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手术治疗乳头凹陷218例分析及临床护理

钟碧兰

关键词:乳头凹陷, 治疗, 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一次性注射器把乳头凸端切断呈桶状对准乳头吸引并用胶布缠绕固定乳头治疗不同程度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的疗效确切性及护理要点.方法:应用负压原理,设计大小不同一次性注射器把乳头凸端切断呈桶状对准乳头吸引并用胶布缠绕固定乳头,以治疗不同直径大小的凹陷畸形乳头,回顾性分析及总结了非手术治疗乳头凹陷218例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结果:1999~2005年应用一次性注射器把乳头凸端切断呈桶状对准乳头吸引并用胶布缠绕固定乳头治疗218例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患者,有效率100%,治愈率达99%.停止治疗后随访3个月~5年,无一复发.结论:运用一次性注射器把乳头凸端切断呈桶状对准乳头吸引并用胶布缠绕固定乳头治疗不同程度先天性乳头凹陷畸形,无需手术即可矫正畸形,恢复正常形态,且无任何副作用.经过长达5年随访,疗效确切,无一复发.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易性癖围手术期护理一例

    易性癖属于性变态的心理异常,表现为患者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不符[1].我科于2007年8月成功为一例易性癖患者实施变性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美芬;刘毅;刘萍;肖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草药在减肥方面的应用——草药在医学美容方面的应用及未来发展系列讲座五

    肥胖是指机体控制体脂、能量代谢平衡机制紊乱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的一种慢性疾病.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过剩,运动不足,肥胖患者逐年增多.

    作者:程飚;吴燕虹;李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201例

    静脉畸形(传统称海绵状血管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1],因其部位特殊,手术治疗往往造成面部畸形,有一定的局限性,非手术疗法虽多,但疗效欠佳,且并发症多.

    作者:钟少波;廖天安;郑长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甲癣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甲癣又称灰指甲,属浅部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侵犯甲板所致,发病率在浅部真菌病中占10%以上,比较常见,该病病程十分缓慢,具有传染性,如不及时治疗,可自身漫延累及所有指甲或传染他人,并严重影响美观.

    作者:李敬娥;李冰;郭晓玲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豚鼠皮肤光老化治疗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皮肤光老化的修复作用,为皮肤光老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UVA,UVB紫外线灯同时照射豚鼠,每天2h,连续照射50天,制备皮肤光老化模型;紫外线照射2周后,在豚鼠皮肤照射区,局部多点皮内注射DAPI标记的第3代豚鼠BMSCs 0.8ml(1×105个/ml),每周一次.注射后24h,5天及10天观察豚鼠皮肤变化,同时取照射区的皮肤制备冰冻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BMSCs在紫外线照射区皮肤组织内的迁徙及定居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照射时间的延长,未治疗组皮肤光老化症状逐渐加深,出现皱纹,皮肤松弛、修复性增厚,皮屑,色素沉积,皮革样外观;BMSCs治疗组在治疗前出现的症状与未治疗组相同,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未出现色素沉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注射后24h,BMSCs出现在真皮层;注射后5天BMSCs出现在真皮层以及毛囊等组织;注射后10天广泛弥散在皮肤各层,包括角质层.结论:BMSCs对皮肤光老化有明显的延缓及修复作用.

    作者:姚春丽;苏冠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新疆地区重睑术的临床体会

    新疆地区居住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汉族、回族和蒙古族,其中大多数拥有西方人的面部特征,即高耸的眉骨,深陷的眼窝,突出的鼻梁及颧骨,棱角分明的面孔需要相同特征的宽大重睑来陪衬,而汉族、蒙古族则属于蒙古族人种,常具有单睑、上睑臃肿、内眦赘皮、眼裂狭长、向外下倾斜等特征,原因是上睑提肌与皮肤无腱膜附着、上睑眶隔松弛、眶隔脂肪量丰富,甚至悬垂到睑板上前方,致上睑皮肤向下卷曲,睑缘内翻等特点[1].

