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剂量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女性心血管疾病相关随机对照试验

袁志敏;刘运德

关键词:小剂量阿司匹林, 一级预防, 女性, 心血管疾病, 随机对照研究, 预防作用, 心肌梗死, 缺血性, 卒中, 显示, 男性, 风险
摘要:既往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男性的首发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风险.然而关于其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与动脉粥样硬化

    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受体,属C型血凝素家族,LOX-1可通过损伤内皮细胞,促进单核细胞黏附聚集,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炎症因子、一氧化氮缺乏等因素可促进LOX-1表达,一些相关药物通过抑制LOX-1的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作用,为临床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孙雪林;刑启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

    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新的心力衰竭治疗措施,但是关于干细胞移植,目前仍有很多的问题尚待解决.现就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茂;黄德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现状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其除有血管保护作用,尚有直接的心肌保护作用.但他汀类药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无肯定结论.现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作用机制以及尚存在的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谢瑞芹;崔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旁路传导功能和部位对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为探讨单旁路病人心动过速发作特点和旁路的电生理特性与旁路部位和传导功能(双向传导或仅有逆传功能)的关系,选2002年3月~2004年3月经行射频消融术根治的136例单旁路预激综合征病人(排除Mahaim纤维和慢旁路)的临床电生理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孙凯;韩瑞娟;刘仁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中层厚度与血清磷浓度的交叉--断面关系

    近年强调慢性肾脏疾病(CKD)是心血管疾病(CVD)的明显预测因素,CVD和卒中是终末期需透析肾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其死亡危险是年龄和性别匹配一般人群的10~20倍.高龄、高血压、吸烟和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主要的危险因素,进行性动脉硬化是非尿毒症糖尿病患者的特征,但目前尚不明确尿毒症患者是否也存在类似特点?血清磷浓度是血管钙化的显著危险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与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壁厚度有关,本文对相关领域进行了探讨.

    作者:周振科;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新研究进展

    心脏再同步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法.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及再住院率.

    作者:刘纪强;郭继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他汀类药物抗心肌细胞凋亡机制

    近来实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除降血脂以外的心肌保护效应.现主要从他汀类药物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一氧化氮合酶(PI3K/Akt/eNOS)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和抑制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三个方面阐述他汀类药物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

    作者:叶强;覃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机制研究现状

    目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冠心病常规介入治疗的方法之一,也使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大为降低.但冠脉内安装支架只能降低,并不能完全防止再狭窄的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仍是影响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从支架内再狭窄的分类、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

    作者:张晶;何胜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心内科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因为原有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旁路移植物闭塞,仍可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的危险.虽然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在CABG后治疗指南中建议应用阿司匹林及降脂药物,但是否应用β阻滞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未做讨论.因此,CABG后患者如何进行恰当的内科治疗并未取得共识.本文对CABG后行内科治疗的随机临床试验(RCT)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邓万俊;郭之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通过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中载脂蛋白CI含量独立预测健康中年人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

    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中载脂蛋白(apo)CI的含量与已确定的冠状动脉心脏病(CHD)危险因素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张宇辉;张代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缬沙坦减少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是Val-HEFT研究成果

    本文回顾性分析Valsartan Heart Failure Trial(Val-HeFT)数据库,评价有症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房颤动(Af)发生率,确定发生Af的预测因素,评价缬沙坦对Af的预防作用。

    作者:益西巴珍;刘运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血压药物的药物基因组研究进展

    遗传能影响药物在体内不同水平上的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现从多因子疾病的多态性,多态性与抗高血压药物效果以及4组候选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α-引导基因、盐敏感高血压的相关基因和Gsα基因)的研究进展,通过确定其药物反应的遗传标记,对其遗传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估,从而选择更适合个体的抗高血压治疗,以达到更好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作者:陈宇;祝善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与心肌再灌注损伤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真核细胞内蛋白质代谢的重要途径,参与了细胞周期调节、基因转录和表达、脱氧核糖核酸修复、抗原递呈和炎症过程.现就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关系以及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后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戴翠莲;罗开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力衰竭的抗心律失常治疗

    按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的因果关系及针对性干预的必要性分述各类常见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要点、药物、介入及器械治疗策略.

    作者:燕纯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新的药物治疗策略

    就发生率、流行率、发病率、死亡率及医疗费用而言,心力衰竭(HF)仍然是公共重要的医疗健康问题,尽管采用了佳药物治疗,死亡率仍极高,因慢性心力衰竭(CHF)恶化住院患者4年死亡率高达60%.初HF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症状,近10年治疗模式已转变为改善疾病的过程和延长患者生命.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阻滞剂、地高辛和非选择性醛固酮拮抗剂以及近来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已被证实为CHF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对CHF病理生理的进一步了解,新的药物临床试验不断进行,这些新的药物是否能进一步降低CHF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张纪良;曾朝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别嘌呤醇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别嘌呤醇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高尿酸血症和慢性痛风,但是近来许多研究表明别嘌呤醇还可以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现对别嘌呤醇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作简单介绍.

    作者:王曾庚;吴清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与治疗进展

    近年研究表明,钙超载及心肌僵硬度增加是导致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围绕其病因和治疗靶点的研究渐成热点.目前已揭晓和尚在进行中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将成为舒张性心力衰竭防治规范的依据.同时基础研究的进展亦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全新的思路和令人鼓舞的前景.

    作者:朱悫;黄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先天性心脏病的基因型和表型关系

    目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学已经从胚胎学迅速深入到遗传学领域,尤其是确定其基因型和表型关系.近来,关于Noonan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的基因型和表型关系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在先天性心脏病分子生物学研究上具有代表意义,对特定基因突变的临床应用和深入认识不仅有助于作出先天性心脏病更为敏感和特异的诊断而且有利于促进治疗方法的提高.

    作者:徐保卫;谢进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

    一氧化氮是一种脂溶性气体,它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主要由血管内皮产生,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吸入一氧化氮气体,可选择性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阻力和肺动脉压.现主要综述一氧化氮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相互作用关系及一氧化氮在治疗上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增斌;刘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

    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氯吡格雷抵抗的出现影响了其临床疗效.现就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临床意义、血小板聚集检测方法、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分别加以阐述.

    作者:齐晓云;杨关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