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功能性敷料促进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王大太;郭树忠;张旭东;倪云志

关键词:功能性敷料, 供区, 创面愈合
摘要:目的:观察功能性敷料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对48例患者行大腿外取皮,将供皮区创面分为治疗组即用功能性敷料覆盖及对照组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供皮区创面的愈合时间.结果:创面愈合的平均时间,治疗组为(9.2±1.2)天,对照组为(13.3±2.6)天,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功能性敷料能促进供皮区创面的愈合.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yclopamine调控Hedgehog信号通路对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

    目的:探讨cyclopamine抑制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在培养的Hacat角质形成细胞中加入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抑制剂cyclopamine,在不同的作用时间,应用MTT和BrdU掺入的方法,检测cyclopamine对Hacat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cyclopamine可以抑制Hacat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结论:抑制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瑛;李承新;刘玉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应用改进的针刀结合自体脂肪注射行面部整形美容

    目的:寻找一种微创矫正面部皱纹和凹陷的方法.方法:对常用小针刀进行改进,应用改进的针刀切断真皮与表情肌之间的纤维连接或将皮下组织与深层的粘连切断,对一些病人需将皱眉肌作适当切断,将准备好的自体脂肪注射入分离好的腔隙或肌肉断端之间,应用此法矫正面部皱纹及凹陷共31例.结果:切口甲级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发生,随访1~2年,外形满意,疗效持久.其中1例面部凹陷的女患者,注射的脂肪有部分吸收,半年后再次注射自体脂肪,终效果满意.结论:改进的针刀结合自体脂肪注射治疗面部皱纹及凹陷是一种微创、效果持久的方法.

    作者:赵作钧;于丽;吴军玲;宋维铭;王佳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微创悬吊除皱术应用体会

    微创悬吊除皱术,是在小切口除皱术的基础上增加了悬吊技术.我们通过30例临床实践体会:此术式实用性强,操作相对简单,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额颞部松弛皮肤得到明显改善,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静;吴玉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2%水杨酸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2%水杨酸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有效药物(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对象为轻、中度痤疮患者,每天涂药2次,连续治疗6周.结果:2%水杨酸凝胶组在2、4、6周时的有效率分别为5%、30%、60%,无明显不良反应,与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别.结论:2%水杨酸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安全、有效.

    作者:车敦发;管海宏;曹扬;张敏;倪容之;冯传新;叶楠;傅有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肿胀技术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肿胀技术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Ⅰ期手术时,在扩张器置入的区域,根据置入的部位和置入的层次注射0.06%肿胀液,然后切开皮肤皮下,按术前标记的剥离范围剥离,缝合切口,拆线后注水;在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Ⅱ期手术时,取出扩张器后,将皮瓣旋转或推进,切除病变,在扩张包膜基底注射0.06%肿胀液,将扩张包膜切除,缝合切口.结果:自2000年1月~2005年1月,共治疗了50个病例100个扩张器,均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肿胀技术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Ⅰ、Ⅱ期手术中,具有便于腔隙的剥离和减少副损伤,以及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减轻患者术后术区疼痛等优点.

    作者:刘志飞;乔群;王晓军;张海林;闫迎军;曾昂;白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静脉镇静镇痛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用于隆乳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镇静镇痛复合肋间神经阻滞用于隆乳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共60例行择期隆乳术的健康女性病人,随机采用负荷剂量后持续输注咪唑安定-芬太尼(M-F组,n=30)或咪唑安定-芬太尼-氯胺酮(M-F-K组,n=30)的方法,调整注速维持镇静深度在改良的OAA/S评分2~3分.所有病人行双侧T2~T7肋间神经阻滞.结果:两组病人术中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镇静镇痛效果满意,以M-F-K组更为理想.两组病人均在停药后4~12min内清醒,时间无明显差别.术后24h随访所有病人均无术中记忆,对麻醉方法满意.结论:静脉镇静镇痛复合肋间阻滞具有镇痛良好,胸大肌松弛,病人痛苦小、恢复快、并ⅱ发症少、无精神创伤等优点,是适合隆乳手术简单、安全有效的理想麻醉方法,以M-F-K镇静镇痛的效果更加理想.

