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娅;王艳红;谢谨捷;李嵘娟;李治安;王征;宋砾;罗向红;苏瑞娟;秦彦文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RTE)评价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对88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RTE扫查,测量肝组织/肋间肌肉组织的应变比.全部患者均接受经皮肝穿刺术并采集血清生化学指标,将应变比与实验室检测结果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结果 应变比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呈负相关(r=-0.82,P<0.01).以肝明显纤维化(≥S2期)作为诊断标准,应变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优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例指数(0.90)和Forns指数(0.84);以应变比1.10作为诊断肝明显纤维化的佳诊断界值,其敏感度为86.84%,特异度为82.00%,阳性预测值为78.57%,阴性预测值为89.13%.结论 RTE可作为无创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新方法.
作者:陈曦;解丽梅;董颖慧;广旸;张晓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肠黏膜靶向磁共振对比剂Gd-DTPA-CPs,探讨其用于大鼠活体肠黏膜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乳化微滴融合法制备Gd-DTPA-CPs,经过结构表征和细胞毒性试验后对正常大鼠进行MRI.对大鼠行灌肠前MR扫描,之后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经直肠灌注Gd-DTPA-CPs溶液(实验组)和Gd-DTPA溶液(对照组)后于不同时间点行MR扫描,测量各时间点肠壁和盆壁肌肉信号强度,计算肠壁的相对信号值和强化率.扫描完成后取相应肠段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Gd-DTPA-CPs直径约420 nm,药物包封率为74.41%,分散度较好,体外细胞毒性小.实验组灌肠前、后各时间点肠壁相对信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7,P<0.05),保留灌肠20 min时出现大差异,大强化率达35%.经电镜证实实验组大鼠Gd-DTPA-CPs聚集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对照组灌肠前后各扫描时间点相对信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P>0.05),结肠上皮细胞内无Gd-DTPA聚集.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Gd-DTPA-CPs能与正常肠黏膜结合,提示可通过直肠给药途径进行活体大鼠肠黏膜MRI.
作者:刘晓晟;程杰军;朱君;吴连明;冯琦;何丹农;许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ApoE-/-小鼠颈动脉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并探讨用高场强7.0T小动物MR检测AS的形成过程.方法 对10只ApoE-/-小鼠损伤并阻断一侧颈总动脉血流20 min,之后高脂饮食饲养7周,分别在术后4、7周进行7.0T MR检测与病理学检查.结果 4周后MRI显示患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壁高信号,7周后MRI表现为损伤血管高壁信号区增厚并管腔狭窄、不规则,创伤后血管腔面积呈下降趋势.对应病理学检查显示,4周后颈总动脉腔内斑块形成,斑块内泡沫细胞及脂质坏死核心形成,其上覆盖厚纤维帽;7周后斑块内增生的内膜内见广泛钙质沉积.结论 用损伤及高脂饮食方法可成功建立ApoE-/-小鼠稳定期AS模型;高场强7.0T MR可成功检测小鼠颈动脉稳定期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进一步研究ApoE-/-小鼠易损斑块提供研究基础.
作者:王中娟;邓钢;张追阳;居胜红;陈骏;赵瑞;金晖;魏晓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节样桥本甲状腺炎(NHT)的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NHT的超声表现,以同期40例桥本甲状腺炎(HT)基础上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作为对照,比较二者在甲状腺腺体大小、病变数目、回声、声晕、血流信号、钙化、声晕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超声特点的差异.结果 NHT多表现为有声晕的中高回声,可见钙化、极低回声表现及囊性变.与HT基础上PTC比较,在腺体大小、病变数目、回声、声晕及钙化表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NHT与HT基础上PTC的超声表现存在差异;超声有助于鉴别NHT.
作者:格桑德吉;夏宇;戴晴;姜玉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初步评估MSCT定量测量冠状动脉钙化(CAC)具体钙化斑块的意义.方法 分析186例接受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的CAC患者,对每个钙化性斑块进行测量并计算以下各参数值:浓度(CC)、体积(CV)、矿物质量(MM)和钙化积分(AS),并测量所有钙化性斑块整体的参数值:CVtotal、AStotal和MMtotal.以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以秩和检验观察样本间差异.结果 于186例患者共检出689个钙化性斑块.每个钙化性斑块的CC与CV呈正相关(rs=0.75,P<0.001).男性CC显著低于女性(P=0.03);55岁以上年龄组CC显著高于≤55岁年龄组(P<0.01).于86例患者发现多个钙化斑块(n≥3),其CC不均匀程度不依赖于性别(P=0.71)、年龄(P=0.18)和斑块数量(P=0.68).结论 具体钙化性斑块的各参数值更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演变特征.CC对评估CAC进展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丽娟;李东;于铁链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Kimura's病的临床特点及高频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Kimura'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高频超声声像图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6例Kimura's病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1年),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5例为颈部无痛性肿块,1例为右侧大腿及右侧上臂皮下无痛性肿块.高频超声表现:①位于颈部的病灶呈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的单发椭圆形低回声肿块,亦可为多个肿块融合的混合回声团块,位于四肢皮下的病灶呈夹杂高回声及不规则片状低回声的混合回声肿块;②病灶附近均可见肿大淋巴结,淋巴门结构清晰或欠清晰,多无融合、囊性变、钙化等表现.结论 Kimura's病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定性诊断.
