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牙冠折即刻美容修复的临床观察

薛荣奇;董金凤;焦惠民

关键词:前牙冠折, 修复, 复合树脂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所致前牙冠折即刻美容修复以恢复其外形和功能的可行性,总结复合树脂即刻美容修复前牙冠折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前牙冠折的不同情况,采用活髓摘除、根管充填、置根管钉或直接置自攻自断螺纹钉,光固化复合树脂即刻美容修复冠折缺损部分.结果:前牙冠折即刻美容修复初期均有满意疗效,半年成功率为94.44%,1年为83.33%,2年为75.00%.结论:在适应证范围内,可以用即刻美容修复的方法治疗前牙冠折.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壳聚糖神经导管修复犬胫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壳聚糖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18条杂交犬,平均分成3组,无菌条件下切断左侧胫神经,制成25mm的犬胫神经缺损模型.采用壳聚糖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的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神经导管作为实验组A组,以单纯PLGA神经导管为B组,自体神经移植组为C组作对照,每组6条犬.术后12周后通过一般观察,肌电图检查,HE染色和S-100免疫组化观察,再生神经图像分析等评价修复的效果.结果:术后12周各组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肌电图,HE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表明A组再生神经轴突数量及再生神经质量优于B组(P<0.05);C组优于A、B组.结论:壳聚糖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的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作者:沈华;沈尊理;张佩华;贾万新;王永春;张兆锋;黄一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前牙冠折即刻美容修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外伤所致前牙冠折即刻美容修复以恢复其外形和功能的可行性,总结复合树脂即刻美容修复前牙冠折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前牙冠折的不同情况,采用活髓摘除、根管充填、置根管钉或直接置自攻自断螺纹钉,光固化复合树脂即刻美容修复冠折缺损部分.结果:前牙冠折即刻美容修复初期均有满意疗效,半年成功率为94.44%,1年为83.33%,2年为75.00%.结论:在适应证范围内,可以用即刻美容修复的方法治疗前牙冠折.

    作者:薛荣奇;董金凤;焦惠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强脉冲光治疗寻常痤疮387例

    2002年11月~2004年11月,笔者使用强脉冲光照射治疗寻常痤疮患者38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丛琴;刘建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白癜风的鉴别诊断

    白癜风是一种原发性、局限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症.有关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其发病是具有遗传素质的个体在多种内外因子的激发下表现为免疫功能、神经精神及内分泌、代谢功能等各方面的紊乱,导致酶系统的抑制或黑素细胞的破坏或使黑素体的生成或黑化过程障碍,终致色素脱失[1].本病临床常见,白斑常发生于外伤部位、体腔口周围,可涉及到粘膜或色痣周围,对称分布,有同形反应,白斑处毛发可变白[2].根据白斑的形态、部位、分布范围和治疗反应,可分为两型(寻常型和节段型),两类(完全性白斑和不完全性白斑)及两期(进展期和稳定期).典型的皮疹对于临床医生而言,较易诊断.但是很多色素减退性皮肤病临床上常与白癜风易混淆引起误诊.下列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如:先天性局限性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先天性泛发性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获得性皮肤色素减退性疾病,伴有其他皮损色素减退性疾病等[3]与白癜风皮损很相似.在临床上我们需加以区别,以便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作者:杨慧兰;林挺;刘仲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平阳霉素对人口腔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和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平阳霉素的抗癌机理,并初步探讨端粒酶作为化疗敏感性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MTT法、双层琼脂培养法、倒置显微镜观察、HE染色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法、TRAP-PCR-ELISA法研究平阳霉素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的抑制作用和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平阳霉素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对细胞大体形态和超微结构有明显的改变,下调c-myc、bac-2的表达,抑制端粒酶活性且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用416ng/ml平阳霉素处理Tca8113舌癌细胞后12h、24h、48h、72h、96h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76±0.03,0.45±0.06,0.32±0.05,0.14±0.02,阴性).结论:平阳霉素可以明显抑制Tca8113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其转移复发倾向,还可作用于线粒体,在下调c-myc、bac-2的表达的同时抑制端粒酶活性.

    作者:商洪涛;刘锐;陈鹏;雷德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腋窝切口胸大肌下假体隆乳术麻醉方法探讨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的止痛效果,探讨腋窝切口胸大肌下假体隆乳术佳麻醉方法.方法:74例行腋窝切口胸大肌下假体隆乳术的患者,在低剂量间断氯胺酮复合麻醉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局部麻醉方法.其中23例患者行常规局部浸润麻醉,18例行肋间神经阻滞麻醉,33例行胸大肌下局部肿胀麻醉.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因止痛不完善而导致手术终止的情况发生,但是麻醉效果和病人反应各有不同.结论:从安全性和止痛效果来看,低剂量间断氯胺酮复合麻醉+局部浸润麻醉与低剂量间断氯胺酮复合麻醉+胸大肌下局部肿胀麻醉都可以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特别是后者同时减少了术中出血和胸大肌的损伤,对于腋窝切口胸大肌下假体隆乳术是佳的麻醉方法.

