6、E7和E6/E7重组质粒能显著增强宫颈鳞癌细胞C33A的迁移能力(P<0.05),同时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也显著增强(P<0.05).HPV16 E6重组质粒可显著上调细胞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 mRNA水平(P <0.05);HPV16 E6、E7重组质粒可在24h内引起GSK3β磷酸化水平升高,同时调控下游靶基因CyclinD1和β-catenin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发生变化.结论:HPV16 E6、E7在较短时间(24h内)可通过GSK3β蛋白磷酸化激活,发挥对GSK3β下游靶基因CyclinD1、β-catenin基因的调控作用,从而促进宫颈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

    作者:陈良凤;王建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依维莫司负调控mTOR信号通路对膀胱癌BTT739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索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RAD001)对膀胱癌BTT739细胞在体外和小鼠体内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依维莫司在临床上治疗膀胱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膀胱癌BTT739细胞,待其生长至对数期后用梯度浓度的RAD001 (0 nmol/L、5 nmol/L、10 nmol/L和20 nmol/L)干预24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Tranwell实验检测RAD001对BTT739细胞迁移的影响;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分泌蛋白E-钙黏蛋白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4EBP和PTEN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mTOR mRNA的表达.将BTT739细胞接种于昆明鼠皮下,待成瘤后,用依维莫司干预14天,取小鼠肿瘤组织检测E-钙黏蛋白及AKT、mTOR、4EBP和PTEN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体外实验显示RAD001可以抑制BTT73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与剂量有关(P<0.05).还可以增加E-钙黏蛋白的含量,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实验证明RAD001在体外抑制Akt、mTOR、4EBP的表达,促进肿瘤抑制因子PTEN的表达(P<0.05).将BTT739细胞接种于小鼠皮下后发现,RAD001在小鼠体内亦可以抑制病变情况,促进PTEN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抑制Akt、mTOR和4EBP的表达.结论: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抑制膀胱癌细胞BTT739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作者:毕玉行;白进良;秦庆华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中频交变微电流联合替莫唑胺对U251细胞的影响

    目的:研究中频交变微电流(ACIF)联合替莫唑胺(TMZ)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作用.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U251细胞分别暴露于ACIF组、TMZ组、联合组(ACIF+ TMZ)作用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各组细胞的凋亡/死亡和细胞周期状态.结果:本实验将ACIF(50 kHz,150mA,30 min)作用U251细胞后,细胞存活率为(86.49±0.23)%(P<0.01),联合TMZ(IC50)干预后,细胞存活率为(33.28±1.67)%(P<0.01);ACIF联合TMZ能够增加细胞凋亡率,阻滞细胞于G2/M期.结论:ACIF对U251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TMZ联合应用时能表现出协同抗肿瘤作用.

    作者:毛昀;谢青;张北山;路晓光;梁衡;陈辰;唐劲天;李利亚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中药化合物治疗肝细胞肝癌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目前的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根治肝细胞肝癌的发展和转移,中药具有多级、多靶点和相互协同的干预作用,使其成为治疗肝癌的理想候选药物,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各种中药化合物在分子水平上的抗肝癌机制,为改善肝癌治疗效果提供有益线索.

    作者:高斯;赵相轩;卢再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式.方法:通过深入学习2例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组织形态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归纳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探讨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总结现有的治疗策略.结果:2例分别发生在48岁女性及62岁男性患者,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均以上皮样细胞为主,体积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单核或多核,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大片坏死,核分裂象约(2~3)个/50 HPF.在例1中,可见丰富纤薄的间质血管将肿瘤分隔成巢状,腺泡样结构;在例2中,肿瘤囊性变,呈多囊性结构,囊壁由肿瘤细胞构成,上皮样细胞间可见梭形细胞区域.2例肿瘤HMB45均局灶阳性,MelanA弥漫强阳性,TFE3蛋白表达均阴性.在例1中,肿瘤细胞不表达肌源性标记(SMA、Desmin均阴性);而在例2中,肿瘤的梭形细胞区域SMA和Desmin局灶阳性.结论: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属罕见疾病,需对该肿瘤加强学习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多予随访,但预后较差,分子靶向的个性化治疗将成为趋势.

