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光;于爱红;余卫;李绍林;查云飞
目的 分析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DXA)对股骨近端髋部结构分析(HSA)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北京地区40名男性(53~76岁)和76名女性(48~76岁)社区居民行左髋DXA和QCT扫描,分别测量股骨颈横截面积(CSA)和横截面转动惯量(CSMI),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QCT所测CSA和CSMI均大于DXA所测CSA和CSMI(P均<0.01),两种方法测量CSA差值的中位数为0.97 cm2,CSMI差值的中位数为0.49 cm4.QCT和DXA测量CSA和CSMI均显著相关(r=0.85、0.78,P均<0.01).结论 DXA和QCT对中国老年人股骨颈CSA和CSMI测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用于老年人群股骨近段骨结构诊断.
作者:徐黎;王玲;张勇;马毅民;刘丹;王满宜;程晓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初步探讨采用定量CT(QCT)骨结构分析系统(BIT)测量股骨近段骨皮质的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 收集30例髋部低能量骨折患者,正常侧股骨用于测量,采集髋部QCT扫描数据,于QCT分析工作站上BIT自动选定垂直于股骨颈中段长轴狭窄处横断面,将该横断面分为4个象限,即上前象限(SA),下前象限(IA),下后象限(IP),上后象限(SP),BIT自动估算各象限骨皮质厚度(C.Th),由3名测量者分别进行测量,比较测值的差异及一致性.结果 3名测量者测得的股骨颈狭窄处横断面平均C.Th及SA、SP、IA象限C.Th和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致性均较好,其中平均C.Th的ICC值高,为0.883.而3名测量者测得的IP象限C.Th和骨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IT能够实现获取股骨近段骨密度结果的同时获得骨结构信息,测得的股骨颈横断面上象限及前下象限C.Th及骨密度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作者:王玲;张勇;程晓光;全显跃;曹宇鹏;李文;赵伟;吴远;危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诊断胰腺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胰腺病变患者104例,均于超声引导下用20 G自动切割针行经皮穿刺活检.104例患者中16例以手术后病理做终诊断,88例以活检病理结合影像学检查及随访结果做终诊断.评价穿刺活检取材满意率,诊断符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04例患者中胰腺局灶性病变97例(97/104,93.27%),其中实性病变84例(84/97,86.60%),囊实性病变13例(13/97,13.40%),弥漫性病变7例(7/97,6.73%).104例患者共接受112次穿刺活检,97次取材满意并得到病理诊断,其中实性病变取材满意率(89/97,91.75%)高于囊实性病变(8/15,53.33%),优势比为9.973.97例取材满意标本中得到的病理诊断与终诊断相符者89例,8例诊断不相符者均误诊为胰腺炎.活检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75%(89/97)、90.12%(73/81)、100%(16/16).患者活检后7例发生并发症,均为轻-中度腹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胰腺病变安全、有效,其对胰腺实性病变取材满意率优于囊实性病变.
作者:庄博文;徐明;周路遥;王伟;谢晓燕;刘明;吕明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PYM)瘤体内注射与DSA引导下PYM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0例肝血管瘤患者,对其中26例(超声组)行超声引导下PYM瘤体内注射治疗,24例(栓塞组)行DSA引导下PYM肝动脉栓塞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时间、费用、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超声组治疗时间[(10.54土3.33)min]及治疗费用[(2250.00±244.15)元]均明显低于栓塞组[(55.56士15.56)min及(12 555.56士2069.0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12).超声组术后发热[15.38%(4/26)]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19.23%(5/26)]均低于栓塞组[70.83%(17/24),50.00%(1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术后肝区疼痛发生率[61.54%(16/26) vs 54.17%(1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5).共59个肝血管瘤中,超声组31个,栓塞组28个.术后12个月,超声组及栓塞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31/31,28/28).超声组瘤体平均缩小率[(93.10士6.85)%]明显高于栓塞组[(68.81土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效果均可靠,但超声引导下PYM瘤体内注射治疗肝血管瘤在治疗时间、费用、术后并发症及瘤体缩小率方面更具优势.
