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

伍尚敏;赵亚南;杨力;王璐;郭树忠;刘垠;刘丹;鲁开化

关键词: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YH-16)对血管内皮细胞(EC)的作用.方法:传代培养ECV304,将不同浓度的YH-16作用于生长旺盛的EC,以MTT法筛选有效浓度.以有效浓度的YH-16作用于EC,在不同时相点光镜下观察EC形态,MTT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的表达量.结果:YH-16作用后,光镜下可见EC发生弥散性坏死.MTT检测显示吸光度降低,流式细胞术示G2期细胞比例增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示VEGF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YH-16可明显抑制EC的生长增殖,可能通过抑制EC分泌VEGF,从而抑制EC增殖、迁移及血管的形成.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皮肤扩张器埋植术后感染30例处理体会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STE)已成为整形外科经常使用的修复手段,随STE的应用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1],其中又以术后感染尤应引起重视.本文统计了我科2000年~2007年STE术后感染30例,对其术后处理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郎育红;陈存富;李江;邝勇;彭黎军;于仁义;王克华;杨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假体置入与乳房上提术联合应用矫正乳房下垂

    乳房松弛下垂在整形美容中经常可见;对于体积较大,或者体积量不大而对术后乳房体积没有要求的患者作缩小成形即可;而对于哺乳后腺体过度萎缩、体积量小、且皮肤松垂过大而又希望术后的乳房相对挺拔的患者(不愿动皮瓣),则就假体置入与上提乳房术联合应用可得到满意效果.

    作者:金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中药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药美容是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药配制的粉类,膏类,溶液等美容制剂达到祛斑除皱,养颜驻容,延缓肌肤老化的美容.

    作者:石宇;李德如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色素痣激光治疗后2例基底细胞癌临床报告

    皮肤色素痣是常见的色素性疾病,患者和医生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致恶变、致瘢痕及复发,其中色素痣经激光治疗后可能发牛恶变也曾有报道[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激光器的广泛应用,我们在门诊中也发现了色素痣经激光治疗后出现恶变的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建兵;程飚;李勤;刘永波;陈葵;余文林;吴燕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机械应力刺激对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分泌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研究单次持续40%幅度的牵拉作用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后bFGF、TGFβ1的表达,初步探讨机械应力作用下细胞增殖的机理.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将细胞转移至牵拉细胞培养模型中的弹性膜上,待细胞贴壁生长至75%~80%融合时,实施40%单次持续牵拉,用WESTERN-BLOT对非牵拉组与牵拉组24h、36h、48h、72h的细胞bFGF、TGFβ1进行检测.结果:牵拉各组及对照组均呈阳性表达,但牵拉48h后两者的表达较未牵拉时明显增加.结论:单次40%持续的牵拉方式可以促进bFGF、TGFβ1表达,可能是导致细胞的增殖.

    作者:舒茂国;易成刚;韩岩;杨力;张琳西;夏文森;刘丹;郭树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脉管性疾病的分类及鉴别

    血管瘤(hemangioma)是常见的先天性脉管性疾病,1980年以前,我国及许多国家对先天性脉管性疾病的分类和治疗还是非常混乱的.

    作者:蔡晓燕;黎志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201例

    静脉畸形(传统称海绵状血管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1],因其部位特殊,手术治疗往往造成面部畸形,有一定的局限性,非手术疗法虽多,但疗效欠佳,且并发症多.

