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脂肪移植物的活性检测研究

陈瑜;李青峰

关键词:脂肪移植术, 移植物, 活性, 术后, 脂肪颗粒注射, 脂肪抽吸技术, 面部美容整形, 不确定性因素, 软组织缺损, 接受和认可, 自体移植, 临床应用, 效果不佳, 外科领域, 乳房缺损, 临床医生, 颗粒形式, 简便方法, 小乳症, 吸收率
摘要:自1893年Neuber在一次德国外科会议上首次提出脂肪移植的概念后,脂肪移植开始在外科领域逐渐开展.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盛行,则出现了以脂肪颗粒形式获取脂肪移植物的简便方法.此后,临床医生报道了脂肪颗粒注射进行脂肪移植的较多病例[1-2].如今脂肪自体移植已被临床应用于填充面部软组织缺损凹陷、半面部萎缩畸形、乳房缺损及小乳症,颜面部美容整形等领域.然而,目前自体脂肪移植术并非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术后效果不佳,或术后改善的效果难以长期维持等,由此造成术后常需多次补充手术充填,从而影响了该方法的应用.其原因为术后存在30%~70%程度不等的吸收率[3-5]和影响移植脂肪存活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胀麻醉下经乳晕小切口行男性乳房肥大症治疗

    目的:介绍一种美容效果良好的男性乳房肥大症的外科治疗技术.方法:在肿胀麻醉下经乳晕边缘小切口切除增生肥大的乳腺组织.结果:本组15例共21侧男性乳房肥大症患者,除2例术后出现血肿,经血肿清除、止血处理后切口愈合外,其余病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乳头乳晕无坏死,且乳头乳晕感觉于手术后3~6个月恢复.结论:应用该方法行男性乳房肥大症外科治疗,术后切口不明显.不仅能达到切除增生、肥大乳腺组织的目的,而且美容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仁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隆乳术后填充物取出12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隆乳术后填充物取出的原因.方法:对我院1989年开展隆乳术以来收治的隆乳术后填充物取出124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硅凝胶假体及盐水袋隆乳术后取出的主要原因为包膜挛缩、渗漏及破裂;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取出原因主要为硬结及疼痛不适;脂肪注射隆乳术后取出原因为感染液化.结论:高质量的硅凝胶假体隆乳术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术式,一旦发生问题,可以取出干净,并可更换新假体;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一旦发生问题不能彻底取出;脂肪注射隆乳术后效果不够稳定,易发生感染液化或吸收.

    作者:李谆;于海涛;徐娜;隋继强;霍丽;刘芳霞;张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下睑缘和口内联合切口面中部提升术

    目的:探讨经下睑缘和口内联合切口骨膜下面中部提升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和解剖基础.方法:采用下睑袋切除术的手术切口,在眼轮匝肌下层次常规完成下睑松弛皮肤切除术后,于眶缘下2~3mm切开骨膜,通过口内切口在梨状孔下缘水平切开骨膜,共同完成颧骨和上颌骨的骨膜下分离,外侧的分离止于颧大肌起点的内侧,内侧为鼻骨与上颌骨转折处.切开剥离范围内、外侧骨膜,将颊部脂肪垫的前叶及其下的骨膜,颧部的皮下脂肪垫向上外固定,然后将骨膜与眶缘的骨膜向上外方重叠缝合,缝合下睑切口.结果:采用本方法临床治疗下睑皮肤松弛和面中部老化患者13例,并发症轻,可同时达到下睑和面中部满意的美容效果.结论:本方法切口隐蔽,并发症少,可作为面中部年轻化手术的推荐使用方法.

    作者:李太颖;冯国平;孙广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CO2激光治疗睑黄瘤658例临床体会

    睑黄瘤是发生在上下睑皮肤皮下脂肪代谢障碍所致的浅层脂肪集聚沉淀后呈淡黄色的片状病损,尤以发生在上睑的皮肤病灶较为常见.而眼部的皮肤组织结构是人体皮肤组织中细薄的软组织,尤其是眼部的上下睑皮肤不仅细薄而且还是面部表情丰富,灵敏的部位,在人体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患者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较为慎重.1992年4月~2005年12月,我科采用CO2激光治疗睑黄瘤患者658例,收到较满意疗效,现就治疗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刘曼华;许斐;刘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美容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美容患者是特殊的医疗群体,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求美者在求医目的、地位和判断标准等方面与求医者的区别.进一步指出求美者的心理波动可由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态度等影响,从而引发医疗纠纷.而防范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在心理分析基础上的健全法律、据章行医、有所不为和心理沟通.

