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彬;蒋学俊
成纤维细胞作为心脏中数量多的细胞,传统观点认为成纤维细胞在心脏电生理过程中仅起电阻隔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成纤维细胞与心肌细胞之间存在缝隙连接,并通过缝隙连接在相隔心肌细胞间发挥电传导作用,现对成纤维细胞在心脏电生理方面新的发现作一综述
作者:胡建强;王胜强;曹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炎症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作为重要的促炎因子之一,与心力衰竭的关系十分密切.现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心力衰竭中的表达、致心力衰竭机制、抗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心力衰竭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彭彬;蒋学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较为重要.而华法令是目前心房颤动抗凝较好的选择.因此现就华法令的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卢武红;木胡牙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正确危险分层和恰当治疗措施与急性肺栓塞的预后密切相关,近研究表明心肌生化标志物可用于急性肺栓塞的危险分层,现就心肌生化标志物在急性肺栓塞危险分层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做综述.
作者:马青变;郑亚安;高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有多种因素可影响心力衰竭的预后,包括心理因素、胸痛、心律失常、肥胖、睡眠障碍以及夜间血压升高等因素,现对其发生机制及干预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杨菊贤;卓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一个以上药物以达到血压充分的控制,缬沙坦(val)联用双氢克尿噻(HCTZ)比单药val或HCTZ都使血压更显著的下降,并且耐受良好,比单用HCTZ更少低钾血症;val 160 mg/HCTZ 12.5 mg比络活喜10mg对高危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更持久平稳的控制,而无反射性交感激活,其不良事件和停药率均比络活喜显著低;在高危高血压患者val减少发生糖尿病的危险.较大的起始剂量可使患者起始获得更多的血压下降并更快的达到血压目标.研究提示其在防护心血管、肾血管及脑血管事件上,具有超过降压效应以外的有益作用.
作者:罗雪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代谢综合征是以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耐量下降或2型糖尿病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其病因学以肥胖为核心,同时遗传和环境因素、精神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两个原因.发病机理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其他脂肪细胞因子如抵抗素、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发病中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广文;赵平;杨思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虽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风湿热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已大大减少,但二尖瓣狭窄在世界范围内仍导致不容忽视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Vahanian A;Baumgartner H;Bax J;马章淳;林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冠心病研究的深入,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主要论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面的进展.
作者:许恩实;李玉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近几年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软硬件方面的迅速发展,无创的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得到普遍肯定.MSCT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定性和定量检测冠状动脉斑块,评价支架和桥血管的通畅性.与常规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相比,MSCT具有无创、廉价的特点,还可以显示血管斑块组成.
作者:徐琢;冯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以及老年患者和绝经后女性患者,由于自身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冠心病临床确诊的准确性较低.在冠心病众多无创性检查方法中,药物负荷核素心肌显像以其准确性高的特点,被认为是在上述特殊人群中诊断冠心病较可靠的方法.
作者:赵祯;李亚伦;李林;郭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代谢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而成,同时伴随多种目前尚缺乏证据的其他代谢异常(如高尿酸血症和高水平的C-反应蛋白),这些异常也增加了心血管病发生的危险性.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Ⅲ明确了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基本的治疗原则.其中包括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轻体重和增加体力活动)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相应的药物治疗.现对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其干预策略作一综述.
作者:陈方;刘群;惠汝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急性心力衰竭症候群患者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对其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在传统药物基础上,利钠肽、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钙增敏及钾通道开放剂、内皮素和血管加压素拮抗剂等新药的应用对于这类患者治疗疗效的提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对此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王引利;王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改善左房、左室的收缩同步性,增加左心室的舒张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和长期研究发现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认为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治疗是对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再认识.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陶四明;洪云飞;李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人将磁场应用于传统医学,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不详,近些年来国内外对磁场的研究甚多,现主要阐述了磁场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包括对心脏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细胞因子等的研究,旨在发现磁场作用利弊,大限度的利用磁场,发挥其有利作用.
作者:马彦卓;王海昌;程何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25-二羟维生素D3合成减少、肾脏对磷廓清不足、血钙失调、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病是慢性肾脏疾病的特征,临床观察性研究证实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激活剂治疗与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获益有关,并独立于甲状旁腺激素、血钙和磷,可能的解释是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激活剂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了有利影响.现就矿物质代谢紊乱、维生素D不足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相关处理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李艳;刘勇;曾朝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氯吡格雷抵抗是指那些接受了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仍然发生不良的心血管事件.导致氯吡格雷抵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P2Y12受体及CYP3A的基因多态性、药物吸收及活性代谢物清除的个体差异、血小板高反应性等.目前对氯吡格雷抵抗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正确认识、发现、解决氯吡格雷抵抗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林运灵;陈良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动脉粥样硬化已不再被考虑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的疾病,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在临床出现征状之前已存在数十年的炎症过程,一旦启动特殊的细胞因子介导的事件在动脉壁中进行,炎症的生物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是有用的.
作者:李家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激活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调节胶原纤维合成/降解的失衡状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纤维帽表面应力等多种途径去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并且它还可通过对易损血液的改善,减少血栓的形成,进而避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因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激活剂可能成为稳定易损斑块的潜在药物,对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周明学;徐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组织追踪法是基于组织多普勒显像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测定房室平面位移,能够评价心肌的收缩、舒张功能,除了能够评价心脏整体功能,而且更主要应用于评估心室局部功能,因此它在心肌缺血的早期检出、梗死心肌的成活性评价、预测心脏病预后中有重要意义.现综述组织追踪技术测定房室平面位移评价心脏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薇;蔡运昌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