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临丽;宋征;王映梅;李擒龙
目的:探讨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DANC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手术切除的子宫内膜癌组织55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30例以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7例,运用实时PCR技术分别检测DANCR在不同子宫内膜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ANCR的表达水平高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以及子宫内膜癌中呈逐渐上升趋势;DANCR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高于Ⅱ型子宫内膜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NCR在子宫内膜癌中显著性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展有关;DANCR可能对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型有标志性的意义.
作者:冷洪锐;马晓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研究中频交变微电流(ACIF)联合替莫唑胺(TMZ)对胶质瘤U251细胞的作用.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U251细胞分别暴露于ACIF组、TMZ组、联合组(ACIF+ TMZ)作用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各组细胞的凋亡/死亡和细胞周期状态.结果:本实验将ACIF(50 kHz,150mA,30 min)作用U251细胞后,细胞存活率为(86.49±0.23)%(P<0.01),联合TMZ(IC50)干预后,细胞存活率为(33.28±1.67)%(P<0.01);ACIF联合TMZ能够增加细胞凋亡率,阻滞细胞于G2/M期.结论:ACIF对U251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TMZ联合应用时能表现出协同抗肿瘤作用.
作者:毛昀;谢青;张北山;路晓光;梁衡;陈辰;唐劲天;李利亚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应用Cochrane系统的方法来评价化疗联合消癌平注射液与单独应用化疗的方案在食管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 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VIP、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5月31日,检索有关食管癌治疗中应用化疗联合消癌平注射液与单独应用化疗方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对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包含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化疗联合消癌平注射液的治疗方案在改善食欲[RR=1.18,95% CI(1.08,1.28),P=0.000 2]、改善吞咽困难[RR =1.18,95% CI(1.07,1.30),P=0.000 7]、减轻疼痛[RR=1.08,95% CI(1.02,1.14),P=0.01]、提高KPS评分[RR=1.25,95% CI(1.05,1.49),P=0.01]方面较单纯化疗方案具有明显优势,而在治疗有效率[RR=1.26,95%CI(1.00,1.58),P=0.05]、白细胞下降水平[SMD=0.77,95% CI(-0.35,1.89),P=0.18]、肝肾功能[RR=1.05,95% CI(1.00,1.11),P=0.05]、改善恶心呕吐[RR=1.12,95%CI(1.00,1.25),P=0.05]方面,两种治疗方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化疗方案相比,化疗联合消癌平注射液的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食欲、改善吞咽困难、减轻疼痛、提高患者KPS评分,但在治疗有效率、白细胞下降水平、肝肾功能及改善恶心呕吐方面无改善.
作者:甘川;侯恩存;高映浩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钙通道阻滞剂联合阿片治疗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及其对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96例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号单双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48例仅采用吗啡治疗(阿片类),试验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钙通道阻滞剂).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改善情况,血清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治愈率29.17%、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率14.58%、总有效率72.92%,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均优于治疗前,血清指标p物质、β-内啡肽、5-羟色胺均改善明显,且试验组各疼痛积分及血清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吗啡治疗对比,联合普瑞巴林可有效治疗重度癌痛,改善患者疼痛,促进其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
作者:朱远旺;毛希宏;陶武团;牟东刚;毛勇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持续静脉泵入吗啡与芬太尼透皮贴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疼痛评分>4的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疼痛滴定后随机分为吗啡组(持续静脉泵入吗啡)与芬太尼组(芬太尼透皮贴).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疗效、镇痛维持时间、爆发痛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吗啡组和芬太尼组的NRS评分分别为(1.9±0.8)分和(2.2±1.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患者每天平均镇痛维持时间为(22.7±0.4)小时,爆发痛每天发作(1.0±0.3)次;芬太尼组每天平均镇痛维持时间为(20.14±1.2)小时,爆发痛每天发作(1.5±0.6)次,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便秘多见,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两组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持续静脉泵入吗啡及芬太尼透皮贴治疗中重度癌痛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相当.
作者:欧丹贞;黄倩;何尚香;许金锦;徐辉;范伟强;吴晶晶;解方为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热疗作为内科常规治疗肿瘤的辅助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了众多研究结果的支持.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热疗可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关于热疗增强机体抗肿瘤作用的免疫机制了解有限,阻碍了热疗像放化疗一样常规应用于临床,而仅是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疗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转化医学的发展,热疗的作用机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表明:热疗在分子水平上及细胞水平上可引起各类免疫细胞的活化,及免疫细胞数量的增加,从而增强了机体的抗肿瘤反应.
