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共轭亚油酸的皮肤分子药理及在皮肤科学的应用

李珍;杨得坡

关键词:共轭亚油酸, 皮肤科学, 分子药理, 抗动脉粥样硬化, linoleic acid, 不饱和脂肪酸, 清除自由基, 皮肤药理学, 皮肤化妆品, 作用机制, 肿瘤发生, 预防损伤, 应用前景, 延缓衰老, 实验研究, 生理活性, 生理功能, 前沿技术, 科学领域, 降脂减肥
摘要:共轭亚油酸(Coniugated linoleic acid,以下简称CLA)是一种存在于反刍动物如牛、羊等的乳脂和肉制品中的天然不饱和脂肪酸[1].20世纪80年代,CLA被发现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之后,科学家们相继发现CLA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脂减肥、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关于CLA与皮肤之间的关系文献报道较少,1985年,Pariza等首次发现CLA能降低小鼠皮肤癌的发病率.之后人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CLA具有有效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预防损伤等重要皮肤生理活性.本文则综述了CLA在皮肤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及对皮肤化妆品方面的应用前景做了分析,期望能促进CLA皮肤药理学及其产业化前沿技术的发展.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含氟牙膏对纯钛表面形态、光泽和色彩的影响

    目的:研究含氟牙膏对纯钛表面形态、光泽和色彩的影响.方法:制备规格为11mm×11mm×2mm的纯钛试件板片10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片.第1组用含氟牙膏刷洗,第2组用无氟牙膏刷洗.每组处理前后分别测量钛试件的表面粗糙度、反射率和色彩(CIE L*a*b*)值,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结果:含氟牙膏刷洗组钛试件的反射率下降值、明度下降值和色差均大于无氟牙膏刷洗组(P<0.01),同时含氟牙膏刷洗组钛试件的表面形态改变明显大于无氟牙膏刷洗组.结论:同无氟牙膏相比,含氟牙膏对纯钛的表面形态、光泽和色彩有较大的影响.

    作者:佟宇;郭天文;张惠;党勇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国美容医学知名专家--系列报道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美国美容外科现状初探

    2003~2004年间,笔者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DIEGO)整形外科作访问学者.期间,经德国整形外科协会前主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客座教授GOTTFRIED LEMPERLE的引荐,参观访问了当地的三所医院的整形外科及七家私人美容外科诊所.

    作者:谢宏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改良双环法切口矫治乳房萎缩松垂

    自2003年以来对6例轻、中度乳腺萎缩并松垂的美容者实施改良双环法乳房缩紧悬吊术取得了满意疗效,此术式较传统治疗乳腺萎缩松垂的术式操作更为简单、损伤更小、瘢痕不明显、术后乳房形态更佳.

    作者:张兵;王宝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降低ePTFE隆鼻术后感染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寻找一种降低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隆鼻术后感染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尝试将雕刻成形的ePTFE假体放入含有庆大霉素溶液的注射器内,负压抽吸使庆大霉素溶液进入材料的孔隙,然后将假体置入.结果:比较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感染发生的情况,庆大霉素处理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未处理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减少ePTFE隆鼻术后感染发生率的简便易行方法.

    作者:路会;刘庆阳;高占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正畸与前牙美容修复的联合应用

    目的:局部牙列的正畸治疗能为错位牙、转位牙、过小牙、牙间隙等前牙美容修复创造条件,从而解决了单纯牙体修复无法解决的问题.方法:采用正畸治疗与烤瓷冠桥修复52个前牙.结果:全部病例经过正畸后都为修复创造了条件,修复后牙齿排列整齐、牙体宽度和高度均协调、牙龈附着良好、在功能与美观上均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前牙列缺损同时伴有不同程度错(牙合)畸形通过正畸和前牙美容修复联合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闫大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颌面颈部巨大良性肿瘤的整形外科治疗

    目的:研究面颈部巨大良性肿瘤的整形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到2004年的6例面颈部巨大肿瘤的整形外科治疗方法.结果:6例面颈部巨大肿瘤中神经纤维瘤1例,淋巴管瘤3例,脂肪瘤1例,腮腺混合瘤1例,除1例经过4次手术外,其余5例均行1次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面颈部巨大的肿瘤患者大多伴有面颈部软组织及骨组织畸形,在手术中应遵循整形美容外科及微创治疗的原则,进行颌面颈部的外形及功能整形.

