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晟;程杰军;朱君;吴连明;冯琦;何丹农;许建荣
目的 探讨经阴道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经阴道灰阶超声及弹性成像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各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经阴道灰阶超声诊断宫颈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66.67%(40/60)、55.56%(10/18)、64.10%(50/78);经阴道弹性成像诊断宫颈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58.33%(35/60)、44.44%(8/18)、55.13%(43/78);两者联合诊断宫颈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1.67%(55/60)、83.33%(15/18)、89.74%(70/78).结论 经阴道弹性成像是灰阶超声的良好补充,两者联合可大幅提高宫颈癌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彦英;赵晓虹;丛淑珍;周瑞莉;郭玉萍;王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测量中国汉族正常成人豆状核体积,为建立中国成人数字标准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形式,选取18~80岁健康志愿者1000名,按照年龄18~30、31~40、41~50、51~60、61~80岁进行分组,每组男、女各100名.采用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T1W序列扫描获取图像,应用三维体积分析软件手工勾绘ROI,测量豆状核的体积,探讨豆状核体积与年龄的相关关系.结果 1000名正常成人左、右侧壳核体积分别为(4811.59±588.99)mm3和(4763.11±587.59)mm3,左侧壳核体积大于右侧(t=10.134,P<0.0001);左、右侧苍白球体积分别为(1591.31±226.81)mm3、(1627.28±235.06)mm3,左侧苍白球体积小于右侧(t=-9.877,P<0.0001).男性左、右侧壳核体积和苍白球体积分别为(4962.72±598.49)mm3、(4909.83±600.54)mm3、(1623.24±234.16)mm3和(1663.18±243.56)mm3;女性左、右侧壳核及苍白球体积分别为(4663.65±540.49)mm3、(4619.28±537.59)mm3、(1560.00±215.04)mm3、(1592.09±221.06)mm3,男性体积均大于女性(P均<0.0001).左、右侧壳核及左、右侧苍白球体积均随年龄增长而减低.结论 正常成人豆状核中,壳核体积左侧大于右侧,苍白球体积右侧大于左侧;男性豆状核体积大于女性.豆状核体积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
作者:王国坤;陈楠;王星;卓彦;陈霖;李坤成;王丹;申宝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对影像文件进行DICOM标准验证的方法.方法 介绍DICOM标准中对DICOM文件格式的定义及国际通用的验证DICOM标准遵从性的工具,并针对DICOM文件格式的验证,提出具体的测试方法,给出测试实例.结果 使用ADVT的validation方法对1幅CT图像进行验证,在log中看到有3处错误.结论 使用国际通用的验证软件,选择适当命令,能够方便明确地验证1个文件的格式是否符合DICOM标准.
作者:费晓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和实现一种自触发磁共振心脏成像(CMRI).方法 将心电图(ECG)信号和呼吸信号从监测信号中提取出来,然后将K空间数据重新排列、重建,得到心脏图像.结果 自触发CMRI克服了传统的导联法难以获得稳定ECG信号的缺点,可提高扫描效率,得到高品质的亮血和黑血小鼠心脏电影图像.结论 采用自触发CMRI可以实现小鼠心脏电影成像以及黑血成像,并用于评价其心脏结构和功能.
作者:邓尚友;方可;王旭霞;谭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29岁,孕1产0,孕30+1周,外院超声检查发现双活胎,右胎儿腹腔大量积液,羊水量偏多,左胎儿羊水过少,转诊至我院.超声:宫内见双胎.其一位于宫腔左上方,臀位,双顶径67.2 mm、头围251.0 mm、腹围226.0 mm、股骨48.5 mm,估测胎儿综合孕周约26+6周,体质量约(983.1±147.5)g,胎心率140次/分,羊水大深度27 mm.另一胎儿头位,双顶径79.7 mm、头围277.0 mm、腹围307.0 mm、股骨54.0 mm,估测胎儿综合孕周约30+2周,体质量约(1952±292)g,胎儿右侧侧脑室后角宽度约10 mm;胎儿腹壁连线未见明显中断,皮下软组织增厚并可见宽约3.0 mm无回声带,腹腔内见大量无回声区,大深度约27.6 mm,内脏漂浮其中(图1、2);胎儿脐血管增粗,血流增快、明亮,胎心率132次/分;羊水大深度90 mm,余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张伟;朱亚;吴海燕;李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ApoE-/-小鼠颈动脉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并探讨用高场强7.0T小动物MR检测AS的形成过程.方法 对10只ApoE-/-小鼠损伤并阻断一侧颈总动脉血流20 min,之后高脂饮食饲养7周,分别在术后4、7周进行7.0T MR检测与病理学检查.结果 4周后MRI显示患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壁高信号,7周后MRI表现为损伤血管高壁信号区增厚并管腔狭窄、不规则,创伤后血管腔面积呈下降趋势.对应病理学检查显示,4周后颈总动脉腔内斑块形成,斑块内泡沫细胞及脂质坏死核心形成,其上覆盖厚纤维帽;7周后斑块内增生的内膜内见广泛钙质沉积.结论 用损伤及高脂饮食方法可成功建立ApoE-/-小鼠稳定期AS模型;高场强7.0T MR可成功检测小鼠颈动脉稳定期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研究ApoE-/-小鼠易损斑块提供研究基础.
