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部大量体外超声吸脂的安全性评价及体会

李永乐;石冰;李望舟

关键词:体外超声, 吸脂, 安全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行局部体外超声大量吸脂的安全性.方法:对400例肥胖患者464个部位行体外超声吸脂术,记录局部吸出脂肪量、注入肿胀液量,注入利多卡因浓度,观察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及利多卡因毒性反应,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其中吸出脂肪量超过4000ml共124个部位(腰腹部76例,大腿48例),局部大量体外超声吸脂术中、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术后无一例出现休克、严重利多卡因中毒症状,术后恢复正常,无感染、皮肤坏死、不平坦及松弛等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肿胀麻醉下行大量体外超声吸脂是安全、可靠的.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3M光固化复合树脂用于牙颈部缺损的美容修复

    目的:比较3M光固化复合树脂,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和GC Fuji Ⅱ玻璃离子体三种材料在牙颈部缺损修复中的美学效果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条件相近的牙颈部缺损患牙分别以3M光固化复合树脂,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和GC Fu-ji Ⅱ玻璃离子体修复,共162例(463颗患牙).统计术后即时及1年后的美学效果,并比较术后1年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从美学效果看,光固化复合树脂明显优于玻璃离子体;3M光固化复合树脂较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的美学效果在术后即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术后一年则明显高于后者(P<0.05).采用湿粘结和夹层技术修复患牙的3M光固化复合树脂在临床疗效上明显高于采用干粘结和夹层技术的卡瑞斯玛光固化复合树脂,而后者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仅用玻璃离子体修复者.结论:3M光固化复合树脂具有较好的美观性和较高的临床疗效,是用于牙颈部缺损美容修复的良好材料.

    作者:徐闽;邹小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白芨胶载EGF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如何促进创伤后伤口愈合、缩短愈合过程是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科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其中EGF和白芨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深入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现将EGF和白芨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王晓;仇树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增生性瘢痕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产生的变化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特征,比较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在人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产生的变化及其对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CE在18例增生性瘢痕和7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用ELISA法测定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 Ⅱ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正常皮肤中,ACE主要分布于表皮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皮肤附件包括毛囊和汗腺.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增强,阳性染色信号仍定位于表皮层,在成纤维细胞中未见阳性染色信号.随瘢痕逐渐成熟,ACE表达逐渐减弱,但仍高于正常皮肤.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正常皮肤可检测到Ang Ⅱ,含量为(15.36±5.40)pmol/mg蛋白,在增生活跃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 Ⅱ产生明显增加约是正常皮肤的4倍(63.58±12.30 pmol/mg蛋白,P<0.05),在成熟的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ngⅡ的含量下降(27.64±7.50 pmol/mg蛋白,P<0.05).结论:皮肤组织具有独立合成Ang Ⅱ的能力;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ACE表达和Ang Ⅱ产生的变化规律提示,在瘢痕形成和成熟过程中Ang系统被激活,Ang Ⅱ可能参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进一步研究Ang 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理解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

    作者:刘宏伟;程飚;付小兵;余文林;曾东;杨光成;王捷;廖元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上颌骨缝牵张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缝牵张治疗面中部发育不全的新方法.方法:15周龄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一周实验组4只,一周对照组2只,4周实验组4只,4周对照组2只.分别在4组犬的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的两侧置入钛钉作为标志.实验组安置自制口外牵引支架,自鼻腭孔引出牵引钩,橡皮圈连接牵引支架和牵引钩,分别持续弹性牵引1周和4周,牵引力约0.6kg.牵引前后拍X线片测量骨缝两侧标志钉间距离及颅底角的大小.牵引结束时将4组犬处死,进行测量与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骨逐渐前移,咬合关系呈Ⅱ类错(牙合).骨缝两侧标志钉间距离测量结果提示,牵引1周时,腭横缝、颧颌缝首先对牵引力发生反应而扩增,牵引四周时,前颌缝、腭横缝标志钉间距离增加值大.各组间颅底角变化不明显,上颌骨未发生旋转.结论:缝牵张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并避免上颌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旋转.