    作者:陈晓玲;程飚;郭云;樊亚莉;林静;张娟;许国明;肖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亚单位原则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亚单位原则在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鼻唇部亚单位结构形态和美学原则,对32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通过恢复唇高、修复口轮匝肌、重建人中嵴、鼻槛及鼻畸形矫正等方法进行综合修复.结果:随访6月~2年,患侧唇的高度、长度与健侧一致,患侧鼻底宽度适中且有较好的丰满度,鼻翼外脚形态自然,患侧人中嵴较明显,红唇部形态自然、丰满.结论:亚单位原则应用指导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进行综合修复,可获得较为完美的鼻唇形态.

    作者:徐静;朱永云;李光早;张莉;高嵩;葛树星;王怀谷;李旭文;熊竹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清醒镇静应用于腹部吸脂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对三种麻醉方式应用于腹部吸脂术的临床观察,探讨腹部吸脂术的适麻醉方法.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吸脂术的女性就医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肿胀麻醉组,B组为硬膜外麻醉+肿胀麻醉组,C组为清醒镇静+肿胀麻醉组.观察三组就医者的麻醉效果,术中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三组的一般情况及术中各组循环功能变化比较无差异;麻醉优良率B、C两组显著高于A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B两组,主观评价满意率显著高于A、B两组;术后恢复过程三组均平稳.结论:清醒镇静+肿胀麻醉用于腹部吸脂术具有操作简便,麻醉效果好,主观评价满意率高,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薄红兵;罗远国;甘学文;李洪;张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CO2激光联合五妙水仙膏治疗眼睑大汗管瘤疗效观察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我们应用CO2激光联合五妙水仙膏治疗眼睑直径超过4mm大的汗管瘤患者4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齐红莉;陈长安;茹战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HGF/c-met蛋白在人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定位与表达的研究

    目的:以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其受体c-met蛋白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人增生性瘢痕中的定位和表达.方法:采集住院患者的增生性瘢痕标本,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HGF/c-met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使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技术比较真皮层HGF/c-met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表皮层,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HGF/c-met均呈强阳性表达;相对于正常皮肤组织,人增生性瘢痕组织真皮层中HGF/c-met的表达明显增加,特别是在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中,差异显著.结论:HGF/c-met在真皮层表达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影响人增生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

    作者:冯智;李世荣;曹川;王珍祥;陈艳清;戴霞;夏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重度烧伤后唇颌颈胸瘢痕挛缩粘连一期整治体会

    颈部瘢痕挛缩以烧伤后遗症常见,挛缩的瘢痕多数位于颈前区,头颈部运动受到严重影响,并影响语言吞咽功能,严重者造成唇颌颈胸粘连,影响呼吸,儿童病人可影响生长发育,使下颌骨前突,造成错颌,流涎,我院收治重度烧伤后,唇颌颈胸瘢痕挛缩6例,应用胸三角随意皮瓣修复,效果良好,特予报告.

    作者:张作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辅助引线无切口酒窝成形术

    线结松脱、皮肤及粘膜下结节是埋线法酒窝成形术失败的原因之一.笔者于1998年3月~2007年11月行无切口辅助引线酒窝成形术11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王硕;叶信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太极扣弹性附着体在单侧游离端缺失修复的应用

    目的:比较研究新的修复单侧游离端缺失方法-太极扣弹性附着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太极扣弹性附着体修复25例单侧游离端缺失患者,随访3~24个月,分别从患者主观感觉、临床检查和X射线观察分析其修复效果,并与传统的可摘修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25件太极扣弹性附着体在美观性、适应性,稳定性以及咀嚼效率都比传统的修复体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太极扣弹性附着体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修复单侧游离端缺失的新方法.

    作者:韦彦峰;杨振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辅助皮瓣法关闭下腹部供瓣区的临床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直接关闭下腹部供瓣区的方法和体会.方法:25例病人手或前臂有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下腹部皮瓣转移的方法进行修复,同时设计邻接的辅助皮瓣参与下腹部皮瓣的关闭.结果:下腹部皮瓣和辅助皮瓣的供区直接缝合关闭,早期有不同程度的肚脐偏位,后期逐渐恢复.结论:辅助皮瓣法能较好地关闭一定面积的下腹部皮瓣供区,具有良好的整形美容效果.