作者:王中娟;邓钢;张追阳;居胜红;陈骏;赵瑞;金晖;魏晓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Gd-DTPA微球制成Gd-PLGA,观察其弛豫性能、体外释放规律,为构建靶向MR分子探针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水/油/水)制备Gd-PLGA,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d-DTPA含量,以离心法测量Gd-PLGA微球包封率.采用MR扫描仪测定T1,计算Gd-PLGA微球的弛预率(R1);在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双蒸水环境下(双蒸水组)模拟Gd-PLGA的体外释放规律.结果 成功制备出Gd-PLGA,被包裹的Gd-DTPA为15.00 mg,包封率为31.99%,包裹后R1弛豫性能下降(P=0.008).体外释放规律研究发现微球在双蒸水环境释放量多于PBS,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1),组间单位时间累计释放曲线形态相似.结论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成功制备出Gd-PLGA,Gd-DTPA被PLGA包裹后R1下降,释放规律与其他PLGA微球体系相似.
作者:鄢雄;郭大静;余聪;王志刚;敖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肠黏膜靶向磁共振对比剂Gd-DTPA-CPs,探讨其用于大鼠活体肠黏膜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乳化微滴融合法制备Gd-DTPA-CPs,经过结构表征和细胞毒性试验后对正常大鼠进行MRI.对大鼠行灌肠前MR扫描,之后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经直肠灌注Gd-DTPA-CPs溶液(实验组)和Gd-DTPA溶液(对照组)后于不同时间点行MR扫描,测量各时间点肠壁和盆壁肌肉信号强度,计算肠壁的相对信号值和强化率.扫描完成后取相应肠段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Gd-DTPA-CPs直径约420 nm,药物包封率为74.41%,分散度较好,体外细胞毒性小.实验组灌肠前、后各时间点肠壁相对信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7,P<0.05),保留灌肠20 min时出现大差异,大强化率达35%.经电镜证实实验组大鼠Gd-DTPA-CPs聚集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对照组灌肠前后各扫描时间点相对信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P>0.05),结肠上皮细胞内无Gd-DTPA聚集.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Gd-DTPA-CPs能与正常肠黏膜结合,提示可通过直肠给药途径进行活体大鼠肠黏膜MRI.
作者:刘晓晟;程杰军;朱君;吴连明;冯琦;何丹农;许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成像分析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主动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特征.方法 以8周及16周龄雄性ApoE/-小鼠各8只为实验组,8周及1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为对照组,用UBM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的形态结构,并于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测量内-中膜厚度(IMT),与相对应血管节段的病理组织学测值进行对比.结果 ApoE-/-小鼠的主动脉根部IMT较同周龄对照组增厚(P<0.01);16周龄ApoE-/-小鼠较8周龄ApoE-/-小鼠主动脉根部IMT增厚更为明显(P<0.01).采用UBM所测IMT与病理测值呈高度正相关(r=0.81,P<0.0001).结论 采用UBM成像可准确测量小鼠主动脉IMT,观测ApoE/小鼠升主动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征.
