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莹;彭鸿灵;赵霞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人体运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完成运动和参与代谢、造血等功能,因此骨骼的健康是维持身体功能的基本保障[1].由于骨骼含大量的钙、密度高,皮质骨和松质骨结构不同,骨与周围软组织都具有良好的天然对比,故非常合适影像学检查.目前,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CT、MR已广泛用于骨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对疾病的检查主要集中在确定有无病变及病变的形态、性质,治疗效果和手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方面.人体骨骼的发育从胚胎开始,至成年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增加骨骼出现丢失,甚至发生骨折.
作者:程晓光;于爱红;余卫;李绍林;查云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低流速对比剂、低电压扫描结合迭代重建算法在下肢动脉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0例接受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低管电压(80 kV)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3.3 ml/s,迭代算法重建图像;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电压(120 kV),对比剂注射速率5.0 ml/s,使用滤波反投影法进行图像重建.扫描结束后记录容积剂量指数(CTDI)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腹部至小腿8个ROI及周围肌肉组织的CT值和标准差(图像噪声),计算CNR及S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比较2组的辐射剂量、碘注射量、血管CT值及图像质量.结果 实验组的CTDI和DLP分别为(3.57土0.64)mGy和(429.26士97.60)mGy·cm,对照组分别为(7.23±0.86)mGy、(918.15±173.53)mGy·c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实验组平均碘注射量为(22.49士2.03)g,对照组(33.48±2.9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5).实验组8个ROI的平均血管CT值和图像噪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CNR、SNR和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80 kV管电压、3.3 ml/s对比剂注射速率联合迭代算法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和碘注射量.
作者:李佩玲;陈娇;赵宇;赵丽;李松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肥厚性硬脊膜炎(HSP)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HSP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7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5例经病理证实.结果 12例HSP患者中,MR显示11例位于颈胸椎的硬脊膜增厚范围为10个以上椎体水平,1例位于胸腰椎的硬脊膜增厚累及范围为5个椎体水平;6例表现为背侧、2例为腹侧硬膜增厚,4例背侧及腹侧硬膜均增厚.2例增厚的硬膜呈结节样,1例合并硬膜外肿物形成,5例合并硬膜囊背侧脂肪增多.增厚的硬膜T2WI均呈低信号,4例T1WI呈等信号,8例T1WI呈低信号.10例增强扫描患者中,4例明显强化,1例中等强化,5例未见强化.结论 HSP以颈胸椎背侧或腹侧硬膜广泛增厚为特点,部分合并硬膜外脂肪增多;增厚的硬膜呈结节样或条带状,少数可合并硬膜外肿物形成;T2WI呈特征性低信号.
作者:张立华;袁慧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s)各参数鉴别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获得病理诊断的患者79例,其中良性病变56例,恶性病变23例.手术病理标本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VD.采用SonoLiver软件定量分析各参数与MVD关系.结果 乳腺病灶TICs的各参数在良恶性肿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病灶的IMAX及QOF明显高于乳腺实质,而且RT、TTP、mTT均较乳腺实质短(P<0.05).恶性病灶MVD数目为(173.16士64.67)个/mm2,良性病灶MVD数目为(149.01土35.16)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TICs各参数只有IMAX与MVD相关(r=0.229,P=0.048).结论 乳腺病变CEUS定量参数的IMAX与MVD存在正相关,通过定量分析的峰值强度参数可以初步评估乳腺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作者:罗佳;刘保娴;梁瑾瑜;郑艳玲;潘福顺;陕泉源;谢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管电压对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排CT机,对欧洲标准脊柱体模和QCT校准体模行CT扫描,根据不同管电压分为80 kV组、100 kV组、120 kV组、135 kV组.每组除电压不同外,其余扫描参数相同,重建标准体模影像,并进行BMD测量.结果 4组标准体模平均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4.32,P<0.05);80 kV组、100 kV组、135 kV组平均BMD值与标准体模BMD真值(116.67 m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0 kV组、100 kV组、120 kV组、135 kV组BMD测量值减真值的绝对值分别为(57.22士1.80)mg/cm3、(22.82±0.65)mg/cm3、(0.08±0.27)mg/cm3、(15.94士2.52)mg/cm3.管电压与平均BMD呈负相关(r=-0.993,P<0.05).结论 不同管电压对QCT BMD的测量结果有影响.采用QCT测量BMD时,建议将扫描协议中管电压固定为120 kV.