    作者:唐耿志;罗茂平;邓晓明;胥琨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阴唇肥大的改良楔形切除术

    近年来美容业的蓬勃发展,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一些医学和美学方面的知识,对生殖器整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小阴唇整形的手术量迅速增长,我科2005年9~10月仅两个月便收治了小阴唇肥大患者7例,我们在使用楔形切除法过程中对原有术式做了一些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饶颖慧;杨晓林;赵绍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用改进的MillardⅡ式法修复隐性唇裂10例

    目的:探讨一种修复隐性唇裂的新方法.方法:按改进的Millard法设计切口,沿白唇切迹全层切开皮肤,应用患侧唇上端形成一组织瓣插入健侧下降后形成的鼻小柱下方的缺损内;将口轮匝肌解剖复位,再造人中嵴;游离并悬吊固定患侧鼻翼软骨.结果:本组共10例病人,6例获随访,长1年.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改进的MillardⅡ式法是修复隐性唇裂的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成铤;刘坤;赵振民;黄晨煜;赵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纤维桩树脂核修复前牙牙体缺损的美学评价

    目的:使用纤维桩树脂核修复前牙牙体缺损,通过对修复体长期的临床观察,评价其美学效果.方法:对21例成人患者共计30颗患牙,采用纤维桩树脂核恢复基牙外形并行烤瓷冠修复.结果:对30颗修复体6个月后复查,成功率为100%.12个月后复查,成功率为96.7%.且无牙龈变色、根折、桩折现象的发生.结论:纤维桩树脂核修复前牙牙体缺损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可以满足临床要求.

    作者:曹颖;孙少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肌皮穿支瓣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皮瓣的发展与应用是整形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带蒂转移的随意型皮瓣[1],20世纪50~60年代则出现了肌瓣和轴型皮瓣,20世纪7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的开展,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肌皮瓣和骨皮瓣获得了发展,80年代以来,又相继开发了轴型血管皮瓣、逆行岛状皮瓣、远端蒂皮瓣、筋膜皮瓣、筋膜瓣、真皮下血管网皮瓣、静脉皮瓣和预购皮瓣等.随着肌皮瓣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全身各部位浅表的肌皮瓣已被开发殆尽,90年代以后又提出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肌皮穿支瓣的概念.肌皮穿支瓣可被设计成游离皮瓣或带蒂皮瓣,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它的优点突出,逐渐受到整形外科医生的重视.现对肌皮穿支瓣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侯团结;高学宏;宁金龙;李小静;李平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瘢痕面积及其不规则程度的定量测量方法研究

    目的:探讨相对简便、实用的瘢痕面积定量测量方法;并提出瘢痕不规则程度的一种定量描述方法.方法:采用透明投影胶片或半透明硫酸纸取样,描记待测瘢痕的轮廓.分别以数格法(方法A),数码相机/扫描仪再取样(方法A和B)或数码相机直接取样(方法D)后结合电脑软件,测量瘢痕轮廓面积;采用方法B所测的瘢痕周长和面积,建立描述瘢痕不规则程度的4种数学模型,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测量瘢痕面积的方法B和C的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较好;瘢痕不规则程度的测量数据响应性和可靠性较好.结论:①数码相机或扫描仪再取样后定量测量瘢痕面积的方法准确、可靠;②瘢痕轮廓的不规则程度,可用瘢痕面积和周长为参数的数学模型定量描述.

    作者:于东宁;张国安;李健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颌面部软组织开放性创伤的治疗

    目的:正确处理开放性伤口,预防瘢痕过度生长或瘢痕疙瘩的形成.方法:对¨8例颌面部软组织开放性伤口采用清创、技巧性缝合、药物消肿等措施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的伤口均为Ⅰ期愈合.结论:正确把握开放性伤口治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即能大限度的预防瘢痕过度生长或瘢痕疙瘩的形成.