    作者:刘丽芳;王笃权;姚斌;张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CO2激光治疗睑黄瘤658例临床体会

    睑黄瘤是发生在上下睑皮肤皮下脂肪代谢障碍所致的浅层脂肪集聚沉淀后呈淡黄色的片状病损,尤以发生在上睑的皮肤病灶较为常见.而眼部的皮肤组织结构是人体皮肤组织中细薄的软组织,尤其是眼部的上下睑皮肤不仅细薄而且还是面部表情丰富,灵敏的部位,在人体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患者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较为慎重.1992年4月~2005年12月,我科采用CO2激光治疗睑黄瘤患者658例,收到较满意疗效,现就治疗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刘曼华;许斐;刘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齿槽裂植骨整复畸形鼻

    目的:探讨齿槽裂及鼻底进行天然多孔骨(Bio-Oss Collagen材料)移植整复畸形鼻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齿槽裂及鼻底行Bio-Oss Collagen材料植入整复手术.结果:随访9~12月外形恢复良好,唇部和鼻底丰满,鼻翼提升,X线片示齿槽裂及鼻底植入Bio-Oss Collagen材料基本被自体骨取代.结论:用Bio-Oss Collagen材料代替自体骨植入齿槽裂及鼻底整复畸形鼻,均效果良好.

    作者:陈觉尧;吴纪楠;黄素平;郑巧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药抑制黑素生成作用的筛选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中药对小鼠黑素细胞系Mel-Ab及melan-a黑素生成的影响,筛选出有减少黑素生成作用的中药.方法:药物处理Mel-Ab细胞后分别进行黑素含量和细胞生存率的测定.选取的中药在melan-a与鼠角质形成细胞系SP-1共培养做进一步实验.熊果苷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川芎、威灵仙、桂枝、麦冬、白果、蒿本、红花、白苏叶的醇提物,五倍子的水提物在细胞培养水平对黑素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强于相同浓度熊果苷的作用.其中五倍子、威灵仙、白果、川芎在共培养中作用效果更为显著.结论:本研究表明上述九种中药提取物对黑素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仲少敏;吴艳;赵俊郁;汪科;杨淑霞;朱学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安氏Ⅱ类一分类骨性错(牙合)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头帽肌激动器联合应用对生长期安氏Ⅱ1类骨性错(牙合)的牙、颌、颅面的影响.方法:选择11例早期安氏Ⅱ1类骨性错(牙合)采用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11例患者经过6~8个月的治疗,抑制上颌骨发育,促进下颌骨生长效果显著.ANB角、U1-NB距、U1-NA距、wits值、覆(牙合)、覆盖减小,SNB角、U1-L1角、Po-NB距显著增加(P<0.05),上下颌间关系协调.磨牙关系为Ⅰ类或偏Ⅲ类关系.结论:头帽牵引和肌激动器联合矫治适用于骨性安氏Ⅱ1错(牙合)的早期矫治,可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侧面型.

    作者:李晓芳;李永明;陈学鹏;郭向红;魏亚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抗汗除臭剂功效评价

    出汗是维持和控制体温极其重要的生理学功能,但是如果出汗太多则是一种病态,会影响个人卫生和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审美观.在炎热的夏天,汗液被细菌分解后会造成狐臭或汗臭,常常令人感到尴尬,影响正常社交及工作,也对社会公共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而抗汗剂和除臭剂能使汗液的流出量减少,使汗腺分泌物因细菌的分解受到抑制,可起到控制体臭的作用,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且对抗汗和除臭剂类产品功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美国、欧洲地区等国家则申请了一大批抗汗剂和除臭剂的专利,在配方研究、生产工艺和功能评价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1].本文就国、内外抗汗和除臭功效评价方法和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程艳;祁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皮肤磨削术治疗皮肤淀粉样变30例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是一种常见的代谢障碍性皮肤病,系由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皮肤组织所致.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和免疫有关.光镜、电镜组织化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均证实淀粉样物质来源于表皮,由变性的表皮细胞逸入真皮内,并转化为淀粉蛋白,沉积在真皮乳头层所致,目前临床上无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1].为了探讨治疗PCA的新途径,我科自2003年3月~2005年1月应用皮肤磨削术治疗PCA患者30例,取得了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凡;朱小燕;霍亚兰;蔡华;徐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弛的个体化整复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上睑皮肤松弛症患者应用不同的整复术式的效果观察,为整复上睑皮肤松弛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271例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弛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选用单纯松弛皮肤切除术(153例),上睑松弛皮肤切除加皮下缝合重睑术(42例),上睑松弛皮肤切除加微创重睑术(76例).结果:有5例因上睑皮肤切除不够,进行了再次整复术;2例两侧重睑轻度不对称;3例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约半年后恢复.其余261例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上睑皮肤松弛的表现形式不一,患者的年龄、职业及对手术效果的要求各不相同,只有选择相应合适的术式,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健;姚荔湘;余力;朱昌;张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隆鼻术中鼻假体的选择与雕刻

