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久;阮兴朝;冉红兵;姜定祥;赵大勇
创伤修复是损伤组织恢复其完好结构的必需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炎症反应阶段;②细胞增殖分化及肉芽组织形成阶段;③组织重建阶段[1].有研究发现包括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内的小分子自由基对伤口的良好愈合起到了关键作用[2].现就NO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作以阐述.
作者:张培培;仇树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β-catenin在良、恶性黑素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TM二步法检测25例皮内痣、45例恶性黑素瘤中β-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β-catenin在恶性黑素瘤中异常表达率为73%(33/45),显著高于皮内痣中异常表达率36%(9/25),(P<0.05).结论:β-catenin表达异常在恶性黑素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殷河慧;廖文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正常组织有着严格的血液平衡调节,一旦形成皮瓣,这种平衡状态即被打破而经历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的过程,造成皮瓣部分甚至全部坏死,其发生机制尚未彻底阐明.近二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革命及其向外科领域的渗透,这种研究从组织学、细胞学水平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大量的研究证实,再灌注损伤是组织器官缺血后多种因素经多种途径触发的一种非特异性损伤联级反应,目前有氧自由基、细胞内钙超负荷、能量衰竭、白细胞粘附和过度活化等学说,而根据不同学说提出的不同防治措施,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作者:朱希山;唐胜建;王少华;吕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提供一种面部及眼睑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1995年4月至2003年4月采用颞浅动脉额支预扩张岛状皮瓣修复面部及眼睑软组织缺损16例,切取皮瓣大小大4.5cm×6.5cm,小4.5cm×2cm.结果:预扩张皮瓣全部成活,颜色、质地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异常;3~6个月后行皮瓣修整术,效果理想;供瓣区瘢痕位于头皮内,发际无明显改变.结论:颞浅动脉额支预扩张岛状皮瓣修复面部及眼睑软组织缺损,皮瓣色泽与周围一致,外形满意,且切口隐蔽,是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作者:梁晓琴;唐胜建;杨彪炳;马丽敏;牟少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笔者就阅读<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05年14卷第2期<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并发症处理及其防治>[1]一文后提出以下问题,与该文作者及同行探讨.
作者:曹莉芬;陈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自2002年初至2005年初,笔者在肿胀麻醉下,利用负压吸脂器对218例求美者进行腹部、髂腰部、臀部、大腿等部位采取分部位、小范围多次手术的方法进行抽脂塑身手术,临床效果良好,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报道如下.
作者:徐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典型病例病例1:男婴,4个月,左胸壁出现鲜红色肿块4个月.2002年5月入院治疗,查体:左胸壁皮肤呈草莓状鲜红色高起斑块,皮下肿块大小20cm×15cm×1cm,质地硬,触之局部皮温较高,有轻度压缩性,血小板3.5× 104.诊断:婴儿血管瘤合并血小板减少综合征(Kasabach-Merritt,K-M综合征).MRI检查提示:血管瘤侵及胸壁肋骨以外全层软组织.在静脉麻醉下行栓塞硬化术及激素治疗,用无水酒精3.0ml+得宝松明矾5.0ml.术后1周检查血小板2.0× 105,术后1个月血管瘤表面皮肤变为暗紫红色,触之局部皮温正常,瘤体张力降低.术后6个月血管瘤表面皮肤颜色明显变淡,瘤体变软,2年后视、触诊基本正常.
作者:刘军;宋建星;邢新;欧阳天祥;杨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腋臭的产生是由于腋窝项分泌汗腺(大汗腺)增多,分泌机能亢进,以及大汗腺中的有机物被皮肤中细菌分解后产生不饱和脂肪酸所致[1],不仅给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而且还给他们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自2003年3月~2004年12月,笔者采用电子去脂机抽吸术加搔刮术治疗腋臭21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作者:甘学文;薄红兵;黄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浅层脂肪抽吸术对抽吸区皮肤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头家猪进行浅层脂肪抽吸手术,分别于术后2周、4周、2个月、4个月收集术区以及对照侧全层皮肤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包括皮下脂肪厚度变化、组织学变化、真皮内的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变化、真皮及皮下组织中的纤维变化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大体标本显示抽吸区皮下脂肪厚度降低,抽吸区的皮肤收缩;HE染色显示手术区与对照组脂肪细胞形态无改变,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脂肪组织结构于术后4个月恢复正常;胶原VG染色显示术区胶原沉积且排列紊乱,网状纤维及弹力纤维于术后2个月显著增生,于4个月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浅层脂肪抽吸术通过破坏真皮下脂肪,损伤、刺激真皮收缩而引起皮肤显著收缩;浅层脂肪抽吸术后皮下脂肪内抽吸隧道形成新的纤维网,皮肤重建在真皮层产生新的胶原,使皮肤收缩.
作者:朱桂英;宫昔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一种有效的方法使埋线法重睑术后疗效更稳定,重睑线不易消失,达到持久而良好的美容效果.方法:在术中每一埋线定点部位埋入相互部分重叠的两根缝线,使需粘连处成为一小短线连接,其余方法同传统埋线法.结果:全组30例患者及医生对重睑效果均满意,术后出现线结外露等并发症经简单处理未影响重睑效果.结论:运用一点双线套缝埋线法使重睑术的力学关系更合理,效果更可靠.