作者:韦力;梁前晖;周军;王莹;周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颌面部肌上皮瘤(ME)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 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面部ME患者的MSCT平扫及增强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ME均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多数(25例)病灶直径1.0~2.5 cm,部分病灶内可见囊变(21例)及包膜(12例),少数(4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均显著强化,并有向心性强化的趋势.结论 颌面部ME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对ME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葛莹;董越;张丽芝;沈晶;魏富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43岁,右侧腰背部酸痛不适3月余.上腹部CT:右侧后腹膜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界限清晰,其内见多发囊状改变,边缘见点状钙化影,与右侧第11肋骨关系密切;增强后囊性部分未见明确强化,边缘轻度延迟强化;邻近肝脏、肾脏推压移位(图1).诊断:右侧后腹膜占位,以神经来源肿瘤可能性大(神经鞘瘤).行后腹膜恶性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上腹部于后腹膜不规则分叶状肿块,约12 cm×8 cm,无色半透明,质地坚韧,活动度差,与后腹膜及胸壁关系密切,右肾及肝右后叶分别被推向左前方及前上方;沿后腹膜肿块包膜外分离,见肿瘤已侵及腰大肌及膈肌、右侧胸膜,右侧第11肋软骨外侧部与肿块无明显界限.考虑来源于右侧第11肋骨的肿瘤,完整切除肿块.病理诊断:第11肋骨软骨肉瘤(图2).
作者:储伟;夏云宝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裹Gd-DTPA微球制成Gd-PLGA,观察其弛豫性能、体外释放规律,为构建靶向MR分子探针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水/油/水)制备Gd-PLGA,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d-DTPA含量,以离心法测量Gd-PLGA微球包封率.采用MR扫描仪测定T1,计算Gd-PLGA微球的弛预率(R1);在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双蒸水环境下(双蒸水组)模拟Gd-PLGA的体外释放规律.结果 成功制备出Gd-PLGA,被包裹的Gd-DTPA为15.00 mg,包封率为31.99%,包裹后R1弛豫性能下降(P=0.008).体外释放规律研究发现微球在双蒸水环境释放量多于PBS,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1),组间单位时间累计释放曲线形态相似.结论 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成功制备出Gd-PLGA,Gd-DTPA被PLGA包裹后R1下降,释放规律与其他PLGA微球体系相似.
作者:鄢雄;郭大静;余聪;王志刚;敖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阴道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经阴道灰阶超声及弹性成像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各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经阴道灰阶超声诊断宫颈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66.67%(40/60)、55.56%(10/18)、64.10%(50/78);经阴道弹性成像诊断宫颈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58.33%(35/60)、44.44%(8/18)、55.13%(43/78);两者联合诊断宫颈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1.67%(55/60)、83.33%(15/18)、89.74%(70/78).结论 经阴道弹性成像是灰阶超声的良好补充,两者联合可大幅提高宫颈癌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彦英;赵晓虹;丛淑珍;周瑞莉;郭玉萍;王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测量1000名中国健康成人丘脑体积,分析丘脑体积与年龄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丘脑病变提供依据.方法 从全国不同地区选择健康汉族成人志愿者1000名,按年龄分为5组:18~30、31~40、41~50、51~60、61~80岁组,每组200名,男、女各半.采用1.5T MR采集图像,应用Aquariusws软件手动逐层勾画出丘脑边界,软件自动测算出其体积.分析丘脑体积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及不同年龄段之间丘脑体积的差异.结果 18~30、31~40、41~50、51~60、61~80岁组右侧丘脑体积正常值范围分别为(6069.38±531.90)mm3、(5894.67±538.93)mm3、(5357.43±479.97)mm3、(5396.08±445.58)mm3、(4791.44±558.15)mm3,左侧丘脑体积正常值范围分别为(6179.82±534.29)mm3、(6046.97±561.83)mm3、(5425.67±470.90)mm3、(5551.65±526.47)mm3、(4866.00±551.73)mm3.分别比较各年龄组间左侧和右侧丘脑体积,除18~30岁与31~40岁、41~50岁与51~60岁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右侧丘脑体积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63、-0.65,P<0.05).结论 丘脑体积与年龄呈负相关,即随着年龄增大,丘脑体积逐渐减小.