作者:杨娅;王艳红;谢谨捷;李嵘娟;李治安;王征;宋砾;罗向红;苏瑞娟;秦彦文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PE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前门控扫描(n=20);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简称后门控)扫描(n=20);C组,非心电门控(简称非门控)胸部强化扫描(n=20).比较3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3组患者的ED分别为(4.95±1.81)mSv、(15.91±5.01)mSv、(4.61±1.16)mSv;A、B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57、58、45,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是诊断PE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乔红艳;王锡明;段艳华;纪晓鹏;杨子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与滤过反投影法(FBP)对比,评价迭代重建(IR)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57例患者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采用常规FBP法和IR法对佳期相图像进行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两种重建方法所得冠状动脉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结果 57例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中,IR图像质量为优的血管段比例为83.18% (628/755),高于FBP重建图像(595/755,78.81%,P=0.030).FBP重建与IR图像强化水平(CT值)分别为(311.49±63.76) HU、(310.57±64.45) HU(P=0.280),图像噪声分别为(19.58±3.47) HU、(13.11±3.06) HU(P<0.001),SNR分别为16.27±3.89、24.48±5.73(P<0.001),CNR分别为20.63±4.24、30.84±7.24(P<0.001).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IR法可在保证冠状动脉腔内强化程度不变的同时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改善图像质量.
作者:徐超;杨琳;于薇;刘一;姜红;郭淼;张兆琪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扣带回体积与校正因素的关系,为扣带回结构提供标准化的测量方法.方法 对627名18~60岁中国正常成年志愿者行全脑MR容积扫描,应用3D体积分析软件手工勾绘ROI,测量扣带回的体积,并分别以颅内容积(TIV)和脑体积(WBV)进行校正.对校正前、后的扣带回体积分别与TIV和WBV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校正前和TIV、WBV校正后的扣带回体积:男性分别为(21.01±2.31)ml、(21.11±2.57)ml、(21.06±2.34)ml,女性分别为(19.72±2.31)ml、(19.79±2.28)ml、(19.74±2.04)ml;左侧分别为(9.71±1.54)ml、(9.77±1.61)ml、(9.75±1.54)ml,右侧分别为(10.64±1.58)ml、(10.69±1.53)ml、(10.67±1.45) ml.校正前的扣带回体积与TIV的相关性不强(男、女:r=0.225、0.385;左、右侧:r=0.229、0.366;P均<0.05),与WBV的相关性略高(男、女:r=0.329、0.473;左、右侧:r=0.381、0.419;P均<0.05);校正后的扣带回体积与TIV仍有相关性(男、女:r=-0.378、-0.379;左、右侧:r=-0.368、-0.300;P均<0.05),与WBV相关性降低(男、女:r=-0.297、-0.156;左、右侧:r=-0.285、-0.197;P均<0.05).结论 扣带回体积与TIV和WBV均有一定相关性;WBV校正效果优于TIV.
作者:张超;陈楠;王星;卓彦;陈霖;李坤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胎儿永久性右脐静脉(PRUV)的产前超声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我院超声检查发现的PRUV胎儿92胎,分析PRUV胎儿合并畸形情况及预后.结果 PRUV胎儿检出率为0.16%(92/58 946).孤立性PRUV共74胎(74/92,80.43%),49胎获得随访且均预后良好;合并畸形的PRUV共18胎(18/92,19.57%),6胎预后良好,11胎引产,1胎胎死宫内.结论 产前超声可诊断胎儿PRUV.孤立性PRUV胎儿预后良好.对于合并多系统畸形的PRUV胎儿,应结合畸形严重程度及染色体检查结果来评价预后情况.
作者:李婧宇;王冰;蔡爱露;王晓光;解丽梅;赵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儿体部棘球蚴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小儿体部棘球蚴病,其中单发棘球蚴病7例,多发棘球蚴病13例,共有32个囊肿,包括肝包虫囊肿17个,肺包虫囊肿9个,腹腔包虫囊肿4个,颈部包虫囊肿1个,胸膜包虫囊肿1个.20例患儿全部接受CT扫描,其中14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20例患儿32个病灶中,21个表现为单纯性囊肿,11个呈囊肿破裂表现,未见钙化和多子囊征象.结论 小儿体部棘球蚴病以多发和单纯性囊肿为主,CT表现特点与成人棘球蚴病存在差异.
