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薇;蔡运昌
右室心尖部作为传统的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位点,主要是因为电极容易放置及电极脱位率低.但是心尖部起搏属非生理性起搏,它使心室除极和机械收缩发生异常,从而导致长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心室收缩和舒张异常)和组织结构的改变.随着近年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及螺旋电极操作手柄的问世,使右室流出道起搏成为可能.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示右室流出道靠近房室结、希氏束部位,在此部位起搏心室激动和收缩顺序趋于正常,从而能明显的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目前右室流出道起搏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且关于右室流出道解剖位点的确定,适宜患者群的筛选标准、监测和评价指标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标准.其长期效果及能否改善患者预后等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现就目前国内外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杨文慧;郭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动脉粥样硬化已不再被考虑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的疾病,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是在临床出现征状之前已存在数十年的炎症过程,一旦启动特殊的细胞因子介导的事件在动脉壁中进行,炎症的生物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是有用的.
作者:李家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其治疗的关键是能否在症状发生后尽快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开通越早,获益越大.然而许多国家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延迟,其平均院前延误时间为1.5~6 h,而且发现女性患者无论是院前延迟时间还是院内延迟时间,无论是接受溶栓治疗还是接受PCI治疗,其延迟均显著长于男性,尤其是老年女性患者.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可能与女性的症状学特点、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有关.
作者:杜兰芳;杨进刚;胡大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心脏的激动收缩顺序从而导致心脏组织及电学重塑、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终发生心力衰竭.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大限度保持左、右双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同时改善左房、左室的收缩同步性,增加左心室的舒张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反流,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近来短期和长期研究发现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可明显改善心脏活动的同步性,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认为右室间隔部心脏起搏治疗是对生理性心脏起搏的再认识.文章综述了右室心尖部起搏的病理生理及右室间隔部起搏治疗相关临床试验、显效机制、技术关键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陶四明;洪云飞;李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近年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现就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发生的原因、参与调控的相关基因及信号途径作一综述.
作者:刘胜中;杨双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患,其发生、发展和预后与血管内皮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内皮祖细胞参与出生后的内皮修复和血管新生过程,提示其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程军;胡厚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冠心病研究的深入,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主要论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面的进展.
作者:许恩实;李玉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心肌细胞膜钠通道晚钠离子流(晚/Na)与心血管疾病,尤其与缺血性心脏病及其相关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晚/Na抑制剂雷诺嗪能有效抑制晚/Na内流,进而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和遏止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目前为止,除众多基础研究的证据外,尚有雷诺嗪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临床试验的证据.现就晚/Na与缺血性心脏病及其相关疾病,如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的关系及雷诺嗪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国君;刘力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体表心电图仍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早期准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判断梗死相关动脉可以进行危险分层和指导急诊的介入治疗.现对体表心电图判断梗死相关动脉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阐述.
作者:张晓江;颜红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类新的治疗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良好的疗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细胞、炎症因子、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其积极的抗炎作用.
作者:许庆华;关瑞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25-二羟维生素D3合成减少、肾脏对磷廓清不足、血钙失调、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骨病是慢性肾脏疾病的特征,临床观察性研究证实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激活剂治疗与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获益有关,并独立于甲状旁腺激素、血钙和磷,可能的解释是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激活剂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了有利影响.现就矿物质代谢紊乱、维生素D不足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相关处理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李艳;刘勇;曾朝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一个以上药物以达到血压充分的控制,缬沙坦(val)联用双氢克尿噻(HCTZ)比单药val或HCTZ都使血压更显著的下降,并且耐受良好,比单用HCTZ更少低钾血症;val 160 mg/HCTZ 12.5 mg比络活喜10mg对高危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更持久平稳的控制,而无反射性交感激活,其不良事件和停药率均比络活喜显著低;在高危高血压患者val减少发生糖尿病的危险.较大的起始剂量可使患者起始获得更多的血压下降并更快的达到血压目标.研究提示其在防护心血管、肾血管及脑血管事件上,具有超过降压效应以外的有益作用.
作者:罗雪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脏外科术后的常见心律失常,由其引起的治疗困难和医疗费用加重已引起人们关注.
作者:Blanchard L;Collard CD;张代民;刘志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冠状动脉支架现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支架内血栓是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的一个并发症,可导致心肌梗死或死亡.近,药物洗脱支架引起晚期支架内血栓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支架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操作因素(如支架贴壁不良、置入支架的数目、支架长度及夹层)、患者及病变因素、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支架释放的药物使内皮延迟愈合等.现对支架晚期血栓的概念、发生的危险因素、防治措施等进行探讨.
作者:刘健;王伟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近几年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软硬件方面的迅速发展,无创的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得到普遍肯定.MSCT可用于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定性和定量检测冠状动脉斑块,评价支架和桥血管的通畅性.与常规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相比,MSCT具有无创、廉价的特点,还可以显示血管斑块组成.
作者:徐琢;冯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成纤维细胞作为心脏中数量多的细胞,传统观点认为成纤维细胞在心脏电生理过程中仅起电阻隔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成纤维细胞与心肌细胞之间存在缝隙连接,并通过缝隙连接在相隔心肌细胞间发挥电传导作用,现对成纤维细胞在心脏电生理方面新的发现作一综述
作者:胡建强;王胜强;曹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主动脉夹层是常见的临床急重症之一,是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常见和严重的一种.现对其发生机制及诊治策略进行综述.
作者:黄冬;刘铭雅;李京波;魏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代谢综合征是以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耐量下降或2型糖尿病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其病因学以肥胖为核心,同时遗传和环境因素、精神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两个原因.发病机理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其他脂肪细胞因子如抵抗素、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发病中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广文;赵平;杨思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有多种因素可影响心力衰竭的预后,包括心理因素、胸痛、心律失常、肥胖、睡眠障碍以及夜间血压升高等因素,现对其发生机制及干预方法进行探讨.
作者:杨菊贤;卓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各种经皮心血管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大量应用,外周血管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发生逐年增加.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搏动性肿块,可伴有局部疼痛,患肢活动受限及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大出血、感染、栓塞、动静脉漏等.既往的常规治疗以外科修复为主,但创伤较大.相对较小瘤腔可局部持续加压包扎或超声引导下按压修复,但易出现局部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迷走反射导致低血压休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闭合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瘤腔,具有创伤小,治愈率高,并发症较少的优点,可作为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新手段.
作者:陈剑飞;张藜;黄岚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