作者:齐宝宁;王小平;王希楠;车晓涛;杨鑫;强婷;邹佳盈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睾丸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通过1例左半结肠癌左侧睾丸转移的报道,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为30岁年轻男性,左半结肠低分化腺癌根治性术后1年余出现左侧睾丸肿胀坠痛,后经左侧睾丸根治性切除,免疫组化证实为大肠来源.结论:结直肠癌睾丸转移报道罕见,临床表现一般为睾丸肿胀或鞘膜积液等非特异性症状,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治疗一般采取手术、放化疗,必要时联合分子靶向治疗等.结直肠癌睾丸转移患者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12个月.
作者:解彤彤;胡静;杨觅;李丽;刘宝瑞;钱晓萍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血浆凝血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57例肺癌患者、56例良性肺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CEA、NSE、CYFRA21-1、FIB、D-D、PLT水平分别与良性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各指标水平在高分期(Ⅲ/Ⅳ)组中均高于低分期(Ⅰ+Ⅱ)组(P<0.05),除了PLT水平在肺癌高分期(Ⅲ/Ⅳ)组与低分期(Ⅰ+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水平在Ⅳb期肺癌组中高于Ⅳa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与CYFRA21-1以及D-D分别与CEA、NSE、CYFRA21-1呈正相关;CEA对于肺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六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89.2%)和阴性预测值(64.6%)及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832),均高于任一单项指标检测.结论: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和凝血功能变化对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以及有助于预测肺癌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给予早期预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桂学;吴卓;张磊;李冉华;徐宝宁;曾涛 刊期: 2018年第16期
西妥昔单抗是将小鼠抗体的抗原结合区与人免疫球蛋白的恒定区结合而产生的,是一种嵌合型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常见的副反应有皮肤毒性反应,其余的副反应有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头痛、乏力疲劳[1],少见发生肺损伤[2].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类药物副反应中多有报道,但西妥昔单抗引起的较为罕见,发生率<0.5%[3],引起死亡者少见,目前报道过的发生西妥昔单抗所致ILD的肿瘤有肺癌、结直肠癌[4]和膀胱癌[5]、头颈部肿瘤[6].本文就我院西妥昔单抗致间质性肺炎1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惠俊俊;杨觅;李丽;胡静;刘宝瑞;钱晓萍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提高对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至2017年4例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3男1女)膀胱镜检查提示肿瘤位于膀胱后顶壁(3例)、前壁(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石蜡病理均确诊为“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恶变”,术后均进行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规律治疗两年,并要求患者前两年每3~6个月复查膀胱镜,第3年后每半年到1年复查,随访6~50个月,2例患者无复发,1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失访,失访前无复发(50个月).结论:绒毛管状腺瘤累及泌尿系统较少见,临床表现常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的相关症状或体征,常伴发恶变,因此临床上遇此种类似病例应尽早行病理活检,尽早手术,术后规律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作者:孟冠良;徐添桐;种婷婷;王亮亮;董阿杰;宋永胜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启动子(-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各大医学数据库,对2017年7月前公开发表的关于MMP-7(-181A/G)基因多态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数3 296例,对照组4 362例.从总体效应量分析,除隐性基因模型外,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 vs A,OR=1.25,95% CI:1.09~1.43,P=0.00;GG/AG vs AA,OR=1.25,95%CI:1.12~1.39,P=0.00;GG vs AA,OR=1.42,95%CI:1.03~1.94,P=0.03;AG vs AA,OR=1.21,95%CI:1.07~1.35,P=0.00).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食管鳞癌的易感性有关,但并不能确定是否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按照种族进行亚组分析,提示MMP-7(-181A/G)基因多态性能够显著增加亚洲人群的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结论: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有关,G等位基因增加了食管鳞癌、胃癌的发生风险.
