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与心理行为因素

杨菊贤;许左隽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抑郁, 焦虑, 冠状动脉痉挛
摘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伴有重症抑郁时,心绞痛的发作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恶化,死亡率将增加3~5倍;1999年,首次报道应用抗抑郁剂舍曲林治疗后,ACS的胸痛和抑郁症状均获显著改善;2003年进一步发现舍曲林治疗安全可靠,ACS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也有较显著的减少.同时发现焦虑应激以及A型行为的AIAI反应可通过促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ACS,而抗焦虑治疗对于缓解ACS也有显效.本文探讨了心理因素引起ACS的机制以及抑郁和焦虑共病与ACS的相关性问题.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02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变异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阿昔单抗与单独使用阿昔单抗的试验研究

    在有导管设备的医院,对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优于静脉溶栓治疗,特定设计的随机试验也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由没有导管设备医院转入有导管设备的中心医院后行PCI治疗比单一溶栓治疗能得到更大收益.

    作者:王海玲;静国丽;张灵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与CD40信号传导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促使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在此基础上发生细胞成分的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是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白细胞分化抗原40(CD40)信号通路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主要细胞成分炎症反应的调节,本文对CD40信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反应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蔡伦安;魏经汉;赵洛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超氧阴离子与硝酸酯类药物耐药

    硝酸酯类药物如果持续长期应用,其扩张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效应就很快下降,乃至消失,即产生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现象.硝酸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目前仍不是完全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超氧阴离子(·O-)的增加,致NO作用减弱学说在硝酸酯类药物耐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O-增加与硝酸酯类耐药现象的研究,可以为既往的一些学说提供共同的解释,但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从而为彻底避免耐药现象的发生提供依据和方法.

    作者:李剑;施海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心房颤动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之一,对机体血压和体液、电解质平衡起重要调节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AS和心房颤动有关.在房颤动物模型和房颤患者都发现了RAS激活证据,RAS激活后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房结构和电生理特性,从而影响房颤的发生和维持,采取不同措施干预RAS已取得了有益作用,本文将对上述内容做一综述.

    作者:刘英明;卢才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023 心包厚度正常的26例缩窄性心包炎

    增厚的心包通常被认为是缩窄性心包炎的基本诊断特征.有研究显示正常厚度的心包也存在缩窄性,然而与之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却并不明了.该文的作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来探讨因缩窄而行心包切除术的心包厚度正常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作者:鲁静朝;崔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与心理行为因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伴有重症抑郁时,心绞痛的发作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恶化,死亡率将增加3~5倍;1999年,首次报道应用抗抑郁剂舍曲林治疗后,ACS的胸痛和抑郁症状均获显著改善;2003年进一步发现舍曲林治疗安全可靠,ACS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也有较显著的减少.同时发现焦虑应激以及A型行为的AIAI反应可通过促发冠状动脉痉挛,引起ACS,而抗焦虑治疗对于缓解ACS也有显效.本文探讨了心理因素引起ACS的机制以及抑郁和焦虑共病与ACS的相关性问题.

    作者:杨菊贤;许左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ACEI与ARB联合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另外,这两类药还对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病蛋白尿和多数高心脏危险的病人有效.这类药每一种的个别成功提供了这样的见解:同时用这两类药的整个生物学效应会超过单独用其中的一种.通过应用一种ACEI或一种ARB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使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相似程度.ACEIs与ARBs二者均阻碍肾功能的进行性恶化,特别是糖尿病肾病的肾损害.这些药的肾保护作用部分与其减少蛋白尿作用有关.ACEIs还改善动脉血栓性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的预后.ACEIs与ARBs二者均有利于左室功能不良.有少数已发表的研究可供评价联合应用ACEI与ARB的治疗.在高血压方面观察的结果尚不一致.联合用ACEIs与ARBs于蛋白尿的慢性肾病,和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已证明令人有更多兴趣.

