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查云飞;邢栋;胡磊;刘昌盛;林晖;林苑
目的 联合应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及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BM)方法探讨单纯脊髓受累型多发性硬化患者(MS-SSCI)脑功能与结构改变.方法 对19例MS-SSCI(MS-SSCI组)及1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志愿者(对照组)行3D T1WI及RS-fMRI,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CA)提取并比较2组视觉网络功能成分的差异;再用VBM方法对比2组FC有差异脑区及全脑的体积,分析MS-SSCI功能、结构参数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S-SSCI组左侧小脑6区功能连接值明显减低,左侧枕中回、右侧楔叶、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中回功能连接值明显升高;MS-SSCI组全脑体积无明显差异,右侧楔叶,左侧楔前叶体积明显萎缩(P<0.01).MS-SSCI右侧楔叶的功能连接值与病程呈正相关(r=0.507,P=0.027).结论 RS-fMRI和VBM方法显示MS-SSCI视觉网络存在功能和结构异常.
作者:尹平;刘义;王静杰;曾春;李咏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方法 应用ET技术评价66例颈动脉IM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A组)、111例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B组)及83例正常人(C组)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C组比较,A组颈动脉弹性参数β、Ep及PWVβ显著增高(P<0.01),B组β、Ep、AI、及PWVβ显著增高(P<0.01),AC减小(P<0.01);与B组比较,A组Ep和AI降低(P<0.05).结论 ET技术可反映颈动脉IM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降低.
作者:崔浩;杜国庆;张蕾;任敏;田家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内-中膜厚度定量检测(QIMT)及动脉僵硬度定量检测(QAS)技术评价不同危险性分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分为低危亚组31例,中危亚组48例,高危亚组67例,很高危亚组109例;另选70名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QIMT软件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QAS软件测量颈总动脉弹性指标,包括僵硬度系数(α、β)、动脉扩张性系数(DC)、顺应性系数(C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颈总动脉IMT、α、β及PWV大于对照组,DC及CC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α、β及PWV均随危险性分层升高而增大,DC及CC随危险性分层升高而减小(P均<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低危、中危两亚组间α及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余各指标在不同危险性分层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受试者PWV均与α、β、DC及CC相关(r=0.859、0.816、-0.703、-0.676),α均与β、DC及CC相关(r=0.976、-0.595、-0.478),β均与DC、CC相关(r=~0.579、-0.445),DC与CC相关(r=0.741,P均<0.001).IMT与PWV、d及β呈正相关(r=0.493、0.404、0.393),与DC、CC呈负相关(r=-0.516、-0.512,P均<0.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弹性指标与危险性分层相关,QIMT及QAS技术可为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性分层提供直接依据.
作者:姬永浩;艾红;顿国亮;谭深;刘建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左心室松弛时间常数(Tau)是公认的、测量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好指标.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ASE)的舒张功能指导大纲(2009)推荐了两个无创测算的计算公式,但临床未得到应用.本文详细分析了以上两个无创测算方法及其弊端,并介绍了一组新的计算公式,分析了新公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作者:白旭芳;温朝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MRI资料,观察双侧大腿肌群脂肪沉积与炎性水肿情况,采用4分法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大腿肌群MRI均可见脂质沉积和炎性水肿性改变.不同肌肉间脂肪沉积(x2=75.596,P<0.01)与炎性水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1.368,P<0.01),双侧大腿肌群间脂肪沉积与炎性水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大腿肌群MRI信号特点及分布具有一定特征,MR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作者:梁志刚;笪宇威;康瑞莹;李坤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DXA)对股骨近端髋部结构分析(HSA)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北京地区40名男性(53~76岁)和76名女性(48~76岁)社区居民行左髋DXA和QCT扫描,分别测量股骨颈横截面积(CSA)和横截面转动惯量(CSMI),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QCT所测CSA和CSMI均大于DXA所测CSA和CSMI(P均<0.01),两种方法测量CSA差值的中位数为0.97 cm2,CSMI差值的中位数为0.49 cm4.QCT和DXA测量CSA和CSMI均显著相关(r=0.85、0.78,P均<0.01).结论 DXA和QCT对中国老年人股骨颈CSA和CSMI测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用于老年人群股骨近段骨结构诊断.