    作者:刘锐;商洪涛;孙建壮;赵晋龙;刘彦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皮肤小切口一针埋线法重睑术治疗体会

    由于种族不同,眼睑又有其各自的解剖特点,东方民族的眼睑上睑多肥厚,富有脂肪组织,约50%以上的人缺少上睑皱褶[1].将臃肿的单睑变成菲薄的双睑,可以起到增大睑裂、提高眼睑灵活性及使睫毛上翘等作用,因此,重睑术在美容医学手术中应用广.由于其术式繁多,不同的术式又具有不同的适应证,而且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效果.如何寻找一种简便实用、效果持久、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以提高重睑术的质量是摆在我们医学美容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需探究的课题.自2000年以来我们学习王业江主任的经结膜下一针埋线法重睑成形术在临床中应用11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洪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光子嫩肤细胞安全性评价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对成纤维细胞的安全性.方法:以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为受试细胞,按常规方法进行传代培养,收获细胞后将1×105cell/ml的细胞接种于12孔培养板,每孔接种1ml,分8个组,以不同剂量光子照射(波长560nm,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波长640nm,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并设一个阴性对照组和一个阳性对照组,立即进行DNA梯度电泳.同时分别检测三个时间点的MTT值(24h、48h、72h)及进行丫啶橙染色.结果:DNA梯度电泳法(DNA Ladder)显示各剂量强光照射组均无DNA损伤条带,仅在近电泳点样处出现条带,阳性对照组呈现典型的有一定间隔的细胞凋亡梯状条带(Ladder's band);MTT值测定表明各照射剂量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丫啶橙染色结果各剂量组未发现明显的凋亡小体形成.结论:强脉冲光照射对V79细胞DNA无损伤.

    作者:牟韵竹;李利;魏大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青海藏族青少年错(牙合)畸形调查

    本文就青海藏族青少年错(牙合)畸形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就错(牙合)的一些分类、统计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先天性耳垂畸形及其修复

    耳廓的外形与对称性对保持颜面的美容协调至关重要,而耳垂一直被诸多文化视为美的标志,通过各式各样耳饰的佩戴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耳垂的形态变异较大,其形状大致可分为圆形、扁形和三角形三类.其附着于面部皮肤的程度也不同,从完全游离、部分粘连乃至完全粘连,与面部所成角度的变异也很大.

    作者:杨娴娴;张如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制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的疗效分析

    乳头内陷是一种常见的女性乳房发育畸形,其发病率为2%[1],严重影响着女性乳房的形态美、哺乳功能和身心健康.其治疗方法较多,但均难获得持久满意的效果.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笔者应用自制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26例患者45只内陷乳头,经3~9个月随诊,取得了满意持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保锴;王立荣;张艳清;王春梅;许秋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脂肪干细胞及其在脂肪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发展,脂肪干细胞因其来源丰富,扩增量大(具有向骨、软骨、脂肪、神经等组织分化的潜能),不易衰老等特点,成为继骨髓干细胞后又一研究的热点[1-2].本文就脂肪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脂肪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李春明;刘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选取腹壁浅层颗粒脂肪注射移植20例应用体会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因具有操作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术后不遗留瘢痕,可重复注射塑形等优点,在整形及美容外科的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移植后脂肪细胞易于液化、坏死、吸收、远期成活率低,成为脂肪移植中的难题.取材时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是决定脂肪细胞远期是否能够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自2003年4月至2005年2月间,我们采用腹壁浅层抽吸获取脂肪颗粒行双侧颞部凹陷充填移植20例,随访10个月~2年,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陈誉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粘固剂材料和厚度对烤瓷熔附金属冠的应力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粘固剂材料、粘固剂厚度对基底冠、瓷层、粘固剂应力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下颌第一磨牙烤瓷熔附金属冠进行模拟加载.结果:随着粘固剂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大,基底冠、瓷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Yon Mises应力峰值都略有减小,而粘固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Von Mises应力峰值却明显增大;随着粘固剂厚度的增加,基底冠、瓷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Von Mises应力峰值略有增大,而粘固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VonMises应力峰值却有所减小.结论:粘固剂的弹性模量、厚度对烤瓷熔附金属冠的应力影响较小,对粘固剂影响较大.

