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腭裂修复术后松弛切口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观察

王磊;陈峻岭;吕改玲

关键词:腭裂修复术, 碘仿纱条
摘要: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后松弛切口裸露疗法、填塞碘仿纱条法两种方法对腭裂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64例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松弛切口直接暴露于口腔;B组,松弛切口内填塞碘仿纱条.观察术后创口出血、体温、创口愈合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证实A、B组在术后出血和伤口愈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体温变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腭裂修复术松弛切口裸露疗法与填塞碘仿纱条法比较具有相同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对中波紫外线辐射的应激能力比较研究

    目的:观察两种皮肤细胞即原代黑素细胞(MC)与角质形成细胞(KC)对中波紫外线(UVB)辐射的反应差异.方法:采用不同剂量(0、30、60、90、120mJ/cm2)UVB照射上述两种细胞,评估UVB对细胞作用的时间及剂量效应,以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受损程度,细胞记数法记录生长曲线,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UVB照射后,KC的形态学改变、生长曲线及细胞活性的损伤程度随照射剂量加大而加重;MC在较低剂量时无明显受损,但达到一定剂量后其损伤程度亦随照射剂量加大而加重.另经30mJ/cm2照射孵育24h、48h及72h后,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不同时间段的细胞活性比值比较(72h/48h,72h/24h),发现KC活性比依次递减(分别为1.81和1.2 3);MC的活性比则相反(分别为0.94和1.01).结论:低剂量UVB照射后,MC无形态学受损,其细胞突起增多,活性增强;较高剂量UVB照射后,MC和KC均有不同程度受损,KC的损伤程度随孵育时间延长而加重,而MC仍可在48h得到恢复.

    作者:朱健伟;骆丹;朱洁;徐丽贤;吉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维A酸霜联合酞丁安乳膏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维A酸霜联合酞丁安乳膏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疣体每晚外涂0.1%维A酸霜,联合涂酞丁安乳膏,2次/天;对照组外用酞丁安乳膏,3次/天,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维A酸霜联合酞丁安乳膏治疗扁平疣,有效率高、不留瘢痕、简便易行.

    作者:鲍海平;边二堂;武小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下颌中切牙牙槽骨吸收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

    目的:研究下颌前牙正常牙周组织和两侧中切牙三种不同程度牙槽骨吸收后,轴向载荷和斜向载荷作用下,牙体组织的应力变化情况.方法:利用螺旋CT扫描的方法,采用图像处理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321|123及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适当修改牙槽骨颈缘部位的形状,分别模拟中切牙牙槽骨2mm、4mm、6mm吸收,建立3种不同牙槽骨高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轴向载荷和斜向载荷下计算出牙体颈缘部位的Von Mises应力.结果:①在轴向载荷下:随着中切牙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加重,其唇侧、舌侧应力极值逐渐增大,唇侧应力差值在6.8Mpa,舌侧应力差值在1.8Mpa.②在斜向载荷下:随着中切牙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加重,其唇侧、舌侧应力值逐渐增大,唇侧应力差值在48Mpa,舌侧应力差值在19Mpa.结论:无论是轴向加载或是斜向加载,中切牙的应力值都随着牙槽骨高度的降低而增加,侧切牙的应力极值变化不明显,尖牙的应力极值较均匀.通过本实验给临床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并具有指导意义,为下一步联冠修复的优化选择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陈静;何惠明;凌伟;付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光子嫩肤细胞安全性评价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对成纤维细胞的安全性.方法:以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为受试细胞,按常规方法进行传代培养,收获细胞后将1×105cell/ml的细胞接种于12孔培养板,每孔接种1ml,分8个组,以不同剂量光子照射(波长560nm,高、中、低三个剂量组;波长640nm,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并设一个阴性对照组和一个阳性对照组,立即进行DNA梯度电泳.同时分别检测三个时间点的MTT值(24h、48h、72h)及进行丫啶橙染色.结果:DNA梯度电泳法(DNA Ladder)显示各剂量强光照射组均无DNA损伤条带,仅在近电泳点样处出现条带,阳性对照组呈现典型的有一定间隔的细胞凋亡梯状条带(Ladder's band);MTT值测定表明各照射剂量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丫啶橙染色结果各剂量组未发现明显的凋亡小体形成.结论:强脉冲光照射对V79细胞DNA无损伤.