    作者:罗雪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吸入一氧化氮在心胸外科的应用进展

    一氧化氮(NO)是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吸入外源性的NO可选择性地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动脉氧合、减少肺内分流.本文论述了NO治疗心脏手术围术期肺动脉高压的适应证、吸入浓度、治疗结果及注意事项;NO在肺移植围术期的应用进展以及在肺切除术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价值.

    作者:苏宜江;许栋生;莫绪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脂联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脂联素(adiponectin)是由脂肪细胞特异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肥胖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抗炎症和损伤后抗内膜增生的特性.补充脂联素可能是对上述疾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作者:裴强;秦永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血管内超声引导冠脉支架植入的应用进展

    血管内超声(IVUS)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介入影像学新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引导冠脉支架植入,可获得尽可能大的管腔直径,降低支架术后再狭窄率的发生.本文综述IVUS在引导冠脉支架植入的作用及进展

    作者:韩志华;王彬尧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心肌再灌注疗法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发病率,但是一旦发生穿孔,病人的恢复和存活仍然依赖于强有力的内科治疗和手术的介入.经皮穿刺介入封堵治疗作为治疗本病的一种新方法虽然尚存许多问题,但是其应用前景值得我们关注.

    作者:孟锐;楼盛;赵仙先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019 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尿15-F2t-isoprostane浓度升高:氧化应激的一个标记物

    早先的研究发现反应性氧簇介导氧化应激在心力衰竭(CHF)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F2-isoprostane是通过自由基催化细胞膜上花生四烯酸超氧化而合成的前列环素异构体,其活性独立于环氧化酶.15-F2t-isoprostane在体内为一种特异的、化学稳定氧化应激定量标记物,很多情况,如吸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可观察到15-F2t-isoprostane血浆浓度升高和尿排泄量增加.脑钠肽(BNP)和白细胞介素- 6(IL- 6)是不同左心衰竭死亡的标记物和预后指标.本研究通过评价CHF患者尿15-F2t-isoprostane浓度、血浆BNP浓度、血清IL- 6和血栓调节素浓度来探讨脂肪超氧化标记物尿15-F2t-isoprostane是否也是CHF患者死亡的标记物,并同时对15-F2t-isoprostane与BNP与其他已明确的CHF标记物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周振科;曾朝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雷帕霉素涂层支架预防血管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如何防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形成已成为当今介入心脏学界面临的一大挑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可有效预防再狭窄形成,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目前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临床防治再狭窄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喻卓;高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磁共振成像评价缺血性心脏病的价值和进展

    本文综述了心脏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对心脏形态学、功能学、心肌存活性评价的方法和磁共振表现进行了详细论述,探讨了磁共振波谱分析、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显示动脉硬化性斑块的MR技术及其进展.

    作者:杨艳梅;黄勃源;付向华;刘怀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基因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来基因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其防治开辟了一条全新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等领域已逐渐由实验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该领域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董书强;吕国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顽固性心绞痛的现代治疗对策

    由于经历初次冠脉事件后患者存活时间逐渐延长,因此症状顽固且不适合进一步血运重建术的冠心病患者逐渐增多.本文综述顽固性心绞痛的定义及其目前的治疗进展.

    作者:王旭;杨树森;李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左室重构,改善左室功能,但其作用机制和实行时机尚不明确.通过对其作用机制及实行时机的研究,为及时、有效实行PCI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永旺;邓根群;曲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肥胖、脂联素与血管炎性疾病

    肥胖是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脂肪组织分泌许多生物活性分子,包括瘦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和脂联素(adiponectin),统称脂肪细胞因子.有些因子参与肥胖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活动.本文综述脂联素在血管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李嘉强;李培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020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管成形术患者静滴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的随机研究

    业已证明,早期联合治疗和持续再灌注梗塞相关冠状动脉以及静滴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钾(GIK)代谢性调制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给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行PTCA患者静滴GIK,观察是否有效.

    作者:苏哲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的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可出现ST段抬高,而在这些ST段抬高的患者中可同时出现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认为对应导联ST段下移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帮助判断冠状动脉阻塞位点和分析危险程度;镜象变化、远端缺血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急性心肌梗死对应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及发生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席锐;刘霞;陆国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