    作者:李莹;王鑫;罗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芦荟凝胶治疗放射性皮炎的机理研究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芦荟凝胶治疗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的机制.方法:首先建立SD大鼠裸露背部10%Ⅱ度放射性皮炎模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为自然愈合组,实验组为芦荟外涂组,实验组每日进行鲜芦荟凝胶对辐射伤口区的外涂,每日两次.辐射伤后2,6,10,18,24,34天各活杀大鼠10只,每组各5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并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分别记录肉芽组织均数,创面愈合率及伤口局部EGF的表达量.结果:实验组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总体均数高于对照组的表达,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以中期明显.实验组肉芽组织均数,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芦荟凝胶对大鼠Ⅱ度放射性皮炎有治疗作用,机理与EGF分泌的促进相关.

    作者:卢金利;刘小平;杨芳;李明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白癜风与自身免疫

    白癜风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有自身免疫学说、黑素细胞自身破坏学说和神经化学因子学说等三种假说,其中后两种学说被认为是一些特殊类型白癜风的发病机理,而对大多数的白癜风患者,目前倾向于用自身免疫学说来解释,本文就白癜风的自身免疫机理作一介绍.

    作者:杨慧兰;杨庆永;刘仲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计算机医学手术仿真技术在整形外科领域中的应用

    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新技术很快应用到医学领域,越来越体现出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为人类的生命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虚拟手术(Virtual Surgery,VS)是集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材料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机械力学、机器人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将该技术应用于整形外科领域有可能进行精确手术方案设计、模拟手术操作,并可借助空间定位导航系统,实现术中实时三维可视定位,从而进行手术导航(3DNavigation),使整形外科手术更趋于精确和微创,为整形外科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作者:陈华;李世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文刺异物反应与异物肉芽肿36例临床分析

    随着文刺美容技术的普及和广大爱美人士对文眉(唇)的普遍接受,近年来出现文刺后异物反应与异物肉芽肿的病例逐渐增多.虽发病率目前还无法计算,但初步统计近10年中约有400例有关此类病变的报告,且目前对该类病变的认识不尽一致,现就我科治疗的36例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其发病机理和诊断治疗等作初步探讨.

    作者:周存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医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

    2001年2月~2004年9月,我们采用针刺体穴、穴位埋线及耳穴贴压综合治疗124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志湘;黄泽春;李细珍;彭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白癜风患者血清IgG及IgG1、IgG2亚类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检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IgG及其亚类抗体,分析其与疾病活动期间的关系.方法:用活细胞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35 0例不同病期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IgG及IgG1、IgG2亚类抗体.结果:白癜风患者IgG1、IgG2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其中尤以进展期患者IgG1血清水平增高为显著.结论:白癜风患者体内广泛存在的抗黑素细胞膜抗原自身抗体主要为IgG1亚类抗体,与疾病活动度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作者:刘玲;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三角帆状阴茎皮瓣覆盖在尿道下裂修复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一种在尿道重建后具有良好血运的、张力小的皮瓣覆盖方法,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获得美观阴茎外形.方法:对66例先天性尿道下裂采用几种不同术式完成尿道重建、用三角帆状阴茎皮瓣覆盖方法,将新成形尿道完全错位掩盖在皮瓣下,缝合后与阴茎体长轴线成夹角斜线.结果:手术成功54例,随访6个月~5年,阴茎外形美观,避免因瘢痕挛缩致阴茎下弯,且皮瓣完整有一定厚度、血运良好,一旦手术失败形成狭窄或尿瘘需再次手术,可供质地良好的修复材料.结论:采用三角帆状皮瓣覆盖新成形尿道,方法简易,外形良好,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且为可能发生的尿瘘或尿道狭窄再修复预留下可用之优质皮肤材料.

    作者:田福年;刘征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国美容医学知名专家--系列报道

    李健宁广东台山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自1976年至今,历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