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五种植物挥发油霜抗人体蠕形螨作用的研究

李文戈;郑罡;张春元;张旭;孙等军;衣利;曹煜;李淑芳

关键词:人体蠕形螨, 姜黄油霜、丁香油霜、桉叶油霜、珊瑚姜油霜、木姜子油霜, 挥发油, 抑制
摘要:目的:观察五种不同的植物挥发油霜对人体蠕形螨杀灭作用的情况,筛选出新的天然杀螨药物.方法:在室温18℃~26℃,相对湿度为60%~70%的条件下,从我科门诊患者和健康人群的额部、双颊、鼻部、鼻唇沟取蠕形螨,立即加入不同植物挥发油霜,显微镜下观察蠕形螨的存活情况,筛选出此五种植物挥发油中杀螨效果佳者,又对其进行不同浓度抗蠕形螨作用的显微镜观察.结果:姜黄、丁香、桉叶、珊瑚姜、木姜子这五种植物的挥发油霜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人体蠕形螨作用,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螨虫死亡率明显增高,而其中姜黄油霜的杀螨效果强,加药后2h螨虫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基础霜比;P<0.05,与木姜子油霜比;P<0.05,丁香、桉叶、珊瑚姜、木姜子这四种植物挥发油霜的螨虫死亡率差别无显著性).桉叶油霜及新肤螨灵霜的杀螨作用次强(P<0.05,与基础霜比).而且,随着加药时间的延长,姜黄油霜组螨虫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与基础霜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其他的各组与基础霜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姜黄、丁香、桉叶、珊瑚姜、木姜子这五种植物挥发油霜有抗人体蠕形螨的作用,其中以姜黄挥发油霜的作用强.我们的研究为临床治疗蠕形螨的天然药物开发打下了一个基础.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主要探讨BSSR0后退下颌骨术后骨的稳定性,了解导致复发的有关因素.方法:46例单纯下颌前突患者,不包括存在偏颌畸形的病例.所有患者于手术前一周(T1)、术后一周(T2)、术后6个月或6个月以上(T3)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硬组织的相对位移.结果:BSSRO后退下颌骨后,使得硬组织Li点平均后退了6.5mm,B点平均后退了7.3mm,Pg点是8.5mm,Me点为9.1mm.各标志点的平均复发率为:Li点复发率为2 3.1%、B点复发率为24.7%、Pg点复发率为25.9%、Me点复发率为26.4%.结论:影响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后复发的因素很多,其中受髁状突的影响使得下颌骨在向前复发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的水平复发,而是水平逆时针旋转复发.复发可能与后退量存在相关关系,但需要超过一定的后退量.

    作者:敖建华;刘彦普;丁宇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瘢痕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组织创伤修复包括再生和瘢痕愈合两种形式,其中再生一般只发生在低等生物和胚胎早期的创伤,成人组织创伤修复一般通过瘢痕愈合.瘢痕又包括不高出于正常皮肤的非病理性瘢痕(又称正常瘢痕,Normal scar)和高出正常皮肤的病理性瘢痕(又称异常瘢痕abnormal scar),其中多数伤口愈合后表现为病理性瘢痕,后者又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

    作者:倪云志;郭树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肿胀麻醉注射器负压抽吸微创治疗腋臭

    目的:探索一种根治腋臭的简易的微创手术方法.方法:以18号硬膜外穿刺针与20ml注射器在局部肿胀麻醉的腋毛区形成负压后反复抽吸包含大汗腺的皮下组织浅层与真皮层.结果:本组治疗290例,282例达一次性根治,8例单侧轻度复发,治愈率97%.结论:手术成功率高、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不遗留瘢痕、恢复快、痛苦少、保留了腋窝的完整性,可重复操作,是一种理想的、值得推广的腋臭治疗方法.

    作者:郑华飞;陆蓉;林含;李俊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脂肪抽吸法副乳腺矫治术

    目的:介绍将脂肪抽吸术应用于矫活副乳腺的8例临床实践经验.方法: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单纯脂肪抽吸和脂肪抽吸+皮肤切除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副乳腺.结果:所有患者完全吸除副乳腺及局部增生的脂肪组织,效果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脂肪抽吸法不仅可以应用小切口微创治疗副乳腺,而且很好的解决了副乳腺局部脂肪组织增生的问题,提供了副乳腺矫治的一种较好的新方法.