作者:闫妍;钱林学;袁莉;张睿;李雪晶;孙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心肌缺血/再灌注(I/R)治疗是减小心肌梗死面积、保留心室收缩功能、降低死亡率和心力衰竭(HF)发生率有效的手段.然而,由I/R引起的心肌内出血(IMH)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心律失常,增加HF、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本文旨在对心血管磁共振(CMR)诊断IMH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徐紫谦;陈伟;陈榆舒;郜发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完成运动和参与代谢、造血等功能,因此骨骼的健康是维持身体功能的基本保障[1].由于骨骼含大量的钙、密度高,皮质骨和松质骨结构不同,骨与周围软组织都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故非常合适影像学检查.目前,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已广泛用于骨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对疾病的检查主要集中在确定有无病变及病变的形态、性质,治疗效果和手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方面.人体骨骼的发育从胚胎开始,至成年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增加骨骼出现丢失,甚至发生骨折.
作者:程晓光;于爱红;余卫;李绍林;查云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方法 应用ET技术评价66例颈动脉IM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A组)、111例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B组)及83例正常人(C组)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C组比较,A组颈动脉弹性参数β、Ep及PWVβ显著增高(P<0.01),B组β、Ep、AI、及PWVβ显著增高(P<0.01),AC减小(P<0.01);与B组比较,A组Ep和AI降低(P<0.05).结论 ET技术可反映颈动脉IM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降低.
作者:崔浩;杜国庆;张蕾;任敏;田家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低流速对比剂、低电压扫描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下肢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0例接受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低管电压(80 kV)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3.3 ml/s,迭代算法重建图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5.0 ml/s,使用滤波反投影法进行图像重建.扫描结束后记录容积剂量指数(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腹部至小腿8个ROI及周围肌肉组织的CT值和标准差(图像噪声),计算CNR及S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2组的辐射剂量、碘注射量、血管CT值及图像质量.结果 实验组的CTDI和DLP分别为(3.57土0.64)mGy和(429.26士97.60)mGy·cm,对照组分别为(7.23±0.86)mGy、(918.15±173.53)mGy·c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实验组平均碘注射量为(22.49士2.03)g,对照组(33.48±2.9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实验组8个ROI的平均血管CT值和图像噪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CNR、SNR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80 kV管电压、3.3 ml/s对比剂注射速率联合迭代算法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和碘注射量.
作者:李佩玲;陈娇;赵宇;赵丽;李松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患儿男,7岁,阵发性头痛半个月,伴喷射状呕吐,呕吐后头痛缓解,伴双下肢乏力、行走不稳.查体:闭目难立征(+),余阴性.CT:4脑室见一稍高密度肿块影,约4.2 cm×3.8 cm,内见小点状钙化灶.MRI:4脑室可见一占位,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肿块内见散在T1WI更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周围水肿不明显,双侧侧脑室及3脑室积水扩张(图1A、1B),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C).DWI肿块为稍高信号.
作者:胡钰;方进;邓达标;邹亚妮;周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三维容积成像在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9例甲状腺实性结节手术患者共144个结节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利用三维容积及断层技术行三维重建,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冠状面成像特征,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144个结节中,良性结节75例,恶性结节69例.冠状面成像特征中,良恶性结节的形态、边界、边缘有无成角或毛刺、内部回声及有无微钙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终进入模型的甲状腺恶性结节冠状面成像特征包括形态不规则、边缘成角或毛刺、低回声.三维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实性结节的敏感度为92.75%(64/69),特异度为85.33%(64/75),准确率为88.89%(128/144),均高于二维超声[89.86%(62/69),80.00%(60/75),84.72%(122/144)],但两者的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三维冠状面成像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特征差异显著.三维容积成像在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韩若凌;王艺;张凤娟;孟洁;高洁宁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患者男,60岁,树枝刺伤左侧颈部自行拔出后到外院就诊,给予清创、缝合术,放引流条处理;术后3天撤引流条,随后切口处间断流脓2月余,于我院就诊.查体:左侧耳后乳突下2 cm处见一直径约2 cm大小包块,局部皮肤红肿、破溃,伴黄色脓液,压痛,有窦道形成,初步考虑有异物残留并感染.外科探查窦道深约4.0 cm.颈部平片该区域软组织密度略增高,未见明确异物.将无菌纱布条经碘水浸润后,填塞入左颈枕部窦道行CT扫描:左颈后部枕骨下见斜行窦道影,距枕骨约0.8 cm,窦道深度约4.3cm,宽度约0.8cm,相邻肌肉脂肪间隙消失,肌群密度增高(图1、2),周围见少量渗出,累及范围约3.4 cm×4.0 cm×4.5 cm,窦道周围未见大血管,未累及颈髓及枕骨;CT重建后见窦道末端呈蜂窝状,隐约见条片状低密度,怀疑有异物.
