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权
自1996~2005年,笔者对15例外伤性鼻骨塌陷患者,采用自体髂骨、肋骨移植隆鼻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15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2~35岁,平均25岁,其中4例同时行其他部位整形.
作者:张作欣;张璐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索对于乳腺组织量少,双侧乳腺不对称的求美者行解剖型假体隆乳术时,双平面法的运用.方法:隆乳术中取乳晕切口,假体部分置于乳腺后间隙,部分置于胸大肌后间隙.结果:用本方法隆乳8例11侧效果满意,术后外观形态良好,医患双方都感满意.结论:该手术对于乳腺组织条件差的求美者行解剖型假体隆乳有操作简便,术后形态、手感自然,是一种隆乳好办法.
作者:周鹏起;刘中策;高俊明;黄威;冷奎仿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面癣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诊断,降低误诊率.方法: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及临床表现.结果:面癣见于各年龄段,但以21~40岁多见;67.1%的面癣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典型与否和病程长短呈负相关;69.5%的患者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76.8%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湿疹、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自体接种、重体力工作、接触患病动物是诱发面癣的重要因素,滥用激素软膏可能与面癣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结论:面癣易被误诊,应引起临床重视,及时进行真菌学检查是防止误诊的关键.
作者:林子刚;刘忠绪;凌伟军;李晶晶;肖红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了解患者对前牙隐形义齿修复效果的主观评价,为临床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前牙隐形义齿修复患者130例,设计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分别在初戴和6个月后对前牙隐形义齿修复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大多数患者对隐形义齿满意;其中,初戴时美观程度、舒适性、语音功能及固位功能方面满意度比咀嚼功能高,6个月后患者对各方面满意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隐形义齿应用于前牙区修复,无论从美容效果还是从功能恢复方面看,都不失为一种新的较好的前牙修复方法.
作者:陈少武;吴敏;王亚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介绍一种口内入路三点定位弧线形截骨矫治下颌角肥大的新方法.方法:68例下颌角肥大矫治术,均经口内入路.充分游离下颌角周围软组织.把下颌骨升支前缘向下的延长线与下颌骨下缘的交点设为A点;咬合平面的平行线与下颌骨升支后缘的交点设为B点;原下颌角设为C点;新的下颌角设为D点.在A、B的连线上设置一条垂线,经过C点.在垂线上距C点约1~2cm处,确定D点.用摆动锯在A、D、B三点之间弧线截骨.结果:68例术后,无面神经损伤、口唇麻木、骨折、不对称等.满意率约占97%.结论:三点定位弧线形截骨法与口内外入路其它去除下颌角的方法比较.优点多,安全性大,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兰振兴;高兰香;江洋;唐凯森;何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近年来各种隆鼻手术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解决了低鼻梁患者的要求.很多医生根据对宽大低平鼻头的整形要求也开展了一些鼻头整形的手术.自2005年儿月~2007年12月,我科对24例鼻头宽大低平的患者采用双侧鼻翼鼻小柱缘小切口进行鼻头整形术,效果良好,切口隐蔽,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满意.
作者:朱轶;谭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MC)分泌过度和降解减少导致胶原等成分异常沉积所致的病理状态.黄种人和黑种人发病率较高,达4%~16%[1].
作者:王惠东;杨松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红-蓝光联合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痤疮患者随机分成2个治疗组:①单纯蓝光照射组(n=36);②红蓝光混合照射组(n=28).采取连续4周,每周2次发光二极管为基础的痤疮治疗仪照射.轻度患者治疗一个疗程,中、重度痤疮患者连续治疗1~3个疗程.结果:经过系统治疗后,痤疮皮损均有所减轻.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别(分别为80.5%及89.3%,P=0.514).显效率比较,红蓝光混合照射可达35.7%,远远高于单纯蓝光照射组(8.3%)(P=0.008).重度痤疮较中度痤疮有更为明显的反应,且副作用很小,使用蓝光对炎症反应可产生效果,配合红光疗效优于单独使用,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红-蓝光联合治疗痤疮可获得理想疗效,适合治疗轻,重度痤疮患者.
作者:程飚;李勤;刘宏伟;江萨;陈葵;陈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成人正畸患者越来越多,口腔正畸科医师正努力通过各学科间的通力合作,达到理想的美观治疗效果[1].但是,成人的口腔环境比较复杂,牙周病在成人中比较多见.牙周病学和正畸学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良好的牙周病基础治疗为正畸治疗中的牙齿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正畸治疗排齐牙齿、去除(牙合)干扰,则利于牙周病的进一步治疗[2].作者通过正畸与牙周联合治疗牙周病致错(牙合)畸形患者一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史真;张宪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有效且能减轻切口瘢痕增生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方法:采用横切口,将内眦韧带固定于鼻背筋膜,切除上下方多余皮肤后缝合.结果:本组受术者共30例,28例受术者经6~36个月随访,睑裂变长,内眦间距缩短、眼型自然美观,切口瘢痕不明显,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效果确切,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
作者:李欢诚;黎冻;韦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唇裂是常见的颌面部先天畸形,表现为上唇部组织的纵形裂开.早期手术修复是治疗唇裂的有效方法.唇裂手术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局部组织发育异常及一期手术方法、技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鼻唇畸形,需行二期修复.我科于1998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此类病例52例,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黄晓红;葛志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采用仿MillardⅡ术式矫正单侧唇裂继发畸形的同时利用上唇去表皮瘢痕组织瓣重建患侧人中嵴.方法:2005年2月~2008年4月,对10例单侧唇裂继发畸形患者应用仿MillardⅡ术式矫正唇鼻畸形,同时利用C瓣携带的上唇去表皮瘢痕组织瓣重建患侧人中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C瓣全部存活,未出现瘢痕组织瓣坏死.随访3~12个月,患侧鼻小柱得到明显延长,两侧鼻孔基本对称.再造的人中嵴稍隆起、两侧对称、人中显现.唇弓形态改善,唇峰基本对称,红唇厚薄一致,术区瘢痕不明显.畸形矫治效果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应用仿MillardⅡ术式矫正单侧唇裂继发畸形的同时利用以C瓣供血的去表皮瘢痕组织瓣重建患侧人中嵴,使得以前需切除遗弃的组织得到充分利用,重建的人中嵴可使整复的上唇外形更为逼真、生动.临床实践证明此方法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新庆;夏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检查在体表血管畸形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3例临床初步诊断血管畸形且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行3D-CTA检查,并以结果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结果:33例患者3D-CTA诊断为静脉畸形,其中2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所得影像显示清楚.其中28例由于病变范围较大采用铜针治疗,治疗后局部肿块缩小或消失、变硬,有效率100%.结论:3D-CTA是一种微创、分辨率高的血管造影技术,可显示病灶的层次及与毗邻组织的关系,在体表血管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并能指导治疗的制定和实施.