作者:徐黎;王玲;张勇;马毅民;刘丹;王满宜;程晓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完成运动和参与代谢、造血等功能,因此骨骼的健康是维持身体功能的基本保障[1].由于骨骼含大量的钙、密度高,皮质骨和松质骨结构不同,骨与周围软组织都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故非常合适影像学检查.目前,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已广泛用于骨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对疾病的检查主要集中在确定有无病变及病变的形态、性质,治疗效果和手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方面.人体骨骼的发育从胚胎开始,至成年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增加骨骼出现丢失,甚至发生骨折.
作者:程晓光;于爱红;余卫;李绍林;查云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乳腺密度是预测乳腺癌风险的一个指标,致密型乳腺与乳腺癌具有相关性,随着乳腺密度的增加,乳腺癌诊断敏感度下降,尤其是致密型乳腺,极大地降低了放射医师的阳性诊断率.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技术可提高致密型乳腺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本文综述了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对乳腺密度的评估及乳腺癌诊断率的影响.
作者:胡从依;柳杰;刘佩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Singh指数在老年女性髋部脆性骨折患者骨密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16例老年女性髋部脆性骨折患者按年龄分为4组,60~70岁组53例,71~80岁组83例,81~90岁组68例,>90岁组12例.行髋部X线摄影,评估患者健侧Singh指数,并将Singh指数≤Ⅳ级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析2名诊断医师间隔1个月前后两次评估Singh指数分级的一致性;比较各年龄组患者身高、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及Singh指数的差异;并评价髋部Singh指数与患者年龄、BMI的相关性.结果 2名医师评估Singh指数分级的观察者内Kappa值分别为0.631、0.615,观察者间Kappa值分别为0.622、0.598.应用Singh指数诊断骨质疏松的总体检出率为89.35%(193/216).各年龄组患者身高、体质量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ingh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6.077,P<0.001).Singh指数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0.656,P<0.001),与BMI无相关性(r=-0.008,P=0.902).结论 X线平片Singh指数虽然相对经济、简便且较为实用,但重复性较低,不能完全反映老年女性脆性骨折患者骨密度情况.
作者:李新民;侯雪;苏永彬;张勇;程晓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和双回波MR成像评价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 对74名志愿者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分别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和QCT检测腰椎骨密度,MR扫描仪及后处理软件检测腰椎椎体内骨髓脂肪组织.根据腰椎DXA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信号强度比值(SIR)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检验双回波MRI技术所测SIR与DXA的T值及QCT所测骨量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SIR值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结果 骨量正常组SIR值0.41±0.11,低骨量组SIR值0.55±0.12,骨质疏松组SIR值0.62土0.15,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P=0.002),骨量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间、骨量正常组与低骨量组间S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低骨量组与骨质疏松组间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4),QCT所测骨量与DXA所测T值呈正相关(r=0.675,P<0.01),SIR值与T值呈负相关(r=-0.587,P<0.01).SIR值与QCT所测骨量呈负相关关系(r=-0.599,P<0.001).采用SIR评价骨质疏松的ROC分析显示,SIR=0.54时,ROC曲线下面积大,为0.833,诊断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75.7%.结论 QCT可直接精确测量骨质密度;双回波MRI技术可透过检测骨髓脂肪组织间接反映骨代谢情况.
作者:张灵艳;李绍林;郝帅;严杰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肥厚性硬脊膜炎(HSP)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HSP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7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5例经病理证实.结果 12例HSP患者中,MR显示11例位于颈胸椎的硬脊膜增厚范围为10个以上椎体水平,1例位于胸腰椎的硬脊膜增厚累及范围为5个椎体水平;6例表现为背侧、2例为腹侧硬膜增厚,4例背侧及腹侧硬膜均增厚.2例增厚的硬膜呈结节样,1例合并硬膜外肿物形成,5例合并硬膜囊背侧脂肪增多.增厚的硬膜T2WI均呈低信号,4例T1WI呈等信号,8例T1WI呈低信号.10例增强扫描患者中,4例明显强化,1例中等强化,5例未见强化.结论 HSP以颈胸椎背侧或腹侧硬膜广泛增厚为特点,部分合并硬膜外脂肪增多;增厚的硬膜呈结节样或条带状,少数可合并硬膜外肿物形成;T2WI呈特征性低信号.