    作者:朱希山;唐胜建;王少华;吕建平;王燕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的数码摄影研究(Ⅰ)

    目的:研究Vitapan Classical比色板比色板各比色片中1/3部分的色度值的分布规律,以利于提高临床上的比色准确率.方法:在自然光线下用数码相机对Vita比色板进行摄影,将拍摄结果输入计算机,经Photoshop7.0软件处理后,记录各比色片中1/3部分的正中点及近四个角的点(共五个点)色度值.结果:各比色片偏浅黄红色,是多种颜色的综合,而不是单纯的一种颜色,不同比色片的同一点及同一个比色片的不同点,其色度值是不同的.结论:数码摄影可以较真实地再现Vita比色片的颜色,可以做为临床比色方法的补充.

    作者:包向军;李国强;邓汉龙;王德芳;戴文安;王惠庆;李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改良Mckissock法巨乳缩小术

    目的:探讨重度乳房肥大下垂的理想术式.方法:应用改进的Mckissock术式行乳房缩小术.结果:17例(32只)重度乳房肥大下垂术后外观挺拔,无乳头乳晕坏死发生和其他并发症.结论:改进的Mckissock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手术方法简便,术后乳房外观良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姚远;汪春兰;高学宏;曹东升;丁浩;王帮河;朱华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脂肪移植物的活性检测研究

    自1893年Neuber在一次德国外科会议上首次提出脂肪移植的概念后,脂肪移植开始在外科领域逐渐开展.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盛行,则出现了以脂肪颗粒形式获取脂肪移植物的简便方法.此后,临床医生报道了脂肪颗粒注射进行脂肪移植的较多病例[1-2].如今脂肪自体移植已被临床应用于填充面部软组织缺损凹陷、半面部萎缩畸形、乳房缺损及小乳症,颜面部美容整形等领域.然而,目前自体脂肪移植术并非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术后效果不佳,或术后改善的效果难以长期维持等,由此造成术后常需多次补充手术充填,从而影响了该方法的应用.其原因为术后存在30%~70%程度不等的吸收率[3-5]和影响移植脂肪存活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作者:陈瑜;李青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皮管法鼻再造术探讨

    目的:探讨皮管法鼻再造的手术相关技术和适应证.方法:自1999年以来,我们应用上臂皮管、胸部皮管、腹部皮管临床治疗18例鼻缺损患者.总结相关技术及术式的优缺点和适应证.结果:本组1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外形及通气效果良好.随访3~12个月,皮瓣无明显回缩.结论:对于此组额、面部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皮管法鼻再造是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袁伟;庞星原;任军;白彦;欧阳山蓓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腮腺外面神经颊支的应用解剖研究

    目的:观测面神经颊支出腮腺后的各级分支,为相关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20侧)防腐人头标本,描述面神经颊支出腮腺后的走行、定位及层次.结果:面神经颊支出腮腺后分为2~4支,均走行在SMAS筋膜下;颊Ⅰ、颊Ⅱ恒定出现,其一级分支距腮腺导管分别为(1.1±0.5)cm及(0.5±0.3)cm,且分别向前走行(1.3±0.9)cm及(1.8±0.5)cm后发出二级分支.结论:面神经颊支较为恒定,在面瘫治疗中健侧面神经颊支的二级分支可以作为受体神经,可不损伤面神经颊支主干.面神经颊支的分布及走行也可指导除皱术、扩张器植入、瘢痕切除等手术的剥离范围,不致产生并发症.

    作者:黄渭清;方柏荣;闫迎军;方薛泉;乔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耳再造同期纠正颜面短小畸形38例临床报告

    第一、二腮弓综合征的患者常并发小耳畸形和同侧颜面短小畸形.2003~2005年我中心对38例先天性小耳畸形伴颜面短小畸形的患者行外耳再造手术同时用肋软骨充填纠正颜面短小畸形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万厚;庄洪兴;杨庆华;国冬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降低ePTFE隆鼻术后感染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寻找一种降低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隆鼻术后感染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尝试将雕刻成形的ePTFE假体放入含有庆大霉素溶液的注射器内,负压抽吸使庆大霉素溶液进入材料的孔隙,然后将假体置入.结果:比较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感染发生的情况,庆大霉素处理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未处理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方法是一种减少ePTFE隆鼻术后感染发生率的简便易行方法.

