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覃霞;陶灵
面颈部是人体功能结构及形态外表重要的部位之一,面颈部黑毛痣因病变面积较大,导致切除后皮肤缺损不能直接缝合,传统植皮后移植皮片与周围皮肤颜色、质地有明显差异而影响美容效果.
作者:陈建崇;詹新华;黄永新;朱剑仙;吴祖煌;谢包根;林雪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应用计算机色素分析软件评估面部色素性皮肤病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治疗前及复诊时采集患者皮损区的数码照片,输入计算机,应用色素分析软件系统测量患者色素性皮肤病的皮损面积,红、绿,蓝色的灰度值,平均灰度值,大及小灰度.结果:采用计算机色素分析软件系统,可以测量皮损的面积和平均灰度,面积减少、平均灰度值增加说明治疗有效.结论:计算机色素分析软件系统可以对色素性皮肤病皮损的治疗效果做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评估.
作者:唐建兵;柳大烈;程飚;李勤;余文林;齐向东;周金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超声波皮肤治疗仪对面部皮肤的改善和身体局部的塑形作用.方法:应用超声波皮肤治疗仪对皮肤老化患者和单纯性局部肥胖者各40例进行治疗.老化性皮损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局部溶脂塑形隔日治疗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结果:超声波皮肤治疗仪对面部老化性皮损治疗总有效率85%,局部塑形总有效率82.5%.无不良反应.结论:超声波皮肤治疗仪对皮肤的老化性皮损有明显的改善,并具有一定的溶脂塑形作用.
作者:赵小忠;魏宁;王一理;李鸿;张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将正畸与烤瓷贴面联合应用进行前牙美容修复.方法:采用正畸直丝弓矫治技术和烤瓷贴面联合治疗52颗前牙(21例患者),包括错位、扭转、过小、牙间隙,或伴牙齿部分缺损、色泽异常.结果:6~24个月随访显示:修复体边缘密合度良好,色泽形态自然,修复体和基牙边缘过渡自然,未发生敏感或其他牙髓症状,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于单纯采用正畸或修复都不能彻底解决的前牙美容修复问题,采用正畸与烤瓷贴面联合治疗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作者:兰晓静;钱红;杨顺彪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笔者于2007年6月11日收治右眼内眦及鼻根部基底细胞癌1例,手术切除后采用额中部岛状带蒂旋转皮瓣修复,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孟祥;马颖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微创腋臭根治器(实用新型专利)治疗腋臭腋汗症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门诊2006年7月~2008年9月,在肿胀麻醉技术下,采用微小切口运用微创腋臭根治器负压刮吸清除腋部大汗腺(顶泌汗腺)方法治疗的10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手术后6~24个月间,109例患者中107例获得满意疗效,根治率98.1%.术后留有微小点状痕迹,并发症少(2.8%).结论:微创腋臭根治器行皮下大汗腺刮吸清除术具有损伤更小,操作时间短,痛苦轻,手术恢复较快,根治率高,疗效彻底,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腋臭腋汗症安全、可靠、符合美学的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郑泉洲;章宝喜;张兴利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GS)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髓外由未成熟髓样细胞构成的体表肿瘤.
作者:吕仁荣;霍然;韩立会;袁东亮;傅洪滨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在皮肤重建中,剥脱性激光可在少治疗次数下提供明显的临床效果,但是由于治疗中要汽化全部的表皮和部分真皮,愈合时间较长,并常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素减退及瘢痕形成等并发症[1].
作者:余文林;李勤;刘宏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各类鼻唇沟皮瓣在眶下部缺损修复中应用的美学效果.方法:根据眶下部软组织缺损的部位、范围、程度和与同侧鼻唇沟的解剖关系,按整形外科原则选择适合的鼻唇沟皮瓣进行美容修复,包括:局部带蒂皮瓣修复法及皮下蒂皮瓣修复法.结果:共施行手术12例.创面面积1.0cm×1.0cm~3.5cm×2.0cm.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外形恢复满意,无下睑外翻,皮瓣质地,色泽均与周围皮肤接近,鼻唇沟瓣供区瘢痕隐蔽.结论:根据眶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应用合适的鼻唇沟皮瓣进行修复,能达到理想的美学效果.
作者:徐苗;赵李平;王明刚;杜晓扬;余刚;汪洪源;水庆付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大面积牙体缺损通过完善的根管治疗及根冠修复,使多数残根残冠得以保留,会属桩以其良好的物理特性和足够的机械强度,易于加工成精确的形状,在残根残冠的修复中得以广泛应用,但金属桩弹性模量大,易导致根管内牙本质局部区域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而发生根折且会属机不透光会影响前牙修复体的美观,非贵会属桩核的腐蚀析出物沉积于牙龈组织或牙根导致变色.
