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某些进展与趋势

张廷杰;阎亚非

关键词:高血压防治, 终末期肾病, 治疗, 防治水, 病原学, 中国, 诊断, 心衰, 趋向, 评估, 概念, 分类
摘要:过去30年高血压在病原学,诊断,分类,治疗等方面都有巨大进展,澄清了许多问题,使防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与认识,其集中体现是JNC VI,1999 WHO/ISH及中国(1999,10)等三个高血压指南的发表,但在高血压防治飞速进展的同时,又出现不少新问题,如心衰与终末期肾病的增加,JNC VI某些概念的明显过时,对高血压的评估及治疗趋向更全面、平衡,下面就近年关注的某些动向,简扼评述。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肌钙蛋白T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代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不同的一组疾病,其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为急性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导致血管腔不同程度的阻塞[1]。其结局和治疗措施不同,但是其临床诊断和预后分级常很困难。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是心肌细胞肌钙蛋白复合物的亚单位。

    作者:齐志宏;刘振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血管疾病的时间生物学与时间治疗学

    众所周知,心血管系统诸多生理指标及心脏事件(如心率、血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均呈一定的昼夜分布节律,即在24小时中表现出一定的集中趋势。心血管系统的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就是为研究心血管系统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生物节律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时间治疗学(chronotherapy)的研究目的则在于依照某些病理性生物节律来调整投药时间、投药剂量、及药物作用强度[1]。近年来,国外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总结回顾如下。

    作者:郭艺芳;宋光耀;张志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左室肥厚的研究近况

    左室肥厚(LVH)是指左心室的重量增加。由于出生后不久人心肌细胞就失去分裂的能力,所以成人心肌细胞只能以肥厚来适应负荷的增加。虽然左室肥厚初期是对心脏负荷增加的适应性改变,以平衡心肌应激的增加,但长期的负荷应激终至适应不良性肥厚。左室肥厚是猝死、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独立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信号[1]。

    作者:梁黔生;郑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儿童急性风湿性心肌炎的多普勒超声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急性风湿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对象是1 55例年龄≤12岁确诊急性风湿性心肌炎患者(初次发病者130例)。其中男性94例,平均年龄9.3±2.1岁。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测有无二尖瓣返流(MR)、主动脉瓣返流(AR)及严重程度、左室大小及功能、瓣膜的“风湿小结”、瓣膜脱垂及心包积液情况。所有患者均接受12周皮质激素治疗。1 30例患者(占83.3%)平均随访45.3±26.8月,其中112例(占72.3%)长期以多普勒超声随访。

    作者:卢兴美;罗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药物对慢性心衰长期存活率的影响及应用原则

    由左室收缩功能受损引起的慢性心衰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美国共有近五百万慢性心衰患者,而且每年增加40~70万新患者,每年用于心衰的直接支出为200~400亿美元[1]。在我国虽然缺乏详细资料,但情况类似。近年来对慢性心衰药物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方向从既往只重视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转为能否改变病人的长期预后和减少再住院率,研究的结论与既往理论有较大差异,是转变慢性心衰临床处理思维的重要进展。

    作者:徐泽昌;崔吉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Brugada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1992年西班牙学者Brugada[1]首先报导一组因特异性室速(VT)导致猝死的患者,其体表心电图(ECG)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病征,而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其临床意义在于患者有多源性室早及持续性VT、室颤(VF)而致死亡。近年来,世界多个国家均有报导,发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尤其在日本和泰国,已成为青年人猝死主要原因[2]。我国目前已报导3例[3-5]。现将有关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唐源;王国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作为心血管病危险性的评价

    本文评价了不同SBP水平的中年男女人群DBP的作用。本组研究对象为40~70岁的人群(77 023名男性;48 480名女性),没有重要的心血管疾患,没有进行过高血压治疗,都是于1972至1988年间在法国预防和临床研究中心进行体检者。截止1996年12月,随访时间为8~12年(平均时间11.6±0.2年),死亡为终点事件,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390~459,798为猝死。对男、女人群的SBP、DBP进行了分层分组的相关分析,并排除了其它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总胆固醇、糖尿病、吸烟等)的影响。在不同DBP组,总胆固醇、血糖、甘油三脂、心率的变化并无明显差异。结果发现,在两性人群中,随着SBP的增加,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亦增加。在SBP正常水平的男性及女性人群中,通过校正SBP和年龄后,DBP不影响心血管病死亡率。对收缩期高血压的男性观察到在心血管病死亡率与DBP之间存在-“U”形曲线关系。DBP在90~99mmHg(1mmHg=0.1333 kPa)的人群死亡率低。与该群体相比较,经年龄和SBP校正后,DBP<90mmHg群体心血管病死亡率比该群体高73%(p<0.02),而DBP≥110mmHg群体则比其高65%(p<0.001)。然而,在女性收缩期高血压中,DBP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