作者:马帅;陈楠;秦媛;王星;卓彦;陈霖;郭玉林;李坤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正常中国汉族成人内囊体积的平均值范围以及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 选择健康汉族成人志愿者1000名,年龄18~80岁,平均(44.7±14.5)岁,男、女各500名.采用1.5T MR扫描仪,应用3D体积分析软件手动逐层勾画内囊边界,自动测算出其体积.结果 男性左、右侧内囊标准体积均值分别为(2863.49±395.54)mm3、(2744.48±358.58)mm3;女性分别为(2754.11±384.87)mm3、(2608.54±314.39)mm3.男性左、右侧内囊前肢标准体积均值分别为(834.74±176.99)mm3、(814.38±171.46)mm3;女性分别为(809.15±163.08)mm3、(784.18±158.64)mm3.男性左、右侧内囊膝部标准体积均值分别为(174.48± 23.19) mm3、(167.05±23.29)mm3;女性分别为(158.57±17.55)mm3、(150.29±16.67)mm3.男性左、右侧内囊后肢标准体积均值分别为(1854.27±237.92)mm3、(1762.73±216.69)mm3;女性分别为(1786.39±240.78)mm3、(1675.28±183.76)mm3.左、右侧内囊体积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囊体积与性别有密切关系.
作者:秦媛;陈楠;王星;马帅;朱凯;王晓东;郭玉林;李坤成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评估血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的颈总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探讨其空腹血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对数转换值(HOMA-IR)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弹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102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其中IGR 57例(IGR组),45例糖耐量正常(NGT组).使用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分别获得两组患者颈动脉IMT、颈总动脉扩张性(CD)、单点脉搏波传播速度(PWVβ)和僵硬度(β)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其与血糖、HOMA-IR的相关性.结果 与NGT组相比,IGR组颈总动脉弹性已发生改变,β、PWVβ增高,CD降低,而IMT无明显改变.IGR组的CD、β、PWVβ均与空腹血糖、负荷后血糖、HOMA-IR呈正相关.结论 糖代谢异常早期已存在动脉弹性参数异常,并与血糖及HOMA-IR相关,表明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高频超声射频数据处理技术为早期诊断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动脉病变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栾艳艳;王燕;曾敏霞;李艺;胡兵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运用实验手段探讨超声弹性成像(EI)在肝脏凝固灶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新鲜离体猪肝,通过无水乙醇注射和微波消融两种方法产生不同形态的凝固灶,观察实验前、后的EI图,利用虚拟声触诊定量(VTQ)技术测定作用区的剪切波传播速度.实验结束后切开标本记录实际凝固灶形态、范围.结果 无水乙醇注射和微波消融均可使局部肝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EI图上表现为红色硬变区,且不随时间延长而衰减,较常规二维超声更接近凝固灶形态,但与实际仍有一定差异.作用区的剪切波速度较实验前明显增高(P<0.01),也表明凝固性坏死的肝组织硬度增加.结论 EI可从力学角度提供凝固灶信息,应用简捷、无创,是常规超声的有益补充.
作者:赵冰;王绮;袁建军;刘曼;范闽延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42岁,体检发现颈部肿物1周,无心悸、消瘦.彩超示甲状腺右叶1.0 cm×0.8 cm中、高回声结节,边界清,形态规则,周边可见低回声晕(图1).CDFI:结节内可见条状血流信号(图2).PWD:结节内可探及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0.68.超声提示:甲状腺右叶实性结节,腺瘤可能性大.行颈部肿物切除术,术中病理检查示右甲状腺微小浸润型滤泡癌;后行右甲状腺癌根治术+中央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①右甲状腺微小浸润型滤泡癌;②双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③中央淋巴结未见转移.
作者:贵玉;钱林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64层CTA显示支气管动脉三维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64层CT支气管动脉成像,以VR、MIP及MPR后处理技术显示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结果 35例患者中,共63支支气管动脉获得显示,右侧39支,左侧24支;支气管动脉正常起源34例,异常起源1例;4例有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共10支血管,1例存在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常见的支气管动脉类型为R1L1型(18/35).27例支气管动脉增粗,直径2~5 mm.结论 64层CTA支气管动脉成像可无创、直观显示支气管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的形态解剖学特征.