作者:尹涛;温毅;张瑞萍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内-中膜厚度定量检测(QIMT)及动脉僵硬度定量检测(QAS)技术评价不同危险性分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分为低危亚组31例,中危亚组48例,高危亚组67例,很高危亚组109例;另选70名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QIMT软件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QAS软件测量颈总动脉弹性指标,包括僵硬度系数(α、β)、动脉扩张性系数(DC)、顺应性系数(C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颈总动脉IMT、α、β及PWV大于对照组,DC及CC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α、β及PWV均随危险性分层升高而增大,DC及CC随危险性分层升高而减小(P均<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除低危、中危两亚组间α及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余各指标在不同危险性分层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受试者PWV均与α、β、DC及CC相关(r=0.859、0.816、-0.703、-0.676),α均与β、DC及CC相关(r=0.976、-0.595、-0.478),β均与DC、CC相关(r=~0.579、-0.445),DC与CC相关(r=0.741,P均<0.001).IMT与PWV、d及β呈正相关(r=0.493、0.404、0.393),与DC、CC呈负相关(r=-0.516、-0.512,P均<0.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弹性指标与危险性分层相关,QIMT及QAS技术可为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性分层提供直接依据.
作者:姬永浩;艾红;顿国亮;谭深;刘建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双源CT灌注缺损评分(P-score)评价急性肺栓塞(APE)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AP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依据右心室与左心室直径比值(RVd/LVd)分为RVd/LVd≥1组与RVd/LVd<1组,比较两组P-score、CT肺动脉阻塞评分(CTPAOI)、心脏、血管形态学测量指标、右心室压力CT征象的差异.并分析APE患者P-score与CTPAOI、RVd/LVd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间P-score、CT-PAOI、主肺动脉直径(mPAd)、上腔静脉直径(SVCd)及奇静脉直径(AV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室间隔凸向左心室腔或平直、下腔静脉及奇静脉对比剂反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PE患者P-score与CTPAOI呈正相关(r=0.75,P<0.001),与RVd/LVd呈正相关(r=0.54,P<0.001);与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饱和度(SaO2)均呈负相关(r=-0.31、-0.29、0.27,P均<0.05).结论 P-score与CTPAOI、RVd/LVd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相关,P-score结合CTPAOI、心脏、血管形态学测量及动脉血气分析可较准确地评价APE的严重程度.
作者:蒲艳军;何芬;李文玲;田兴仓;屈先凤;朱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三维可变翻转角的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与三维传统快速自旋圆波(3D-TSE)及二维快速自旋回波(2D-TSE)序列磁共振胰胆管显影(MRCP)用于显示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图像质量.方法 采用呼吸导航的3D-SPACE序列和传统3D-TSE序列及屏气采集的2D-TSE对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22例胆道结石患者(患者组)行MRCP,比较3种成像方法的图像采集时间、胆总管CNR、胰胆管影像质量、及对结石的显示情况.结果 在患者组及对照组中,3D-SPACE胆总管CNR均明显高于传统2D-TSE、3D-TSE序列(P均<0.05);3D-SPACE序列图像质量评分、运动伪影、胆总管、左右肝内胆管、主胰管评分均明显高于2D-TSE、3D-TSE序列(P均<0.05);3D-SPACE序列影像采集时间均较传统3D-TSE序列减少,患者组减少(20.90士0.21)%,对照组减少(23.09士0.12)%.2D-TSE序列用时短,SPACE序列原始像对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显示优.结论 相比于2D-TSE-MRCP、3D-TSE-MRCP序列,3D-SPACE-MRCP影像质量更好,其原始影像更适用于显示胆囊和胆管结石,但图像采集时间长于2D-TSE.