作者:李荣;陈文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成都地区正常(牙合)人的面形、上牙弓形和切牙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都地区年龄16~40岁正常(牙合)个体65名,获取其面形、上牙弓形和切牙形的图像后,以方圆形、椭圆形和尖圆形进行分类、统计学处理并用相关软件进行数字化采点、多次方程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成都地区正常(牙合)人的面形、上牙弓形和切牙形三者一致性所占比率为男性32%、女性37.1%.上牙弓以椭圆形居多,占48%(男)和51. 4%(女).多次方程曲线对牙弓的拟合效果良好而对面形和切牙形的效果不佳.上切牙唇面以平坦型居多.结论:成都地区正常(牙合)人的面形、弓形和切牙形三者的相关性较低,而它们两两间的相关性较高.4次方程曲线可对牙弓进行良好的拟合.
作者:莫水学;李志华;陈扬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细胞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 sue growth factor,CTGF)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它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11例增生性瘢痕、10例瘢痕疙瘩及1 0例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CTGF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的表达,以了解它们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结果:正常皮肤中CTGF的表达为阴性;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CTGF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TGF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较增生性瘢痕为高,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TGF在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贤金;张一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面部深Ⅱ度烧伤治疗的佳方法.方法:选择140例成人烧伤总面积2%~48%(儿童1%~10%)、头面部以深Ⅱ度烧伤为主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试验组于伤后2~3天行磨削、搔刮、削痂综合治疗,覆盖异体皮保护创面;对照手术组同期行单纯削痂,0.5%碘伏油纱包扎创面;对照换药组用SD-Ag霜进行换药治疗.分别观察手术去除坏死组织和消除肿胀、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情况等,并随访观察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患者血容量是否充足的指标、有无并发症的产生,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差异(P>0.05),试验组在去除坏死组织和消除肿胀方面,与传统削痂术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出血量方面,每1%TBSA的出血量试验组(8.1ml±6.4ml)较对照手术组(1 3.9ml±11.5ml)明显减少(P<0.05).试验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 3.32±1.57)天,较对照削痂组(22.37±5.39)天及对照换药组(36.89±5.32)天均明显缩短(P<0.05),试验组在愈合质量及瘢痕增生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削痂组和对照换药组(P<0.05).结论:磨、刮、削痂综合治疗面部深Ⅱ度烧伤,不受面部凹凸处的限制,磨削痂的深浅度易掌握,既有效清除坏死组织,又大程度的保留间生态上皮,比传统削痂术损伤轻,符合整形外科微创手术的技术要求,瘢痕增生明显减少,色素沉着少,提高了创面愈合质量.
作者:张逸;瞿勋;蒋平;胡克苏;张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血管形成在个体发育、创伤愈合以及肿瘤生长等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血管形成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因子和多种细胞成分参与的、动态的、协调的复杂过程,但其起始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内皮细胞(EC)的增殖、迁移、分化及管腔形成[1].内皮细胞凋亡即内皮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可促进血管形成,相反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则抑制血管新生导致血管退化.多种促进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不但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粘附,而且能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本文主要回顾血管形成与内皮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作用机制.对调节内皮细胞生存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理解,将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组织缺血的方法.
作者:郑岩;易成刚;郭树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睑袋的形成是眶周衰老的表现,临床上以皮肤肌肉眶隔松弛型[1]为多见.睑袋修复术是美容外科中常见的手术之一[2],它对面中1/3的年轻化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眶隔松弛薄弱是导致睑袋形成的主要原因[3],因此,正确处理眶隔组织能有效提高睑袋修复术的临床效果.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传统的睑袋修复术中简单的眶隔脂肪剪除改为眶隔剪开、眶脂释放,眶隔缩紧连带眶脂缝合固定于眶缘以填充眶下缘前方的凹陷区,使眶隔得以重置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盛建辉;胡滨;杨晓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消白合剂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消白合剂醇提液作用于豚鼠背部皮肤,观察对黑素生成的影响.结果:消白合剂醇提液对豚鼠表皮黑素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结论:促进黑素形成是消白合剂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志军;罗文辉;韩景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在毛细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血管紧张素Ⅱ与毛细血管瘤发生、发展及自然消退可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AT1和AT2受体在29例毛细血管瘤和9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结果:在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组织中扩张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仅见AT1受体表达,未见AT2受体表达.在消退期毛细血管瘤组织中扩张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可同时检测到AT1和AT2受体阳性染色信号.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可能通过AT1和AT2受体参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及自然消退.
作者:刘宏伟;程飚;余文林;殷世杰;刘永波;王捷;廖元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和评价强脉冲光子技术设计的美容治疗仪脱毛的疗效.方法:应用强脉冲光子美容仪对36例患者不同部位进行脱毛,将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36例多毛症患者,治疗3~5次,总有效率为88.9%.治疗后随访3~6个月,没有发现色素沉着,紫癜、红肿及水肿等并发症,治疗结果患者比较满意.结论:强脉冲光子脱毛技术对患者不同部位的脱毛均有较好的效果,无严重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但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临床观察和研究.
作者:张静;李亚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改进常规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的不足,增进固位、稳定.方法:采用两段式义齿结构、两个就位方向和插销锁连接固定.结果:义齿的固位、稳定效果明显提高.结论:铰链式分段义齿是对常规可摘局部义齿的一种补充与改进,对组织倒凹过大、固位要求高的患者,能够明显改善修复效果.
作者:逯宜;安钢;白乐康;白林;刘越胜;周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NK1受体在大鼠牙髓及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冰冻切片和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K1受体在大鼠牙髓及牙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NK1受体在大鼠牙周及牙髓组织内分布广泛,在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成牙骨质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均呈强阳性表达;在牙髓成纤维细胞和牙槽骨细胞呈弱阳性表达;在牙齿根髓和冠髓内可发现染色阳性的血管样条索.结论:P物质可能直接作用于牙髓和牙周组织,细胞在牙髓及牙周炎症、修复反应中发挥作用.
作者:侯玉;段银钟;孙应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