作者:王予生;过哲;赵海竹;刘庆华;白荣杰;程晓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骨显像眼眶单发放射性浓聚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全身骨显像检出眼眶单发放射性浓聚灶患者的骨显像及相关影像学检查资料,观察眼眶放射性浓聚灶的位置、形态,通过随访结合CT、MR检查对照分析病灶特点.结果 30例中,骨显像示眼眶放射性浓聚灶位于右侧17例,左侧13例;累及眼眶上壁23例,外壁4例,下壁2例,内壁1例;呈点状放射性浓聚28例,呈条状放射性浓聚2例.10例接受骨显像随访复查的患者均未见新发病变,其中8例眼眶病灶较前无明显变化,2例较前变浅.10例接受颅脑CT检查的患者中,8例呈磨玻璃密度,2例呈低密度;7例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7例病灶大径<1 cm,3例≥1 cm.5例病灶呈膨胀性改变.9例接受颅脑MR检查的患者中,6例MR未见异常,3例T1WI及T2WI可见眼眶局灶性低信号.结论 眼眶单发浓聚灶好发于外上壁,多呈点状放射性浓聚,CT及MR检查提示部分为骨纤维源性病变.
作者:宋乐;袁慧书;张燕燕;张卫方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方法 应用ET技术评价66例颈动脉IM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A组)、111例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B组)及83例正常人(C组)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C组比较,A组颈动脉弹性参数β、Ep及PWVβ显著增高(P<0.01),B组β、Ep、AI、及PWVβ显著增高(P<0.01),AC减小(P<0.01);与B组比较,A组Ep和AI降低(P<0.05).结论 ET技术可反映颈动脉IM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的降低.
作者:崔浩;杜国庆;张蕾;任敏;田家玮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及其对病变危险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平扫(12例)及增强(14例)CT表现并与其危险度的分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21例患者中,低度危险6例,中度危险2例,高度危险13例.大径≤5 cm多为低度危险,>5 cm多为高度危险.十二指肠间质瘤的液化坏死、瘤内气体、与胰腺关系(胰腺受压或界限不清)在不同危险度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形状、生长方式在不同危险度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均呈中度到明显强化.3期肿瘤实质与腹主动脉、肝门静脉的CT值差值的比值在低、高度危险性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对病变危险度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玉玲;刘吉华;杨志涛;陈静静;郭健;李颖端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58例COPD患者按肺动脉收缩压分为轻度肺动脉高压(MPAH)组和无肺动脉高压(NPAH)组,另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二维应变软件于剑下四腔心切面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和中间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峰值应变(S)及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对比各组间常规超声参数及二维应变参数的差异.结果 常规超声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PAH组及NPAH组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和舒张末期右心室中间段内径均明显增大,MPAH组收缩末期主肺动脉内径(MPA)增大(P均<0.05);与NPAH组比较,MPAH组RVAW和MPA均明显增大(P均<0.05).二维应变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PAH组和NPAH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及中间段Vs、S、SRs均显著减低(P均<0.05);与NPAH组比较,MPAH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及中间段S及Vs均显著减低(P均<0.05).结论 2D-STI技术是一种早期、客观评价COPD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作者:商聪;任卫东;姜镔;张晶;宋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患儿男,7岁,阵发性头痛半个月,伴喷射状呕吐,呕吐后头痛缓解,伴双下肢乏力、行走不稳.查体:闭目难立征(+),余阴性.CT:4脑室见一稍高密度肿块影,约4.2 cm×3.8 cm,内见小点状钙化灶.MRI:4脑室可见一占位,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肿块内见散在T1WI更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周围水肿不明显,双侧侧脑室及3脑室积水扩张(图1A、1B),增强扫描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C).DWI肿块为稍高信号.
