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作为心血管病危险性的评价

唐丹;朱轼

关键词:收缩压, 舒张压,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危险性, 死亡率, 收缩期高血压, 女性人群, 总胆固醇, 群体, 男性, 临床研究中心, 正相关关系, 心血管疾患, 中年男女, 研究对象, 校正, 相关分析, 随访时间, 死因分类, 死亡人数
摘要:本文评价了不同SBP水平的中年男女人群DBP的作用。本组研究对象为40~70岁的人群(77 023名男性;48 480名女性),没有重要的心血管疾患,没有进行过高血压治疗,都是于1972至1988年间在法国预防和临床研究中心进行体检者。截止1996年12月,随访时间为8~12年(平均时间11.6±0.2年),死亡为终点事件,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390~459,798为猝死。对男、女人群的SBP、DBP进行了分层分组的相关分析,并排除了其它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总胆固醇、糖尿病、吸烟等)的影响。在不同DBP组,总胆固醇、血糖、甘油三脂、心率的变化并无明显差异。结果发现,在两性人群中,随着SBP的增加,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亦增加。在SBP正常水平的男性及女性人群中,通过校正SBP和年龄后,DBP不影响心血管病死亡率。对收缩期高血压的男性观察到在心血管病死亡率与DBP之间存在-“U”形曲线关系。DBP在90~99mmHg(1mmHg=0.1333 kPa)的人群死亡率低。与该群体相比较,经年龄和SBP校正后,DBP<90mmHg群体心血管病死亡率比该群体高73%(p<0.02),而DBP≥110mmHg群体则比其高65%(p<0.001)。然而,在女性收缩期高血压中,DBP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急性风湿性心肌炎的多普勒超声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急性风湿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研究对象是1 55例年龄≤12岁确诊急性风湿性心肌炎患者(初次发病者130例)。其中男性94例,平均年龄9.3±2.1岁。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测有无二尖瓣返流(MR)、主动脉瓣返流(AR)及严重程度、左室大小及功能、瓣膜的“风湿小结”、瓣膜脱垂及心包积液情况。所有患者均接受12周皮质激素治疗。1 30例患者(占83.3%)平均随访45.3±26.8月,其中112例(占72.3%)长期以多普勒超声随访。

    作者:卢兴美;罗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同型半胱氨酸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吸烟、高血脂和糖尿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仅就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其致病机制作一阐述。

    作者:李秀昌;胡燕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Brugada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1992年西班牙学者Brugada[1]首先报导一组因特异性室速(VT)导致猝死的患者,其体表心电图(ECG)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右胸导联ST段抬高的病征,而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其临床意义在于患者有多源性室早及持续性VT、室颤(VF)而致死亡。近年来,世界多个国家均有报导,发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尤其在日本和泰国,已成为青年人猝死主要原因[2]。我国目前已报导3例[3-5]。现将有关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唐源;王国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胺碘酮的抗心肌缺血作用

    胺碘酮(A)自60年代被用于扩张冠脉治疗心绞痛到70年代发现其强有力的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并用于临床,近年来,A在心肌梗塞及心衰猝死高危人群的应用研究,证明其有降低死亡率的效益[1-5],也有资料显示其对死亡率的影响独立于复杂室性心律失常[6],使得人们对A的电生理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认识仍需拓展。已有资料表明,A有着较强的冠脉扩张作用及很低限度的负性变力效应,并表现为轻度非竞争性抗交感作用[7],以及抑制磷脂酶,维护脂溶性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少心肌耗氧量乃至钠通道、钙通道及三磷酸腺苷(ATP)敏感性钾通道的阻断作用等,从而发挥着抗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效能[8]。

    作者:吴伟利;傅向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细胞凋亡与心律失常

    1 细胞凋亡概述凋亡是生物体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表现为染色质的浓缩、边集,核碎裂,胞膜保持完整性,无胞浆外漏,由局部吞噬细胞甚至相邻细胞将之吞入形成凋亡小体。凋亡是一非炎症反应过程,有别于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坏死[1]。凋亡的发生是由凋亡刺激因子通过信号传导系统激活凋亡的诱导/抑制基因,面对其进行调控[2-4]。