    作者:张少锋;李芸;韩永战;王忠义;凌伟;丁春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西环素联合维胺酯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维胺酯胶囊和多西环素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口服维胺酯胶囊和多西环素;对照组:单纯口服多西环素.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对照组46%.两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重度痤疮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口服维胺酯胶囊与多西环素联合治疗痤疮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华黎;王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消炎痛对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评价消炎痛对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不同剂量的消炎痛作用于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后,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并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和流式细胞仪FITC AnnexinV-PI染色法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Libr细胞在消炎痛作用下,细胞生长形态改变,电镜下可见典型凋亡细胞特征;细胞活力降低,呈药物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显著比例的凋亡细胞.结论:消炎痛能抑制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谢杨新;廖文俊;孙林潮;殷河慧;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消痔灵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72例

    脉管性疾病包括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在以临床表现和组织结构特征旧的分类中静脉畸形应属于海绵状血管瘤[1-3].临床上多发于唇、颊、舌、牙龈、口底和咽部,也见于鼻、眼睑和上颈部,大而广泛的脉管性疾病可波及眶内和颅底.1999年5月~2005年6月,笔者应用消痔灵血窦腔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以静脉畸形为主的脉管性疾病7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田福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关于中医美容专业建设问题的几点建议

    中医美容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因为她适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中医美容临床化、市场化的进一步明确和学科地位的奠定,中医美容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中医美容的医学高等教育问题就凸现出来.我们是在全国开设中医美容课程较早的院校,在中医美容的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尤其是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教学方法、教案教材、实验研究等.几年来我们根据中医美容学科的理论原则、教育特点、市场需求等研究总结了中医美容专业自身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提出几点思考性建议和大家交流.

    作者:丁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国美容医学知名专家--系列报道

    高天文国家重点皮肤性病学科、全军皮肤性病中心、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2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后训练回国.自1997年起至今担任西京医院皮肤科主任.现兼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学美与学美容学分会常委及皮肤美容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整形美容分会常委及皮肤美容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色素病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病理学组副组长、陕西省四个学会的副主任委员等职,兼任《中国美容医学》、《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等七个专业杂志的常务编委或编委.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口内单侧侧方切口在隆颏术中的应用

    目的:介绍一种适合使用假体隆颏的口内切口,以方便植入腔分离和假体植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口内单侧侧方切口,即切口选择在右下2~3牙龈(左手操作者可将切口选择在左侧),距唇龈沟0.2~0.3cm处,长约0.5~1cm.采用局部麻醉.结果:自2003年11月至今,作者采用该切口行假体植入隆颏术18例,获得满意效果,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口内单侧侧方切口行隆颏术,具有方便植入腔分离、假体植入、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点.

    作者:夏东胜;茅东升;赵启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腭裂修复术后松弛切口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后松弛切口裸露疗法、填塞碘仿纱条法两种方法对腭裂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64例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松弛切口直接暴露于口腔;B组,松弛切口内填塞碘仿纱条.观察术后创口出血、体温、创口愈合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证实A、B组在术后出血和伤口愈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体温变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腭裂修复术松弛切口裸露疗法与填塞碘仿纱条法比较具有相同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王磊;陈峻岭;吕改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大鼠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骨向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骨髓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进行骨向分化诱导,以证实其多向分化潜能,为骨髓MSCs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MSC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用诱导剂对骨髓MSCs向成骨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获得了高纯度的骨髓MSCs.经骨向诱导后,ALP和矿化结节染色阳性.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建立了大鼠骨髓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并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

    作者:熊曦州;李晓红;姚天华;饶国洲;石建峰;李昂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