    作者:张醇;陈春燕;胡瀚予;邢伟;徐祥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已成为多学科团队(MDT)评估直肠癌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MRI可以对肿瘤进行准确的术前T、N分期和定位,同时准确评估肿瘤相关不良预后因素,包括环周切缘、脉管浸润、腔外侵犯深度和肛管周围组织受累程度等.准确的术前评估直接关系到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潘建江;周洋;李栗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膀胱绒毛管状腺瘤的临床诊治

    目的:提高对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至2017年4例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3男1女)膀胱镜检查提示肿瘤位于膀胱后顶壁(3例)、前壁(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石蜡病理均确诊为“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恶变”,术后均进行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规律治疗两年,并要求患者前两年每3~6个月复查膀胱镜,第3年后每半年到1年复查,随访6~50个月,2例患者无复发,1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失访,失访前无复发(50个月).结论:绒毛管状腺瘤累及泌尿系统较少见,临床表现常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的相关症状或体征,常伴发恶变,因此临床上遇此种类似病例应尽早行病理活检,尽早手术,术后规律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作者:孟冠良;徐添桐;种婷婷;王亮亮;董阿杰;宋永胜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热疗对免疫细胞的影响及机制

    热疗作为内科常规治疗肿瘤的辅助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了众多研究结果的支持.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热疗可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关于热疗增强机体抗肿瘤作用的免疫机制了解有限,阻碍了热疗像放化疗一样常规应用于临床,而仅是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疗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转化医学的发展,热疗的作用机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表明:热疗在分子水平上及细胞水平上可引起各类免疫细胞的活化,及免疫细胞数量的增加,从而增强了机体的抗肿瘤反应.

    作者:齐宝宁;王小平;王希楠;车晓涛;杨鑫;强婷;邹佳盈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患者细胞凋亡、增殖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患者细胞凋亡、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两组均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前加用新辅助放化疗,对照组术前不进行放化疗.术中均留取两组患者肿瘤标本,检测直肠癌组织癌胚抗原(CE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转录因子激活蛋白-4(AP-4)的表达情况;并采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法测定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I)及增殖指数(PI)情况,计算AI/PI比值;镜下观察癌细胞浸润深度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分析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患者细胞凋亡、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直肠癌组织CEA、PCNA、VEGFR2、AP-4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直肠癌组织AI、AI/PI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标本浸润深度为T1、T2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T3、T4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前应用新辅助放化疗可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降低癌细胞侵袭能力.

    作者:郭旭飞;倪秉强;陈日新;朱州;林诚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过氧化物酶1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过氧化物酶1(peroxiredoxin 1,PRDX1)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癌中的表达,探讨并预测PRDX1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卵巢上皮性浆液性乳头状癌、11例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21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以及1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PRDX1的表达情况,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其与卵巢上皮性浆液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收集374个卵巢癌样本,并对PRDX1进行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结果:PRDX1以胞浆着色为主.PRDX1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96.36%)明显高于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72.72%)、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57.14%)及正常卵巢组织(20%)(P均<0.05).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乳头状癌中,PRDX1表达随FIGO分期增加而增加(P<0.05),PRDX1为影响卵巢上皮性浆液性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因富集分析发现PRDX1高表达样本富集到氧化磷酸化基因集,PRDX1低表达样本富集到Wnt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黏附桥接等基因集.结论:PRDX1参与调控肿瘤Wnt、ErbB、细胞黏附、氧化应激等信号通路,其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可作为卵巢癌预后的标记物.

    作者:郑明军;高玲玲;王慧敏;李潇;勾睿;郭骞;聂鑫;王静;刘娟娟;林蓓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DANCR在不同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DANC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组织55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30例以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7例,运用实时PCR技术分别检测DANCR在不同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ANCR的表达水平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以及子宫内膜癌中呈逐渐上升趋势;DANCR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高于Ⅱ型子宫内膜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NCR在子宫内膜癌中显著性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有关;DANCR可能对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型有标志性的意义.

    作者:冷洪锐;马晓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钙通道阻滞剂联合阿片类治疗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钙通道阻滞剂联合阿片治疗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及其对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96例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号单双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48例仅采用吗啡治疗(阿片类),试验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钙通道阻滞剂).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改善情况,血清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治愈率29.17%、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率14.58%、总有效率72.92%,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均优于治疗前,血清指标p物质、β-内啡肽、5-羟色胺均改善明显,且试验组各疼痛积分及血清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吗啡治疗对比,联合普瑞巴林可有效治疗重度癌痛,改善患者疼痛,促进其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

    作者:朱远旺;毛希宏;陶武团;牟东刚;毛勇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7启动子(-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启动子(-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各大医学数据库,对2017年7月前公开发表的关于MMP-7(-181A/G)基因多态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数3 296例,对照组4 362例.从总体效应量分析,除隐性基因模型外,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 vs A,OR=1.25,95% CI:1.09~1.43,P=0.00;GG/AG vs AA,OR=1.25,95%CI:1.12~1.39,P=0.00;GG vs AA,OR=1.42,95%CI:1.03~1.94,P=0.03;AG vs AA,OR=1.21,95%CI:1.07~1.35,P=0.00).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食管鳞癌的易感性有关,但并不能确定是否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按照种族进行亚组分析,提示MMP-7(-181A/G)基因多态性能够显著增加亚洲人群的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结论: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有关,G等位基因增加了食管鳞癌、胃癌的发生风险.

