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龙;林振海
西妥昔单抗是将小鼠抗体的抗原结合区与人免疫球蛋白的恒定区结合而产生的,是一种嵌合型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常见的副反应有皮肤毒性反应,其余的副反应有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头痛、乏力疲劳[1],少见发生肺损伤[2].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类药物副反应中多有报道,但西妥昔单抗引起的较为罕见,发生率<0.5%[3],引起死亡者少见,目前报道过的发生西妥昔单抗所致ILD的肿瘤有肺癌、结直肠癌[4]和膀胱癌[5]、头颈部肿瘤[6].本文就我院西妥昔单抗致间质性肺炎1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惠俊俊;杨觅;李丽;胡静;刘宝瑞;钱晓萍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含有Caspase富集功能域的凋亡抑制因子(ARC)对肺癌细胞侵袭能力及对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人正常肺细胞MRC-5和肺癌细胞A549、SPC-A1、H322经细胞蛋白提取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RC表达水平.把ARC小干扰RNA组(ARC siRNA组)、siRNA对照组(siRNA-NC组)转染至人肺癌细胞中,同时设置未转染组(只加入转染试剂),培养48 h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RC、Akt、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Akt)、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人肺癌细胞A549、SPC-A1、H322中ARC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肺细胞MRC-5(P<0.01).肺癌细胞A549中ARC表达水平高,后续选用A549细胞继续研究.ARC siRNA组细胞侵袭能力及细胞中ARC、p-Akt、MMP-2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P<0.01).siRNA-NC组细胞侵袭能力及细胞中ARC、p-Akt、MMP-2表达水平与未转染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C在肺癌细胞中表达上调,干扰ARC后肺癌细胞的侵袭受到抑制,细胞中Akt磷酸化水平降低.
作者:燕国丽;胡作为;王珊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患者细胞凋亡、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两组均接受直肠癌根治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前加用新辅助放化疗,对照组术前不进行放化疗.术中均留取两组患者肿瘤标本,检测直肠癌组织癌胚抗原(CE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转录因子激活蛋白-4(AP-4)的表达情况;并采用TUNEL法及免疫组化法测定直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I)及增殖指数(PI)情况,计算AI/PI比值;镜下观察癌细胞浸润深度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分析新辅助放化疗对直肠癌患者细胞凋亡、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直肠癌组织CEA、PCNA、VEGFR2、AP-4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直肠癌组织AI、AI/PI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标本浸润深度为T1、T2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T3、T4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术前应用新辅助放化疗可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降低癌细胞侵袭能力.
作者:郭旭飞;倪秉强;陈日新;朱州;林诚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放疗联合吉非替尼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开封市中心医院肿瘤科53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采用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常规分割每次2 Gy,每日1次,每周5次,总量DT:60 Gy/30 f,同期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对照组24例,单纯口服吉非替尼250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RR)62.07%,对照组有效率(RR)33.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1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23个月,对照组中位PFS9个月,中位OS 18个月,两组间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放疗相关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3),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P=0.74、P=0.71).结论:放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有效率及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总生存期略长,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高岭;杨增强;李宁;徐志巧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化疗不仅限于细胞毒性作用,也能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化疗通过释放肿瘤细胞抗原、调节T细胞功能、重构免疫微环境和减少免疫抑制细胞等机制激活免疫反应,临床研究支持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抗肿瘤效果.系统化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可能成为二代肿瘤化疗的标准模式.本文对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和模式作一综述.
作者:张百红;岳红云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本文报道6例复发或难治性肾母细胞瘤(Wilms tumor,WT)高危组及极高危组治疗经验.方法:6例患儿应用伊立替康单药治疗,方案为:(30~50) mg/(m2·d),持续静点60分钟,d1-5,每21天为一个周期.结果:3例得到部分缓解,1例稳定,2例进展.总体耐受性较好,6例患儿共进行21个周期化疗,骨髓抑制发生率为50.0% (3/6),Ⅳ度严重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6.7% (1/6);腹泻发生率为33.3% (2/6),Ⅲ-Ⅳ度严重腹泻发生率为16.7% (1/6);呕吐发生率为50.0% (3/6),Ⅲ-Ⅳ度严重呕吐发生率为0(0/6);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33.3% (2/6),Ⅲ-Ⅳ度严重肝功损伤发生率为16.7% (1/6).未发现毒副反应致死病例,并且6例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应用伊立替康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肾母细胞瘤患儿有一定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作者:王倩;蔡炜嵩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钙通道阻滞剂联合阿片治疗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及其对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96例老年神经病理性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住院号单双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48例仅采用吗啡治疗(阿片类),试验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瑞巴林(钙通道阻滞剂).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改善情况,血清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治愈率29.17%、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率14.58%、总有效率72.92%,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均优于治疗前,血清指标p物质、β-内啡肽、5-羟色胺均改善明显,且试验组各疼痛积分及血清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吗啡治疗对比,联合普瑞巴林可有效治疗重度癌痛,改善患者疼痛,促进其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
作者:朱远旺;毛希宏;陶武团;牟东刚;毛勇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前的药物治疗并不能有效根治肝细胞肝癌的发展和转移,中药具有多级、多靶点和相互协同的干预作用,使其成为治疗肝癌的理想候选药物,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各种中药化合物在分子水平上的抗肝癌机制,为改善肝癌治疗效果提供有益线索.
