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穆靓;韦爱华;南淑良;向红;郝睿
目的:观察分析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患者的美容效果和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并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组(20例)与乳腺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组(20例)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术后就乳房重建的美容效果及随访1年生活质量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的平均年龄、TNM分期及文化程度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生活质量通过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价结果表明,重建组在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重建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生理状况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较乳腺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良好、外形美观、生活质量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冲;祝旭龙;马刚;韩炜;霍斌亮;张恩;曹伟;李建辉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调查不同类型Ⅳ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及营养治疗情况.方法:应用PG-SGA对我院186例Ⅳ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不同类型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及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其中以晚期消化道肿瘤和肺癌居多,而接受营养支持的患者明显不足.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风险高,但临床营养支持普遍不足,因此提高意识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改善其生活质量是必须的.
作者:袁彬;雎岩;吕云;施笑蕊;史文慧;琚小静;施常备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放射治疗所致皮肤损伤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行放射治疗同时予以常规皮肤保护剂外用;试验组50例患者,放射治疗开始时,常规皮肤护理同对照组,同时试验组予以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0.2g每日一次静点.放射治疗结束时将对照组出现Ⅱ度以上(38例)皮肤反应者分为A组和B组,B组(20例)予以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生理盐水溶液湿敷(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0.2g+生理盐水50 ml).结果:两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为100%,但试验组重度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皮肤损伤出现在放射治疗剂量40 Gy之前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溶液湿敷可促进皮肤损伤修复.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所致皮肤损伤的程度,延缓皮肤损伤出现的时间,保证放射治疗顺利完成,且加快皮肤损伤修复.
作者:高玉华;杨育梁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56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期鼻咽癌患者624例,发生放射性脑病56例,发病率8.97% (56/624),中位潜伏期41个月(6~79个月).好发部位为双侧颞叶.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不同程度缓解,但易于反复,经多次住院,生活质量差.56例患者中50例完成随访,6例失访,36例存活,14例死亡.结论:放射性脑病的发生与肿瘤分期、放射剂量、二程放疗、照射野设计及放疗方式相关.动态MRI检查可早期诊断,但治疗效果欠佳,提前预防是防治放射性脑病的关键.
作者:龙亚兰;成浩;周琳翔;向娟娟;王倩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应用Cochrane系统的方法来评价化疗联合消癌平注射液与单独应用化疗的方案在食管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 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VIP、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7年5月31日,检索有关食管癌治疗中应用化疗联合消癌平注射液与单独应用化疗方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对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包含4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化疗联合消癌平注射液的治疗方案在改善食欲[RR=1.18,95% CI(1.08,1.28),P=0.000 2]、改善吞咽困难[RR =1.18,95% CI(1.07,1.30),P=0.000 7]、减轻疼痛[RR=1.08,95% CI(1.02,1.14),P=0.01]、提高KPS评分[RR=1.25,95% CI(1.05,1.49),P=0.01]方面较单纯化疗方案具有明显优势,而在治疗有效率[RR=1.26,95%CI(1.00,1.58),P=0.05]、白细胞下降水平[SMD=0.77,95% CI(-0.35,1.89),P=0.18]、肝肾功能[RR=1.05,95% CI(1.00,1.11),P=0.05]、改善恶心呕吐[RR=1.12,95%CI(1.00,1.25),P=0.05]方面,两种治疗方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化疗方案相比,化疗联合消癌平注射液的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食欲、改善吞咽困难、减轻疼痛、提高患者KPS评分,但在治疗有效率、白细胞下降水平、肝肾功能及改善恶心呕吐方面无改善.
作者:甘川;侯恩存;高映浩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女性常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临床上多表现为绝经后阴道出血,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常见的组织亚型.统计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已成为发达国家女性常见的生殖道恶性肿瘤.研究报道,无转移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74% ~91%.早期预防、诊断及有效治疗成为了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术后生存质量,保留患者生育功能,延长生存时间的有效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一些lnc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失衡,不仅推动了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也为临床上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但其调控miRNA的机制和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对lnc-miRNA轴研究的不断深入,lncRNA和miRNA将有望成为新的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预后标志物.
作者:丛蓉;杨慧;马晓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含有Caspase富集功能域的凋亡抑制因子(ARC)对肺癌细胞侵袭能力及对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人正常肺细胞MRC-5和肺癌细胞A549、SPC-A1、H322经细胞蛋白提取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RC表达水平.把ARC小干扰RNA组(ARC siRNA组)、siRNA对照组(siRNA-NC组)转染至人肺癌细胞中,同时设置未转染组(只加入转染试剂),培养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RC、Akt、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人肺癌细胞A549、SPC-A1、H322中AR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肺细胞MRC-5(P<0.01).肺癌细胞A549中ARC表达水平高,后续选用A549细胞继续研究.ARC siRNA组细胞侵袭能力及细胞中ARC、p-Akt、MMP-2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1).siRNA-NC组细胞侵袭能力及细胞中ARC、p-Akt、MMP-2表达水平与未转染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C在肺癌细胞中表达上调,干扰ARC后肺癌细胞的侵袭受到抑制,细胞中Akt磷酸化水平降低.