    作者:牟韵竹;李利;魏大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中国美容医学知名专家--系列报道

    高天文国家重点皮肤性病学科、全军皮肤性病中心、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2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1996年在美国完成博士后训练回国.自1997年起至今担任西京医院皮肤科主任.现兼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学美与学美容学分会常委及皮肤美容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整形美容分会常委及皮肤美容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色素病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病理学组副组长、陕西省四个学会的副主任委员等职,兼任《中国美容医学》、《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等七个专业杂志的常务编委或编委.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制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的疗效分析

    乳头内陷是一种常见的女性乳房发育畸形,其发病率为2%[1],严重影响着女性乳房的形态美、哺乳功能和身心健康.其治疗方法较多,但均难获得持久满意的效果.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笔者应用自制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26例患者45只内陷乳头,经3~9个月随诊,取得了满意持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保锴;王立荣;张艳清;王春梅;许秋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三点微创小切口重睑术90例报告

    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三点微创小切口完成重睑术9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方法、经验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0例,女86例,男4例,年龄17~30岁,均为双侧单睑.适应证为上睑较薄或中等偏厚者,也有部分患者为轻度肿眼泡者,上睑皮肤松弛者不作为手术适应证.其中15例系外院或美容厅埋线法、结扎法重睑术失败者.

    作者:陈召伟;张福奎;蒋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自体脂肪颗粒充填改善面部轮廓和衰老面容

    目的:通过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恢复面部容积,改善面部轮廓和衰老.方法:用针筒抽吸脂肪,经过清洗,超量30%注入颞部、颊部、鼻唇沟、眶周、皮下皱纹等面部受区.结果:多数一次成形,无一例出现感染、团块、液化,与组织相容性好,面部衰老得到明显改善,疗效确切.结论: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术可以作为独立术式或辅助术式,有效恢复面部容积,使病人重返青春.

    作者:唐良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粘固剂材料和厚度对烤瓷熔附金属冠的应力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粘固剂材料、粘固剂厚度对基底冠、瓷层、粘固剂应力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下颌第一磨牙烤瓷熔附金属冠进行模拟加载.结果:随着粘固剂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大,基底冠、瓷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Yon Mises应力峰值都略有减小,而粘固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Von Mises应力峰值却明显增大;随着粘固剂厚度的增加,基底冠、瓷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Von Mises应力峰值略有增大,而粘固剂上的拉应力峰值、压应力峰值、VonMises应力峰值却有所减小.结论:粘固剂的弹性模量、厚度对烤瓷熔附金属冠的应力影响较小,对粘固剂影响较大.

    作者:张少锋;李芸;韩永战;王忠义;凌伟;丁春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消炎痛对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评价消炎痛对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不同剂量的消炎痛作用于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后,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并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和流式细胞仪FITC AnnexinV-PI染色法分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Libr细胞在消炎痛作用下,细胞生长形态改变,电镜下可见典型凋亡细胞特征;细胞活力降低,呈药物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显著比例的凋亡细胞.结论:消炎痛能抑制人恶性黑素瘤Libr细胞系的生长,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谢杨新;廖文俊;孙林潮;殷河慧;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采用XTRAC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2005年3月~2005年6月,我们引进XTRAC(AL700型)308nm准分子激光仪治疗白癜风患者6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纪园;李琳;王玮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乳腺外Paget's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如何手术治疗会阴部的乳腺外Paget's病,降低其复发率.方法:1997~2004年,我科采用病灶扩大切除术,治疗会阴部的乳腺外Paget's病患者7例.术中常规行快速冰冻切片,创面以直接缝合(1例)、皮瓣转移(5例)或游离植皮术(1例)进行修复;术后长期随诊.结果:皮瓣全部存活,游离植皮患者部分创面坏死.5例患者健康存活,无复发;2例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在快速冰冻切片指导下行病灶扩大切除术,以带蒂皮瓣修复创面,是治疗乳腺外Paget's病的理想术式.术前进行系统检查,术后定期复查,长期随访,可帮助降低乳腺外Paget's病的复发率.

    作者:陈学杰;李爱林;赵月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不同类型的睑袋整复术

    目的:总结睑袋矫正的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6例睑袋依其局部病理解剖变化分为4种类型,各类型采用不同术式以切除、提吊、固定整复.结果:56例患者术后效果皆满意,未出现下睑外翻等并发症.结论:在睑袋整复术中应根据其不同的成因、局部病理变化而采用不同术式.