作者:张立华;袁慧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患儿男,7岁,因活动后胸部不适1年入院.体格检查:血压80 mmHg/50 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律,I、aVL、V5和V6导联T波低平.超声心动图:各房室腔大小正常,心瓣膜未见异常,主动脉和主肺动脉未见异常,房室间隔完整.二维超声:左心室侧后壁基底部心肌显著变薄(约0.1~0.2 cm),局部室壁轻微膨出,形成一个囊状结构,口较小(约0.8 cm),体部较宽大(约2.5cm×1.5 cm),多个与室壁紧密连结的条索状结构突入囊腔内;收缩时囊腔扩大,舒张时变小(图1A、1B).
作者:宫坤;王志斌;邢泉生;万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三维容积成像在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9例甲状腺实性结节手术患者共144个结节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利用三维容积及断层技术行三维重建,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冠状面成像特征,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144个结节中,良性结节75例,恶性结节69例.冠状面成像特征中,良恶性结节的形态、边界、边缘有无成角或毛刺、内部回声及有无微钙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终进入模型的甲状腺恶性结节冠状面成像特征包括形态不规则、边缘成角或毛刺、低回声.三维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实性结节的敏感度为92.75%(64/69),特异度为85.33%(64/75),准确率为88.89%(128/144),均高于二维超声[89.86%(62/69),80.00%(60/75),84.72%(122/144)],但两者的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三维冠状面成像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特征差异显著.三维容积成像在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韩若凌;王艺;张凤娟;孟洁;高洁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官颈癌放疗中采用加速器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影像进行剂量计算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分别于CT模拟机和kV-CBCT上扫描CIRS-062电子密度模体,获得电子密度模体影像及计划CT(pCT)和kV-CBCT的CT值-相对电子密度曲线,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剂量.选取9例宫颈癌患者的调强治疗计划,并将计划移植至模体和患者的pCT和kV-CBCT影像进行剂量计算,比较剂量差异及剂量分布情况.结果 kV-CBCT的CT值经多次重复测量大变化≤3%;kV-CBCT的CT值-相对电子密度曲线与pCT相比,低密度组织的差异较小,高密度者差异相对较大.在对模体的剂量计算中,pCT和kV-CBCT的剂量差异为0.7%~2.5%,平均(1.23±0.55)%;而在对官颈癌患者的剂量计算中,剂量差异为0.5%~1.8%,平均(0.84±0.44)%;剂量分布的一致性均较好.结论 宫颈癌放疗中采用kV-CBCT影像进行剂量计算是可行的.
作者:张基永;张武哲;陆佳扬;吴丽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管电压对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排CT机,对欧洲标准脊柱体模和QCT校准体模行CT扫描,根据不同管电压分为80 kV组、100 kV组、120 kV组、135 kV组.每组除电压不同外,其余扫描参数相同,重建标准体模影像,并进行BMD测量.结果 4组标准体模平均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4.32,P<0.05);80 kV组、100 kV组、135 kV组平均BMD值与标准体模BMD真值(116.67 m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0 kV组、100 kV组、120 kV组、135 kV组BMD测量值减真值的绝对值分别为(57.22士1.80)mg/cm3、(22.82±0.65)mg/cm3、(0.08±0.27)mg/cm3、(15.94士2.52)mg/cm3.管电压与平均BMD呈负相关(r=-0.993,P<0.05).结论 不同管电压对QCT BMD的测量结果有影响.采用QCT测量BMD时,建议将扫描协议中管电压固定为120 kV.