作者:燕国丽;胡作为;王珊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启动子(-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各大医学数据库,对2017年7月前公开发表的关于MMP-7(-181A/G)基因多态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数3 296例,对照组4 362例.从总体效应量分析,除隐性基因模型外,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 vs A,OR=1.25,95% CI:1.09~1.43,P=0.00;GG/AG vs AA,OR=1.25,95%CI:1.12~1.39,P=0.00;GG vs AA,OR=1.42,95%CI:1.03~1.94,P=0.03;AG vs AA,OR=1.21,95%CI:1.07~1.35,P=0.00).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食管鳞癌的易感性有关,但并不能确定是否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按照种族进行亚组分析,提示MMP-7(-181A/G)基因多态性能够显著增加亚洲人群的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结论: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有关,G等位基因增加了食管鳞癌、胃癌的发生风险.
作者:陈欢;张祎;蔡小旭;潘志红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索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RAD001)对膀胱癌BTT739细胞在体外和小鼠体内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依维莫司在临床上治疗膀胱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膀胱癌BTT739细胞,待其生长至对数期后用梯度浓度的RAD001 (0 nmol/L、5 nmol/L、10 nmol/L和20 nmol/L)干预24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Tranwell实验检测RAD001对BTT739细胞迁移的影响;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分泌蛋白E-钙黏蛋白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4EBP和PTEN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mTOR mRNA的表达.将BTT739细胞接种于昆明鼠皮下,待成瘤后,用依维莫司干预14天,取小鼠肿瘤组织检测E-钙黏蛋白及AKT、mTOR、4EBP和PTEN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体外实验显示RAD001可以抑制BTT73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与剂量有关(P<0.05).还可以增加E-钙黏蛋白的含量,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实验证明RAD001在体外抑制Akt、mTOR、4EBP的表达,促进肿瘤抑制因子PTEN的表达(P<0.05).将BTT739细胞接种于小鼠皮下后发现,RAD001在小鼠体内亦可以抑制病变情况,促进PTEN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抑制Akt、mTOR和4EBP的表达.结论: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抑制膀胱癌细胞BTT739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作者:毕玉行;白进良;秦庆华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持续静脉泵入吗啡与芬太尼透皮贴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疼痛评分>4的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疼痛滴定后随机分为吗啡组(持续静脉泵入吗啡)与芬太尼组(芬太尼透皮贴).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疗效、镇痛维持时间、爆发痛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吗啡组和芬太尼组的NRS评分分别为(1.9±0.8)分和(2.2±1.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患者每天平均镇痛维持时间为(22.7±0.4)小时,爆发痛每天发作(1.0±0.3)次;芬太尼组每天平均镇痛维持时间为(20.14±1.2)小时,爆发痛每天发作(1.5±0.6)次,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便秘多见,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两组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持续静脉泵入吗啡及芬太尼透皮贴治疗中重度癌痛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相当.
作者:欧丹贞;黄倩;何尚香;许金锦;徐辉;范伟强;吴晶晶;解方为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卵巢囊性病变蒂扭转的多层螺旋CT(multi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囊性病变蒂扭转的CT资料.结果:10例CT平扫均出现盆腔内囊实性双肿块,实性肿块与一侧子宫角或输卵管相连;囊壁均匀或不均匀增厚,合并囊内出血2例;卵巢明显肿大2例;6例子宫偏向扭转侧;2例合并腹盆腔积液,其中1例为血性渗液.结论:卵巢囊性病变蒂扭转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扫描作为超声检查的一种补充检查方法,对卵巢囊性病变蒂扭转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邰兆琴;徐小虎;许亚春;周建军 刊期: 2018年第16期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已成为多学科团队(MDT)评估直肠癌不可或缺的影像学检查.高分辨率MRI可以对肿瘤进行准确的术前T、N分期和定位,同时准确评估肿瘤相关不良预后因素,包括环周切缘、脉管浸润、腔外侵犯深度和肛管周围组织受累程度等.准确的术前评估直接关系到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制定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命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潘建江;周洋;李栗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化疗不仅限于细胞毒性作用,也能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化疗通过释放肿瘤细胞抗原、调节T细胞功能、重构免疫微环境和减少免疫抑制细胞等机制激活免疫反应,临床研究支持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抗肿瘤效果.系统化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可能成为二代肿瘤化疗的标准模式.本文对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和模式作一综述.
作者:张百红;岳红云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前的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根治肝细胞肝癌的发展和转移,中药具有多级、多靶点和相互协同的干预作用,使其成为治疗肝癌的理想候选药物,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各种中药化合物在分子水平上的抗肝癌机制,为改善肝癌治疗效果提供有益线索.