作者:徐秋贞;王钟江;居胜红;吴旻;杨明;邓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胎儿肺囊性病,主要是先天性肺囊腺瘤(CCAM)及隔离肺(P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常规产前筛查怀疑先天性肺囊性病的23胎行进一步超声检查,重点观察胎儿肺内病变的回声特征、血供情况,并定期进行超声复查,观察有无纵隔偏移、羊水量增多或腹腔积液等合并症及其他结构异常,随访妊娠结局.结果 23胎于产前诊断为先天性肺囊性病,其中20胎为CCAM(20/23,86.96%),2胎为PS(2/23,8.70%),1胎为CCAM合并PS(1/23,4.35%).7胎(7/23,30.43%)发生纵隔移位,3胎(3/23,13.04%)出现羊水过多,另有1胎出现腹腔积液(1/23,4.35%).随访结果表明,9胎(9/23,39.13%)活产,其中5胎病变在产前出现自发性减小甚至消退;其余14胎引产(14/23,60.87%).结论 产前超声对于诊断胎儿肺囊性病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廖慧芳;王冰;蔡爱露;王晓光;陈骊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测量中国汉族正常成人豆状核体积,为建立中国成人数字标准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形式,选取18~80岁健康志愿者1000名,按照年龄18~30、31~40、41~50、51~60、61~80岁进行分组,每组男、女各100名.采用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T1W序列扫描获取图像,应用三维体积分析软件手工勾绘ROI,测量豆状核的体积,探讨豆状核体积与年龄的相关关系.结果 1000名正常成人左、右侧壳核体积分别为(4811.59±588.99)mm3和(4763.11±587.59)mm3,左侧壳核体积大于右侧(t=10.134,P<0.0001);左、右侧苍白球体积分别为(1591.31±226.81)mm3、(1627.28±235.06)mm3,左侧苍白球体积小于右侧(t=-9.877,P<0.0001).男性左、右侧壳核体积和苍白球体积分别为(4962.72±598.49)mm3、(4909.83±600.54)mm3、(1623.24±234.16)mm3和(1663.18±243.56)mm3;女性左、右侧壳核及苍白球体积分别为(4663.65±540.49)mm3、(4619.28±537.59)mm3、(1560.00±215.04)mm3、(1592.09±221.06)mm3,男性体积均大于女性(P均<0.0001).左、右侧壳核及左、右侧苍白球体积均随年龄增长而减低.结论 正常成人豆状核中,壳核体积左侧大于右侧,苍白球体积右侧大于左侧;男性豆状核体积大于女性.豆状核体积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
作者:王国坤;陈楠;王星;卓彦;陈霖;李坤成;王丹;申宝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方法 选择18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观察组)和18名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应用RT-3DE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LVM)、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以及左心室容量-时间曲线各参数Tmsv1 6-SD、Tmsv16-Dif、Tmsv16 SD/R-R(%)、Tmsv16-Dif/R-R(%),并对两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观察组LVEDV、LVESV、LVM、LVMI、左心室容量时间曲线参数Tmsv16-SD、Tmsv16-Dif、Tmsv1 6-SD/R R(%)、Tmsv16-Dif/R-R(%)显著升高,而LVEF明显降低(P<0.05).结论 RT-3DE可反映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异常和收缩不同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江阿力·吐尔逊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扣带回体积与校正因素的关系,为扣带回结构提供标准化的测量方法.方法 对627名18~60岁中国正常成年志愿者行全脑MR容积扫描,应用3D体积分析软件手工勾绘ROI,测量扣带回的体积,并分别以颅内容积(TIV)和脑体积(WBV)进行校正.对校正前、后的扣带回体积分别与TIV和WBV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校正前和TIV、WBV校正后的扣带回体积:男性分别为(21.01±2.31)ml、(21.11±2.57)ml、(21.06±2.34)ml,女性分别为(19.72±2.31)ml、(19.79±2.28)ml、(19.74±2.04)ml;左侧分别为(9.71±1.54)ml、(9.77±1.61)ml、(9.75±1.54)ml,右侧分别为(10.64±1.58)ml、(10.69±1.53)ml、(10.67±1.45) ml.校正前的扣带回体积与TIV的相关性不强(男、女:r=0.225、0.385;左、右侧:r=0.229、0.366;P均<0.05),与WBV的相关性略高(男、女:r=0.329、0.473;左、右侧:r=0.381、0.419;P均<0.05);校正后的扣带回体积与TIV仍有相关性(男、女:r=-0.378、-0.379;左、右侧:r=-0.368、-0.300;P均<0.05),与WBV相关性降低(男、女:r=-0.297、-0.156;左、右侧:r=-0.285、-0.197;P均<0.05).结论 扣带回体积与TIV和WBV均有一定相关性;WBV校正效果优于TIV.
作者:张超;陈楠;王星;卓彦;陈霖;李坤成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