    作者:张弢;黄德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致死性心肌炎和亚脑床型心肌病

    作者报告2例急性心肌炎病人,经电镜超微结构研究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在心肌和骨骼肌同时检测到柯萨奇B病毒。例1:39岁,男性,5天前发热,伴咳嗽及呼吸困难,随后出现严重夜间端坐呼吸,入院拟诊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炎。经治疗无效,病情继续恶化,人院后8小时死于不可逆性心源性休克。尸检常规组织学检查证实心肌炎诊断。心肌及骨骼肌标本超微结构识别出类病毒颗粒及集合体,在骨骼肌类病毒颗粒簇集成结晶体状排列,与在扩张性心肌病和感染性VERO细胞所见相同,在心肌类病毒颗粒单个或簇集在一起,但未形成典型结晶体状排列。

    作者:李锋;饶邦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高血压某些进展与趋势

    过去30年高血压在病原学,诊断,分类,治疗等方面都有巨大进展,澄清了许多问题,使防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与认识,其集中体现是JNC VI,1999 WHO/ISH及中国(1999,10)等三个高血压指南的发表,但在高血压防治飞速进展的同时,又出现不少新问题,如心衰与终末期肾病的增加,JNC VI某些概念的明显过时,对高血压的评估及治疗趋向更全面、平衡,下面就近年关注的某些动向,简扼评述。

    作者:张廷杰;阎亚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药物对慢性心衰长期存活率的影响及应用原则

    由左室收缩功能受损引起的慢性心衰在临床上非常常见,美国共有近五百万慢性心衰患者,而且每年增加40~70万新患者,每年用于心衰的直接支出为200~400亿美元[1]。在我国虽然缺乏详细资料,但情况类似。近年来对慢性心衰药物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方向从既往只重视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转为能否改变病人的长期预后和减少再住院率,研究的结论与既往理论有较大差异,是转变慢性心衰临床处理思维的重要进展。

    作者:徐泽昌;崔吉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起搏预防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及心房颤动(房颤),临床较常见,呈反复、交替、频繁发作。这一方面可抑制窦房结自律性,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另一方面可使心房发生电重塑(electrical remodeling)及收缩功能障碍。这些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形成恶性循环。多数患者终将演变成永久性房颤,使心功能明显减退,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房颤尤其是阵发性房颤是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此类心律失常疗效较差,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严重副反应及致心律失常危险。因此必须积极寻找有效、安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本文主要讨论心脏起搏对阵发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及可能的机制。

    作者:吴立荣;郭继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运动员心脏

    1 历史发展瑞典临床学家Henschen在1899年首先描述。一些学者喜用运动员心脏征侯群(Athletic heart syndrome)。Henschen通过叩诊认为心脏增大是基于扩大和肥厚基础上的。Bramwell(1931)用心音图发现S1延长,在马拉松运动员可听到舒张期杂音。Keys等(1938)用x线透视发现运动员心搏有力。Reindell(1984)用x线,确认心脏增大,并称为调节性心脏增大。Becker等(1954)用ECG证实运动员存在节律及传导紊乱。Morganroth等(1975)用M型超声心动图发现力量项运动员多见左室向心性肥厚,耐力项运动员多见离心性肥厚。Dickhuth等(1983)用二维超声心动图确认耐力项运动员有心脏增大。Ector.H等(1984)用动态心电图发现窦缓(30~40次/分)。Milliken等(1988)应用MRI提出耐力项运动员左室数量增加的看法。Moroe等[1](1995)发现运动员中异常SAECG相对增高。

    作者:杨胜利;何秉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指在无明显阻力及容量负荷增加的情况下,心肌发生肥厚,临床表现为晕厥、胸闷、胸痛、心律失常、猝死。

    作者:李昭晖;马爱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一氧化氮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血液和血管壁、血管壁各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AS的发生过程中涉及血液和血管壁的众多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一氧化氮(NO)是这些细胞分泌的信息传递物质之一,免疫组化研究表明[1-3],一氧化氮合酶(NOS)信使核糖核酸(mRNA)广泛分布于心血管系统中,它在相当短的时间即可被Ca2+激活,并产生少量的NO[4]。应用NO的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G-nitroarginine methylester,LNAME)可使AS病变面积明显增加,而L-精氨酸(Larginine,L-Arg)可减轻AS病变[5,6]。作为细胞间信息传递分子,NO具有抑制血小板和单核巨噬细胞的粘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与AS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关系密切。本文对NO的生化特性和功能,及其与参与AS发生发展的各细胞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郭国庆;查彩慧;沈伟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的24小时心率变异性

