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耳郭再造术的现状

刘萍;刘毅

关键词:体表器官再造, 三维立体结构, 整形外科, 全耳再造, 解剖结构, 颜面部
摘要:耳作为颜面部一个重要的器官,具有鲜明的三维立体结构,其细微复杂的解剖结构又使全耳再造成为整形外科体表器官再造中困难、具挑战性的工作.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草药在减肥方面的应用——草药在医学美容方面的应用及未来发展系列讲座五

    肥胖是指机体控制体脂、能量代谢平衡机制紊乱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的一种慢性疾病.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运动不足,肥胖患者逐年增多.

    作者:程飚;吴燕虹;李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分离筛选人牙周膜干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STRO-1为标记物以免疫磁珠分离筛选人牙周膜干细胞,观察细胞生长及克隆形成情况,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细胞表型分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STRO-1、Vimentin表达,并测定细胞体外多向分化能力.结果:免疫磁珠法可获得人牙周膜干细胞,细胞具有克隆形成能力,增殖速度低.细胞周期分析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为慢周期性;细胞表型分析证实CD146,CD44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STRO-1及Vimentin均为阳性染色,矿化诱导和成脂诱导证实该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结论:免疫磁殊法是有效的分离纯化牙周膜干细胞的方法.所分离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细胞周期、表型特点及多向分化能力.

    作者:潘峰;丁寅;王光;赵宇;倪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瘢痕组织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瘢痕组织作为填充材料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方法一,去表皮瘢痕组织原位充填法23例,即去除瘢痕表皮,瘢痕主体组织原位保留,瘢痕两侧或周围皮肤带皮下脂肪跨越瘢痕组织缝合,主要用于凹陷性瘢痕的整复;方法二,瘢痕组织瓣转移充填法9例,即将去表皮的瘢痕组织瓣转移填充邻近组织缺损区.总共32例.结果:32例患者中,30例效果满意,2例基本满意,均未出现感染、破溃、移植物坏死等情况,所有伤口甲级愈合.结论:自体瘢痕组织作为一种填充材料,既避免了应用人工材料可能造成的排异和过敏反应,又可减少人工材料的费用,在整形美容外科中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怡;牙祖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三种烤瓷基底冠适合性的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比较Captck、贵金属合金和镍铬合金3种不同烤瓷基底冠适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制备Captek、贵金属合金、镍铬合金基底冠,用磷酸锌粘固剂将3组试件粘固于代型上,用线切割机将冠及代型沿纵轴抛开,采用扫描电镜测量6个观察点处基底冠组织面与代型之间的间隙大小,其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3组基底冠不同部位的适合性.结果:Captek的间隙大值为(98.02±4.10)μm,贵金属合金基底冠的间隙大值为(102.42±6.51)μm,镍铬合金基底冠的间隙大值为(135.67±5.30)μm.Captek和贵金属合金基底冠适合性在统计学上无明显性差异(P>0.05),Captek和贵金属合金基底冠适合性均与镍铬合金基底冠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aptek和贵金属合金基底冠具有良好的适合性,与上述二者相比,镍铬合金基底冠边缘适合性较差.

    作者:刘玉红;何惠明;刘岚;王忠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脂肪源性干细胞内分泌功能与再生医学的研究进展

    2001年,Zuk等[1]首次从人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一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以来,学者们在研究其多分化潜能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其内分泌功能.现就ADSCs的内分泌功能以及在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折涛;胡大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采用双极电凝熔脂行睑袋整复术

    目的:探讨利用双极电凝器熔化、去除脂肪,消除睑袋的新方法.方法:选择睑袋明显的患者25例,采用经睑缘切口或结膜内切口,暴露眶隔脂肪,轻压眼球,使得多余的脂肪疝出,利用双极电凝器将多余的脂肪熔化、去除,再修复眶隔,处理肌肉及皮肤后,缝合切口.同时选择同期采用传统脂肪切除法行睑袋去除术的患者34例作对照.结果:新方法手术组术后下睑肿胀的时间为(38±4)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6)h(P<0.05).新方法组皮下瘀血发生率仅为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6%(P<0.05).所有患者中均无球后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利用双极电凝熔脂损伤轻,出血少,可预防球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嘉锋;孙家明;张一鸣;李小丹;王玉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腋臭103例体会

    腋臭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社交及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目前治疗腋臭的方法很多,疗效各异.传统的手术疗法具有制动期长、恢复慢、切口瘢痕明显等特点.近年来我们采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法治疗103例腋臭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建武;曾维惠;张美芳;田燕;王希燕;马朵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易性癖围手术期护理一例

    易性癖属于性变态的心理异常,表现为患者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符[1].我科于2007年8月成功为一例易性癖患者实施变性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美芬;刘毅;刘萍;肖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CHR-C型治疗仪配合治疗颌面部皮脂腺囊肿90例

    皮脂腺囊肿为临床上常见的体表肿块性病变,以往治疗多采用切除术,但因切口大、恢复慢,瘢痕明显等,患者多不愿手术.