作者:殷国前;杨健祥;孙智勇;王刚;李伟雄;梁志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两种仪器Chromamcter CM2500d和Maxmeter MX18在客观测量正常皮肤颜色及紫外线照射后皮肤颜色时的异同.方法:Chromameter CM2500d的输出结果为L*a*,Maxmeter MX18的输出结果为M和E.其中L*和M反映皮肤黑素的变化,而a*和E则反映皮肤红斑的变化.测量正常皮肤曝光和非曝光部位的皮肤颜色,比较两种仪器的异同;分别以小红斑剂量(MED)、即时黑化量(IPD)和小持续黑化量(MPPD)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及反复多次紫外线照射皮肤,比较种仪器在测量不同形式紫外线照射后皮肤颜色变化的异同.结果:在测量正常皮肤颜色时,两种仪器的检测指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当紫外线照射后,反映色素变化的指标L*比M更易受皮肤红斑的影响;在测量IPD和MPPD产生的色素以及色素变化规律时两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a*与E作为反映红斑的指标,在测量MED诱导的红斑时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反复紫外线照射红斑产生过强时,两者的相关性却明显的下降.在记录红斑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中,两者始终保持较好的相关性.结论:两种仪器在不同情况下测量皮肤颜色时相关性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检测结果.
作者:田燕;刘玮;信许亚;张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和探讨不同类型烟头烫伤瘢痕的整形外科修复方法,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回顾2000年7月~2006年12月间207例烟头烫伤瘢痕患者,根据瘢痕半径和间距将瘢痕分为点状密集型、点状均匀型和点状离散型三类,并给予不同的整形外科修复.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部分点状密集型患者因直线瘢痕挛缩二期行局部改型治疗.结论:根据烟头烫伤瘢痕的分类来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采用三角瓣技术来充分利用瘢痕间的正常皮肤,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吴焱秋;柴家科;邵文勇;胡忠明;赵法军;关雪峰;孙有志;柳春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建立幼年SD大鼠颅骨器官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外源性张力对颅骨矢状缝成骨活动的影响.方法:取19日龄的SD大鼠颅顶骨矢状缝组织块,试验组加0.4 g力,对照组不加力.经器官培养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检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等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细骨缝内成骨细胞活跃,IGF-1阳性染色位于颅缝内成骨细胞,实验组IGF-1 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 结论:大鼠颅骨骨缝器官可在体外培养中成功存活并生长.外源机械张力可以扩宽骨缝,刺激成骨活动,可显著增加IGF-1的合成.
作者:吴镝;王新刚;赵振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受传统审美观点的影响,对于黄种人而言,相对更加重视皮肤的白皙,故而对美白作用有更为特殊的要求.皮肤颜色主要是由黑素形成,故而,美白作用的发挥,主要有效成分是褪色剂,能够抑制黑素细胞产生黑素,这当中多以影响黑素合成的关键酶酪氨酸酶活性为主;防晒剂等能够阻挡紫外线的成分,减少紫外线诱导黑素合成增加导致皮肤变黑;一些抗氧化成分也有助于防晒和美白功效的有效发挥.
作者:齐显龙;刘玲;刘岚;高剑;张海龙;高天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皮瓣的转移和移植在组织缺损修复和功能重建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修复重建外科和整形再造外科常运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多年来尽管皮瓣的设计和手术技巧在不断改善,但皮瓣缺血乃至坏死始终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
作者:蔺洁;仇树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通过临床上组织扩张器的应用,观察并发症及对其处理,来减少此类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我们总结自1998年以来45例病例,56个扩张器手术所发生的并发症,并就其原因及防治进行讨论.结果:45例病例中,发生并发症4例.结论:组织扩张术虽未见发生危及生命或毁形的并发症,但常见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了施术效果,因此术者在扩张术中应对其全面了解并掌握,严格掌握适应证,取得患者的充分配合,重视扩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防患于未然.
作者:毕国华;刘明宇;陈伟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下颌角肥大,多伴有咬肌肥厚,患者面型较宽大,多呈梯形面型,女性患者从侧面看呈男性化的下颌角,缺乏柔和,流畅的轮廓.治疗方法主要为下颌角截骨及部分咬肌切除.下颌角肥大截骨术大的困难是下颌角的显露.目前,手术方法分为口外入路与口内入路,口外法在下颌缘下颌角处设计约3cm切口,显露较容易,视野清楚,但局部留下手术切口瘢痕[1-4].口内法视野较小而深,但是具有术后无皮肤瘢痕,较少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术后效果确切等优点.我科在临床上绝大部分都选择口内入路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边冬梅;贾维娜;王卫敏;戚锐;张莹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