作者:陈欢;张祎;蔡小旭;潘志红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分析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患者的美容效果和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并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组(20例)与乳腺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组(20例)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术后就乳房重建的美容效果及随访1年生活质量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的平均年龄、TNM分期及文化程度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生活质量通过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价结果表明,重建组在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重建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生理状况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较乳腺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良好、外形美观、生活质量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冲;祝旭龙;马刚;韩炜;霍斌亮;张恩;曹伟;李建辉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女性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临床上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常见的组织亚型.统计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已成为发达国家女性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研究报道,无转移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74% ~91%.早期预防、诊断及有效治疗成为了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术后生存质量,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延长生存时间的有效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一些lnc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失衡,不仅推动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也为临床上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但其调控miRNA的机制和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对lnc-miRNA轴研究的不断深入,lncRNA和miRNA将有望成为新的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作者:丛蓉;杨慧;马晓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及其联合应用对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方法:对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行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后对两种方法结合综合评估,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评估两种方法分别诊断及其联合应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符合率).结果: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均有较高的价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3.53%、88.83%、87.12%及88.23%、91.06%、90.15%,而常规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效率更高,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5.29%、96.09%和95.8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判定均为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二者综合考虑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更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刘莉;穆靓;韦爱华;南淑良;向红;郝睿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吉非替尼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开封市中心医院肿瘤科53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采用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常规分割每次2 Gy,每日1次,每周5次,总量DT:60 Gy/30 f,同期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对照组24例,单纯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RR)62.07%,对照组有效率(RR)3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1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23个月,对照组中位PFS9个月,中位OS 18个月,两组间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放疗相关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3),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P=0.74、P=0.71).结论: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有效率及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总生存期略长,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高岭;杨增强;李宁;徐志巧 刊期: 2018年第16期
肿瘤转移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显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在肿瘤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循环肿瘤细胞簇(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lusters, CTC clusters)与单循环肿瘤细胞相比转移能力更强.分离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深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簇提供了便利.本文就循环肿瘤细胞簇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石新林;徐兴祥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本文报道6例复发或难治性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高危组及极高危组治疗经验.方法:6例患儿应用伊立替康单药治疗,方案为:(30~50) mg/(m2·d),持续静点60分钟,d1-5,每21天为一个周期.结果:3例得到部分缓解,1例稳定,2例进展.总体耐受性较好,6例患儿共进行21个周期化疗,骨髓抑制发生率为50.0% (3/6),Ⅳ度严重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6.7% (1/6);腹泻发生率为33.3% (2/6),Ⅲ-Ⅳ度严重腹泻发生率为16.7% (1/6);呕吐发生率为50.0% (3/6),Ⅲ-Ⅳ度严重呕吐发生率为0(0/6);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33.3% (2/6),Ⅲ-Ⅳ度严重肝功损伤发生率为16.7% (1/6).未发现毒副反应致死病例,并且6例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应用伊立替康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肾母细胞瘤患儿有一定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作者:王倩;蔡炜嵩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前的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根治肝细胞肝癌的发展和转移,中药具有多级、多靶点和相互协同的干预作用,使其成为治疗肝癌的理想候选药物,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各种中药化合物在分子水平上的抗肝癌机制,为改善肝癌治疗效果提供有益线索.
作者:高斯;赵相轩;卢再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前未予化疗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齐全的原发性结肠癌病例80例,分别取其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的表达.比较PD-L1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随访资料分析PD-L1表达与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80例癌组织标本中,22例(27.5%)高表达PD-L1,24例(30.0%)中度表达PD-L1,34例(42.5%)弱表达或无PD-L1染色.癌旁和正常组织中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例(11.3%)和5例(6.3%).PD-L1的表达与TNM分期(P =0.009)、淋巴结转移(P=0.000)、远处转移(P=0.014)呈正相关.PD-L1在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和肿瘤大小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变量分析显示:TNM分期晚、分化程度低、淋巴结或远处转移、PD-L1表达阳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L1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生存密切相关.
作者:雷星;陈硕;单涛;陈熹;吴涛;杨屹;李顺乐 刊期: 2018年第16期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已成为多学科团队(MDT)评估直肠癌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MRI可以对肿瘤进行准确的术前T、N分期和定位,同时准确评估肿瘤相关不良预后因素,包括环周切缘、脉管浸润、腔外侵犯深度和肛管周围组织受累程度等.准确的术前评估直接关系到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潘建江;周洋;李栗 刊期: 201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