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切开重睑成形术效果与临床技巧相关性的分析

陈芳;李芸;钟文慧;勾庆芬;田霞;杨喆

关键词:重睑成形术, 临床技巧, 现报道如下, 术后肿胀, 手术效果, 美容外科, 临床工作, 瘢痕软化, 相关性, 受术者, 恢复期, 中值, 形态, 外观, 术式, 人群, 经典
摘要:切开重睑成形术是美容外科的传统经典术式.由于术后肿胀恢复期、瘢痕软化期相对较长,形态外观达到自然逼真的效果,有的短则需要3~6个月,长则达1~2年,常常使受术者本人及周围人群难以接受,这也是临床工作中值得重视并需不断改进的问题.我科自2000年~2008年3月,行切开重睑成形术1201例,并对手术效果与临床技巧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型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黄褐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6例黄褐斑患者接受了4次强脉冲光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黄褐斑处的L值,由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由患者进行满意度评估.结果:经过4次治疗,皮肤的亮度(L值)显著提升,医生评估78.9%的患者获得了超过50%的改善,71.1%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或非常满意;副作用主要为轻微的一过性红斑和炎症后色素沉着.结论:强脉冲光技术可以有效地治疗黄褐斑,副作用非常轻微.

    作者:李远宏;吴严;刘梅;徐媛媛;张丽;徐宏慧;徐天华;高兴华;董光辉;陈洪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论脾肺气虚与皮肤哀老的关系

    皮肤衰老作为机体衰老的外在表象,一般分为自然老化和光老化.自然老化多表现为细小皱纹、皮肤松弛、干燥和粗糙;光老化多表现为弹性丧失、皱纹粗深、皮革样外观,常伴有色素沉着.中医学认为机体衰老的机制主要有阴阳失调、脏腑虚衰、精气衰竭,而皮肤衰老则多与脾肺关系密切.本文从文献研究方面探讨皮肤衰老与脾肺气虚之间的关系,为健脾补气、益卫固表而延缓皮肤衰老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吴景东;任庆丽;顾炜;李顺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局部脂肪堆积的治疗

    局部脂肪堆积,又称橘皮样皮肤、脂肪小丘(Cellulite),是指出现在妇女大腿、腹部、臀部等部位的脂肪组织过度沉积,外观卫橘皮样,已成为美容皮肤科困扰且具挑战性的难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局部脂肪堆积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各种治疗技术及方法相继产生.本文就近10年来局部脂肪堆积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徐丽霞;杨海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人参皂苷Rb1对UVB诱导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光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b1对中波紫外线诱导的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光损伤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细胞培养法,加入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b1(5、20、50μg/m1)预处理细胞,以中波紫外线辐射剂量30mJ/cm2诱导细胞DNA损伤,MTT法观察细胞活力的变化,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细胞DNA损伤环丁烷嘧啶二聚体.结果:人参皂苷Rb1对未辐射中波紫外线的角质形成细胞的活力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增强紫外线辐射后细胞的活力,减少核浓缩、核小体的形成及细胞凋亡的发生,加速环丁烷嘧啶二聚体的清除.结论:人参皂苷Rb1可能通过加速DNA损伤的清除,抑制紫外线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发生.

    作者:蔡宝祥;骆丹;林向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全层脂肪抽吸治疗腋臭800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腋毛区皮下全层脂肪抽吸治疗腋臭的疗效.方法:肿胀麻醉下负压抽吸腋毛区皮下至深筋膜间全层脂肪组织,从而彻底清除大汗腺,进一步提高腋臭治愈率.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年,一次手术治愈率达94%,因术后复发二次抽吸治疗也取得了满意疗效.结论:皮下全层脂肪抽吸治疗腋臭是一种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易被广大腋臭患者接受的疗法.

    作者:孟凡军;孙毅;张学成;赵月荣;赵振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小切口皮下搔刮加抽吸治疗腋臭

    腋部臭汗症又称腋臭,俗称狐臭.常见于青壮年,女性多见,轻重不等,至老年时可减轻,常有遗传性.易造成患者自卑,严重影响集体生活和社会交往活动[1].治疗人群以青春期男女为多见,尤以女性居多.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门诊部自2006年12月~2008年4月用小切口皮下搔刮加抽吸治疗腋臭108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德监;陈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859例护理经验

    紫外线治疗银屑病等皮肤疾病已历经半个多世纪,临床应用以长波紫外线(UVA)和中波(UVB)紫外线为主.近年来,发现311nm左右的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是UVB中有效的部分[1].与宽谱UVB(BB-UVB)相比,NB-UVB穿透性较强,不易灼伤皮肤,能更有效地诱导真皮中的T细胞凋亡,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胡雪慧;赵荣;李承新;樊平申;廖文俊;高天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足母)外翻畸形