    作者:李希军;柳大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齿槽裂植骨整复畸形鼻

    目的:探讨齿槽裂及鼻底进行天然多孔骨(Bio-Oss Collagen材料)移植整复畸形鼻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齿槽裂及鼻底行Bio-Oss Collagen材料植入整复手术.结果:随访9~12月外形恢复良好,唇部和鼻底丰满,鼻翼提升,X线片示齿槽裂及鼻底植入Bio-Oss Collagen材料基本被自体骨取代.结论:用Bio-Oss Collagen材料代替自体骨植入齿槽裂及鼻底整复畸形鼻,均效果良好.

    作者:陈觉尧;吴纪楠;黄素平;郑巧仪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CO2激光治疗睑黄瘤658例临床体会

    睑黄瘤是发生在上下睑皮肤皮下脂肪代谢障碍所致的浅层脂肪集聚沉淀后呈淡黄色的片状病损,尤以发生在上睑的皮肤病灶较为常见.而眼部的皮肤组织结构是人体皮肤组织中细薄的软组织,尤其是眼部的上下睑皮肤不仅细薄而且还是面部表情丰富,灵敏的部位,在人体美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患者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较为慎重.1992年4月~2005年12月,我科采用CO2激光治疗睑黄瘤患者658例,收到较满意疗效,现就治疗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刘曼华;许斐;刘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规范操作减少小切口法腋臭清除术后并发症

    目的:减少小切口法腋臭清除术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方法:术前戒烟酒,做好术前检查,手术采取腋部横行小切口,修剪刮除皮下汗腺组织,术中严格消毒,注意彻底止血和充分冲洗术区,术后打包固定,术后2~3天打开外层敷料检视术区.术后避免剧烈运动,适当应用抗炎和止血药物.结果:小切口腋臭清除术后皮下血肿、伤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通过规范手术操作可以明显减少小切口腋臭清除术的并发症.

    作者:唐建兵;程飚;杨光成;李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小切口肿胀麻醉负压吸刮治疗腋臭的护理体会

    腋臭主要是由于大汗腺的分泌功能异常,大汗腺排泄的汗液受到皮肤表面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及需氧性白喉杆菌等的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及氨而放出的臭味,影响社交,患者易产生自卑心理.自2003年以来,我科采用小切口肿胀麻醉[1-2]负压吸刮治疗腋臭,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红艳;陈辉;叶华;唐微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面部接触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

    面部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粘膜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1].所有患者均具有典型皮损,颜面部接触部位有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局部皮肤肿胀、温度高,有明确的化妆品接触史,自觉瘙痒.若病因未能及时发现或治疗不当则皮炎会反复发作或转化成慢性,表现为患病部位皮肤浸润,增厚和苔藓病变,瘙痒持续,时轻时重,经久难愈,有碍美容且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因此,如何正确预防及处理面部接触性皮炎至关重要.

    作者:曹冬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中药抑制黑素生成作用的筛选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中药对小鼠黑素细胞系Mel-Ab及melan-a黑素生成的影响,筛选出有减少黑素生成作用的中药.方法:药物处理Mel-Ab细胞后分别进行黑素含量和细胞生存率的测定.选取的中药在melan-a与鼠角质形成细胞系SP-1共培养做进一步实验.熊果苷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川芎、威灵仙、桂枝、麦冬、白果、蒿本、红花、白苏叶的醇提物,五倍子的水提物在细胞培养水平对黑素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强于相同浓度熊果苷的作用.其中五倍子、威灵仙、白果、川芎在共培养中作用效果更为显著.结论:本研究表明上述九种中药提取物对黑素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仲少敏;吴艳;赵俊郁;汪科;杨淑霞;朱学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耳再造同期纠正颜面短小畸形38例临床报告

    第一、二腮弓综合征的患者常并发小耳畸形和同侧颜面短小畸形.2003~2005年我中心对38例先天性小耳畸形伴颜面短小畸形的患者行外耳再造手术同时用肋软骨充填纠正颜面短小畸形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万厚;庄洪兴;杨庆华;国冬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安氏Ⅱ类一分类骨性错(牙合)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头帽肌激动器联合应用对生长期安氏Ⅱ1类骨性错(牙合)的牙、颌、颅面的影响.方法:选择11例早期安氏Ⅱ1类骨性错(牙合)采用头帽肌激动器联合矫治的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11例患者经过6~8个月的治疗,抑制上颌骨发育,促进下颌骨生长效果显著.ANB角、U1-NB距、U1-NA距、wits值、覆(牙合)、覆盖减小,SNB角、U1-L1角、Po-NB距显著增加(P<0.05),上下颌间关系协调.磨牙关系为Ⅰ类或偏Ⅲ类关系.结论:头帽牵引和肌激动器联合矫治适用于骨性安氏Ⅱ1错(牙合)的早期矫治,可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侧面型.