作者:高斯;赵相轩;卢再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调查不同类型Ⅳ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及营养治疗情况.方法:应用PG-SGA对我院186例Ⅳ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不同类型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及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其中以晚期消化道肿瘤和肺癌居多,而接受营养支持的患者明显不足.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风险高,但临床营养支持普遍不足,因此提高意识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改善其生活质量是必须的.
作者:袁彬;雎岩;吕云;施笑蕊;史文慧;琚小静;施常备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启动子(-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各大医学数据库,对2017年7月前公开发表的关于MMP-7(-181A/G)基因多态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9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数3 296例,对照组4 362例.从总体效应量分析,除隐性基因模型外,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 vs A,OR=1.25,95% CI:1.09~1.43,P=0.00;GG/AG vs AA,OR=1.25,95%CI:1.12~1.39,P=0.00;GG vs AA,OR=1.42,95%CI:1.03~1.94,P=0.03;AG vs AA,OR=1.21,95%CI:1.07~1.35,P=0.00).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食管鳞癌的易感性有关,但并不能确定是否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按照种族进行亚组分析,提示MMP-7(-181A/G)基因多态性能够显著增加亚洲人群的消化道肿瘤的发生率.结论:MMP-7(-181A/G)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有关,G等位基因增加了食管鳞癌、胃癌的发生风险.
作者:陈欢;张祎;蔡小旭;潘志红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分析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患者的美容效果和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并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组(20例)与乳腺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组(20例)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术后就乳房重建的美容效果及随访1年生活质量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的平均年龄、TNM分期及文化程度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生活质量通过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价结果表明,重建组在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重建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生理状况评分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后即刻假体乳房重建术较乳腺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具有创伤小、效果良好、外形美观、生活质量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冲;祝旭龙;马刚;韩炜;霍斌亮;张恩;曹伟;李建辉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并发第二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血液科就诊的33例罹患两种及以上恶性肿瘤(其中一种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0例,第二肿瘤中位发病年龄59岁,其中同时性多原发肿瘤6例,异时性多原发肿瘤27例,双重恶性血液病共8例,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10例,三原发恶性肿瘤患者2例;33例患者中5例于院内死亡(病程7~12个月).结论:多原发恶性肿瘤中以双原发、异时性恶性肿瘤多见;第二肿瘤中位发病年龄偏大,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者多有复杂染色体核型,预后不良;发生第二肿瘤的危险因素可能为第一肿瘤治疗史、吸烟史或特殊接触史(油漆、重金属铬、电子产品).
作者:把环环;刘心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分析比较三种方法分离人肾癌组织原代培养肾癌细胞及其传代能力,探讨建立理想的人肾癌细胞体外实验模型.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贴壁法、机械分散法及差速贴壁分离法、混合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分离法进行人肾癌细胞的体外培养,并从细胞形态学、表型、增殖生长曲线和细胞活力曲线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三种方法均可获得原代肾癌细胞,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可获得较多数量的肾癌细胞,采用混合酶消化加分步贴壁后培养情况好,数量较多,形态完整,第4代后肿瘤细胞状态稳定,增殖活跃,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且与肾癌细胞系769-P细胞具有相似的表面抗原表达.结论:采用混合酶消化加分步贴壁法可获得较纯的肿瘤细胞,培养生长时间短,成功率高,适宜体外原代培养.