    作者:钟少波;廖天安;郑长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瘢痕组织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瘢痕组织作为填充材料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方法一,去表皮瘢痕组织原位充填法23例,即去除瘢痕表皮,瘢痕主体组织原位保留,瘢痕两侧或周围皮肤带皮下脂肪跨越瘢痕组织缝合,主要用于凹陷性瘢痕的整复;方法二,瘢痕组织瓣转移充填法9例,即将去表皮的瘢痕组织瓣转移填充邻近组织缺损区.总共32例.结果:32例患者中,30例效果满意,2例基本满意,均未出现感染、破溃、移植物坏死等情况,所有伤口甲级愈合.结论:自体瘢痕组织作为一种填充材料,既避免了应用人工材料可能造成的排异和过敏反应,又可减少人工材料的费用,在整形美容外科中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田怡;牙祖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分离筛选人牙周膜干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STRO-1为标记物以免疫磁珠分离筛选人牙周膜干细胞,观察细胞生长及克隆形成情况,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细胞表型分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STRO-1、Vimentin表达,并测定细胞体外多向分化能力.结果:免疫磁珠法可获得人牙周膜干细胞,细胞具有克隆形成能力,增殖速度低.细胞周期分析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为慢周期性;细胞表型分析证实CD146,CD44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STRO-1及Vimentin均为阳性染色,矿化诱导和成脂诱导证实该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结论:免疫磁殊法是有效的分离纯化牙周膜干细胞的方法.所分离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细胞周期、表型特点及多向分化能力.

    作者:潘峰;丁寅;王光;赵宇;倪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微粒软骨脱细胞基质复合纤维蛋白凝胶构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

    目的:应用异体微粒软骨脱细胞基质与纤维蛋白凝胶结合作为可注射性支架材料,进行体内构建良好可塑性和生物特性的组织工程化软骨.方法:制备普通家猪耳廓软骨微粒脱细胞基质,与体外扩增的小型实验猪第二代软骨细胞结合,以纤维蛋白凝胶为支架材料,利用其可注射性回植于实验猪自体腹壁外侧皮下,8周后取财进行大体及组织学检测,并与不含微粒脱细胞软骨基质实验组相比较.结果:培养出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组织细胞生长良好,具有分泌软骨基质功能,含微粒脱细胞软骨基质实验组表现出更佳的生物学性能.结论:将异体微粒软骨脱细胞基质与纤维蛋白凝胶结合,可以作为良好的可注射性复合支架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构建.

    作者:潘柏林;李健宁;王萍;韩雪峰;李明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改良外眦锚着术行下睑成形和中面部提升

    目的:探讨改良外眦锚着术式行下睑成形和中面部提升临床手术方法和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经传统睑袋切口向外眦角正中纹延长切口5mm,按设计切除多余皮肤,分离下睑眼轮匝肌瓣,将分离好的轮匝肌瓣外侧头切断去除3~5mm使之缩短,将肌瓣外侧端与外眦韧带由内向外U字形缝合锚着固定,同时通过外眦角睑缘切口向下分离颧韧带并向外上方同样缝合锚着固定在外眦韧带及其周围骨膜上提升中面部,所有病例均不切开眶隔,不去除眶隔内脂肪.结果:术后均一期愈合,下睑外观满意,泪沟和鼻唇沟加深畸形消失,随访1~6年,效果满意.结论:外眦锚着术是为了确保眼睑在外眦部牢固附着而采用的一类基本技术,同时可经下睑切口行中面部提升术.

    作者:刘乃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点阵CO2激光治疗植皮术后色素沉着

    植皮术是整形外科常见的手术,适用于各种较大面积瘢痕及肿瘤的治疗,但是植皮术后皮片常产生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尤其是暴露部位,影响手术效果.

    作者:吴东辉;谭军;罗明灿;刘东平;李波;朱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一例与家系调查

    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又称睑裂狭小-上睑下垂-倒向型内眦赘皮综合征(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 MIM:110100),临床发病罕见,多呈家族性发病.

    作者:何冬梅;夏东胜;陈晓晓;赵启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VEGF明胶缓释微球对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存活的影响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复合明胶微球对SD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交联制备复合VEGF的明胶缓释微球,将其注射于大鼠背部随意皮瓣,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复合VEGF微球组(A组)、VEGF治疗组(B组)和对照组(C组),术后7天分别进行皮瓣存活率、新生血管计数的检测.结果:术后7天皮瓣的存活率分别为(68.54±2.79)%,(58.65±3.26)%,(45.43±2.71)%,治疗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存活质量A组好;皮瓣内新生血管计数分别为(31.16±4.38),(25.41±4.06),(18.68±5.44)具有显著差异性.结论:VEGF缓释微球可以促进缺血皮瓣的血管新生,提升皮瓣存活率.