    作者:范巨峰;卢声奇;刘学东;严世平;王丽;李瑞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体积和剂量对斑试皮肤反应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积和剂量对斑贴试验皮肤反应结果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1%和2%)和体积(10μl、15μl、20 μ 1、25μ 1和30μ1)的十二烷基磺酸钠(SLS)行斑贴试验,皮肤反应结果采用临床评估和经表皮失水率(TEWL),皮肤色素仪a*值等非创检测相结合.结果:非创检测结果提示随试验物体积升高,皮肤反应程度有增强趋势;而临床评估剂量及体积之间的差异较小.结论:不同体积的SLS对斑试皮肤反应结果有影响.

    作者:刘娜;王学民;袁肖海;吴琰瑜;谈益妹;周玉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竭提取物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竭提取物对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血竭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将血竭经过氯仿、乙酸乙酯、乙醇回流提取得到三种提取液,进行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血竭提取物在不同浓度以及不同时间点对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并绘制适浓度下细胞生长曲线.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适浓度培养条件下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血竭乙酸乙酯提取物在0.0625~0.5mg/m1浓度范围内,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在0.5mg/ml浓度值时促进作用显著,此条件下细胞DNA合成S期较对照组增加25.7%(P<0.01).结论:血竭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显著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作用,提示血竭可能具有促进创面愈合中再上皮化的作用.

    作者:李丹;郭树忠;王胜春;张琳西;易成刚;胡永武;张旭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眼睑再造成形术116例体会

    眼外伤、眼烧伤、眼部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等多种原因可致眼睑部分或全部缺损,严重影响眼睑正常的外形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并极为妨碍面部美观[1].回顾我院自1994年至2004年间眼睑缺损行眼睑再造术的患者116例,进行临床分析,并总结经验体会如下.

    作者:薛爱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不同肾上腺素浓度张力性浸润对腭裂手术中止血效果的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肾上腺素浓度的张力性浸润对腭裂术中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3岁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即0.5%利多卡因组(空白对照组),1/10万肾上腺素组,1/20万肾上腺素组.观察术中的出血量、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张力性浸润的消失时间.结果:术中的出血量:空白组(62.7±3.23)ml;1/10万肾上腺素组(37.3±2.33)ml;1/20万肾上腺素组(46.7±2.61)ml,各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别(P<0.01).含有肾上腺素两组对心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别(P>0.05),波动范围为20~45次;对血压变化的影响,无统计学的差别,平均变化为9.75mmHg.在对照组,出血反跳的时间为15~20min,平均的时间为17.5min;1/10万肾上腺素组为40~60min,平均时间为45min;1/20万肾上腺素组为25~50min,平均为30min.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局部张力性浸润是腭裂术中止血的基础,在注射的溶液中加入肾上腺素能有效的延长反跳出现的时间.

    作者:郑瑛;周昌龙;侯成群;谭卫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中国美容医学知名专家--系列报道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皮肤性病专科高质量数码照片的拍摄技巧

    皮肤性病专科作为一门形态性很强的医学学科,图片摄影已成为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科学性和艺术性角度分析,人体皮肤的损害特点有其独特的一面,如何能更有效地获取高质量数码图像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因此,探讨皮肤性病科学的数码摄影技术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近年来使用数码相机采集了万余张照片,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作者:林立航;黄拔瑞;林滔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眉形重塑的临床治疗体会

    先天性眉形不美、眉眼间距短窄、眉毛稀疏、中老年面部老化形成上睑或外眦角下垂以及文眉失败等,严重影响人的面部容貌美,故有较多求美者要求手术治疗来改变现状.自栽1996年8月~2004年10月,笔者对530例求术者进行了切眉、术后文眉等眉形重塑手术,术后效果满意,现将临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苏培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诱导成骨能力的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生长时的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方法:取成年大鼠2只,处死后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第8天时添加矿化液诱导培养,细胞经传代后绘制生长曲线.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其生长特性,并进行甲苯胺蓝染色,Von Kossa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增殖活跃.经诱导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高,连续培养30天,Von-Kassa染色显示有局灶状钙盐沉积.结论:MSCs易于分离培养,体外扩增速度快,在矿化条件下,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即具有很强的成骨能力,为研究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植入体内成骨奠定基础.

    作者:高全文;杨连甲;梁立民;柳春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正常汉族青年人微笑特征的计算机测量研究

    目的:研究汉族正常(牙合)青年人的微笑特征,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在头颅定位仪辅助定位下,利用数码相机采集90名18~24岁学生(男44人,女46人)正面休息位及微笑位照片,进行计算机辅助测量分析,得到29项有关微笑特征的测量指标.结果:正常(牙合)男女面部软组织特征有显著差异,软组织动态变化无明显差异;下唇上缘与上切牙切缘距、微笑线比率及左上中切牙临床冠长三项反映微笑时唇齿关系的指标,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微笑类型具有性别差异.结论:姿势性微笑位是研究微笑的标准像位;微笑特征中的部分指标显示出性别差异,因此男女应分别进行研究;正常(牙合)女性的中位微笑更接近理想微笑的标准.