作者:王予生;过哲;赵海竹;刘庆华;白荣杰;程晓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s)各参数鉴别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获得病理诊断的患者79例,其中良性病变56例,恶性病变23例.手术病理标本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VD.采用SonoLiver软件定量分析各参数与MVD关系.结果 乳腺病灶TICs的各参数在良恶性肿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病灶的IMAX及QOF明显高于乳腺实质,而且RT、TTP、mTT均较乳腺实质短(P<0.05).恶性病灶MVD数目为(173.16士64.67)个/mm2,良性病灶MVD数目为(149.01土35.16)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TICs各参数只有IMAX与MVD相关(r=0.229,P=0.048).结论 乳腺病变CEUS定量参数的IMAX与MVD存在正相关,通过定量分析的峰值强度参数可以初步评估乳腺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作者:罗佳;刘保娴;梁瑾瑜;郑艳玲;潘福顺;陕泉源;谢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低流速对比剂、低电压扫描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下肢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0例接受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低管电压(80 kV)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3.3 ml/s,迭代算法重建图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5.0 ml/s,使用滤波反投影法进行图像重建.扫描结束后记录容积剂量指数(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腹部至小腿8个ROI及周围肌肉组织的CT值和标准差(图像噪声),计算CNR及S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2组的辐射剂量、碘注射量、血管CT值及图像质量.结果 实验组的CTDI和DLP分别为(3.57土0.64)mGy和(429.26士97.60)mGy·cm,对照组分别为(7.23±0.86)mGy、(918.15±173.53)mGy·c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实验组平均碘注射量为(22.49士2.03)g,对照组(33.48±2.9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实验组8个ROI的平均血管CT值和图像噪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CNR、SNR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80 kV管电压、3.3 ml/s对比剂注射速率联合迭代算法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和碘注射量.
作者:李佩玲;陈娇;赵宇;赵丽;李松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女性颈椎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对46名女性志愿者于同一天行颈椎及腰椎定量CT(QCT)扫描,记录各椎体骨密度数据.分别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 rson相关分析比较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椎体骨密度均数,采用LSD法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颈椎平均骨密度为(281.81±76.13)mg/cm3,腰椎为(147.49士39.65)mg/c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62,P<0.001).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相关性高(r=0.86,P<0.001).结论 女性颈椎平均骨密度高于腰椎,并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相关性高.
作者:于爱红;冯强强;蔡韦;吕艳伟;张勇;程晓光;田伟;吴成爱;赵丹慧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系统评价CEUS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BM和CNKI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CEUS诊断卵巢肿瘤的文献资料.采用诊断性实验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QUADAS)评价文献质量.应用Meta-Disc 1.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合并效应量,并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曲线).使用Deeks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合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分别为0.89(0.85~0.92)、0.92(0.90~0.94)和103.33(55.79~191.39);SROC曲线下面积为0.97(SE 0.01).Deeks漏斗图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 CEUS对卵巢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作者:吴莹;彭鸿灵;赵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骨显像眼眶单发放射性浓聚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全身骨显像检出眼眶单发放射性浓聚灶患者的骨显像及相关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眼眶放射性浓聚灶的位置、形态,通过随访结合CT、MR检查对照分析病灶特点.结果 30例中,骨显像示眼眶放射性浓聚灶位于右侧17例,左侧13例;累及眼眶上壁23例,外壁4例,下壁2例,内壁1例;呈点状放射性浓聚28例,呈条状放射性浓聚2例.10例接受骨显像随访复查的患者均未见新发病变,其中8例眼眶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2例较前变浅.10例接受颅脑CT检查的患者中,8例呈磨玻璃密度,2例呈低密度;7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7例病灶大径<1 cm,3例≥1 cm.5例病灶呈膨胀性改变.9例接受颅脑MR检查的患者中,6例MR未见异常,3例T1WI及T2WI可见眼眶局灶性低信号.结论 眼眶单发浓聚灶好发于外上壁,多呈点状放射性浓聚,CT及MR检查提示部分为骨纤维源性病变.
作者:宋乐;袁慧书;张燕燕;张卫方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