作者:孙岩;庄启湘;陈浩;郑志勇;谢萍;刘可夫;刘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及其对病变危险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平扫(12例)及增强(14例)CT表现并与其危险度的分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1例患者中,低度危险6例,中度危险2例,高度危险13例.大径≤5 cm多为低度危险,>5 cm多为高度危险.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液化坏死、瘤内气体、与胰腺关系(胰腺受压或界限不清)在不同危险度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形状、生长方式在不同危险度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均呈中度到明显强化.3期肿瘤实质与腹主动脉、肝门静脉的CT值差值的比值在低、高度危险性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病变危险度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玉玲;刘吉华;杨志涛;陈静静;郭健;李颖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骨显像眼眶单发放射性浓聚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全身骨显像检出眼眶单发放射性浓聚灶患者的骨显像及相关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眼眶放射性浓聚灶的位置、形态,通过随访结合CT、MR检查对照分析病灶特点.结果 30例中,骨显像示眼眶放射性浓聚灶位于右侧17例,左侧13例;累及眼眶上壁23例,外壁4例,下壁2例,内壁1例;呈点状放射性浓聚28例,呈条状放射性浓聚2例.10例接受骨显像随访复查的患者均未见新发病变,其中8例眼眶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2例较前变浅.10例接受颅脑CT检查的患者中,8例呈磨玻璃密度,2例呈低密度;7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7例病灶大径<1 cm,3例≥1 cm.5例病灶呈膨胀性改变.9例接受颅脑MR检查的患者中,6例MR未见异常,3例T1WI及T2WI可见眼眶局灶性低信号.结论 眼眶单发浓聚灶好发于外上壁,多呈点状放射性浓聚,CT及MR检查提示部分为骨纤维源性病变.
作者:宋乐;袁慧书;张燕燕;张卫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3D-UTE序列联合T2* mapping评价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缺损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 26例受检者分别接受腰椎3D-UTE序列、T2* mapping检查.按照椎间盘有无软骨终板缺损分为4组:A组,软骨终板元缺损;B组,软骨终板头侧缺损;C组,软骨终板尾侧缺损;D组,软骨终板头尾侧缺损.测量腰椎正中矢状层面上椎间盘髓核区的T2*值.结果 26例受检者共130个椎间盘,其中A组67个(67/130,51.54%),B组15个(15/130,11.54%),C组24个(24/130,18.46%),D组24个(24/130,18.46%);A~D组髓核区T2*值分别为(49.60±1.97) ms、(45.59士4.76)ms、(40.64±2.84)ms及(24.63士2.6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59,P<0.0001).D组与A、B、C组及A组与C组髓核区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软骨终板缺损与椎间盘退变有关系,软骨终板头、尾侧均缺损比软骨终板头、尾侧单独缺损更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
作者:王娇;查云飞;邢栋;胡磊;刘昌盛;林晖;林苑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MRI资料,观察双侧大腿肌群脂肪沉积与炎性水肿情况,采用4分法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大腿肌群MRI均可见脂质沉积和炎性水肿性改变.不同肌肉间脂肪沉积(x2=75.596,P<0.01)与炎性水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1.368,P<0.01),双侧大腿肌群间脂肪沉积与炎性水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大腿肌群MRI信号特点及分布具有一定特征,MR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作者:梁志刚;笪宇威;康瑞莹;李坤成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在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VTQ技术测量经病理证实的101例患者共129个甲状腺实性结节及周边甲状腺组织剪切波速度(SWV),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绘制SWV诊断甲状腺实性恶性结节的ROC曲线,获得结节SWV诊断恶性结节的佳截点.结果 甲状腺实性恶性结节的SWV[(3.15±1.91)m/s]大于良性结节[(2.06±0.54)m/s,P<0.01].以SWV=2.43 m/s为截点诊断甲状腺实性恶性结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80%(40/59)、91.43%(64/70).甲状腺恶性结节与周边甲状腺组织SWV比值(1.56士0.86)大于良性结节与周边甲状腺组织SWV比值(1.00±0.29,P<0.01).结论 VTQ技术可量化甲状腺结节硬度,对鉴别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荣;王兴田;侯金香;鹿皎;侯秀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双能X线吸收(DXA)和定量CT(QCT)对比评价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骨密度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接受腰椎正位及髋部DXA检查(面积骨密度测量)的社区女性10 472名,接受腰椎QCT检查(体积骨密度测量)的女性562名.将接受两种检查的受检者分别按每10岁年龄段分组.计算各组别的平均骨密度,并计算峰值骨密度各组别的骨丢失率,分析骨密度与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 DXA测量北京地区女性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部的峰值骨密度均在30~39岁年龄组,40岁以后各部位骨密度开始不同程度减低,至80~94岁组腰椎、股骨颈、全髋部累计骨丢失率分别为21.7%、31.4%和29.5%;QCT测量腰椎松质骨的峰值骨密度在20~29岁组,至80~97岁组累计骨丢失率达58.2%.累计骨丢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腰椎松质骨>股骨颈>全髋部>腰椎正位.结论 腰椎QCT可较DXA更早、更准确地显示中老年女性的骨丢失情况,对增龄性骨丢失更敏感.
作者:李娜;唐海;张勇;李大胜;吴丹;冯强强;蔡韦;王仲朴;张天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