作者:徐昕;袁新宇;王娅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方法 选择18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和18名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应用RT-3DE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以及左心室容量-时间曲线各参数Tmsv1 6-SD、Tmsv16-Dif、Tmsv16 SD/R-R(%)、Tmsv16-Dif/R-R(%),并对两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观察组LVEDV、LVESV、LVM、LVMI、左心室容量时间曲线参数Tmsv16-SD、Tmsv16-Dif、Tmsv1 6-SD/R R(%)、Tmsv16-Dif/R-R(%)显著升高,而LVEF明显降低(P<0.05).结论 RT-3DE可反映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异常和收缩不同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江阿力·吐尔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Kimura's病的临床特点及高频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Kimura'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6例Kimura's病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1年),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5例为颈部无痛性肿块,1例为右侧大腿及右侧上臂皮下无痛性肿块.高频超声表现:①位于颈部的病灶呈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的单发椭圆形低回声肿块,亦可为多个肿块融合的混合回声团块,位于四肢皮下的病灶呈夹杂高回声及不规则片状低回声的混合回声肿块;②病灶附近均可见肿大淋巴结,淋巴门结构清晰或欠清晰,多无融合、囊性变、钙化等表现.结论 Kimura's病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定性诊断.
作者:韦力;梁前晖;周军;王莹;周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评价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对8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RTE扫查,测量肝组织/肋间肌肉组织的应变比.全部患者均接受经皮肝穿刺术并采集血清生化学指标,将应变比与实验室检测结果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 应变比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呈负相关(r=-0.82,P<0.01).以肝明显纤维化(≥S2期)作为诊断标准,应变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优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例指数(0.90)和Forns指数(0.84);以应变比1.10作为诊断肝明显纤维化的佳诊断界值,其敏感度为86.84%,特异度为82.00%,阳性预测值为78.57%,阴性预测值为89.13%.结论 RTE可作为无创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新方法.
作者:陈曦;解丽梅;董颖慧;广旸;张晓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320排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Aquilion One 320排螺旋CT对13例疑诊为下腔静脉阻塞的患者行直接法下腔静脉CTP检查,通过Vitrea 4.0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进行VR、MIP及MPR重建.由1名医师测量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上方1 cm处的CT值,另2名医师采用9段分段法对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对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下腔静脉CTP检查;CT值为(341.33±62.95)HU;13例共117个血管节段中,图像质量为优、良、中等、差的节段分别为64、29、16、8个.重建图像可直观显示下腔静脉的结构、病变部位、范围及狭窄程度.结论 直接法下腔静脉CTP用以诊断下腔静脉阻塞性病变切实可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传臣;张兆琪;赵轶轲;陆东旭;晏子旭;王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43岁,右侧腰背部酸痛不适3月余.上腹部CT:右侧后腹膜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界限清晰,其内见多发囊状改变,边缘见点状钙化影,与右侧第11肋骨关系密切;增强后囊性部分未见明确强化,边缘轻度延迟强化;邻近肝脏、肾脏推压移位(图1).诊断:右侧后腹膜占位,以神经来源肿瘤可能性大(神经鞘瘤).行后腹膜恶性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上腹部于后腹膜不规则分叶状肿块,约12 cm×8 cm,无色半透明,质地坚韧,活动度差,与后腹膜及胸壁关系密切,右肾及肝右后叶分别被推向左前方及前上方;沿后腹膜肿块包膜外分离,见肿瘤已侵及腰大肌及膈肌、右侧胸膜,右侧第11肋软骨外侧部与肿块无明显界限.考虑来源于右侧第11肋骨的肿瘤,完整切除肿块.病理诊断:第11肋骨软骨肉瘤(图2).
作者:储伟;夏云宝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采用3.0T MR研究亚急性及慢性脊髓压迫症(SCC)DTI及纤维束示踪(DTT)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单次激励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对42例SCC患者(SCC组)及49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3.0T MR脊髓DTI.采用ROI法分别测量正常对照组的颈髓及下段胸髓的ADC和FA值及SCC病变部位受压脊髓的ADC及FA值.根据T2WI脊髓内有无高信号将SCC组分为SCC-HI和SCC-nHI亚组.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利用纤维束示踪软件重组脊髓纤维束.结果 正常对照组脊髓各节段扩散定量值(ADC和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C-HI组与正常对照组扩散定量值间比较,病变脊髓ADC值增高(P<0.05),FA值减低(P<0.05);SCC-nHI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TT彩色编码图上,正常脊髓纤维束为头尾向的一束,显示了头尾侧的各向异性.SCC则表现为脊髓纤维束不同程度受压改变而无明显的破坏.结论 DTI和DTT是一种显示脊髓纤维束及其病变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中能为SCC患者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王葳;秦文;李坤成;郝楠馨;王轶彬;宗根林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