    作者:唐丹;朱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许多情况下应用心肌再灌注疗法。近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再灌注后被激活的白细胞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然后移行至心肌组织引起再灌注损伤。E-选择素(E-selectin)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属于选择素族,是炎症过程中白细胞初始粘附分子。近,在人类血浆中发现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Hwang等报道,血浆中E-选择素水平是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的分子标志物。然而,AMI后心肌缺血及再灌注能否使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升高尚不得而知。本研究通过测定AMI时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确定心肌缺血/再灌注与血管内皮急性炎症之间的关系以及可溶性选择素与AMI发病形式的关系。

    作者:邓万俊;郭之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因钙化性二尖瓣狭窄行经皮二尖瓣连合部切开术的晚期效果

    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因钙化性二尖瓣狭窄行经皮二尖瓣连合部切开术(Percutaneous mitral commissurotomy,PMC)的晚期效果及其预测因素。从1986年3月至1 997年6月,连续对422例(女31 2、男110)病人行PMC,其中101例(24%)≥70岁,22例(5%)≥80岁。钙化程度通过x线透视法分为1~4度。1度227人(53%),2度1 25人(30%),3度55人(13%),4度1 5人(4%)。手术操作中11例采用了单球囊,126例采用了双球囊,270例采用了Inoue球囊。院内死亡率为1.2%。

    作者:支莉;李小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治疗收缩性心衰药物的再评价和新研制药物的临床试验及评价

    目前认为治疗收缩性心衰的有效药物应具有下列条件[1]:(1)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消除内脏郁血的症状和体征及外周水肿,提高运动耐力);(2)减少因心衰加重或其它心血管并发症的住院率;(3)延长病人生存时间。近20年来,尤其近10年来,根据上述治疗收缩性心衰药物的必需条件,按照循证医学的模式,对已有的常用药物和新研制的药物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或研究,进行评价、再评价。

    作者:苏哲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胺碘酮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胺碘酮(A)自60年代被用于扩张冠脉治疗心绞痛到70年代发现其强有力的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并用于临床,近年来,A在心肌梗塞及心衰猝死高危人群的应用研究,证明其有降低死亡率的效益[1-5],也有资料显示其对死亡率的影响独立于复杂室性心律失常[6],使得人们对A的电生理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认识仍需拓展。已有资料表明,A有着较强的冠脉扩张作用及很低限度的负性变力效应,并表现为轻度非竞争性抗交感作用[7],以及抑制磷脂酶,维护脂溶性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少心肌耗氧量乃至钠通道、钙通道及三磷酸腺苷(ATP)敏感性钾通道的阻断作用等,从而发挥着抗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效能[8]。

    作者:吴伟利;傅向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细胞连接通讯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临床心血管病的重要发展原因,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各种因素和细胞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致病机制的中心环节。

    作者:粱玉佳;曾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肌血管新生的基因治疗

    尽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广泛开展了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但仍有许多冠心病患者未能获得有效治疗。为了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的热门,用基因转移技术促进缺血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也将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强;陈运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型β阻断剂尼比洛尔的临床降压效果(多中心研究结果

    在莫斯科的3个医疗中心进行的开放性无对照组尼比洛尔(Небивлол,Nebivolo1)降压研究。人选病人为90例轻、中度稳定型原发型高血压-舒张压(DBP)90~115mmHg(1mmHg=0.1333 kPa),年龄27~66(54.9±0.8)岁,轻度高血压49例、中度41例。男29例,女61例,除外症状性或恶性高血压、12月内有高血压并发症、或合并症如心绞痛、心衰、糖尿病、肝肾疾病。研究前停药7~14天后观察血压是否符合人选标准。在“洗脱”期必需时应用氢氯噻嗪和短效硝苯地平。开始用尼比洛尔5mg,每日早晨一次口服,2、4、8、12、24周随访病人,记录3次血压,取均值。治疗持续24周。如降压不足,4周后用10mg/d、若仍不满意8周时加氢氯噻嗪12.5~25mg。治疗前、4周、12周、24周行动态血压监测,剂量加倍者8周时加作一次。治疗前、治疗结束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完全有效(DBP降至<90mmHg),部分有效(DBP降低>10%,(未达到90mmHg)。以病人主诉、出现的副作用和实验室检查异常评价耐受性。

