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力衰竭中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黄秋萍;金炜

关键词:心力衰竭, 生化检测, 脑利钠肽, 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2,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摘要:随着老年化和医学的发展,心力衰竭将成为21世纪心血管两大流行疾病之一.尽管随着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甚至是基因重组药物等的面世,心力衰竭治疗的目的及方法有了全新的改变,但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判断仍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目前多以临床评估为主.现对心力衰竭中相关生化指标的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神经激素长期过度激活机制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作用,导致预后不佳.患者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激活导致了醛固酮合成增加,过多产生的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心肌纤维化.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改善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白洁;张国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接受抗凝剂治疗或预防栓塞的病人,常使用肝素,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肝素治疗的并发症,此并发症与肝素预期的治疗效果相反.

    作者:李小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双室起搏器

    多项大规模的临床调查显示1/4~1/3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伴随有左束支传导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这些患者的预后比无LBBB的患者更差.多个研究发现有LBBB的心衰患者年死亡率可达16.1%,而无LBBB的心衰患者年死亡率仅为10.5%,前者每年猝死的风险也明显高于后者.

    作者:彭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DASH饮食对血压的影响

    在高血压的防治中强调健康的饮食结构,称之为DASH饮食,现就近年来DASH饮食和血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总结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作者:张海燕;郭艺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力衰竭中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随着老年化和医学的发展,心力衰竭将成为21世纪心血管两大流行疾病之一.尽管随着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甚至是基因重组药物等的面世,心力衰竭治疗的目的及方法有了全新的改变,但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判断仍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目前多以临床评估为主.现对心力衰竭中相关生化指标的意义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黄秋萍;金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研究证实,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踝-肱动脉压力指数、肱动脉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脉压、动脉弹性功能的测定可以作为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裴林林;陈庆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处理策略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代谢起源的、相互关联的、群集发生的危险因子.它们直接促进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其首要处理目标是降低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风险.一线治疗应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主要危险因子:吸烟、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血压和糖尿病.其另一处理目标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其处置重点应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减轻可纠正的内在危险因子(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和致粥样硬化饮食).

    作者:华琦;尹春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动脉粥样硬化与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细胞的趋化和迁移均与之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过程中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也与之相关.

    作者:黎娜;朱文玲;柯元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RAS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新的治疗靶点

    代谢综合征(MetS)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组合,以胰岛素抵抗、腹型肥胖、高三酰甘油(TG)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空腹血糖受损为其临床特征[1].尽管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胰岛素抵抗在其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观点被学术界一致认可[1,2].因此,MetS被认为是机体正常代谢与2型糖尿病的中间代谢状态.大量新近研究证据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激活与胰岛抵抗的发生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1].故对激活的RAS进行干预应成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治疗靶点,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现就近年来有关RAS激活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RAS被阻断后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和临床上心血管事件减少的基础和临床证据及其意义综述如下.

    作者:周亦秋;杨国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缺氧与高胆固醇血症早期损害

    高胆固醇血症(HC)损害从早期的内皮功能失调,发展到动脉粥样硬化经历了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HC早期存在的内皮功能失调、血流变学改变及血管炎症性损伤等可能引起缺氧,而缺氧通过直接损害和适应性反应促进缺氧诱导因子等相关基因转录、表达对机体产生复杂的反应和损害.HC损害发生的精确机制迄今仍未完全明确,尽管HC早期是否会引起缺氧以及缺氧与HC病理生理之间的关系尚待研究,但现有资料提示缺氧可能是引起HC损害的重要原因.

    作者:蔡必晶;魏文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代谢综合征临床管理的研究进展

    代谢综合征是近年新定义的一种症候群,对该疾病的管理是近来的研究热点.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管理依照其定义进行人群确认,以循证实践为指导,立足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积极防治主要危险因素,并对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和管理.提倡患者自我管理,医生与服务提供者协调运作,定期报告和反馈健康信息.

    作者:胡大一;魏毅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PPARγ激动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是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核内靶点,其激动剂作为胰岛素增敏剂临床已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新近研究显示,缺血再灌注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激动剂同时具有减轻心肌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作者:潘静;刘仁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经皮心脏循环支持在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进展

    经皮心脏循环支持是近年来冠脉介入研究的新领域,作为一种短期的过渡措施用以逆转心源性休克,对提高血管重建术的耐受性和成功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简要介绍其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作者:周菲;秦永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房复杂碎裂电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心房颤动(房颤)时心房电图会呈现特征性的复杂碎裂电图.多个研究认为复杂碎裂电图反映了局部折返激动,且与心脏自主神经兴奋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复杂碎裂电图指导临床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已取得较高成功率,进一步证实复杂碎裂电图代表了房颤的基质.

    作者:张晔;王玉堂;单兆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曲美他嗪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曲美他嗪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是非常具有前景的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现就曲美他嗪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梁丽华;江珊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关键用药之一.虽然它能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但是有些患者经过长期随访仍有心血管事件发生,称为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不明确,而且缺乏快速的、临床实用的、准确的检测方法.通过进一步研究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和临床特征,我们应该象监测胆固醇、血压、血糖一样,监测血小板活性而指导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从而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志军;柯元南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进展

    远端血管栓塞以及无复流现象是介入治疗的研究热点问题.远端保护装置在减少这一现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远端保护装置的作用做一简要阐述.

    作者:要英杰;杨延民;王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钠肽在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评估中的应用潜力

    脑钠肽是心室肌细胞在室壁牵张力刺激下分泌的一类肽类激素,因其反映心室前后负荷及收缩、舒张功能的敏感性与无创性,广泛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现主要针对血浆脑钠肽水平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危险性分层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作一概述.

    作者:宋丹丹;赵仙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是交感神经信号传递途径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功能是将神经元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重新摄取回突触前膜中,通过这种方式调控神经递质信号强度.心脏交感神经去甲肾腺素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对心力衰竭恶化、进展发挥重要作用.心力衰竭时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可能与交感神经去神经、神经元表面表达降低、内化、转录后异常、氧化负荷增加、细胞因子对心脏交感神经的损伤作用有关.

    作者:梁栋;刘旭东;李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脏猝死的预测因子

    对心脏猝死的危险性进行准确的预测是防止其发生的有效措施.现从缺血、左室收缩功能、心电学指标和血清学指标等方面对心脏猝死的非侵入性预测因子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评价.

    作者:富路;曹君娴;谢荣盛;黄永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