作者:高斯;赵相轩;卢再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脏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预后与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原发性心脏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进行随访.所有肉瘤均按照FNCLCC分级系统进行分级.结果:心脏肉瘤8例,年龄30~ 60岁(平均年龄45岁),男女比例为1∶3,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生部位:左心房4例,左心室1例,右心房1例,右房、右室及部分右室流出道1例,双侧心房l例.肿瘤直径从17 mm到93 mm.具体组织学类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3例,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平滑肌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各1例.所有肿瘤被分级为1级(2例)、2级(1例)、3级(5例).除2例失访外,其余6例均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时间4 ~ 84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其中2例低级别(1级)肿瘤患者均未见复发及转移,4例中、高级别(2、3级)肿瘤患者在术后4~ 30个月死亡.结论:心脏肉瘤罕见,其中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与血管肉瘤多见,患者的总体预后差,与肿瘤的分级有关,由于本组样本量少,无法做统计学分析,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判断两者有无统计学相关性.
作者:颜临丽;宋征;王映梅;李擒龙 刊期: 2018年第16期
西妥昔单抗是将小鼠抗体的抗原结合区与人免疫球蛋白的恒定区结合而产生的,是一种嵌合型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常见的副反应有皮肤毒性反应,其余的副反应有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头痛、乏力疲劳[1],少见发生肺损伤[2].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类药物副反应中多有报道,但西妥昔单抗引起的较为罕见,发生率<0.5%[3],引起死亡者少见,目前报道过的发生西妥昔单抗所致ILD的肿瘤有肺癌、结直肠癌[4]和膀胱癌[5]、头颈部肿瘤[6].本文就我院西妥昔单抗致间质性肺炎1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惠俊俊;杨觅;李丽;胡静;刘宝瑞;钱晓萍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晚期十二指肠癌肝转移患者一线化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6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晚期十二指肠癌肝转移患者23例,6例未化疗,17例化疗,其中GEMOX方案8例、FOLFOX方案9例.采用Log-rank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RECIST 1.1版与NCI-CTC 4.0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7例化疗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共完成化疗83个周期,中位化疗4个周期(2~12个周期).GEMOX组获PR 1例、SD 5例、PD 2例,DCR为75.0%.FOLFOX组获SD 5例、PD 4例,DCR为55.6%.两组均无CR病例.23例肝转移患者的中位OS为9.8个月.17例化疗患者的中位OS为13.2个月,6例未化疗患者的中位OS为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2).GEMOX组的中位OS为13.2个月,FOLFOX组的中位OS为10.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6).GEMOX组的中位PFS为4.9个月,FOLFOX组的中位PFS为2.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常见不良反应多为1-2级,主要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乏力及恶心等.结论:肝转移影响晚期十二指肠癌患者的预后.化疗可延长晚期十二指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生存.GEMOX方案和FOLFOX方案均对晚期十二指肠癌肝转移一线治疗有效,且耐受性良好.GEMOX方案可能有更好的生存获益.
作者:潘军;王琳;杨宁蓉 刊期: 2018年第16期
肿瘤转移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显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在肿瘤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循环肿瘤细胞簇(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lusters, CTC clusters)与单循环肿瘤细胞相比转移能力更强.分离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深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簇提供了便利.本文就循环肿瘤细胞簇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石新林;徐兴祥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吉非替尼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开封市中心医院肿瘤科53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采用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常规分割每次2 Gy,每日1次,每周5次,总量DT:60 Gy/30 f,同期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对照组24例,单纯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RR)62.07%,对照组有效率(RR)3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1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23个月,对照组中位PFS9个月,中位OS 18个月,两组间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放疗相关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3),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P=0.74、P=0.71).结论: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有效率及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总生存期略长,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高岭;杨增强;李宁;徐志巧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式.方法:通过深入学习2例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组织形态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归纳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探讨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总结现有的治疗策略.结果:2例分别发生在48岁女性及62岁男性患者,肿瘤直径均大于5 cm,均以上皮样细胞为主,体积大,胞浆丰富,嗜酸性,单核或多核,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大片坏死,核分裂象约(2~3)个/50 HPF.在例1中,可见丰富纤薄的间质血管将肿瘤分隔成巢状,腺泡样结构;在例2中,肿瘤囊性变,呈多囊性结构,囊壁由肿瘤细胞构成,上皮样细胞间可见梭形细胞区域.2例肿瘤HMB45均局灶阳性,MelanA弥漫强阳性,TFE3蛋白表达均阴性.在例1中,肿瘤细胞不表达肌源性标记(SMA、Desmin均阴性);而在例2中,肿瘤的梭形细胞区域SMA和Desmin局灶阳性.结论:肾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属罕见疾病,需对该肿瘤加强学习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多予随访,但预后较差,分子靶向的个性化治疗将成为趋势.
作者:张醇;陈春燕;胡瀚予;邢伟;徐祥 刊期: 201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