    作者:黄星;黄玲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选取腹壁浅层颗粒脂肪注射移植20例应用体会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因具有操作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术后不遗留瘢痕,可重复注射塑形等优点,在整形及美容外科的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移植后脂肪细胞易于液化、坏死、吸收、远期成活率低,成为脂肪移植中的难题.取材时脂肪细胞的损伤程度是决定脂肪细胞远期是否能够成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自2003年4月至2005年2月间,我们采用腹壁浅层抽吸获取脂肪颗粒行双侧颞部凹陷充填移植20例,随访10个月~2年,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陈誉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盐酸丁丙诺啡舌下含化用于V类洞制备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临床上牙齿颈部龋坏、楔形缺损等病例中常需要制备V类洞.但是由于牙颈部的特殊解剖结构和患者的敏感情况,常常在制备洞形的过程中患者酸痛难忍,有的患者需要采用局部麻醉,有的甚至拒绝继续治疗.本文报道了一种患者易于接受的盐酸丁丙诺啡舌下含片,观察其在V类洞制备过程中的临床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大钧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扩张皮瓣缺血治疗中包膜下给药方法探讨

    目的:研究扩张皮瓣缺血性治疗中包膜下给药方法的可行性及先进性.方法:用猪作为实验动物,同时埋置扩张器及注药管(infusing-tubes)各12枚.术后2周开始扩张,每周1次.猪A包膜下VEGF 20ng/ml、5ml/次;猪B包膜下VEGF10ng/ml、5ml/次;猪C为对照生理盐水5ml/次.扩张完成后3天经注药管注射墨汁.常规HE染色.镜下毛细血管计数.结果:猪A扩张皮瓣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高,猪BC变化不明显.结论:扩张皮瓣包膜下应用VEGF可以加快扩张速度,提高扩张皮瓣质量.该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作者:张易;蔡国斌;陈光宇;刘柳;王连召;李太颖;李海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上颌骨缝牵张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缝牵张治疗面中部发育不全的新方法.方法:15周龄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一周实验组4只,一周对照组2只,4周实验组4只,4周对照组2只.分别在4组犬的前颌缝,腭横缝,颧颌缝,颧颞缝的两侧置入钛钉作为标志.实验组安置自制口外牵引支架,自鼻腭孔引出牵引钩,橡皮圈连接牵引支架和牵引钩,分别持续弹性牵引1周和4周,牵引力约0.6kg.牵引前后拍X线片测量骨缝两侧标志钉间距离及颅底角的大小.牵引结束时将4组犬处死,进行测量与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骨逐渐前移,咬合关系呈Ⅱ类错(牙合).骨缝两侧标志钉间距离测量结果提示,牵引1周时,腭横缝、颧颌缝首先对牵引力发生反应而扩增,牵引四周时,前颌缝、腭横缝标志钉间距离增加值大.各组间颅底角变化不明显,上颌骨未发生旋转.结论:缝牵张可以有效地前移上颌骨,并避免上颌在移动过程中发生旋转.

    作者:刘锐;商洪涛;孙建壮;赵晋龙;刘彦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腭裂修复术后松弛切口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腭裂修复术后松弛切口裸露疗法、填塞碘仿纱条法两种方法对腭裂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64例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松弛切口直接暴露于口腔;B组,松弛切口内填塞碘仿纱条.观察术后创口出血、体温、创口愈合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证实A、B组在术后出血和伤口愈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体温变化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腭裂修复术松弛切口裸露疗法与填塞碘仿纱条法比较具有相同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推广.

    作者:王磊;陈峻岭;吕改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CO2激光切除病态包皮

    2003年5月~2005年9月,笔者采用CO2激光治疗伴有局部组织炎症水肿、感染、病毒性赘生物及肿瘤等病态包皮患者386例,临床效果良好.现将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赵绍明;杨晓林;饶颖慧;闫贵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波治疗面部化脓性肉芽肿疗效观察

    化脓性肉芽肿是在皮肤穿通性损伤后,于该处的水肿性基质内新生毛细血管所形成的息肉状损害[1],发生于面部者不但有碍美容,同时搔抓触碰易出血,影响健康,患者求治心切.为了探讨面部化脓性肉芽肿的治疗方法,2003年10月~2005年10月,笔者应用微波治疗了68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志翔;钟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