    目前认为,自主神经系统改变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连续收治的44例原因未明的晕厥患者进行24小时时域及频域(time and frequence domains)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张力改变。44例前6个月内至少发作1次原因未明晕厥者,男女各22例,年龄35±3岁,另设20例健康对照者列为研究对象,每例先做24小时Holte监护,1周后行倾斜试验。

    作者:邓万俊;郭之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血管疾病的时间生物学与时间治疗学

    众所周知,心血管系统诸多生理指标及心脏事件(如心率、血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均呈一定的昼夜分布节律,即在24小时中表现出一定的集中趋势。心血管系统的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就是为研究心血管系统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生物节律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时间治疗学(chronotherapy)的研究目的则在于依照某些病理性生物节律来调整投药时间、投药剂量、及药物作用强度[1]。近年来,国外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总结回顾如下。

    作者:郭艺芳;宋光耀;张志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率变异性低频功率降低是预测慢性心力寰竭猝死的独立因素

    确定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猝死的危险程度目前还很困难,为此试图评估所有因素的预测价值,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猝死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指标。方法和结果:预先登记19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均为窦性心律,平均年龄为61±12岁,心功能NYHA分级I级者109例(57.4%)Ⅲ级或Ⅳ级者81例(42.6%),心胸比率平均为57.6%±6.4%,左室射血分值平均为28.2%±8.8%,缺血性心脏病85例(45%),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105例(55%)。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指标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频谱值计算取平均值,其中白天自10:00至19:00,夜间自23:00至06:00。随访中(22±18月),55例病人死亡,其中21例猝死,2例出现晕厥并自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死亡。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脏病是慢性心力衰竭所有致死因素的独立预报因子,心胸比率大于或等于60%,全部正常RR间期标准差小于67ms(RR=2.5 95%CI 1. 4~4.2),慢性心力衰竭猝死的独立预报因子是缺血性心脏病和白天低频功率小于3.3ms2以内(RR=2.8,95%CI 1. 2~8.6)。

    作者:刘松岩;李志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肌血管新生的基因治疗

    尽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广泛开展了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但仍有许多冠心病患者未能获得有效治疗。为了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的热门,用基因转移技术促进缺血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也将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作者:余强;陈运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70岁以上男性臂-踝血压与冠心病危险性

    尽管低臂-踝(血压)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 ABI)是老年人全身动脉硬化的标志,但它与冠心病(CHD)的联系尚未被公认。此报告的目的是确认老年男性CHD危险性和ABI之间的关系。从1991~1993年在檀香山心脏研究计划中测量2 863名美籍日本男性的ABI(年龄71~93岁),平均ABI为1.04±0.16,低ABI(<0.8~<0.9)的发生率与70岁一样为3%,而≥80岁为>25%。3~6年的随访中有186名发生冠脉事件。

    作者:李秀芝;李小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因钙化性二尖瓣狭窄行经皮二尖瓣连合部切开术的晚期效果

    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因钙化性二尖瓣狭窄行经皮二尖瓣连合部切开术(Percutaneous mitral commissurotomy,PMC)的晚期效果及其预测因素。从1986年3月至1 997年6月,连续对422例(女31 2、男110)病人行PMC,其中101例(24%)≥70岁,22例(5%)≥80岁。钙化程度通过x线透视法分为1~4度。1度227人(53%),2度1 25人(30%),3度55人(13%),4度1 5人(4%)。手术操作中11例采用了单球囊,126例采用了双球囊,270例采用了Inoue球囊。院内死亡率为1.2%。

    作者:支莉;李小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细胞连接通讯与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临床心血管病的重要发展原因,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各种因素和细胞成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致病机制的中心环节。

    作者:粱玉佳;曾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许多情况下应用心肌再灌注疗法。近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再灌注后被激活的白细胞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然后移行至心肌组织引起再灌注损伤。E-选择素(E-selectin)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属于选择素族,是炎症过程中白细胞初始粘附分子。近,在人类血浆中发现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Hwang等报道,血浆中E-选择素水平是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的分子标志物。然而,AMI后心肌缺血及再灌注能否使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升高尚不得而知。本研究通过测定AMI时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确定心肌缺血/再灌注与血管内皮急性炎症之间的关系以及可溶性选择素与AMI发病形式的关系。

    作者:邓万俊;郭之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

主管:成都市卫生局

主办:成都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