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旻静;刘林嶓;陈言汤;张建文;翟晓梅;王喜梅
扁平疣好发于青少年男女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影响美观.2004年6月~2005年6月,我科采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58例扁平疣患者,疗效确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鲍海平;边峰;边二堂;武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头帽肌激动器联合应用对生长期安氏Ⅱ1类骨性错(牙合)的牙、颌、颅面的影响.方法:选择11例早期安氏Ⅱ1类骨性错(牙合)采用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11例患者经过6~8个月的治疗,抑制上颌骨发育,促进下颌骨生长效果显著.ANB角、U1-NB距、U1-NA距、wits值、覆(牙合)、覆盖减小,SNB角、U1-L1角、Po-NB距显著增加(P<0.05),上下颌间关系协调.磨牙关系为Ⅰ类或偏Ⅲ类关系.结论:头帽牵引和肌激动器联合矫治适用于骨性安氏Ⅱ1错(牙合)的早期矫治,可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侧面型.
作者:李晓芳;李永明;陈学鹏;郭向红;魏亚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多见于青年男女.以颜面、颈项、胸背部出现针头或绿豆大小的紫红或灰白色丘疹,可挤出黄色脂栓,日久易形成脓疱、囊肿、结节及瘢痕为特征.中医又称酒刺、粉刺、青春痘等.
作者:叶世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1型(Ang Ⅱ type 1,AT1)受体和2型(Ang Ⅱ type 2,AT2)受体在人正常皮肤毛囊、汗腺、皮脂腺中的表达和分布,探索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学技术检测AT1和AT2受体在13例正常皮肤附件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在所检测的13例标本的皮肤附件中AT1和AT2受体都有表达.在汗腺,皮脂腺,AT1和AT2受体在腺上皮细胞有较强阳性染色信号.在毛囊中,AT1和AT2受体在外根鞘、内根鞘上皮细胞中表达较强,但在毛乳头未见阳性染色信号.结论:AngⅡ受体AT1和AT2在皮肤附件中表达和分布提示,Ang Ⅱ可能通过AT1和AT2受体参与毛囊、汗腺、皮脂腺的发生、生长和损伤后再生,进一步研究AT1和AT2受体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皮肤附件疾病的发生机制,改善深度创面愈合的效果.
作者:刘宏伟;程飚;付小兵;余文林;唐建兵;王捷;廖元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局部牙列的正畸治疗能为错位牙、转位牙、过小牙、牙间隙等前牙美容修复创造条件,从而解决了单纯牙体修复无法解决的问题.方法:采用正畸治疗与烤瓷冠桥修复52个前牙.结果:全部病例经过正畸后都为修复创造了条件,修复后牙齿排列整齐、牙体宽度和高度均协调、牙龈附着良好、在功能与美观上均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前牙列缺损同时伴有不同程度错(牙合)畸形通过正畸和前牙美容修复联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闫大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介绍隆鼻术中鼻假体的选择与雕刻的方法.方法:了解受术者的要求,用一根牙签放于鼻根(眉头与内眦中点连线的中点)与鼻尖中点,将牙签一端抬离鼻尖点约2~4mm,从侧面观察决定需要垫高的高度及形状,据此选择适当的假体并对假体进行相应的雕刻.结果:3年中应用上述方法进行隆鼻术50例,切口甲级愈合,无感染,电话随访1~2年,外形满意,无假体外露,无排斥反应.一些国产的鼻假体型号较全,不需太多雕刻,使用方便.进口硅橡胶假体和聚四氟乙烯鼻假体型号单一,需要较多的雕刻.结论:根据鼻畸形的外形,确定所需的假体的形状与厚度,选择适当的假体经适当的雕刻,制成个性化的假体,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赵作钧;王佳琦;张志宏;郑行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易性癖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方法:根据患者要求及客观条件分期手术切除患者全部或部分现有性器官,再造部分或全部异性性器官.结果:本组12例患者根据不同需要全部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全部成功,除Ⅰ期手术后1例出现尿瘘,1例出现阴道狭窄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的精神压力得到缓解.结论:可以通过变性手术解除易性癖患者的精神痛苦.
作者:王永洁;高尚;王大玫;陈忠存;蒋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烧伤后可引起局部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部分色素沉着为暂时性,可自行消退,而有的色素沉着则长期存在,可严重影响皮肤美容.2003年11月~2006年3月,笔者应用光子设备SkinStation治疗烧伤后色素沉着患者65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华;杨帆;陈红艳;李小莉;陈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面部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粘膜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1].所有患者均具有典型皮损,颜面部接触部位有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局部皮肤肿胀、温度高,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自觉瘙痒.若病因未能及时发现或治疗不当则皮炎会反复发作或转化成慢性,表现为患病部位皮肤浸润,增厚和苔藓病变,瘙痒持续,时轻时重,经久难愈,有碍美容且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因此,如何正确预防及处理面部接触性皮炎至关重要.
作者:曹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自2003年以来对6例轻、中度乳腺萎缩并松垂的美容者实施改良双环法乳房缩紧悬吊术取得了满意疗效,此术式较传统治疗乳腺萎缩松垂的术式操作更为简单、损伤更小、瘢痕不明显、术后乳房形态更佳.