    作者:刘相星;苏哲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起搏预防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及心房颤动(房颤),临床较常见,呈反复、交替、频繁发作。这一方面可抑制窦房结自律性,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另一方面可使心房发生电重塑(electrical remodeling)及收缩功能障碍。这些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形成恶性循环。多数患者终将演变成永久性房颤,使心功能明显减退,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是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此类心律失常疗效较差,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严重副反应及致心律失常危险。因此必须积极寻找有效、安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本文主要讨论心脏起搏对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作者:吴立荣;郭继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P-选择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血栓形成在心血管疾病中,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发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对血液中反映凝血功能的分子标志物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作为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后及疗效判断均能提供有益的帮助,且对指导抗凝及预防心血管栓塞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水华;杨成悌;辛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脏外科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血管成形术病人住院期间的治疗作用

    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在住院期有10%的病人实施心脏外科手术,但外科血运重建的适应症,手术时机、近期和远期效果尚未确定。本文对参加AMI直接PTCA二项试验研究(PAMI-2)的34家协作中心的1 100例病程在12小时以内的AMI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结果:120例(10.9%)作了冠脉搭桥术(CABG),择期手术占42.6%,急诊手术57.4%。行直接PTCA治疗982例(89%),术后再行CABC者67例(6.1%),其中有4例为直接PTCA失败者;未行PTCA者118例(11%),其中有53例(44.9%)行CABG治疗。需要CABG的病人多数高龄、患有糖尿病和具有3支血管病变。住院期间行紧急CABG病人的死亡率为6.4%,择期手术死亡率为2%,未行CABG病人死亡率为2.6%(P值无统计学差异)。对住院存活的1 069例病人中的1 030例(96.4%)随访8.4±4.8月,保险统计分析显示延迟死亡及再梗死累积百分率外科组高于非外科组,但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心衰梗死相关动脉初始血流O/I级(TIMI)是延迟死亡及再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外科手术并不是其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蒋从清;操传斌;冯义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血压某些进展与趋势

    过去30年高血压在病原学,诊断,分类,治疗等方面都有巨大进展,澄清了许多问题,使防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与认识,其集中体现是JNC VI,1999 WHO/ISH及中国(1999,10)等三个高血压指南的发表,但在高血压防治飞速进展的同时,又出现不少新问题,如心衰与终末期肾病的增加,JNC VI某些概念的明显过时,对高血压的评估及治疗趋向更全面、平衡,下面就近年关注的某些动向,简扼评述。

    作者:张廷杰;阎亚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非心脏手术期间心脏瓣膜病的抗凝治疗

    近年来,利用口服药物进行抗凝治疗(anticoagulation,AC)的指征虽然放宽,但其疗效和安全性却大大改善。这主要与人们对血管栓塞危险因素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引进了监测机体凝血功能的量化指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等有关。改进评估患者危险程度的方法,找寻更好的抗凝替代药物,重视对患者抗凝知识的宣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蒋迎九;向小勇;李朝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运动员心脏

    1 历史发展瑞典临床学家Henschen在1899年首先描述。一些学者喜用运动员心脏征侯群(Athletic heart syndrome)。Henschen通过叩诊认为心脏增大是基于扩大和肥厚基础上的。Bramwell(1931)用心音图发现S1延长,在马拉松运动员可听到舒张期杂音。Keys等(1938)用x线透视发现运动员心搏有力。Reindell(1984)用x线,确认心脏增大,并称为调节性心脏增大。Becker等(1954)用ECG证实运动员存在节律及传导紊乱。Morganroth等(1975)用M型超声心动图发现力量项运动员多见左室向心性肥厚,耐力项运动员多见离心性肥厚。Dickhuth等(1983)用二维超声心动图确认耐力项运动员有心脏增大。Ector.H等(1984)用动态心电图发现窦缓(30~40次/分)。Milliken等(1988)应用MRI提出耐力项运动员左室数量增加的看法。Moroe等[1](1995)发现运动员中异常SAECG相对增高。

    作者:杨胜利;何秉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