作者:胡钰;方进;邓达标;邹亚妮;周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定量CT(QCT)和双回波MR成像评价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 对74名志愿者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分别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XA)和QCT检测腰椎骨密度,MR扫描仪及后处理软件检测腰椎椎体内骨髓脂肪组织.根据腰椎DXA结果分为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和骨质疏松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信号强度比值(SIR)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别检验双回波MRI技术所测SIR与DXA的T值及QCT所测骨量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SIR值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结果 骨量正常组SIR值0.41±0.11,低骨量组SIR值0.55±0.12,骨质疏松组SIR值0.62土0.15,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P=0.002),骨量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间、骨量正常组与低骨量组间S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低骨量组与骨质疏松组间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4),QCT所测骨量与DXA所测T值呈正相关(r=0.675,P<0.01),SIR值与T值呈负相关(r=-0.587,P<0.01).SIR值与QCT所测骨量呈负相关关系(r=-0.599,P<0.001).采用SIR评价骨质疏松的ROC分析显示,SIR=0.54时,ROC曲线下面积大,为0.833,诊断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75.7%.结论 QCT可直接精确测量骨质密度;双回波MRI技术可透过检测骨髓脂肪组织间接反映骨代谢情况.
作者:张灵艳;李绍林;郝帅;严杰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双能X线吸收(DXA)和定量CT(QCT)对比评价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骨密度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接受腰椎正位及髋部DXA检查(面积骨密度测量)的社区女性10 472名,接受腰椎QCT检查(体积骨密度测量)的女性562名.将接受两种检查的受检者分别按每10岁年龄段分组.计算各组别的平均骨密度,并计算峰值骨密度各组别的骨丢失率,分析骨密度与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 DXA测量北京地区女性腰椎、股骨颈及全髋部的峰值骨密度均在30~39岁年龄组,40岁以后各部位骨密度开始不同程度减低,至80~94岁组腰椎、股骨颈、全髋部累计骨丢失率分别为21.7%、31.4%和29.5%;QCT测量腰椎松质骨的峰值骨密度在20~29岁组,至80~97岁组累计骨丢失率达58.2%.累计骨丢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腰椎松质骨>股骨颈>全髋部>腰椎正位.结论 腰椎QCT可较DXA更早、更准确地显示中老年女性的骨丢失情况,对增龄性骨丢失更敏感.
作者:李娜;唐海;张勇;李大胜;吴丹;冯强强;蔡韦;王仲朴;张天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女性颈椎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对46名女性志愿者于同一天行颈椎及腰椎定量CT(QCT)扫描,记录各椎体骨密度数据.分别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 rson相关分析比较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椎体骨密度均数,采用LSD法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颈椎平均骨密度为(281.81±76.13)mg/cm3,腰椎为(147.49士39.65)mg/c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62,P<0.001).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相关性高(r=0.86,P<0.001).结论 女性颈椎平均骨密度高于腰椎,并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相关性高.
作者:于爱红;冯强强;蔡韦;吕艳伟;张勇;程晓光;田伟;吴成爱;赵丹慧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初步探讨采用定量CT(QCT)骨结构分析系统(BIT)测量股骨近段骨皮质的信度和可重复性.方法 收集30例髋部低能量骨折患者,正常侧股骨用于测量,采集髋部QCT扫描数据,于QCT分析工作站上BIT自动选定垂直于股骨颈中段长轴狭窄处横断面,将该横断面分为4个象限,即上前象限(SA),下前象限(IA),下后象限(IP),上后象限(SP),BIT自动估算各象限骨皮质厚度(C.Th),由3名测量者分别进行测量,比较测值的差异及一致性.结果 3名测量者测得的股骨颈狭窄处横断面平均C.Th及SA、SP、IA象限C.Th和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致性均较好,其中平均C.Th的ICC值高,为0.883.