    目的:探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蹄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03年以来采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治疗(足母)外翻畸形300例共542只足,不做内固定.对所有患者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OFAS)(足母)趾-跖趾-趾间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估,并结合影像学诊断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AOFAS总平均分为89.4±10.2分.影像学评估,术后(足母)外翻角(HVA)为12.8°±5.8°(4°~22°),较术前34.6°±9.6°(18°~68°)改善22°±8.4°;第一二跖骨间角(IMA)为7.6°±1.8(6°~11°),较术前14.3°±3.2°(11°~21°)改善6.7°±2.4°,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542只患足,498只对术后疗效满意,满意率91.5%.结论: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足母)外翻,临床效果可靠,不需内固定,手术切口美观,值得推广.

    作者:赵延勇;周光;王艳梅;蒋海越;庄洪兴;胡晓根;胡守舵;林琳;潘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中国美容医学知名专家系列报道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TGF-β1对UVA照射皮肤成纤维细胞HSP70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ansforming gowth fetor-beta 1,TGF-β1)对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UVA)照射皮肤成纤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不同剂量UVA即对照组(UVA 0J/cm2)、UVA 5J/cm2、UVA 10 J/cm2、UVA 20J/cm2照射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HSP70的含量;选择UVA照射剂量为15J/cm2,不同剂量TGF-β1即小剂量组(UVA+TGF-β1 0.1ng/m1)、中剂量组(UVA+TGF-β1 1ng/m1)、大剂量组(UVA+TGF-β1 10ng/m1)处理后成纤维细胞HSP70上清液中HSP70的含量.结果:UVA照射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导致HSP70表达下降,UVA 20J/cm2照射组与对照组比较,HSPT0含量明显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OVA 10J/cm2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TGF-β1处理后,大剂量TGF-β1,组,皮肤成纤维细胞上清液中HSP70含量明显升高,与照射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VA照射抑制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HSPT0表达,TGF-β1可提高UVA照射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HSP70表达水平,对皮肤成纤维细胞起保护作用.

    作者:王继华;鲁开化;刘垠;赵亚南;郭树忠;何永静;杜永贵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病变组织切除皮肤回植术治疗晚期下肢淋巴水肿

    目的:研究和探索晚期下肢淋巴水肿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病变组织切除皮肤回植方式治疗晚期下肢淋巴水肿.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患肢外形较术前明显变细,功能恢复良好,5例患者中有4例首次植皮成活90%,外形功能恢复比较理想,1例首次植皮成活较差,再次植皮修复,功能恢复,但外观不理想.结论:对严重的晚期淋巴水肿患者,采用病变组织切除次全厚皮肤回植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于仁义;陈存富;李江;王克华;陈铭锐;郭小平;刘本立;赵东红;吴玉家;邝勇;郎育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Magfit磁性附着体义齿的修复体会

    对于牙列中缺失牙较多且余留牙多为残根、残冠者,或基牙临床冠较长、冠根比严重失调者,常规修复后常出现义齿固位不良或摘戴、咀嚼时对基牙的侧向扭力较人造成基牙的松动、脱落、折断等问题.采用磁性附着体修复,对基牙的侧向力小,并能提供良好的固位和支持,咀嚼效率明显提高[1],美观性得到改善,且制作简单,价格便宜[2].

    作者:吴晓霞;史真;张宪梅;林升;安倩;苏玉兴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眶隔及眼轮匝肌双重紧缩的睑袋整复术

    目的:为提高睑袋整复术的效果,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睑袋的形成原因及病理改变,采用眶隔及眼轮匝肌双重紧缩的方法进行睑袋整复术.方法:在局麻下,作下睑缘1~2mm的切口,皮下潜行剥离至骨性眶缘形成皮瓣,在眶隔膜表面分离形成与皮瓣形态一致的下睑眼轮匝肌瓣.打开眶隔,尽量还纳疝出的眶隔脂肪,如疝出的眶隔脂肪量较多,可部分切除.横向折叠缝合眶隔2~3针,向外上方提紧眼轮匝肌瓣,楔形切除适量的眼轮匝肌,断端固定在眶缘的骨膜上.后,切除下睑多余的皮肤.结果:本组共40例,随访20例3个月~2年,除1例因眼轮匝肌切除过多而产生轻度下睑退缩外,其余均效果满意持久.结论:眶隔及眼轮匝肌双重紧缩的睑袋整复术,是针对下睑衰老机理及表现而进行的一种手术设计,可提高手术效果并延长术后有效时间.