作者:张兵;王宝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腋臭主要是由于大汗腺的分泌功能异常,大汗腺排泄的汗液受到皮肤表面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及需氧性白喉杆菌等的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及氨而放出的臭味,影响社交,患者易产生自卑心理.自2003年以来,我科采用小切口肿胀麻醉[1-2]负压吸刮治疗腋臭,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红艳;陈辉;叶华;唐微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种植支抗在牙颌畸形正畸临床中的应用实现了支抗的完全控制,在对支抗控制要求较高的疑难病例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因此,种植支抗逐渐被正畸医生所认识和接受,目前对种植支抗的研究也已成为口腔正畸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曾经在临床应用过的种植支抗有:牙种植体支抗,磨牙后区种植体支抗,骨内种植体支抗,骨膜下种植体、钛板种植体支抗,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吸收种植体支抗等,本文针对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胡湘权;孔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共轭亚油酸(Coniugated linoleic acid,以下简称CLA)是一种存在于反刍动物如牛、羊等的乳脂和肉制品中的天然不饱和脂肪酸[1].20世纪80年代,CLA被发现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之后,科学家们相继发现CLA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脂减肥、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关于CLA与皮肤之间的关系文献报道较少,1985年,Pariza等首次发现CLA能降低小鼠皮肤癌的发病率.之后人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CLA具有有效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预防损伤等重要皮肤生理活性.本文则综述了CLA在皮肤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及对皮肤化妆品方面的应用前景做了分析,期望能促进CLA皮肤药理学及其产业化前沿技术的发展.
作者:李珍;杨得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是一种常见的代谢障碍性皮肤病,系由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皮肤组织所致.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和免疫有关.光镜、电镜组织化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均证实淀粉样物质来源于表皮,由变性的表皮细胞逸入真皮内,并转化为淀粉蛋白,沉积在真皮乳头层所致,目前临床上无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1].为了探讨治疗PCA的新途径,我科自2003年3月~2005年1月应用皮肤磨削术治疗PCA患者30例,取得了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凡;朱小燕;霍亚兰;蔡华;徐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鼻尖整形的材料颇多,各有优缺点,笔者自2005年应用真皮片(无细胞真皮基质,AMD)在隆鼻的同时应用或单独应用进行鼻尖整形,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林;赵绍明;饶颖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面颈部巨大良性肿瘤的整形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到2004年的6例面颈部巨大肿瘤的整形外科治疗方法.结果:6例面颈部巨大肿瘤中神经纤维瘤1例,淋巴管瘤3例,脂肪瘤1例,腮腺混合瘤1例,除1例经过4次手术外,其余5例均行1次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面颈部巨大的肿瘤患者大多伴有面颈部软组织及骨组织畸形,在手术中应遵循整形美容外科及微创治疗的原则,进行颌面颈部的外形及功能整形.
作者:刘丽芳;王笃权;姚斌;张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白癜风是一种原发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症.有关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其发病是具有遗传素质的个体在多种内外因子的激发下表现为免疫功能、神经精神及内分泌、代谢功能等各方面的紊乱,导致酶系统的抑制或黑素细胞的破坏或使黑素体的生成或黑化过程障碍,终致色素脱失[1].本病临床常见,白斑常发生于外伤部位、体腔口周围,可涉及到粘膜或色痣周围,对称分布,有同形反应,白斑处毛发可变白[2].根据白斑的形态、部位、分布范围和治疗反应,可分为两型(寻常型和节段型),两类(完全性白斑和不完全性白斑)及两期(进展期和稳定期).典型的皮疹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较易诊断.但是很多色素减退性皮肤病临床上常与白癜风易混淆引起误诊.下列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如:先天性局限性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先天性泛发性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获得性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伴有其他皮损色素减退性疾病等[3]与白癜风皮损很相似.在临床上我们需加以区别,以便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作者:杨慧兰;林挺;刘仲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头皮冠状切口治疗各类颧骨颧弓骨折的实用性及美学意义.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充分暴露颧额缝、颧骨体及颧弓,复位颧骨颧弓后以微型钛板固定,口腔内辅助切口固定颧颌缝.所有患者经1 0个月~1年随访,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37例颧骨颧弓骨折患者全部治愈,术后面部外形满意,开口度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面神经损伤.结论: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颧骨颧弓骨折,骨折复位充分,面部不留瘢痕,损伤面神经机会极少,但要注意皮瓣翻开的层次.
作者:陈峻岭;付宜静;单晋杰;李可兴;陈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面部轮廓复合改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口内切口,对患者下颌角肥大及颧骨过高等情况进行下颌角和颧骨等多部位的面部轮廓复合改形.结果:自2001年以来完成手术23例,出现术中出血和术后早期感染并发症各1例,经治疗痊愈.随访1年,患者面部轮廓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口内入路面部轮廓复合改形术能安全有效地矫治下颌角和颧骨肥大等症,效果良好.
作者:郑健生;郑庆亦;柳大烈;吴景泉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