    目的:介绍隆鼻术中鼻假体的选择与雕刻的方法.方法:了解受术者的要求,用一根牙签放于鼻根(眉头与内眦中点连线的中点)与鼻尖中点,将牙签一端抬离鼻尖点约2~4mm,从侧面观察决定需要垫高的高度及形状,据此选择适当的假体并对假体进行相应的雕刻.结果:3年中应用上述方法进行隆鼻术50例,切口甲级愈合,无感染,电话随访1~2年,外形满意,无假体外露,无排斥反应.一些国产的鼻假体型号较全,不需太多雕刻,使用方便.进口硅橡胶假体和聚四氟乙烯鼻假体型号单一,需要较多的雕刻.结论:根据鼻畸形的外形,确定所需的假体的形状与厚度,选择适当的假体经适当的雕刻,制成个性化的假体,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赵作钧;王佳琦;张志宏;郑行跃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外源性锌对任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对超长任意皮瓣成活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32)、对照组(n=32)和处理组(n=32).在大鼠背部设计蒂在头侧的任意皮瓣,约1cm× 7cm大小.分别测定皮瓣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观察免疫组化切片中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的表达部位,并对切片进行图象分析,以积分光密度代表MT的含量.术后7天观察皮瓣成活率.结果:术后6h、12h,处理组MDA含量分别低于对照组15.7%、25.2%(P<0.05),MPO活性分别低于对照组21.5%、19.7%(P<0.05).术后1h、6h、12h,处理组皮瓣NO含量高于对照组70.1%、109.8%、115.6%(P<0.01).处理组中术后6h、12h MT表达量高于对照组47.7%、105.9%(P<0.01).MT表达在皮瓣中表皮基底层细胞、皮下组织及肉膜下组织血管壁细胞、成纤维细胞,毛囊、皮脂腺、汗腺的细胞浆中.处理组皮瓣成活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结论:外源性锌对超常任意皮瓣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作者:谢祥;仇树林;胡国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辅助发音器治疗腭咽闭合不全前后舌位置及运动特点比较研究

    目的:讨论S-A治疗前后舌位置及运动形态对腭裂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头颅侧位X线片对腭裂术后VPI患者,S-A治疗前后、语音治疗一年后舌静止及运动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静止位S-A治疗后舌背明显降低,语音治疗后舌位逐渐抬高,发/a:/音时S-A治疗后及语音治疗一年后,不良代偿习惯逐渐消除,语音清晰度明显升高.结论:VPI的矫正及语音治疗对根除舌不良代偿习惯,获得清晰准确的发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许宏权;李宇;王传家;纪影畅;李国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Klinefelter患者整形综合治疗一例报告

    我院2004年5月为一名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行毛发毛囊移植种植胡须、种植腋毛、种植阴毛,阴茎延长、隆鼻术等系列手术.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心态明显改善.

    作者:赵军;薛志辉;刘照文;吴建明;陈德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脂肪移植物的活性检测研究

    自1893年Neuber在一次德国外科会议上首次提出脂肪移植的概念后,脂肪移植开始在外科领域逐渐开展.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盛行,则出现了以脂肪颗粒形式获取脂肪移植物的简便方法.此后,临床医生报道了脂肪颗粒注射进行脂肪移植的较多病例[1-2].如今脂肪自体移植已被临床应用于填充面部软组织缺损凹陷、半面部萎缩畸形、乳房缺损及小乳症,颜面部美容整形等领域.然而,目前自体脂肪移植术并非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术后效果不佳,或术后改善的效果难以长期维持等,由此造成术后常需多次补充手术充填,从而影响了该方法的应用.其原因为术后存在30%~70%程度不等的吸收率[3-5]和影响移植脂肪存活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作者:陈瑜;李青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口内入路面部轮廓复合改形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面部轮廓复合改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口内切口,对患者下颌角肥大及颧骨过高等情况进行下颌角和颧骨等多部位的面部轮廓复合改形.结果:自2001年以来完成手术23例,出现术中出血和术后早期感染并发症各1例,经治疗痊愈.随访1年,患者面部轮廓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口内入路面部轮廓复合改形术能安全有效地矫治下颌角和颧骨肥大等症,效果良好.

    作者:郑健生;郑庆亦;柳大烈;吴景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