    作者:徐刚;郭亚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颧颊脂肪垫悬吊在面部除皱术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在面部除皱术中做颧颊脂肪垫提升悬吊,探索一种简便的面部提升除皱的方法.方法:在面部除皱术中,把颧颊脂肪垫向上提升悬吊在颞部颞深筋膜上,自2007年以来,已为26例患者做了这种手术.结果:26例中,24例对术后面部的改善感到满意,2例不满意,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在面部除皱术中,颧颊脂肪垫提升悬吊能有效地改善中面部组织松垂和老化,该法具有手术简便和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孔进;范进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调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治疗面部褐青色痣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波长为755nm的调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治疗面部褐青色痣的疗效.方法:采用调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器针对107例面部褐青色痣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面部色素的变化情况,结合激光能量密度、治疗次数对疗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107例患者总有效率达53.27%,其中能量密度9.0J/cm2、9.5J/cm2、10.0J/cm2、11.0J/cm2和12.0J/cm2有效率分别为27.27%、29.41%,57.58%、67.65%和58.33%;治疗次数为1~2次、3~4次、5~6次和6次以上的有效率分别为32.35%、48.98%和86.67%和100%.结论:调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能够有效治疗或者改善面部褐青色痣,在能量密度为9.0~12.0J/cm2的范围内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能量密度为10.0~12.0J/cm2疗效较好,治疗次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次数越多疗效越好.

    作者:肖燕;林军;欧阳天祥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中厚皮片原位移植治疗鼻部假性淋巴瘤一例

    皮肤假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皮肤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现将我们见到的1例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作者:马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aFGF透皮给药治疗缺血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透皮给药治疗反流轴型皮瓣血液循环障碍的疗效.方法:应用aFGF透皮给药治疗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的反流轴型皮瓣,观察皮瓣的转归.结果:自2006年以来在临床上应用11例,用药后皮瓣血液循环全部得到明显改善,存活良好.结论:应用aFGF透皮给药可明显改善反流轴型皮瓣的血液灌流,促进皮瓣成活.

    作者:郑健生;郑庆亦;陈锦河;蔡少甫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综合物理疗法在下睑袋整形术后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综合物理治疗的手段促进下睑袋切除整形术后快速恢复、维持手术效果及防治并发症的方法.方法:528例下睑袋切除整形术后患者,分成术后综合物理治疗组265例和非术后物理治疗组263例,综合物理治疗组术后应用超短波、电脑中频、手法按摩行下睑局部物理治疗并配戴低温热塑板材下睑支具进行下睑压迫.非术后物理治疗组术后不行任何物理治疗,待其自然恢复.结果:综合物理治疗组术后局部瘀血、睑结膜水肿、睑球分离者术后3周恢复率为83%;非理疗组术后3周恢复率为49%,显著低于综合物理治疗组.结论:下睑局部物理治疗联合低温热塑板材加压的综合治疗能迅速消除下眼睑整形术后的水肿、促进术后瘀血吸收、减少术后早期肿胀引起的下睑外翻等并发症,是睑袋整形手术良好的术后辅助手段.

    作者:杨青;曹川;汪丽萍;李世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局部皮瓣在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局部任意皮瓣修复头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形成的继发性创面的应用体会.方法:本组8例体表恶性肿瘤中,基底细胞癌5例,鳞状细胞癌3例,切除范围在边缘外5~15mm.缺损全部采用局部任意皮瓣修复,皮瓣长宽比为1~3:1,面积大于缺损部位10%~30%,切取深度面部为SMAS浅面,头部为帽状腱膜与颅骨骨膜之间.斧头状皮瓣3例,其中改良菱形皮瓣2例,鼻唇沟皮瓣1例,易位皮瓣1例,上唇组织推进皮瓣1例.结果:全部皮瓣存活良好,创面得以Ⅰ期修复,供瓣区继发创面除1例巨大,使用中厚植皮封闭外,余均能拉拢缝合.经3~8个月随访,局部外形满意,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考虑到美观的因素,只要具备适应证,局部任意皮瓣是头面部浅表恶性肿瘤切除后形成的创面修复的首选方法.

    作者:柳建中;刘大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对钴铬合金表面腐蚀性能的影响

    目的:探索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对牙用钴铬合金表面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将硬质钴铬合金锭铸造成直径20mm,长15cm的圆棒,再将圆棒加工成直径15mm、厚2mm的圆片试件24个,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试件表面镀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表面未作任何处理.将两组试件分别浸于人工唾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测试其腐蚀性,电镜下观察实验后试件表面形态.结果:实验组自腐蚀电位(Ecorr)、过钝化电位(Etp)与对照组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电镜显示,实验组试件表面存在少量腐蚀坑,对照组试件表面可见大量密集的腐蚀坑.结论:纳米非晶金刚石薄膜可以显著提高牙用钴铬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作者:陈钢;赵晓琳;李斌;姚月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