而3名测量者测得的IP象限C.Th和骨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IT能够实现获取股骨近段骨密度结果的同时获得骨结构信息,测得的股骨颈横断面上象限及前下象限C.Th及骨密度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作者:王玲;张勇;程晓光;全显跃;曹宇鹏;李文;赵伟;吴远;危杰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官颈癌放疗后骨盆衰竭骨折的MRI特点、骨折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76例具有完整临床及盆腔MRI资料的宫颈癌放疗后患者,分为衰竭骨折组及未骨折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76例中,发生骨盆衰竭骨折共15例(15/176,8.52%).衰竭骨折组与未骨折组间官颈癌首诊时年龄、月经状况、放疗治疗方式及是否适合手术治疗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体质量指数、FIGO分期、盆腔外放疗的辐射剂量、放疗结束至MR检查的时间间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RI示15例均累及骶骨,其中4例同时合并第1或2骶椎横行骨折,3例同时累及耻骨或髂骨.Kaplan-Meier曲线图示衰竭骨折5年累积发病率为31.80%.结论 宫颈癌放疗后骨盆衰竭骨折好发于骶骨,高龄和绝经状态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蔡兆熙;李永;杨泽宏;龚苏;张梦迪;陈建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患儿男,7岁,因活动后胸部不适1年入院.体格检查:血压80 mmHg/50 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9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律,I、aVL、V5和V6导联T波低平.超声心动图:各房室腔大小正常,心瓣膜未见异常,主动脉和主肺动脉未见异常,房室间隔完整.二维超声:左心室侧后壁基底部心肌显著变薄(约0.1~0.2 cm),局部室壁轻微膨出,形成一个囊状结构,口较小(约0.8 cm),体部较宽大(约2.5cm×1.5 cm),多个与室壁紧密连结的条索状结构突入囊腔内;收缩时囊腔扩大,舒张时变小(图1A、1B).
作者:宫坤;王志斌;邢泉生;万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乳腺密度是预测乳腺癌风险的一个指标,致密型乳腺与乳腺癌具有相关性,随着乳腺密度的增加,乳腺癌诊断敏感度下降,尤其是致密型乳腺,极大地降低了放射医师的阳性诊断率.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技术可提高致密型乳腺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本文综述了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对乳腺密度的评估及乳腺癌诊断率的影响.
作者:胡从依;柳杰;刘佩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DXA)对股骨近端髋部结构分析(HSA)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对北京地区40名男性(53~76岁)和76名女性(48~76岁)社区居民行左髋DXA和QCT扫描,分别测量股骨颈横截面积(CSA)和横截面转动惯量(CSMI),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QCT所测CSA和CSMI均大于DXA所测CSA和CSMI(P均<0.01),两种方法测量CSA差值的中位数为0.97 cm2,CSMI差值的中位数为0.49 cm4.QCT和DXA测量CSA和CSMI均显著相关(r=0.85、0.78,P均<0.01).结论 DXA和QCT对中国老年人股骨颈CSA和CSMI测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用于老年人群股骨近段骨结构诊断.
作者:徐黎;王玲;张勇;马毅民;刘丹;王满宜;程晓光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心肌缺血/再灌注(I/R)治疗是减小心肌梗死面积、保留心室收缩功能、降低死亡率和心力衰竭(HF)发生率有效的手段.然而,由I/R引起的心肌内出血(IMH)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心律失常,增加HF、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本文旨在对心血管磁共振(CMR)诊断IMH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作者:徐紫谦;陈伟;陈榆舒;郜发宝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双源CT灌注缺损评分(P-score)评价急性肺栓塞(APE)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AP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依据右心室与左心室直径比值(RVd/LVd)分为RVd/LVd≥1组与RVd/LVd<1组,比较两组P-score、CT肺动脉阻塞评分(CTPAOI)、心脏、血管形态学测量指标、右心室压力CT征象的差异.并分析APE患者P-score与CTPAOI、RVd/LVd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间P-score、CT-PAOI、主肺动脉直径(mPAd)、上腔静脉直径(SVCd)及奇静脉直径(AV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室间隔凸向左心室腔或平直、下腔静脉及奇静脉对比剂反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PE患者P-score与CTPAOI呈正相关(r=0.75,P<0.001),与RVd/LVd呈正相关(r=0.54,P<0.001);与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饱和度(SaO2)均呈负相关(r=-0.31、-0.29、0.27,P均<0.05).结论 P-score与CTPAOI、RVd/LVd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相关,P-score结合CTPAOI、心脏、血管形态学测量及动脉血气分析可较准确地评价APE的严重程度.
作者:蒲艳军;何芬;李文玲;田兴仓;屈先凤;朱力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