    作者:王璐;郭树忠;马显杰;宋保强;伍尚敏;易成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外伤后增生性瘢痕42例

    瘢痕是创伤愈合过程中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也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结果[1].组织学研究发现,瘢痕由过多的胶原和大量不正常的阻塞血管组成,推测缺氧可能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缺氧可使成纤维细胞产生更多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使瘢痕生成[2],如不治疗往往需要6个月~1年才会逐渐变平软,有的甚至终生不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及功能.

    作者:李慧;王红梅;彭丽;黄泽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技术矫正骨性上颌前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正颌手术联合正畸技术治疗上颌骨水平向发育过度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1999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82例上颌前突正颌外科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这些患者采用上颌前份节段性截骨术,必要时配合下颌前部根尖下截骨术进行治疗,部分患者配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结果:在本组病例中,82例患者均恢复了正常的面型和咬合关系,深覆盖术前为9~16mm,术后变为2~3mm;深覆(牙合)术前11~15mm,术后为1-2mm;角SNA术前为84.2°-85.3°,术后为83.2°~84.0°;角ANB术前6°~9°,术后2°~3°;唇齿关系术前6~12mm,术后1~2mm.所有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经术后8-36月临床随访,复发3例.结论:正颌外科联合正畸技术是治疗骨性上颌前突的有效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术前术后正畸可使治疗效果进一步完善,且能减小术后复发的几率.

    作者:张清彬;东耀峻;李祖兵;刘亚蕊;董福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亚单位原则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亚单位原则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鼻唇部亚单位结构形态和美学原则,对32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通过恢复唇高、修复口轮匝肌、重建人中嵴、鼻槛及鼻畸形矫正等方法进行综合修复.结果:随访6月~2年,患侧唇的高度、长度与健侧一致,患侧鼻底宽度适中且有较好的丰满度,鼻翼外脚形态自然,患侧人中嵴较明显,红唇部形态自然、丰满.结论:亚单位原则应用指导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进行综合修复,可获得较为完美的鼻唇形态.

    作者:徐静;朱永云;李光早;张莉;高嵩;葛树星;王怀谷;李旭文;熊竹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助攻微螺钉种植体矫治先天缺牙所至中线偏斜一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介绍:某女,19岁,因左上颌侧牙齿缺失,上前牙间隙,上中线偏斜,要求正畸治疗.

    作者:张苗苗;冯冬菲;于智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肿胀吸脂术抽吸腹部、大腿等部位的皮下脂肪,将抽吸出的自体颗粒脂肪经过提纯后超量30%均匀注射入面部及颈部标定的老化凹陷区域,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注射层次.结果:17例患者38个注射部位,脂肪移植量1~15ml(平均每个部位6.5ml).除4例患者6~12个月后重复注射外,其余均注射一次.随访时间6个月到4年,效果良好.无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发生,面部老化症状改善明显,效果持久.结论: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现面部年轻化的手术方法.

    作者:石蕾;章庆国;谢洋春;全玉竹;冯越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乳房假体植入术后乳房下皱襞低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分析乳房假体植入手术后下皱襞低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7年4月期间192例各种乳房假体植入手术患者,共有5例因术后出现单侧乳房下皱襞低,其中1例为乳癌术后再造,2例为单纯隆乳术,2例为乳房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术后再次隆乳术患者,均施行乳房下皱襞重建手术修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两侧乳房基本对称,随访3~6月,矫正效果稳定.结论:整形外科医师应当重视乳房整形手术中下皱襞的保护和重建.

    作者:曾昂;乔群;张海林;白明;王阳;朱琳;方柏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