    作者:马辉;丁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改良面神经额支的体表定位

    目的:通过改良的方法对面神经的额支进行体表定位,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加适用的寻找面神经额支的方法.方法:对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测量在耳轮上点与外眦上点的连线上和耳屏上切迹点与外眦点的连线上,面神经的额支所经过的相对位置.结果:额支在耳轮上点-外眦上点的连线后段(3/10~4/5)±1/10的范围内跨过,在耳屏上切迹点-外眦点的连线后段(1/5-1/2)±1/9的范围内跨过.结论:面神经额支在两条标志线的特定区域跨过,手术中,切口应避开该危险区域.

    作者:洪丽;安高;范松青;张心宽;彭田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对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的儿童早期施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经前方牵引矫形治疗的29例前牙反牙A患者(5~8岁)作为治疗组的研究对象,通过在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对这些患者在治疗前(T0)和治疗结束时(T1)状况的比较,及这些患者治疗结束时与同龄的、未采取任何正畸治疗的前牙反(牙合)患者的状况比较,分析前方牵引矫治的疗效.结果:①治疗组的患者矫治后在前牙反(牙合)得到矫正的同时,T1期较T0期上颌骨有明显地长度增加、位置前移改变,下颌骨有明显的向后、向下旋转.②治疗组患者在T1期相对于未经矫治的同龄前牙反(牙合)患者,上颌骨有明显增长、前移的特点,下颌骨的生长方向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对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的儿童早期施行前方牵引矫形治疗,能起到改善面中部凹陷骨型的作用,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矫治方法.

    作者:徐静;曹军;杨其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颧弓缩小整形及骨膜下除皱术

    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颧弓缩小以及面中上部骨膜下除皱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入路,将颧骨、颧弓截断向内上方移位,降低颧突及颧弓高度,同期行骨膜下除皱术,对面部骨支架与软组织重新塑形.结果:本组22例患者,均行头皮冠状切口颧骨颧弓复合体缩小及骨膜下除皱术,部分患者以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或帽状腱膜行中上面部凹陷填充,术后面部软组织及骨性结构均得到显著的年轻化改善效果,随访6~24个月,面部外观满意.结论:经头皮冠状切口同期行颧骨颧弓缩小成形及骨膜下除皱术,在改变面部骨性轮廓同时,解决皮肤松弛的问题,是面部年轻化手术的理想方法.

    作者:蒋春意;河东镐;曹川;任天平;余萌;金东一;李世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改良外眦锚着术行下睑成形和中面部提升

    目的:探讨改良外眦锚着术式行下睑成形和中面部提升临床手术方法和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经传统睑袋切口向外眦角正中纹延长切口5mm,按设计切除多余皮肤,分离下睑眼轮匝肌瓣,将分离好的轮匝肌瓣外侧头切断去除3~5mm使之缩短,将肌瓣外侧端与外眦韧带由内向外U字形缝合锚着固定,同时通过外眦角睑缘切口向下分离颧韧带并向外上方同样缝合锚着固定在外眦韧带及其周围骨膜上提升中面部,所有病例均不切开眶隔,不去除眶隔内脂肪.结果:术后均一期愈合,下睑外观满意,泪沟和鼻唇沟加深畸形消失,随访1~6年,效果满意.结论:外眦锚着术是为了确保眼睑在外眦部牢固附着而采用的一类基本技术,同时可经下睑切口行中面部提升术.

    作者:刘乃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乳房假体植入术后乳房下皱襞低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分析乳房假体植入手术后下皱襞低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7年4月期间192例各种乳房假体植入手术患者,共有5例因术后出现单侧乳房下皱襞低,其中1例为乳癌术后再造,2例为单纯隆乳术,2例为乳房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后再次隆乳术患者,均施行乳房下皱襞重建手术修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两侧乳房基本对称,随访3~6月,矫正效果稳定.结论:整形外科医师应当重视乳房整形手术中下皱襞的保护和重建.