作者:朱珊;边少峰;李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管钠肽(Vasonatrin peptide,VNP)对碾压撕脱伤皮瓣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分别为SHAM手术组、碾压撕脱组及VNP+碾压撕脱组,于术前、术后12h及24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不同方式处理组皮瓣中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碾压撕脱组皮瓣中P-选择素表达水平较高,而采用VNP治疗组皮瓣中P-选择素表达量较前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VNP可显著降低碾压撕脱皮瓣中P-选择素的表达量,进而减轻炎症反应并抑制血栓形成,可为临床上提高碾压撕脱皮瓣成活率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王师平;兰志勇;赵茜;夏炜;任静;马戈甲;孟宝玺;郭树忠;潘宝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是阻生牙中常见的,并常引起一系列口腔病变,如反复发作的冠周炎及造成邻牙龋损等并发症,尤其老年人的阻生智齿,还可以引起神经痛、偏头痛、颞下颌关节病等,应尽早拔除[1].
作者:何克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颏部作为颜而部重要结构在容貌审美巾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整形美容外科和正颌外科中要求进行颏部整形手术的患者较以往有明显增多.
作者:朱光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对体型塑造有了更高的要求,负压肿胀技术作为临床上普遍应用的吸脂方法,因其低创、遗留瘢痕小,并发症少,受到越米越多爱美女性的青睐,但在应用中仍时有并发症发生,甚至很严重.
作者:郭斐;刘畅;武彦良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儿童年轻恒牙外伤,多发于7~9岁,约占所有恒牙外伤的50%~70%.牙外伤对儿童的牙齿咬合,美观,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一例根中1/3折断病例体外再接治疗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文云霞;霍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过程中较常发生的并发症,错合畸形的矫治不是单纯的机械运动,而是复杂的生物机械运动.由于正畸过程中的某些因素如解剖因素、治疗因素等引起了牙骨质的过度吸收,从而形成了牙根外吸收(以下均称为牙根吸收).
作者:张德亮;李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对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KC)的着色性干皮病A组蛋白(XPA)和切除修复互补交叉蛋白1(ERCC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没食子儿荼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干预作用.方法:以一定剂量UVB照射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在UVB辐射前后加入EGCG干预处理细胞,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照射后不同时间点的XPA和ERCC1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不同剂量UVB照射后以及EGCG干预的同一时点XPA和ERCC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30mJ/cm2的UVB照射后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的XPA和ERCC1蛋白表达逐渐增加,4h达到峰值,后逐渐恢复至UVB照射后24h接近正常值;不同剂量UVB照射4h后,XPA和ERCC1蛋白表达随UVB剂量增大而增加.EGCG可下调UVB诱导的XPA和ERCC1蛋白表达.结论:人原代KC中XPA和ERCC1蛋白表达与UVB辐射存在一定的时间和剂量关系,EGCG可在一定程度上下调上述蛋白表达.
作者:林向飞;闵玮;蔡宝祥;骆丹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N-乙酰基-丝氨酰-天冬氨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后,给予不同浓度AcSDKP(10-7,10-4,10-9,10-10,10-10 mol/L)的干预,设立空白对照组.WST-8法检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RT-PCR技术检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0-10mol/L AcSDKP抑制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强;10-8 mol/L和10-9 mol/L AcSDKP对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显著.结论:本实验发现AcSDKP能够抑制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Ⅲ型胶原的合成,有望为病理性瘢痕的防治提供新方法.
作者:邓智明;赵喜彬;郑江红;邓晨亮;丁志;茅广宇;王慧东;杨松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有效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方法:内眦赘皮采用改良Y-V成形术,即Y-V推进并切除两边的三角形皮肤.之后,根据新内眦位置行重睑术.结果:2007年8月~2009年10月共矫正40例患者,35例经3个月~1年半的初步随访,术后效果满意.术后1个月有5例出现内眦部增生发红,3~4个月逐渐软化消退.结论:采用重睑术同期改良Y-V成形术是矫正内眦赘皮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既可充分的矫正内眦赘皮,又尽可能的减少了切口设计,避免了过大瘢痕的产生,值得研究推广.
作者:庄(风劦);马海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的肿胀麻醉液是否影响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从而引起毒性反应发生的可能.方法:23例患者分别接受常温及体温肿胀麻醉液输注,测定其术后即刻及术后8h的利多卡因血药浓度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23例患者血药浓度均在安全范围内,且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输注接近体温的肿胀麻醉液不会升高术后利多卡因血药浓度.
作者:毕胜;李世荣;杨东运;胡晓佳 刊期: 2009年第10期