    作者:陈欢;张祎;蔡小旭;潘志红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循环肿瘤细胞簇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显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在肿瘤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循环肿瘤细胞簇(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lusters, CTC clusters)与单循环肿瘤细胞相比转移能力更强.分离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深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簇提供了便利.本文就循环肿瘤细胞簇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石新林;徐兴祥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改良野小靶区术前放疗对直肠癌近期疗效及耐受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改良野小靶区术前放疗对直肠癌近期疗效及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8例进展期低中位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均采取术前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为单药卡培他滨.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疗照射野,观察组采用改良野小靶区.比较两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病理完全缓解率(pCR)、清除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发生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RR[75.00% vs 68.18%]与DCR[95.45% vs 90.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R率、清除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度的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总发生率[36.36%、45.45%、27.2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5.91%、72.73%、54.55%] (P <0.05),两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中性粒细胞下降的发生次数[(2.65±0.53)次、(3.01±0.74)次、(2.36±0.60)次]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8±0.49)次、(3.43±0.79)次、(2.84 ±0.53)次](P<0.05).结论:改良野小靶区术前放疗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可取得满意近期疗效,同时在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尚;姬安乐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人肾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比较及其生长特性观察

    目的:分析比较三种方法分离人肾癌组织原代培养肾癌细胞及其传代能力,探讨建立理想的人肾癌细胞体外实验模型.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贴壁法、机械分散法及差速贴壁分离法、混合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分离法进行人肾癌细胞的体外培养,并从细胞形态学、表型、增殖生长曲线和细胞活力曲线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三种方法均可获得原代肾癌细胞,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可获得较多数量的肾癌细胞,采用混合酶消化加分步贴壁后培养情况好,数量较多,形态完整,第4代后肿瘤细胞状态稳定,增殖活跃,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且与肾癌细胞系769-P细胞具有相似的表面抗原表达.结论:采用混合酶消化加分步贴壁法可获得较纯的肿瘤细胞,培养生长时间短,成功率高,适宜体外原代培养.

    作者:吴迪;李妍;姜申易;孟凡东;隋承光;姜又红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恶性血液病并发第二肿瘤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附33例)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并发第二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血液科就诊的33例罹患两种及以上恶性肿瘤(其中一种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0例,第二肿瘤中位发病年龄59岁,其中同时性多原发肿瘤6例,异时性多原发肿瘤27例,双重恶性血液病共8例,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10例,三原发恶性肿瘤患者2例;33例患者中5例于院内死亡(病程7~12个月).结论:多原发恶性肿瘤中以双原发、异时性恶性肿瘤多见;第二肿瘤中位发病年龄偏大,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者多有复杂染色体核型,预后不良;发生第二肿瘤的危险因素可能为第一肿瘤治疗史、吸烟史或特殊接触史(油漆、重金属铬、电子产品).

    作者:把环环;刘心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左半结肠癌左侧睾丸转移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睾丸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通过1例左半结肠癌左侧睾丸转移的报道,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为30岁年轻男性,左半结肠低分化腺癌根治性术后1年余出现左侧睾丸肿胀坠痛,后经左侧睾丸根治性切除,免疫组化证实为大肠来源.结论:结直肠癌睾丸转移报道罕见,临床表现一般为睾丸肿胀或鞘膜积液等非特异性症状,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一般采取手术、放化疗,必要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等.结直肠癌睾丸转移患者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12个月.

    作者:解彤彤;胡静;杨觅;李丽;刘宝瑞;钱晓萍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Lnc-miRNA轴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女性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临床上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常见的组织亚型.统计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已成为发达国家女性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研究报道,无转移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74% ~91%.早期预防、诊断及有效治疗成为了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术后生存质量,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延长生存时间的有效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一些lnc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失衡,不仅推动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也为临床上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但其调控miRNA的机制和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对lnc-miRNA轴研究的不断深入,lncRNA和miRNA将有望成为新的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作者:丛蓉;杨慧;马晓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