    作者:武俊杰;段银钟;钱红;王海雪;王晓洁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重组人VEGF基因治疗提高游离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率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对大鼠游离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36只,分三组,于游离颗粒脂肪移植后分别注入重组的VEGF质粒(目的基因组),空白质粒(空白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于术后7、15、30天分别采集移植的脂肪组织,计算植入物校正重量比并行HE染色观察一般组织病理改变,同时使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的VEGF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结果:目的基因组在移植物重量改变方面显著小于空白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P<0.05),其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空白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外,在空白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镜下存在大量囊样脂池、坏死区.结论:皮下注射的转VEGF基因的质粒在组织中能够表达VEGF,并诱导新血管的形成,增加血流灌注,减少移植组织的吸收,促进移植脂肪存活.

    作者:刘宇兰;张一鸣;聂祝峰;易传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MAS层叠固定术在眉和上睑年轻化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中年眶周老化病人的简单而有效的门诊手术方法.方法:通过眉整形切口应用SMAS层折叠方法对一组病例进行治疗,并进行术后满意度问询和随访.结果:本组66例病人手术后对效果满意,并发症少,随访6~24个月,术后瘢痕小,疗效持久.结论:该手术创伤小,效果持久,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刘凯;李青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第一二鳃弓综合征之大口畸形的整复体会

    第一二鳃弓综合征,又称单侧颜面部发育不全,表现为颌面部多发畸形,大口畸形是其中较常见的症状[1],理想的手术效果是术后形态佳、不复发、无动态畸形、瘢痕不明显.2002~2004年,我们收治了4例第一二鳃弓综合征之大口畸形患者,采用改进传统大口畸形整复术的方法修复后,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晓岩;宋任游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光子嫩肤术治疗34例面部敏感皮肤的临床疗效观察

    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加重,化妆品和激素类药品的滥用,以及不当的美容护理,致使面部皮肤出现敏感症状的人数迅速增加.在这些人群中,有部分因及时合理的治疗获得痊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由于不规范的治疗陷入越治越严重的尴尬境地.其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性红斑、表皮萎缩、皮肤敏感、灼热、瘙痒等症状.

    作者:王玮蓁;黄海;吴纪园;刘晓峥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先天性漏斗胸的微创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的临床疗效及美容效果.方法:采用胸腔镜辅助或胸骨后肋软骨离断、部分切除,TC4钛合金钢板胸骨后支撑矫正治疗24例漏斗胸患儿.结果:达到畸形胸廓矫正和胸壁外表及完整性美观美容.结论:微创手术是治疗先天性漏斗胸的理想的美容手术方式.

    作者:徐泉;高亚;张宪生;段怡涛;李鹏;郭新奎;孟保英;刘宾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西安地区骨性Ⅱ类长短面型青年的三维测量研究

    目的:对西安地区部分汉族骨性Ⅱ类长短面型青年进行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测量,将该年龄组的颅面部各器官之间的三维测量值及比例指数在长短面型之间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Farkas的颅面部软组织表面测量方法,对西安地区骨性Ⅱ类长短面型青年进行54项测量.结果:通过对西安地区部分汉族骨性Ⅱ类长短面型患者进行颅面部软组织的三维测量,发现:1.从三维测量值中可见骨性Ⅱ类长面型相对于短面型患者下颌角大(150.4°>120.8°,P<0.01).2.从三维测量比例指数中可见骨性Ⅱ类长面型相对于短面型较窄、长,前全面高较大,前上面高及前下面高均较大(P<0.01).结论:西安地区骨性Ⅱ类长短面型之间不仅面高比不同,颅面部软组织的其他三维测量值及比例指数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作者:王菲;周洪;任敏宁;司新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介绍一种男性巨乳头整复的方法

    1病例介绍某男,22岁,因先天性左侧乳头发育异常巨大于2004年9月15日就诊本院,要求手术.问诊左侧乳头自幼年起便较右侧粗大,在十四、五岁时增粗增大更为明显.我们考虑:一是发育异常,二是经过长期外界刺激与摩擦,从而引起左侧乳头的异常增生.

    作者:孙建斌;易东菊;傅海曙;彭孝武;廖成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