    作者:曾昂;乔群;张海林;白明;王阳;朱琳;方柏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五种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混合型牙科材料固化后HEMA单体释放量的检测

    目的: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是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混合型牙科材料的一种主要组分,本实验尝试检测五种复合树脂和玻璃离子混合型牙科材料在光固化后未聚合HEMA单体量释放量.方法:将Freedom、F2000和Dyract复合体以及Vitremer和Fuji Ⅱ LC树脂改性玻璃离子分别制成6mm×2mm的圆形试件,固化后浸入1ml 37℃去离子水中,在不同的时间段(1、7、14、21天)终止浸泡,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量各时间段内浸出液中HEMA单体含量.结果:5种材料浸出液中的HEMA含量在21天内逐渐增加,其中Fuji Ⅱ LC和Vitremer 7天后增加缓慢,趋向恒定.1天:F2000>Dyract、Fuji Ⅱ LC,Vitremer、Freedom(P<0.05),Dyract、Fuji Ⅱ LC、Vitremer、Freedom间HEM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7天:F2000>FujiⅡ LC>Dyract,Vitremer、Freedom(P<0.05),Dyract、Vitremer、Freedom间HEM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14天:Dyract、F2000>>Freedom>Fuji Ⅱ LC>Vitremer(P<0.05),而Dyract和F2000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1天:Dyract、F2000>Freedom>Fuji Ⅱ LC>Vitremer(P<0.05),而Dyract和F2000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合体和树脂改性玻璃离子固化后均释放一定量的未聚合的HEMA单体.

    作者:杨帆;王鑫源;唐立辉;肖明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清醒镇静应用于腹部吸脂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对三种麻醉方式应用于腹部吸脂术的临床观察,探讨腹部吸脂术的适麻醉方法.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吸脂术的女性就医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肿胀麻醉组,B组为硬膜外麻醉+肿胀麻醉组,C组为清醒镇静+肿胀麻醉组.观察三组就医者的麻醉效果,术中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三组的一般情况及术中各组循环功能变化比较无差异;麻醉优良率B、C两组显著高于A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B两组,主观评价满意率显著高于A、B两组;术后恢复过程三组均平稳.结论:清醒镇静+肿胀麻醉用于腹部吸脂术具有操作简便,麻醉效果好,主观评价满意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薄红兵;罗远国;甘学文;李洪;张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RNA干扰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TGF表达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siRNA表达载体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质(Human keloid fibroblasts,HKFs)中CTGF表达、胶原蛋白分泌的影响.方法:根据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设计原则,设计并构建特异性CTGF siRNA表达载体,转染体外培养HKFs.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细胞中CTGF mRNA表达水平,3H-脯氨酸掺入法测定细胞胶原蛋白分泌水平.结果:与质粒组和对照组比较,CTGF SiRNA表达载体组的CTGF mRNA表达降低约59.9%(P<0.05),胶原蛋白分泌明显下降(P<0.05).结论:CTGF siRNA表达载体能明显抑制HKFs中CTGF表达及胶原蛋白分泌水平,有可能成为临床上治疗瘢痕疙瘩的新方法.

    作者:赵平;李世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CO2激光联合五妙水仙膏治疗眼睑大汗管瘤疗效观察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我们应用CO2激光联合五妙水仙膏治疗眼睑直径超过4mm大的汗管瘤患者4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齐红莉;陈长安;茹战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YH-16)对血管内皮细胞(EC)的作用.方法:传代培养ECV304,将不同浓度的YH-16作用于生长旺盛的EC,以MTT法筛选有效浓度.以有效浓度的YH-16作用于EC,在不同时相点光镜下观察EC形态,MTT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的表达量.结果:YH-16作用后,光镜下可见EC发生弥散性坏死.MTT检测显示吸光度降低,流式细胞术示G2期细胞比例增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VEGF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YH-16可明显抑制EC的生长增殖,可能通过抑制EC分泌VEGF,从而抑制EC增殖、迁移及血管的形成.

    作者:伍尚敏;赵亚南;杨力;王璐;郭树忠;刘垠;刘丹;鲁开化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机械应力刺激对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分泌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单次持续40%幅度的牵拉作用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bFGF、TGFβ1的表达,初步探讨机械应力作用下细胞增殖的机理.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将细胞转移至牵拉细胞培养模型中的弹性膜上,待细胞贴壁生长至75%~80%融合时,实施40%单次持续牵拉,用WESTERN-BLOT对非牵拉组与牵拉组24h、36h、48h、72h的细胞bFGF、TGFβ1进行检测.结果:牵拉各组及对照组均呈阳性表达,但牵拉48h后两者的表达较未牵拉时明显增加.结论:单次40%持续的牵拉方式可以促进bFGF、TGFβ1表达,可能是导致细胞的增殖.

    作者:舒茂国;易成刚;韩岩;杨力;张琳西;夏文森;刘丹;郭树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