    作者:孙志刚;贺立新;曹玉珏;李冬海;崔永珍;屠海霞;孙凯;朱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头皮浅表脂肪瘤样痣一例报告

    浅表脂肪瘤样痣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1],以真皮内成熟脂肪细胞沉积为特征,多发生于出生时或儿童期,通常表现为群集的柔软扁平丘疹结节,单发的较大体积肿物少见嘲.现将我们发现的一例罕见的头皮病变报告如下.

    作者:张雪;李森恺;杨明勇;李养群;李强;鲍世威;段晨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改良面神经额支的体表定位

    目的:通过改良的方法对面神经的额支进行体表定位,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加适用的寻找面神经额支的方法.方法:对20侧防腐成人头部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测量在耳轮上点与外眦上点的连线上和耳屏上切迹点与外眦点的连线上,面神经的额支所经过的相对位置.结果:额支在耳轮上点-外眦上点的连线后段(3/10~4/5)±1/10的范围内跨过,在耳屏上切迹点-外眦点的连线后段(1/5-1/2)±1/9的范围内跨过.结论:面神经额支在两条标志线的特定区域跨过,手术中,切口应避开该危险区域.

    作者:洪丽;安高;范松青;张心宽;彭田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面部软组织激光扫描三维自动测量系统的初步研究

    目的:建立能够准确、快速获得面部软组织三维信息的测量分析系统.方法:本研究选取28名个别正常牙合者,分别用激光扫描三维自动测量系统和直接测量法进行测量,将两种方法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①在56项点距测量项目中,差值绝对值小于1mm的有26项,1~2mm的14项,2-3mm的9项,大于3mm的7项.②鼻部和口唇部点距差值比较小,全部小于2m,其中鼻部10项中有8项差值小于1mm,口唇部10项中有7项小于1mm.③配对t检验:56项测量项目中两种方法有统计学差异的有12项.其中,鼻部只有1项测量项目有统计学差异,而口唇部的所有项目都不能认为两种测量方法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激光三维扫描仪获取图像来进行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是一种良好可行的方法.

    作者:龙丽华;周洪;潘俊君;张艳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皮肤基底细胞癌57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通过统计和分析我科诊治的皮肤基底细胞癌(BCC)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探讨BCC的男女发病差别、职业、发病部位及手术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收集、统计和分析我科2001年来经病理确诊为BCC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57例BCC患者,男31例,女26例,男:女=1∶0.84,平均发病年龄(58.1±13.5)岁,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4岁,女性为61.3岁,男女有明显差异(P<0.05).BCC发生于面部50例(87.7%),其余部位7例(12.3%).随访6个月~6年,无复发,6年内无死亡病例,生存率100%,患者术后外形较美观.结论: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病以中老年为主,男性发病较女性早,且发病率较高,与职业、发生部位有关.手术切除是治疗皮肤基底细胞癌的有效方法,标准切除术与术中送病变组织行冰冻检查相结合,可达到佳治愈率和生存率.

    作者:杜永贵;王继华;陈卫玲;张景波;朱礼昆;郭群;肖鸿;杨云;赵亚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分离筛选人牙周膜干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采用STRO-1为标记物以免疫磁珠分离筛选人牙周膜干细胞,观察细胞生长及克隆形成情况,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细胞表型分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STRO-1、Vimentin表达,并测定细胞体外多向分化能力.结果:免疫磁珠法可获得人牙周膜干细胞,细胞具有克隆形成能力,增殖速度低.细胞周期分析大多数细胞处于G0/G1期,为慢周期性;细胞表型分析证实CD146,CD44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STRO-1及Vimentin均为阳性染色,矿化诱导和成脂诱导证实该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结论:免疫磁殊法是有效的分离纯化牙周膜干细胞的方法.所分离细胞具有干细胞的细胞周期、表型特点及多向分化能力.

    作者:潘峰;丁寅;王光;赵宇;倪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外伤后增生性瘢痕42例

    瘢痕是创伤愈合过程中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也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结果[1].组织学研究发现,瘢痕由过多的胶原和大量不正常的阻塞血管组成,推测缺氧可能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缺氧可使成纤维细胞产生更多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使瘢痕生成[2],如不治疗往往需要6个月~1年才会逐渐变平软,有的甚至终生不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及功能.

    作者:李慧;王红梅;彭丽;黄泽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