    作者:路会;刘庆阳;高占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痤疮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多见于青年男女.以颜面、颈项、胸背部出现针头或绿豆大小的紫红或灰白色丘疹,可挤出黄色脂栓,日久易形成脓疱、囊肿、结节及瘢痕为特征.中医又称酒刺、粉刺、青春痘等.

    作者:叶世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利用皮片移植及皮瓣转移修复会阴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

    目的:探讨修复烧伤后会阴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990年以来收治的38例会阴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行瘢痕切除松解,21例患者单纯中厚或全厚植皮,4例患者单纯局部皮瓣转移修复,13例患者皮瓣转移配合植皮修复.结果:1例皮瓣尖端2cm坏死,2例部分皮瓣色暗紫,2例植皮部分成活欠佳,经换药及对症处理痊愈,余均疗效满意.结论:皮片移植及皮瓣转移为治疗会阴部瘢痕挛缩畸形的较好手术方法.

    作者:陈旻静;刘林嶓;陈言汤;张建文;翟晓梅;王喜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共轭亚油酸的皮肤分子药理及在皮肤科学的应用

    共轭亚油酸(Coniugated linoleic acid,以下简称CLA)是一种存在于反刍动物如牛、羊等的乳脂和肉制品中的天然不饱和脂肪酸[1].20世纪80年代,CLA被发现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之后,科学家们相继发现CLA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脂减肥、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关于CLA与皮肤之间的关系文献报道较少,1985年,Pariza等首次发现CLA能降低小鼠皮肤癌的发病率.之后人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CLA具有有效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预防损伤等重要皮肤生理活性.本文则综述了CLA在皮肤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其作用机制以及对皮肤化妆品方面的应用前景做了分析,期望能促进CLA皮肤药理学及其产业化前沿技术的发展.

    作者:李珍;杨得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弛的个体化整复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上睑皮肤松弛症患者应用不同的整复术式的效果观察,为整复上睑皮肤松弛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271例中老年人上睑皮肤松弛者,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选用单纯松弛皮肤切除术(153例),上睑松弛皮肤切除加皮下缝合重睑术(42例),上睑松弛皮肤切除加微创重睑术(76例).结果:有5例因上睑皮肤切除不够,进行了再次整复术;2例两侧重睑轻度不对称;3例术后恢复时间延长,约半年后恢复.其余261例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结论:上睑皮肤松弛的表现形式不一,患者的年龄、职业及对手术效果的要求各不相同,只有选择相应合适的术式,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健;姚荔湘;余力;朱昌;张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壳聚糖神经导管修复犬胫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壳聚糖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18条杂交犬,平均分成3组,无菌条件下切断左侧胫神经,制成25mm的犬胫神经缺损模型.采用壳聚糖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的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神经导管作为实验组A组,以单纯PLGA神经导管为B组,自体神经移植组为C组作对照,每组6条犬.术后12周后通过一般观察,肌电图检查,HE染色和S-100免疫组化观察,再生神经图像分析等评价修复的效果.结果:术后12周各组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肌电图,HE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表明A组再生神经轴突数量及再生神经质量优于B组(P<0.05);C组优于A、B组.结论:壳聚糖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的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作者:沈华;沈尊理;张佩华;贾万新;王永春;张兆锋;黄一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国美容医学知名专家--系列报道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竭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天然药物血竭素高氯酸盐(dracorhodin perchlorate,Dp)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影响,为开发新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有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四甲基偶氮唑(MTT)法、吸光度检测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测定血竭素对成纤维细胞增殖、培养基中的胶原含量以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法显示血竭素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率增高,且呈现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还能显著降低培养基中可溶性胶原的含量(P<0.05).RT-PCR法对Ⅰ、Ⅲ型前胶原的mRNA检测显示随着药物浓度增高其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血竭素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培华;罗少军;汤少明;肖佐环;梁杰;左强;李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光子嫩肤治疗烧伤后色素沉着疗效观察

    烧伤后可引起局部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部分色素沉着为暂时性,可自行消退,而有的色素沉着则长期存在,可严重影响皮肤美容.2003年11月~2006年3月,笔者应用光子设备SkinStation治疗烧伤后色素沉着患者65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华;杨帆;陈红艳;李小莉;陈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