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与动脉粥样硬化

孙雪林;刑启崇

关键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受体,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受体,属C型血凝素家族,LOX-1可通过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单核细胞黏附聚集,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炎症因子、一氧化氮缺乏等因素可促进LOX-1表达,一些相关药物通过抑制LOX-1的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作用,为临床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叶酸摄入与女性高血压发病危险间关系

    众所周知,叶酸通过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或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后者可引发内皮细胞损伤,而对血压调控有裨益.实验表明,补充叶酸能改善内皮功能.然而有关叶酸摄入与高血压发病危险间关系尚不清楚.2项小样本试验表明,大剂量叶酸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本文就大剂量叶酸摄入与女性高血压发病风险间关系进行长程调查分析.

    作者:袁志敏;刘运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永久心脏起搏器或植入型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导线引起的重度症状性三尖瓣反流

    永久心脏起搏器(PPM)及植入型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起搏导线引起三尖瓣反流,继发右心衰竭,尚未被充分认识.本文报道一组PPM或ICD导线引起的重度三尖瓣反流,并行手术治疗以纠正右心衰竭的病因.

    作者:邓万俊;郭之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抗心力衰竭药物对血浆脑钠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脑钠素是一种主要由心室分泌的神经激素.检测脑钠素有助于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现就抗心力衰竭药物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胡宾;关瑞锦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与心肌再灌注损伤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真核细胞内蛋白质代谢的重要途径,参与了细胞周期调节、基因转录和表达、脱氧核糖核酸修复、抗原递呈和炎症过程.现就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关系以及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后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戴翠莲;罗开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细胞外基质的主要功能是使心肌细胞正常排列、支持组织结构.但是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认为,细胞外基质在影响细胞行为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复杂的角色,例如,细胞外基质在细胞移植、细胞增殖、细胞的结构支持和细胞之间的信号转导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认为,心肌细胞外基质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组织结构,它是一个由基质分子,信号蛋白,结构蛋白和跨膜蛋白所组成的动态变化的联合系统.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将会导致心肌重塑从而导致心力衰竭.

    作者:蒋正英;覃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新研究进展

    心脏再同步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法.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及再住院率.

    作者:刘纪强;郭继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处理

    痛风是由于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引起炎症、疼痛,甚至造成患者活动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常伴随高尿酸血症,在这些患者中,痛风的处理是一个特殊的问题.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对容量状态敏感和经常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因而其痛风的治疗限制了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同时,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药物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也存在相互影响.因此,现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处理作一综述.

    作者:崔锦钢;杨跃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旁路传导功能和部位对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为探讨单旁路病人心动过速发作特点和旁路的电生理特性与旁路部位和传导功能(双向传导或仅有逆传功能)的关系,选2002年3月~2004年3月经行射频消融术根治的136例单旁路预激综合征病人(排除Mahaim纤维和慢旁路)的临床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孙凯;韩瑞娟;刘仁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

    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氯吡格雷抵抗的出现影响了其临床疗效.现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分别加以阐述.

    作者:齐晓云;杨关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肌桥诊治研究进展

    随着冠脉造影等技术的普及,心肌桥的发现并非罕见,被认为是良性变异的心肌桥也可以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其引起心肌缺血的机制是多方面的.有症状的心肌桥需要处理,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心肌桥严重程度不同,预后不同.

    作者:卢竞前;李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改善心房颤动转复后窦律的维持,可以减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现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作者:古小松;刘志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应变率显像评价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的功能,局部心肌功能的定量评价无疑对心脏病的定位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应变率显像是在组织多普勒显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用于判断心肌两点运动速度阶差,它能够评价心肌运动的收缩、舒张功能,除了能够评价心脏整体功能,而且更主要应用于评估心室局部功能,故它在心肌缺血的早期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现综述了超声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胜;王邦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它的发病机制很多,近的研究表明免疫激活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现就慢性心力衰竭与免疫学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玉国;孙祎;张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影响其预后.现就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智慧;柳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新的药物治疗策略

    就发生率、流行率、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而言,心力衰竭(HF)仍然是公共重要的医疗健康问题,尽管采用了佳药物治疗,死亡率仍极高,因慢性心力衰竭(CHF)恶化住院患者4年死亡率高达60%.初HF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症状,近10年治疗模式已转变为改善疾病的过程和延长患者生命.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阻滞剂、地高辛和非选择性醛固酮拮抗剂以及近来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已被证实为CHF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CHF病理生理的进一步了解,新的药物临床试验不断进行,这些新的药物是否能进一步降低CHF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张纪良;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AHA科学报告书:人与试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第1部分:人的血压测量(下)

    (续上)4.4 体位的影响血压测量常采用坐位或卧位,但这两种位置有不同大小.广泛认为在坐位时测的舒张压比卧位时要高些[约5 mm Hg(1 mm Hg=0.133 3 kPa)],虽对收缩压较少一致意见.当在两个位置时,手臂位置均仔细调节至袖带在右心房的水平,收缩压据报告在卧位时要比直立位时高8 mm Hg.另外要考虑的是背和腿的位置.如果背未支撑,舒张压可能增加6mm Hg,双腿交叉可增加收缩压2~8 mm Hg.

    作者:罗雪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心内科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因为原有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旁路移植物闭塞,仍可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危险.虽然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在CABG后治疗指南中建议应用阿司匹林及降脂药物,但是否应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未做讨论.因此,CABG后患者如何进行恰当的内科治疗并未取得共识.本文对CABG后行内科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RCT)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邓万俊;郭之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剂量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女性心血管疾病相关随机对照试验

    既往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男性的首发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风险.然而关于其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作者:袁志敏;刘运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ESC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解读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临床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在因心力衰竭(心衰)入院的病人中,一部分是首次发生的AHF,大部分是慢性心衰失代偿,都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判断,紧急处理.目前已有数个关于慢性心衰的指南,而无AHF的指南.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以及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发表了首个关于AHF诊断及治疗的指南,目的在于规范成人AHF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玉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

    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的心力衰竭治疗措施,但是关于干细胞移植,目前仍有很多的问题尚待解决.现就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茂;黄德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