    作者:李晓芳;李永明;陈学鹏;郭向红;魏亚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人毛乳头细胞条件培养液对斑秃患者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人毛乳头细胞(DPC)条件培养液对斑秃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DPC分泌促进毛囊生长的活性物质.方法:收集体外培养低传代DPC培养上清,制成冻干粉,用于治疗50例斑秃患者,并分别选择其中26例和10例作去炎松组和空白组自身对照.结果:DPC条件培养液组、去炎松组和空白组治愈率分别为74%、54%、10%,有效率分别为96%、73%、30%,DPC条件培养液组其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去炎松组和空白组(P<0.01).结论:人DPC条件培养液有促进斑秃患者毛囊生长的作用.

    作者:罗洋;郝飞;叶庆佾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利用皮片移植及皮瓣转移修复会阴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

    目的:探讨修复烧伤后会阴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990年以来收治的38例会阴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行瘢痕切除松解,21例患者单纯中厚或全厚植皮,4例患者单纯局部皮瓣转移修复,13例患者皮瓣转移配合植皮修复.结果:1例皮瓣尖端2cm坏死,2例部分皮瓣色暗紫,2例植皮部分成活欠佳,经换药及对症处理痊愈,余均疗效满意.结论:皮片移植及皮瓣转移为治疗会阴部瘢痕挛缩畸形的较好手术方法.

    作者:陈旻静;刘林嶓;陈言汤;张建文;翟晓梅;王喜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真皮片在鼻尖整形中的应用

    鼻尖整形的材料颇多,各有优缺点,笔者自2005年应用真皮片(无细胞真皮基质,AMD)在隆鼻的同时应用或单独应用进行鼻尖整形,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林;赵绍明;饶颖慧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脂肪移植物的活性检测研究

    自1893年Neuber在一次德国外科会议上首次提出脂肪移植的概念后,脂肪移植开始在外科领域逐渐开展.随着20世纪80年代脂肪抽吸技术的盛行,则出现了以脂肪颗粒形式获取脂肪移植物的简便方法.此后,临床医生报道了脂肪颗粒注射进行脂肪移植的较多病例[1-2].如今脂肪自体移植已被临床应用于填充面部软组织缺损凹陷、半面部萎缩畸形、乳房缺损及小乳症,颜面部美容整形等领域.然而,目前自体脂肪移植术并非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术后效果不佳,或术后改善的效果难以长期维持等,由此造成术后常需多次补充手术充填,从而影响了该方法的应用.其原因为术后存在30%~70%程度不等的吸收率[3-5]和影响移植脂肪存活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作者:陈瑜;李青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皮肤附件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1型(Ang Ⅱ type 1,AT1)受体和2型(Ang Ⅱ type 2,AT2)受体在人正常皮肤毛囊、汗腺、皮脂腺中的表达和分布,探索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学技术检测AT1和AT2受体在13例正常皮肤附件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在所检测的13例标本的皮肤附件中AT1和AT2受体都有表达.在汗腺,皮脂腺,AT1和AT2受体在腺上皮细胞有较强阳性染色信号.在毛囊中,AT1和AT2受体在外根鞘、内根鞘上皮细胞中表达较强,但在毛乳头未见阳性染色信号.结论:AngⅡ受体AT1和AT2在皮肤附件中表达和分布提示,Ang Ⅱ可能通过AT1和AT2受体参与毛囊、汗腺、皮脂腺的发生、生长和损伤后再生,进一步研究AT1和AT2受体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皮肤附件疾病的发生机制,改善深度创面愈合的效果.

    作者:刘宏伟;程飚;付小兵;余文林;唐建兵;王捷;廖元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皮肤磨削术治疗皮肤淀粉样变30例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是一种常见的代谢障碍性皮肤病,系由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皮肤组织所致.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和免疫有关.光镜、电镜组织化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均证实淀粉样物质来源于表皮,由变性的表皮细胞逸入真皮内,并转化为淀粉蛋白,沉积在真皮乳头层所致,目前临床上无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1].为了探讨治疗PCA的新途径,我科自2003年3月~2005年1月应用皮肤磨削术治疗PCA患者30例,取得了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凡;朱小燕;霍亚兰;蔡华;徐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