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赵智慧;柳志红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摘要: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影响其预后.现就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心力衰竭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处理

    痛风是由于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引起炎症、疼痛,甚至造成患者活动障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常伴随高尿酸血症,在这些患者中,痛风的处理是一个特殊的问题.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对容量状态敏感和经常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因而其痛风的治疗限制了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同时,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药物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也存在相互影响.因此,现就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处理作一综述.

    作者:崔锦钢;杨跃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现状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其除有血管保护作用,尚有直接的心肌保护作用.但他汀类药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无肯定结论.现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作用机制以及尚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谢瑞芹;崔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生理性起搏及临床应用

    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已经50年,其基本的治疗价值在于维持频率稳定的心率,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与此同时,尽可能的生理性起搏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包括房室同步功能、变时性功能,以及近年来强调的心室同步化功能.显然,这些生理性起搏功能大大提高了起搏技术临床应用的价值和效果.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组织蛋白酶与心血管重塑

    心血管重塑机制复杂,细胞外基质重塑是其重要基础之一,与之相关的细胞外蛋白酶中,组织蛋白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就组织蛋白酶在心血管重塑中的作用以及调节等作一综述.

    作者:刘玉胜;鹿庆华;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与动脉粥样硬化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受体,属C型血凝素家族,LOX-1可通过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单核细胞黏附聚集,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炎症因子、一氧化氮缺乏等因素可促进LOX-1表达,一些相关药物通过抑制LOX-1的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作用,为临床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孙雪林;刑启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与血清磷浓度的交叉--断面关系

    近年强调慢性肾脏疾病(CKD)是心血管疾病(CVD)的明显预测因素,CVD和卒中是终末期需透析肾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其死亡危险是年龄和性别匹配一般人群的10~20倍.高龄、高血压、吸烟和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主要的危险因素,进行性动脉硬化是非尿毒症糖尿病患者的特征,但目前尚不明确尿毒症患者是否也存在类似特点?血清磷浓度是血管钙化的显著危险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与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壁厚度有关,本文对相关领域进行了探讨.

    作者:周振科;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心内科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因为原有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旁路移植物闭塞,仍可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危险.虽然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在CABG后治疗指南中建议应用阿司匹林及降脂药物,但是否应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未做讨论.因此,CABG后患者如何进行恰当的内科治疗并未取得共识.本文对CABG后行内科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RCT)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邓万俊;郭之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ESC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解读

    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临床常见的心脏急症之一.在因心力衰竭(心衰)入院的病人中,一部分是首次发生的AHF,大部分是慢性心衰失代偿,都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判断,紧急处理.目前已有数个关于慢性心衰的指南,而无AHF的指南.200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以及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发表了首个关于AHF诊断及治疗的指南,目的在于规范成人AHF的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玉堂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血压药物的药物基因组研究进展

    遗传能影响药物在体内不同水平上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现从多因子疾病的多态性,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效果以及4组候选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α-引导基因、盐敏感高血压的相关基因和Gsα基因)的研究进展,通过确定其药物反应的遗传标记,对其遗传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估,从而选择更适合个体的抗高血压治疗,以达到更好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作者:陈宇;祝善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心律和心率控制

    心力衰竭(HF)和心房颤动(Af)的患病率在美国高龄人群中明显上升,这两种病理情况均导致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而且一种病理的存在将导致另一种病理情况更易发生,尽管对这两种病理情况均分别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报导,但两者共同存在时其预后目前尚不明确.近年发表的Af心律处理随访(AFFIRM)研究提示处理Af患者控制心率优于控制心律,但试验中仅26%患者射血分数(EF)<50%,而具有HF病史者仅23%,因此AFFIRM试验不符合探讨HF患者的要求.虽然左室功能不全时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增加致心律失常的危险,但是有关HF伴Af患者控制心律或控制心率的争议仍未解决.

    作者:张莉;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超声应变率显像评价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的功能,局部心肌功能的定量评价无疑对心脏病的定位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应变率显像是在组织多普勒显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用于判断心肌两点运动速度阶差,它能够评价心肌运动的收缩、舒张功能,除了能够评价心脏整体功能,而且更主要应用于评估心室局部功能,故它在心肌缺血的早期检出中具有重要价值.现综述了超声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胜;王邦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叶酸摄入与女性高血压发病危险间关系

    众所周知,叶酸通过增加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或降低血浆半胱氨酸水平,后者可引发内皮细胞损伤,而对血压调控有裨益.实验表明,补充叶酸能改善内皮功能.然而有关叶酸摄入与高血压发病危险间关系尚不清楚.2项小样本试验表明,大剂量叶酸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本文就大剂量叶酸摄入与女性高血压发病风险间关系进行长程调查分析.

    作者:袁志敏;刘运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它的发病机制很多,近的研究表明免疫激活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发展.现就慢性心力衰竭与免疫学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陈玉国;孙祎;张运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机制研究现状

    目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冠心病常规介入治疗的方法之一,也使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大为降低.但冠脉内安装支架只能降低,并不能完全防止再狭窄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仍是影响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从支架内再狭窄的分类、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张晶;何胜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ACEI、ARB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或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阻断或削弱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策略之一.经过10多年的临床试验和实践,这3类药物的适应证和应用要点都已基本明确.ACEI是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基石和首选药物,ARB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适应证为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和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使用时必须密切监测血钾和肌酐水平.

    作者:施仲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影响其预后.现就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赵智慧;柳志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改善心房颤动转复后窦律的维持,可以减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现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作者:古小松;刘志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

    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氯吡格雷抵抗的出现影响了其临床疗效.现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分别加以阐述.

    作者:齐晓云;杨关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抗心肌细胞凋亡机制

    近来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除降血脂以外的心肌保护效应.现主要从他汀类药物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一氧化氮合酶(PI3K/Akt/eNOS)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抑制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三个方面阐述他汀类药物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作者:叶强;覃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很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现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其诱导因素以及基因调控机制等角度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峰;严奉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