作者:吴迪;李妍;姜申易;孟凡东;隋承光;姜又红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索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RAD001)对膀胱癌BTT739细胞在体外和小鼠体内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依维莫司在临床上治疗膀胱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膀胱癌BTT739细胞,待其生长至对数期后用梯度浓度的RAD001 (0 nmol/L、5 nmol/L、10 nmol/L和20 nmol/L)干预24h,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Tranwell实验检测RAD001对BTT739细胞迁移的影响;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分泌蛋白E-钙黏蛋白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4EBP和PTEN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mTOR mRNA的表达.将BTT739细胞接种于昆明鼠皮下,待成瘤后,用依维莫司干预14天,取小鼠肿瘤组织检测E-钙黏蛋白及AKT、mTOR、4EBP和PTEN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体外实验显示RAD001可以抑制BTT739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与剂量有关(P<0.05).还可以增加E-钙黏蛋白的含量,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实验证明RAD001在体外抑制Akt、mTOR、4EBP的表达,促进肿瘤抑制因子PTEN的表达(P<0.05).将BTT739细胞接种于小鼠皮下后发现,RAD001在小鼠体内亦可以抑制病变情况,促进PTEN和E-钙黏蛋白的表达,抑制Akt、mTOR和4EBP的表达.结论: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抑制膀胱癌细胞BTT739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作者:毕玉行;白进良;秦庆华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脏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预后与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原发性心脏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并进行随访.所有肉瘤均按照FNCLCC分级系统进行分级.结果:心脏肉瘤8例,年龄30~ 60岁(平均年龄45岁),男女比例为1∶3,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生部位:左心房4例,左心室1例,右心房1例,右房、右室及部分右室流出道1例,双侧心房l例.肿瘤直径从17 mm到93 mm.具体组织学类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3例,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平滑肌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各1例.所有肿瘤被分级为1级(2例)、2级(1例)、3级(5例).除2例失访外,其余6例均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时间4 ~ 84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其中2例低级别(1级)肿瘤患者均未见复发及转移,4例中、高级别(2、3级)肿瘤患者在术后4~ 30个月死亡.结论:心脏肉瘤罕见,其中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与血管肉瘤多见,患者的总体预后差,与肿瘤的分级有关,由于本组样本量少,无法做统计学分析,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判断两者有无统计学相关性.
作者:颜临丽;宋征;王映梅;李擒龙 刊期: 2018年第16期
肿瘤转移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显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在肿瘤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循环肿瘤细胞簇(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lusters, CTC clusters)与单循环肿瘤细胞相比转移能力更强.分离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深入研究循环肿瘤细胞簇提供了便利.本文就循环肿瘤细胞簇在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石新林;徐兴祥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提高对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至2017年4例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其临床表现、病理、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3男1女)膀胱镜检查提示肿瘤位于膀胱后顶壁(3例)、前壁(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石蜡病理均确诊为“膀胱绒毛管状腺瘤,恶变”,术后均进行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规律治疗两年,并要求患者前两年每3~6个月复查膀胱镜,第3年后每半年到1年复查,随访6~50个月,2例患者无复发,1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失访,失访前无复发(50个月).结论:绒毛管状腺瘤累及泌尿系统较少见,临床表现常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的相关症状或体征,常伴发恶变,因此临床上遇此种类似病例应尽早行病理活检,尽早手术,术后规律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作者:孟冠良;徐添桐;种婷婷;王亮亮;董阿杰;宋永胜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热疗作为内科常规治疗肿瘤的辅助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了众多研究结果的支持.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热疗可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关于热疗增强机体抗肿瘤作用的免疫机制了解有限,阻碍了热疗像放化疗一样常规应用于临床,而仅是作为肿瘤治疗的辅助疗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转化医学的发展,热疗的作用机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表明:热疗在分子水平上及细胞水平上可引起各类免疫细胞的活化,及免疫细胞数量的增加,从而增强了机体的抗肿瘤反应.
作者:齐宝宁;王小平;王希楠;车晓涛;杨鑫;强婷;邹佳盈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血浆凝血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57例肺癌患者、56例良性肺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CEA、NSE、CYFRA21-1、FIB、D-D、PLT水平分别与良性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各指标水平在高分期(Ⅲ/Ⅳ)组中均高于低分期(Ⅰ+Ⅱ)组(P<0.05),除了PLT水平在肺癌高分期(Ⅲ/Ⅳ)组与低分期(Ⅰ+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水平在Ⅳb期肺癌组中高于Ⅳa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水平与CYFRA21-1以及D-D分别与CEA、NSE、CYFRA21-1呈正相关;CEA对于肺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六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89.2%)和阴性预测值(64.6%)及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832),均高于任一单项指标检测.结论: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和凝血功能变化对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以及有助于预测肺癌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给予早期预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桂学;吴卓;张磊;李冉华;徐宝宁;曾涛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和比较持续静脉泵入吗啡与芬太尼透皮贴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疼痛评分>4的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疼痛滴定后随机分为吗啡组(持续静脉泵入吗啡)与芬太尼组(芬太尼透皮贴).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疗效、镇痛维持时间、爆发痛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吗啡组和芬太尼组的NRS评分分别为(1.9±0.8)分和(2.2±1.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患者每天平均镇痛维持时间为(22.7±0.4)小时,爆发痛每天发作(1.0±0.3)次;芬太尼组每天平均镇痛维持时间为(20.14±1.2)小时,爆发痛每天发作(1.5±0.6)次,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便秘多见,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两组生活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持续静脉泵入吗啡及芬太尼透皮贴治疗中重度癌痛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相当.
作者:欧丹贞;黄倩;何尚香;许金锦;徐辉;范伟强;吴晶晶;解方为 刊期: 201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